神一般的文章,全文78字,同一個讀音,「看得懂」卻「聽不懂」!

2020-12-14 黃門左侍郎

神一般的文章,全文78字,同一個讀音,「看得懂」卻「聽不懂」!如果廢除了漢字,這樣的文章連神仙都難讀懂,不信來試!千古奇文,全篇78字只有一個讀音,故事卻講得很精彩!

有人說,漢語是世界上最難學習的語言,這話並不誇張,因為,經歷了幾千年的歲月積澱,漢語言文字越來越博大精深。但是,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一幫為了救國圖強的新文化精英們,卻將中國的沒落,歸咎於方塊漢字。文化精英就是與常人不同,他們都能透過現象看本質——

清朝末年的中國,貧弱、腐敗,外加西方的殖民、侵略,使中國人開始不斷反思國家落後的根本原因,經過數十年的中西方文化對比,以及國內不斷的暴亂,恐慌、復古等事件後,國人中的一拔文化精英們得出這樣一種結論:中國之所以落後、腐敗是因為舊的傳統文化在作祟;而舊傳統文化之所以這樣頑固是因為漢字。因此要想拯救中國,就必須掃除舊文化;而要掃除舊文化,就必須先廢掉漢字。於是乎,一場為了強國富民,社會上廢除漢字,對漢語進行西化改造,或是全面拼音化聲音洶湧而來。

面對如此情況,一些有識之士也站出來進行反擊,其中就有著名的語言學家趙元任。趙老師的觀點是,漢語的語音和文字都具有相對獨立性,只有二者的完美結合,才能字盡其用的。為此,他編寫了不少「同音字故事」,讓重語音輕文字的新文化精英們無言以對。其中最有名的「故事」就是《季姬擊雞記》。

《季姬擊雞記》全文一共78個字,卻給讀者講述了一個非常精彩的故事。如果改用拼音來表達,就是神仙也難讀懂文章是啥意思。下面,就讓我們一同來回顧下這個故事吧。

季姬寂集雞雞即棘雞棘雞飢嘰季姬及箕稷濟雞雞既濟躋姬笈季姬忌急咭雞雞急繼圾幾季姬急即籍箕擊雞箕疾擊幾伎伎即齏雞嘰集幾基季姬急極屐擊雞雞既殛季姬激即記季姬擊雞記

這篇文章本來是沒有標點的,這樣看下來是不是很蒙圈啊?如果只用拼音標註,人們還會更懵逼的。加上標點後,文意一般人就能讀懂了——

季姬寂,集雞,雞即棘雞。棘雞飢嘰,季姬及箕稷濟雞。雞既濟,躋姬笈,季姬忌,急咭雞,雞急,繼圾幾,季姬急,即籍箕擊雞,箕疾擊幾伎,伎即齏,雞嘰集幾基,季姬急極屐擊雞,雞既殛,季姬激,即記《季姬擊雞記》。

有人說,即使加了標點,也不好懂,原因很簡單,因為趙老師使用的是文言文。而文言文記錄的是先秦時期的口語。如果在先秦時期的人們用口語表達這些同音文,當時的人們能夠聽得懂。

這裡還有個有趣的現象,就是雖然有人「聽不懂」卻能「看得懂」。至於為什麼能夠看得懂,是因為讀者具有一寫的文言文功底,不具有文言文功底的人,照樣很難看明白原文的意思,比如「雞既濟」之「濟」,這裡有吃飽了的意思,「躋姬笈」之「躋」有跳躍意,「笈」乃書箱。

如果將它們翻譯成現代文,這個故事就更好懂了:

季姬感到寂寞,羅集了一些雞來養,是那種出自荊棘叢中的野雞。野雞餓了唧唧叫,季姬就拿竹箕中的小米餵它們。雞吃飽了,跳到季姬的書箱上,季姬怕髒,忙趕雞。雞嚇急了,就接著跳到桌子上。季姬更著急了,就借竹箕為趕雞的工具,投擊野雞。竹箕的投速很快,卻打中了幾桌上的陶伎俑,那陶伎俑掉到地下,竟粉碎了。季姬睜眼一瞧,雞躲在幾桌下亂叫,季姬一怒之下,脫下木屐鞋來打雞,把雞打死了。想著養雞的經過,季姬激動起來,就寫了這篇《季姬擊雞記》。

一個民族的語言並不是個小問題,她僅僅是溝通交流的工具,更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最直接載體,興廢之事,可是不能隨心所欲的。比如,受華夏文化影響非常深的韓國,此前都是使用漢字的,上世紀七十年代廢除漢字後,韓國民眾在語言運用與表達上,就遇到了極大麻煩。

漢字是表意文字,韓文是表音文字,表音文字詞語不在語境內是無法區分開的。由於表音文字本身的巨大缺陷,也會讓人陷入「同音陷阱」,為了彌補這一缺憾,韓國人身份證上的姓名,都會專門標註漢字的。

朝韓的官方文字在廢止之前還是漢字詞,韓國從小學廢除漢字學習,是剝奪了底層青少年成為社會精英的機會,韓國的上層社會及法律學習都還是以漢字為基本書寫,這樣底層青年在得不到良好教育的情況下很難進入上流社會,這對底層人是不公平的。於是,在廢除漢字幾十年後,韓國人終於意識到了「文化被割裂」的破壞性,所以,近年來,韓國民眾恢復漢字的呼聲越來高。

繼趙元任的《季姬擊雞記》發表後,有許多人也開始了仿寫,比如下面這篇《仁人忍刃》,全文42個字,讀音都為「ren」:

「人人仁人人忍人,認仁人忍人刃人。仁人仁忍人人刃,人忍人人人人仁。忍人仁人任人刃,任人刃人任仁人。」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試著翻譯成現代文,看他表達的是啥意思吧!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神一般的文章,全文78個字讀音一致,讀完後舌頭不會「打彎」了
    從古至今中國文學史上有不少家喻戶曉代代流傳的絕世佳作,最近網上又出現了一篇堪稱神一般的文章,這篇文章全文僅78個字,讀音都是一致的,很多網友表示:讀完後舌頭都不會「打彎」了。這篇神作便是趙元任老先生所寫的同音文《季姬擊雞記》。整篇文章只有78個字,開篇的三句話便是「季姬寂,集雞,雞即棘雞。棘雞飢嘰,季姬及箕稷濟雞。」
  • 神一般的文章,僅78字讀音卻都一樣,外國人表示沒法翻譯
    從小學方塊字長大的我們,對各種漢語早已爛熟於心,但對於外國人來說,漢語實在太難學了,有些人學了一輩子,水平可能還不如中國的一個小學生。漢語的魅力在於它的變化多樣、含義豐富、文字唯美,而許多古典詩詞的美,大概也只有中國人才能體會到。
  • 我國語言專家,用「ji」這個讀音,寫出了一篇文章,共78個字
    失落的中國古代語音原來啊,這篇文章字數篇幅非常之短,全文一共只有78個字,而妙就妙在這篇文章的讀音全部都是同一個讀音,人們拿到這篇文章的時候能夠看得懂,但是卻聽不懂,這也是很奇怪了。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篇千古奇文《季姬擊雞記》。
  • 最神奇的一篇文章,全文78個字的讀音一致,網友讀完大呼過癮
    今日我們要介紹的這篇,則是極為有意思的——整篇文章78個字,但是這78個字的讀音,卻都是一致的,能完整的讀過去,便已經是強大了。這篇文章便是《季姬擊雞記》。相信有些朋友在讀標題的時候,就已經敗下陣來了吧。現在,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全文的魅力:季姬寂,集雞,雞即棘雞。棘雞飢嘰,季姬及箕稷濟雞。
  • 神一般的文章,全文78個字的讀音都一樣,讀完實在太爽了!
    這篇叫做《季姬擊雞記》的文言文,全文78個字(不含標點符號)都是同一個音,稱為同音文。所謂同音文,就是全文採用的一個音,聲調不限,但是不能為同音而同音,通篇讀出來應該有個主題。 比如這篇《季姬擊雞記》就還是有個主題,小珏幫您翻譯如下:一個叫做季姬的女子感到寂寞,便收羅了一些小雞來養,那是出自荊棘叢中的野雞。
  • 民國曠世奇才趙元任,寫下一篇神一樣的文章,全文96個字讀音一樣
    我們很多人對趙元任可能不了解,但他寫的一篇奇文,很多人將其視為神一般的存在,因為全文96個字的讀音都一樣,都讀「shi」。這篇文章的標題是《施氏食獅史》,全文如下: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試食是十獅屍。
  • 最神奇的一篇文章,全文94個字讀音一致,網友:能讀懂都是天才
    「結繩記事」這個詞不少人都聽過,因為遠古時代的人類沒有文字,但人們又想把生活裡的重大事件記錄下來,於是人們「結繩記事」,比如大事打一個大結,小事打一個小結。《周易·繫辭》云:「上古結繩而治」。中國文字是歷史較長,廣深,4000年多前倉頡氏「書契開始製作,代籤訂了繩子連接」和被從漢字出生的,但歷史學家們倉頡氏製造了字的只不過是神話傳說認為,漢字是人類發展的重要是無法否定的今天的「神」級的文章,全文94字(後擴張到103字,題目的7字110字)完全一致的讀法,儘管我們沒有閱讀的影響,中國的漢字和漢字的發音的不可思議的體現者又名施氏食獅史
  • 一篇曠古奇文,全文96個字同一個讀音,漢語言真的是博大精深
    我國的漢語文化可謂是博大精深,相同的字如果讀音不一樣,也會有不同的意思。而不同的字之間,也存在很多相同的讀音,如果不細細分辨,還真不知道對方要表達什麼意思。
  • 趙元任創同音文後,寫了一篇《季姬擊雞記》,全文78個字讀音一樣
    所謂同音文是指整篇文章所用的漢字都是一個讀音,當然對於字形、標點和四聲是沒有限制的。這樣的文章要求高,對於創作者來說難度還是很大的,沒有足夠的文學積累、沒有較高的文學素養是很難創作出這樣的文章的。趙元任創作的這篇文章題為《季姬擊雞記》,全文如下:季姬寂,集雞,雞即棘雞。棘雞飢嘰,季姬及箕稷濟雞。雞既濟,躋姬笈,季姬忌,急咭雞,雞急,繼圾幾,季姬急,即籍箕擊雞,箕疾擊幾伎,伎即齏,雞嘰集幾基,季姬急極屐擊雞,雞既殛,季姬激,即記《季姬擊雞記》。全文78個字,全都是一個讀音。
  • 最奇特的一篇文章,全文94個字的讀音相同,網友:讀完的都是天才
    而漢字以及漢語也都隨著歷史的發展而有所變化,這是一個逐漸規範的過程,也是一種文化底蘊,如女帝武則天時期,有一個酷吏侯思止雖然讀書少,但也靠著高密在武則天身邊站穩了跟腳。一回他在朝堂之上跟大臣們說話,講到「豬」字時,並沒有按照「洛陽讀書音」讀成「dyo(雕)」,而是按照長安的音讀「jyu(誅)」,結果遭到了恥笑,現今人人都知道「豬」的讀音是「zhū」,這源於漢語拼音。
  • 中國史上最神奇的一篇文章:全文94字音調一樣,網友讀完大呼過癮
    一直以來都說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也確實如此,一個中文的字可能有好幾個意思。還有一些讀音相似但是字的意思確實大不相同的話,到了近代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人已經在逐漸變少。不過在民國時期是有很多的國學大師,比如說章太炎等人,還有一些人對於中國傳統文化了解很深,開始研究語言學的。
  • 史上最神奇的一篇文章:全文78字音調全一致,能讀對一半都是天才
    比如今天所說的這篇文章,便能很好地體現出來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這篇文字通篇78個字,但是讀音卻都是一樣的,每個字所代表的含義卻有很大的不同。這篇文章的便是《季姬擊雞記》,沒錯,連標題都是同一音節。而撰寫這篇文章的便是有著「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美譽的趙元任教授。
  • 他寫下神一般的文章,78字讀音一致,讀完真過癮,書法更過癮
    首先要普及一個冷知識,「她」和「他」,大家都知道指稱的對象是不同的,「她」是指女士,而「他」是指男士。但是在二〇世紀二〇年代之前,字庫中是沒有「女」旁的「她」字的,連康熙字典中也只有「人」旁的「他」,也就是說,此前咱們的老祖宗們其實是「他她」不分的。
  • 語言大師一篇拍案叫絕之作,全文78字同一讀音,漢語果然博大精深
    漢字又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語言,一個字或者一個詞往往有多種意思,一句同樣的話在不同的環境下中可以代表完全相反的意思,比如舉一個比較好玩的例子:我國的兵乓球誰也打不過。我國的足球誰也打不過 。兩句話看起來都差不多,但結合實際來看我們都會會心一笑,知道是什麼意思,當然這只是一個開玩笑的梗,漢語言的真正魅力遠不止於此。
  • 神一般的文章,被大英百科收錄,96字讀音一致,能讀懂堪稱有大才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篇神一般的文章,就站在了繞口令的金字塔頂端。漢語對很多外國人來說堪稱「世上最難學的語言」,沒有之一。不要說外國人,我們這些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大部分也都沒認全漢字。但漢語雖然難學,卻也具備其他很多語言無法替代的趣味性。1960年,有一篇叫《施氏食獅史》的文章被《大英百科全書》收錄在有關中國語言的條項裡。
  • 一篇96字的奇文,全文讀音都一樣,能讀順的人考普通話甲級沒問題
    「普通話」這個詞在清末時已經出現,在1904年時,近代女革命家秋瑾留學日本,曾與留日學生組織了一個「演說聯繫會」,所擬的一份簡章中便出現了「普通話」的名稱。這一篇96字讀音都一樣的奇文便是出自趙元任之手,名為《施氏食獅史》,全文如下: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試食是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
  • 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反對,還寫96字奇文全文一個讀音
    這場衝突主要圍繞著是否要進行拉丁文字改革,一個衝突導火索就是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首次公布《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和瞿秋白《中國拉丁化的字母》的出版。為此特地召開了中國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會,出席中國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會的一大半人都是北方人,由於南北文化的差異,北方人的意見並不能代表全國所有地區的意見。
  • 專家建議廢除漢字改用字母,他寫下96字奇文反駁,全文僅一個讀音
    文/阿聞標題:專家建議廢除漢字改用字母,他寫下96字奇文反駁,全文僅一個讀音這個漢語在我們中國的歷史當中非常的悠久,也是現在全世界以來使用人數最多的一個語言在當時的時候,這個人提出來這些意見的時候,還處於民國時期,當時全國的文盲幾乎已經超過了80%,一個國家只有首先在精神上面富足起來,物質才能跟著有所發展。所以當時,胡適等人就在此刻掀起了新文化運動,提倡的就是用白話文化來代替這種文言文和文字,可以大大的促進人們之間的交流和覺悟,漢字如果不滅掉,中國就必定會亡,所以紛紛提倡用拉丁文代替漢字。
  • 一篇文章96個字卻是一個讀音,曠古奇文
    全文96字讀音都是「shi」,讀音相同,但是字不相同,所代表的含義也不盡相同,讀來一頭霧水,究竟是什麼意思呢?解釋一下不同的字的意思。這一篇文章的現世,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大波。趙元任通過這篇文章提出了「漢語拼音化」的主張,向社會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使一些崇洋媚外的青年認識到漢語言的魅力。正是基於趙元任對於拼音做出的突出貢獻,他被稱為「現代漢語言之父」。
  • 瞿秋白建議漢字改成拼音,趙元任寫出96字奇文反對,全文一個讀音
    1928年9月,《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在南京發布,這代表著已經有官方機構開始提倡漢字使用字母表示了。瞿秋白明確表示反對,並於次年2月擬定了《中國拉丁式字母草案》。1930年的春天,《中國拉丁化的字母》出版,著引起了社會上的巨大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