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建議漢字改成拼音,趙元任寫出96字奇文反對,全文一個讀音

2020-12-11 子衿史事

導語

中國5000年的文化之所以能夠永留存,就是因為文化的一代代傳承,漢字就是通過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的。從倉頡造字的民間傳說開始,漢字就在不斷使用著所有的圖騰和語言,去書寫著一份文明的存在。它的來歷是一件十分美妙的事情,從古至今的中國學者不斷致力於發掘漢字起源的魅力,希望使用漢字寫出宇宙所讚美的詩篇。

漢字具有書寫優美、辨識度高、易懂且具有關聯性、形象直觀達意、可傳遞的信息量大等特點,這些特點無疑會閱讀上較拼音文字具有非常大的優勢,這也是中國得以快速強大起來的自然因素,漢語不失,華夏永存。漢字的重要性早已被歷史所證實。代表著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

廢除漢字的風波

然而在百年前,五四運動期間出現的"漢字不死,中國亡"的口號,掀起了巨大的波瀾,甚至所有知識分子都為之動武。

新文化運動的背景下,為了增加國民識字率,增加文化知識,與西方接軌,遂有人提出漢字拉丁化。1928年9月,《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在南京發布,這代表著已經有官方機構開始提倡漢字使用字母表示了。瞿秋白明確表示反對,並於次年2月擬定了《中國拉丁式字母草案》。1930年的春天,《中國拉丁化的字母》出版,著引起了社會上的巨大反響。

1930年9月,在第一屆漢字拉丁化大會上,出現了十分極端的觀點,要求廢除現有的漢字,由於參會人員過於片面,此提議並不能代表所有人的意見。胡愈之在一篇文章中提到:

"秋白是拉丁化北方計劃的最早發起人,也是拉丁化寫作的創始人。僅僅通過這一件事就能讓全中國人民都銘記他。"

各路文人觀點不一

起初,魯迅也支持新的拉丁文字。

他說:"這一次,新的文字要簡單得多,而且是基於現實生活。這很容易學,也很有用。可以用它來和每個人交談,用它來學習,只有不斷獲取知識,才是老百姓首先唯一的活路"。

然而,"現代語言學之父"趙元任卻反對漢字的字母化書寫。趙元任是當時的一位巨星,大家都讚譽他是個奇才。他除了語言天賦好,他還在現代音樂學方面有所建樹。他被世人譽為萬年難得一年的天才,因為他不僅在十多個領域都教過學,他還會說包括英語、拉丁語和俄語等十幾國語言。不僅如此,他就是全國各地的方言都說得十分良好,令人欽佩,為我國做出了十分巨大的貢獻。

趙元任出奇文

當趙元任得知漢語可以用拉丁拼音進行改革時,他強烈反對,並於1930年代在美國寫了一篇反對的奇文,整篇文章只有一個發音。

文章原標題叫做《石室施士食獅史》,他還使用英語寫了一篇中國漢字的說明,全文共計94字,如果是不懂古文的人根本看不懂。1960年,這篇文章以標題為《施氏食獅史》,被國外的百科全書收錄了,標註為中國語言一項。後來這篇文章被擴充成了103字,全部讀音都是"shi"。這篇文章的精妙之處就在於通篇讀音相同,可漢字的意思卻大不相同。這篇文章的書寫只為表達一件事,漢字不能廢除,否則中華人民的文化根基不復存在,漢字的優美無人傳承,文化無以後繼,非常不利於我國發展。

不得不說趙元任真的是位令人讚嘆的奇才,得以保住我們漢字的傳承。

結語

就像趙元任所表達的那樣,漢字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是文化傳承的媒介。目前,有大量出土的古籍都是通過漢字書寫的。不同的方言甚至語言,都在使用漢字作為共同的書寫體系。古代的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一些亞洲國家,漢字是官方文件的書寫系統。因此,中國文化在歷史上對周邊文明的傳播和共享起到了重要作用。

因為漢字和發音的聯繫不是很緊密,所以使用起來十分便捷,其他各國也都會借用。例如,日本、朝鮮半島等亞洲國家在不會說漢語但是會寫的那個階段,就只是借用漢字書寫。漢字的這一特點可以維繫存在各種方言的群體的溝通交流。

對於漢字的傳承你有什麼看法?歡迎在下方評論區點讚留言分享,風裡雨裡,這裡等你!

參考資料:

《施氏食獅史》《大英百科全書》

相關焦點

  • 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出96字奇文反對,全文一個讀音
    中國漢字,多有意思,拆字重裝,便是新意,可新意之下,又能同原意相結合。日月是天地,一昏一亮是更迭。一切都可解讀,一切都有深意,這便是漢字。當年,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出96字奇文反對,全文統共一個讀音。
  • 漢字差點變成英語拼音?趙元任寫出96字奇文反對瞿秋白
    漢字差點變成英語拼音?趙元任寫出96字奇文反對瞿秋白說到趙元任這篇奇文,就需要結合近代中國歷史上的文化大變動事件。進入到民國時期,由於清朝不斷出現戰敗的情況,很多文人墨客都對漢文化出現不自信的想法。識字率的本身,對於國家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意義非凡這種觀點的主要論述者瞿秋白先生指出,中國現階段應當摒棄古漢語體系,向更為激進的拉丁語文字方向發展。漢字文化博大精深,是近代化各國當中唯一一個保存著象形文字特徵的國家。胡適和魯迅先生,都是這種觀點的支持者。
  • 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反對,還寫96字奇文全文一個讀音
    這次運動中,關於漢字的改革讓社會文化有了歷史性的改變,甚至有許多文人志士為了漢字是否要改革不惜放下文人的儒雅而衝突不斷。這場衝突主要圍繞著是否要進行拉丁文字改革,一個衝突導火索就是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首次公布《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和瞿秋白《中國拉丁化的字母》的出版。
  • 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僅一個讀音
    而之所以會有廢除漢字的聲音出現,竟然是因為漢字的底蘊太過深厚了! 二、成落後之「罪魁禍首」,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 眾所周知,清朝末年的中國貧弱而又腐敗,再加上西方的殖民與侵略,令中國人不得不開始反思導致國家落後的根本原因。
  • ...白提議將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出96字奇文反對,全文都是一個讀音
    然而,百年前五四運動期間的「漢字不滅,中華必亡」口號,在當年引起了軒然大波,甚至各個知識分子為此大打出手。 1928年9月,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公布了《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就是說把漢字用字母來表達。瞿秋白表示明確反對,他於次年2月擬訂出了《中國拉丁式字母草案》。1930年春,《中國拉丁化的字母》出版,引起了很大反響。
  • 趙元任為了反對漢字改拼音,寫出天下奇文,全文96個字是同一讀音
    趙元任為了反對漢字改拼音,寫出天下奇文,全文96個字是同一讀音文/觀心通史我國有著五千年的文化歷史,先人為傳承文化創造漢字,才使得中華文化代代相傳。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華漢字獨一無二,無可代替。趙元任1920年,「現代語言學之父」趙元任提出「國語羅馬字」的方案,這一方案遭到了翟秋白的反對。
  • 為反對翟秋白漢語「拉丁化」,趙元任寫96字奇文,全都一個讀音
    瞿秋白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曾經提議,將漢字改為拼音,認為「漢字不滅,中華必亡」。而和瞿秋白截然不同的人,則寫出了96字的奇文,對瞿秋白的這一說法進行反對。此人就是趙元任,他寫出的文章全文只有一個,讀音,甚是驚奇。
  • 瞿秋白提議將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一個讀音
    打倒它們之後,文人還不能解氣,於是就有人提出來一個觀點:近代中國落後,是因為思想落後。既然文字是思想的載體,那麼「漢字」就是中國落後的元兇!1930年前後,瞿秋白到上海拜訪了茅盾、丁玲等進步作家,又與「左聯」負責人馮雪峰會面,創作出一系列關於「文藝大眾化」的文章。
  • 瞿秋白提議把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出96字反對,全文就一個讀音
    歷史早已證明了漢字的重要性。然而,100多年前在五四運動出現的「漢字不滅,中華必亡」的口號,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甚至各種知識分子都為此大打出手。  1928年9月,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出版了《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也就是說,把漢字用字母來表達。瞿秋白明確表示反對,並在第二年2月制定了《中國拉丁式字母草案》。1930年春,《中國拉丁化的字母》的出版,引起了巨大反響。
  • 瞿秋白主張用拼音代替漢字,趙元任寫96字反對,全文一個讀音
    但其實在民國時期,很多的國人學漢字也像現在這些外國人一樣困難,因為當時的漢文都採用繁體字並且沒有拼音輔助,只有經過私塾或者學校系統性的長時間學習才能完全掌握漢字的使用。也正是因為這個語音,漢字差點被廢除。清末民初的時候人民飽受外國列強的欺壓,很多的進步人士都紛紛尋找國家的出路。瞿秋白同志十分重視語言文字如何更好地為民眾所利用和文字改革的問題,並在這些領域作出了傑出貢獻。
  • 漢字為何不能拼音化?專家:看看趙元任這篇96字奇文,全文一個讀音
    然而,百年前五四運動期間的「漢字不滅,中華必亡」口號,在當年引起了軒然大波,甚至各個知識分子為此大打出手。 1928年9月,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公布了《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就是說把漢字用字母來表達。瞿秋白表示明確反對,他於次年2月擬訂出了《中國拉丁式字母草案》。1930年春,《中國拉丁化的字母》出版,引起了很大反響。
  • 瞿秋白呼籲漢字拉丁化,趙元任不作聲,寫同一讀音的96字奇文反對
    於是,從制度、藝術、武術以及漢字等方面,皆有進步人士提出改革。其中,漢字的改革不僅歷時最長,也最驚心動魄。1930年,瞿秋白在魯迅、矛盾和丁玲等享譽文壇的作家支持下,創作了大量呼籲「漢字拉丁化」的文章。在這之前,南京國民政府在1928年還頒布了《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以支持用拼音取代漢字。
  • 趙元任:用96字同音奇文,反對漢字改成拼音,保住了中華文化之根
    因此學者認為,將漢字廢除,改用拉丁字母來代替漢字,是最為簡單的辦法:並且,只要這個方案可以得到推行的話,那麼,中國人只要一個月甚至一星期的時間裡,就可以掌握寫字的技能:當然客觀來說,民國時代的專家這樣認為倒也有一定的道理。所謂的漢字拉丁化,其實就是將漢字拼音化。這的確可以解決認字的時間成本問題。舉個例子說:當代的一個學前班的小孩,雖然很多字寫不出來,但可以用拼音來表達自己想寫的內容。
  • 當年漢字差點被改為拼音,他用96字奇文力挽狂瀾,全文僅一個讀音
    那是在十九世紀的時候,多國列強侵略中國,而許多有志氣的人們開始抵抗,而文字是否要學習西方的英文一樣,還是堅持使用漢字,而不是去採用拼音,這讓許多人都在糾結這個問題。對於漢字的改革也有人提出,但是漢字的改革是這些改革時間最長,耗費精力最大的,同樣也是跌宕起伏的。
  • 民國曠世奇才趙元任,寫下一篇神一樣的文章,全文96個字讀音一樣
    這位大師就是趙元任。趙元任是語言天才,胡適被他的才能所折服,稱「比自己聰明一百倍」。前面提到趙元任有很多頭銜,可他最後卻以「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被後人所銘記。趙元任精通8種外國語言和33種方言,因祖父經常有工作調動,全家也跟著多次搬家。
  • 一篇民國「奇文」,至今無人超越,全文96字讀音字字相同
    作為一個中國人,我相信對於漢字的魅力和博大精深,我們每個人都有著自己深刻的見解。作為世界上,歷史現存最悠久的一門文字語言,這漢字的獨特之處可不是一時半會就能講明白的,畢竟這是經過了上千年的歷史演進,才有了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漢字。 我們都知道,現在全國統一使用的漢字,已經是最簡化版的漢字了。
  • 專家建議漢字拼音化,他寫下一篇奇聞,全文僅一個讀音,專家看後沉默了
    這是趙元任先生為了反對漢字拼音化,一怒之下所寫的一篇96字奇文。主要是為了通過全文上下百字的拼音都是一樣的讀法,來抨擊由拉丁文演變而來的拼音無法闡述的現象,以此方式來表達自己最初時對中國文字拼音化的不滿,讓不少專家看後都沉默了。
  • 民國專家建議廢除漢字,他寫下96字奇文,全篇只有一個讀音!
    而有一人,身為語言之父,也很提倡,並寫下一篇奇文《施氏食獅史》,全篇96字,讀音皆為「shi」(當時沒有聲調之分)。這篇《施氏食獅史》講得是一個姓施的人喜歡吃獅子,於是想盡辦法要吃夠十隻獅子,最終他收集到十隻獅子,卻發現都是石獅子,故事簡單,奇在讀音上,若只耳聞而不見文字,想必沒有人能聽懂這個故事。
  • 為反對廢除漢字,此大文豪寫出兩篇千古奇文,全文僅是一個讀音
    近幾年主旋律電影中有個鏡頭我覺得還挺有意思,吳彥祖飾演的胡適與留有辮子的辜鴻銘辯論哪種文字更方便,『無能無力』終還是多『辦不了』一個字。這件趣事是否屬實我沒有考證過,但胡適確實是白話文運動的發起人,他想的是改革漢字,讓漢字更通俗易懂,不過當時比他激進的人多太多了,很多學者認為漢字就是掃盲最大的阻礙。
  • 專家建議廢除漢字改用字母,他寫下96字奇文反駁,全文僅一個讀音
    文/阿聞標題:專家建議廢除漢字改用字母,他寫下96字奇文反駁,全文僅一個讀音這個漢語在我們中國的歷史當中非常的悠久,也是現在全世界以來使用人數最多的一個語言但是就是對於這樣一種特殊的文化,近代的一些專家學者卻認為應該要從根本上將這一組漢字廢除掉,因為根本的原因就是說漢字的音譯拼寫太複雜,根本就不利於國家的教育和推廣普及,甚至還想用簡易的字母來代替漢字。在當時的時候,這個人提出來這些意見的時候,還處於民國時期,當時全國的文盲幾乎已經超過了80%,一個國家只有首先在精神上面富足起來,物質才能跟著有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