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中國5000年的文化之所以能夠永留存,就是因為文化的一代代傳承,漢字就是通過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的。從倉頡造字的民間傳說開始,漢字就在不斷使用著所有的圖騰和語言,去書寫著一份文明的存在。它的來歷是一件十分美妙的事情,從古至今的中國學者不斷致力於發掘漢字起源的魅力,希望使用漢字寫出宇宙所讚美的詩篇。
漢字具有書寫優美、辨識度高、易懂且具有關聯性、形象直觀達意、可傳遞的信息量大等特點,這些特點無疑會閱讀上較拼音文字具有非常大的優勢,這也是中國得以快速強大起來的自然因素,漢語不失,華夏永存。漢字的重要性早已被歷史所證實。代表著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
廢除漢字的風波
然而在百年前,五四運動期間出現的"漢字不死,中國亡"的口號,掀起了巨大的波瀾,甚至所有知識分子都為之動武。
新文化運動的背景下,為了增加國民識字率,增加文化知識,與西方接軌,遂有人提出漢字拉丁化。1928年9月,《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在南京發布,這代表著已經有官方機構開始提倡漢字使用字母表示了。瞿秋白明確表示反對,並於次年2月擬定了《中國拉丁式字母草案》。1930年的春天,《中國拉丁化的字母》出版,著引起了社會上的巨大反響。
1930年9月,在第一屆漢字拉丁化大會上,出現了十分極端的觀點,要求廢除現有的漢字,由於參會人員過於片面,此提議並不能代表所有人的意見。胡愈之在一篇文章中提到:
"秋白是拉丁化北方計劃的最早發起人,也是拉丁化寫作的創始人。僅僅通過這一件事就能讓全中國人民都銘記他。"
各路文人觀點不一
起初,魯迅也支持新的拉丁文字。
他說:"這一次,新的文字要簡單得多,而且是基於現實生活。這很容易學,也很有用。可以用它來和每個人交談,用它來學習,只有不斷獲取知識,才是老百姓首先唯一的活路"。
然而,"現代語言學之父"趙元任卻反對漢字的字母化書寫。趙元任是當時的一位巨星,大家都讚譽他是個奇才。他除了語言天賦好,他還在現代音樂學方面有所建樹。他被世人譽為萬年難得一年的天才,因為他不僅在十多個領域都教過學,他還會說包括英語、拉丁語和俄語等十幾國語言。不僅如此,他就是全國各地的方言都說得十分良好,令人欽佩,為我國做出了十分巨大的貢獻。
趙元任出奇文
當趙元任得知漢語可以用拉丁拼音進行改革時,他強烈反對,並於1930年代在美國寫了一篇反對的奇文,整篇文章只有一個發音。
文章原標題叫做《石室施士食獅史》,他還使用英語寫了一篇中國漢字的說明,全文共計94字,如果是不懂古文的人根本看不懂。1960年,這篇文章以標題為《施氏食獅史》,被國外的百科全書收錄了,標註為中國語言一項。後來這篇文章被擴充成了103字,全部讀音都是"shi"。這篇文章的精妙之處就在於通篇讀音相同,可漢字的意思卻大不相同。這篇文章的書寫只為表達一件事,漢字不能廢除,否則中華人民的文化根基不復存在,漢字的優美無人傳承,文化無以後繼,非常不利於我國發展。
不得不說趙元任真的是位令人讚嘆的奇才,得以保住我們漢字的傳承。
結語
就像趙元任所表達的那樣,漢字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是文化傳承的媒介。目前,有大量出土的古籍都是通過漢字書寫的。不同的方言甚至語言,都在使用漢字作為共同的書寫體系。古代的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一些亞洲國家,漢字是官方文件的書寫系統。因此,中國文化在歷史上對周邊文明的傳播和共享起到了重要作用。
因為漢字和發音的聯繫不是很緊密,所以使用起來十分便捷,其他各國也都會借用。例如,日本、朝鮮半島等亞洲國家在不會說漢語但是會寫的那個階段,就只是借用漢字書寫。漢字的這一特點可以維繫存在各種方言的群體的溝通交流。
對於漢字的傳承你有什麼看法?歡迎在下方評論區點讚留言分享,風裡雨裡,這裡等你!
參考資料:
《施氏食獅史》《大英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