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被高句麗將軍射瞎了一隻眼」?這段子究竟是誰編的?

2021-02-07 一醉清風攬月

歷史上,高句麗其實和五胡十六國時期那些林林總總的大小王朝國家一樣,是一個發跡於邊疆地區、受到中原文化全面影響的地方政權,類似於同時期存在於西南萬裡之遙的爨氏南中和進擊中原後屢敗屢戰的慕容諸燕。

當時中原南北分治,而周邊的藩屬也不得不選擇站隊。地處東北亞的高句麗為了生存,也不得已朝秦暮楚,反覆在南北兩大王朝中間站隊。北朝實力強盛時就疏遠南朝;而南朝繁榮富強時就背棄北朝。

比如在隋朝滅亡江東陳朝之前就曾經和高句麗開戰多次,原因就是高句麗在地緣政治中的立場。曾長時期臣服於北齊勢力的高句麗在承認了宇文周和隋朝的霸權之後,又與北齊孤忠營州刺史高寶寧等人一起暗中向北境超級大國突厥效忠;而高寶寧滅亡後的次年,也就是隋文帝開皇四年,高句麗平原太王以「遠交近攻」的原則,向江東陳朝進貢;陳朝亡國後又繼續與突厥聯合,屢次攻打隋朝在東北亞的邊境城市。至開皇十八年(598A.D.)隋文帝以高句麗勾結突厥、侵擾邊郡為由派兵三十萬攻打高句麗,但卻因為氣候、疾病等原因損兵折將,據說比例高達十之八九——這要說一下的是,在古代戰爭中傳染病是削弱遠徵軍戰鬥力的主要因素 之一,直到十九世紀還是如此。再往後就是隋煬帝徵高句麗,三次都以災難性的失敗告終,並因此導致了中原大亂,隋朝傾覆。

身穿朝服的神仙

手捉麈尾的神仙

一位高句麗官員的靈魂正在走向天堂。高句麗文化其實是中原漢魏文化在東北亞的延續。

而唐太宗在貞觀十九年的這次對高句麗的御駕親徵不僅僅是之前隋麗戰爭(也可以說是內亞騎士集團和東北亞武士的對決)延續,也幾乎成了隋文帝那次對高句麗戰爭慘敗而歸的重演。

就在這次戰爭中,曾經豪情萬丈的天可汗唐太宗不僅鎩羽而歸,還被傳說在安市城讓高句麗守軍射了一箭,成了獨眼龍。雖然根據現有的史料表明,唐太宗在戰敗之後確實曾經在撤退的途中染上重病或者負了傷,而且從此後身體愈發的不好,但是那個被近代朝韓民族主義者們津津樂道的在安市城被高句麗守將射瞎一隻眼就是徹頭徹尾的小說家言了。

唐太宗徵討高句麗的過程大概是如下過程:貞觀十九年(645A.D.)二月,唐太宗以高句麗莫離支泉蓋蘇文弒主虐民為由,親率十萬人馬弔民伐罪,攻打高句麗。大部隊一路從洛陽北進,之後東渡遼水基本上沒有遇到什麼抵抗。不過很快,唐軍的勢如破竹在安巿城(今遼寧海城南營城子)前停止了。這個安市城本名叫鳳凰城,因為高句麗語「大鳥」讀作「安市」;另一個讓唐軍頭疼不已的山城為白巖城——高句麗語中「蛇」讀作為「白巖」,所以安市城、白巖城就是「大鳥城」、「蛇城」。而由於高句麗是一個封建國家,各城的城主,也就是半獨立的諸侯。這位安市城城主既不歸順唐朝,也不聽命於當時高句麗的實際統治者莫離支泉蓋蘇文。可以說是腹背受敵,他所能依靠的只有險要的地勢和老天爺賞賜下來的運氣。

不得不說這位安市城城主的運氣實在是好,首先是唐軍大將江夏王李道宗在攻城時由於用人不當——《資治通鑑》中記錄的是李道宗派部將傅伏爰玩忽職守、開小差兒,導致致使唐軍的攻城制高點——營造的攻城土山被城內的敢死隊給攻佔了:

會伏爰私離所部,高麗數百人從城缺出戰,遂奪據土山,塹而守之。上怒,斬伏爰以徇,命諸將攻之,三日不能克。道宗徒跣詣旗下請罪……

失去了制高點的結果就是這座鬥大的山城變得越來越難以攻佔。

其次,在出兵三個月後,時間已到陰曆九月中旬,遼東的氣候開始轉冷,崇山峻岭、草枯水凍,由於糧草不繼,唐朝十萬大軍難以繼續耗下去,於是只得下詔班師。在大軍臨行前,安市城主登上城樓,向唐太宗拜手奉辭,而唐太宗則對這位材勇之將賜縑百匹,以嘉其忠勇。這種典型的中世紀騎士精神所具有的浪漫與崇高使近現代社會那種狹隘的民族主義相形之下顯得猥瑣不堪,令人作嘔。

韓劇《安市城》劇照。高句麗在後期擁有騎兵並且裝備有鐵甲,這倒是事實。

鼎盛時期的高句麗王國

但是,歷史上這位以彈丸之城擋住十萬大軍的英雄卻沒有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而關於安市城守將射瞎唐太宗一隻眼的傳說直到麗末鮮初,也就是六百年前也還沒有普及,這個傳說最早應該是被麗愍王及辛氏高麗時期重臣,「麗末四隱」之首的牧隱李穡所知曉,並曾經以此為題寫了一首古風《貞觀吟》,詩曰:

晉陽公子結豪客,風雲壯懷滿八極。

赫然一起揮天戈,隋堤楊柳無顏色。

已踵殷周成武功,宜追虞夏敷文德。

持盈守成貴安靜,好大喜功多反側。

三韓箕子不臣地,置之度外疑亦得。

胡為至動金玉武?銜枚自將臨東土。

貔貅夜擁鶴野月,旗纛曉溼雞林雨。

謂是囊中一物而,哪知玄花落白羽。

鄭公已死言路塞,可笑豐碑蹶復立。

回頭三叫貞觀年,天末悲風吹颯颯。

李穡不愧是海東儒宗,從頭到尾寫的是豪健快壯,一氣呵成。而詩中的第八聯「玄花白羽」之句就是指的「唐太宗中箭眇目」的傳說。

但是,這個「典故」從何而來,麗鮮兩朝的儒臣也大多也都語焉不詳,而且不與取信。比如,李穡之後半個多世紀的另一位儒臣金宗直在編撰《青丘風雅》時就明確的指出:

太宗傷目之事,不出史傳。

也就是說此時無論是中原還是韓半島,正史、逸文中都沒有相關記載。所以金宗直認為「然公(李穡)遊學中原,豈有所聞耶?」由此可知「安市城天可汗中箭」的傳說在當時的朝鮮是極為冷僻的傳說。而且要注意的是,李穡本貫韓山,金宗直本貫善山,兩地相距不遠,分別位於今韓國安東市南和慶州市西。由可知這個傳說在韓半島南部是從沒有流傳的,所以金宗直就認為這應該是李穡青年時期在大元朝做官時到的,換句話說,就是發源於中國。

至此,這個傳說的源頭基本可以肯定是遼地的「民間傳說」,而且一直流傳不廣。而且到了這個時候,那位智勇雙全,既不歸順唐太宗,也不給莫離支泉蓋蘇文面子的安市城守將卻還沒有弄清楚是誰。這個「知識」也要由中國人再次去給朝鮮人普及。

到了萬曆壬辰平倭之際,有一位明朝將領吳宗道曾經很熱心的告訴朝鮮官員,這高句麗安市城的守將叫「梁萬春」,而吳宗道的理論依據則是當時的一部歷史小說《唐書演義》。這部歷史演義的結尾部分寫到了唐太宗徵伐高句麗,在安市城被「絕奴部主帥梁萬春」擋住。從此後安市城守將梁萬春的名字就在朝鮮半島流傳了下來。

韓劇中的獨眼龍唐太宗——不知道的還以為是三百年後的李克用

當然啦,我們心目中的唐太宗永遠是這個樣子。

但是,稍微有點歷史常識的人都會看得出,這個「梁萬春」的名字實在是太穿越了。跟當時高句麗人的名字太違和——比如乙支文德、乞乞仲象、淵蓋蘇文——也就是說,當時高句麗人所使用的名字是沒有漢化的固有名,只是借用漢字發音來書寫,每個漢字不一定有具體含義。中國式的官名、地名、人名普遍出現則是在新羅王朝一統三韓之後才出現的事情,而且這種中國風的漢字名也僅限於少部分的上流社會使用,大部分人仍然使用了固有名。這就好比中國的明清兩朝不會有人叫「Andy·劉」或者「李文革」一樣。而在之所以《唐書演義》中給安市城主或絕奴部主帥按上「梁萬春」的名字,也是受了《水滸傳》的影響。因為在《水滸傳》中「徵方臘」的故事中偽帝方臘麾下有一員神箭手,接連射殺六員梁山好漢,此人叫做「小養由基龐萬春」。而配角的人設、姓名被互相使用的情況在 明清兩朝的通俗文藝中式司空見慣的現象。

到了近代,社會達爾文主義者申採浩以「如果否認民族,那麼就沒有歷史」為由開始了異想天開的歷史「發明」。隨即發表諸多與歷史文獻不符,包括古朝鮮半島的歷史文獻也無記載,更沒有考古支撐的「史學著作」隨之產生,韓半島的歷史也從此定性為「民族抗爭的血淚史」。而「安市城守將是梁萬春,他射中了唐太宗的一隻眼睛,迫使唐朝撤軍。唐太宗日後也因此而死」這種罔顧事實但是充滿了「民族自豪感」的奇談怪論也就隨之甚囂塵上。

從金富軾「齊、魯大臣,史失其名」的惋惜到申採浩「韓信、彭越遍傳樵歌巷謠,而茫不知梁萬春、崔春命為何國男兒」的憤怒,既表現出了作為舶來品的「民族覺醒」對古老東方文明的腐蝕,也證明了在失去了傳統觀念的指導之後,學術將會如何的淪入功利性的庸俗和荒謬之中。

相關焦點

  • 唐太宗徵高句麗時,不僅被俘跪地求和,而且還有一隻眼睛被射瞎?
    不過前兩年有幾部韓劇,曾經講過唐太宗徵伐高句麗的故事,在韓劇中,唐太宗李世民不僅被高句麗大將射瞎一隻眼睛,還跪地求饒,割地求和。那麼唐太宗真的有如此不堪嗎?高句麗真的是歷史上的韓國嗎?這場戰爭中,唯一棘手的時刻是在攻打安士城的攻堅戰中,這是唯一一次唐軍與高句麗軍隊相持不下,勢均力敵,唐軍陷入僵局,屢攻不破,進退兩難。
  • 李世民被他射瞎一隻眼?!千古一帝,為何成為別人眼中的蠢蛋?
    唐太宗李世民雖不是完人,卻也稱得上千古一帝,可有人並不這麼看。如果有人說他是一個蠢笨又奸詐的庸君,更被人射瞎一隻眼睛,你會作何感想?這樣的李世民,出現在一部長達100集的歷史巨作《淵蓋蘇文》中,劇中李世民以反面形象出現,實在讓人大跌眼鏡。
  • 國君的眼都被射瞎了,而將軍卻還在酗酒!
    與晉兵戰鄢陵,晉敗楚,射中共王目。共王召將軍子反。子反嗜酒,從者豎陽穀進酒醉。王怒,射殺子反,遂罷兵歸。 【譯者按語】 兩軍作戰的重要時刻,而且又是一國國君在前線親自率軍作戰,子反作為一名將軍,竟敢醉酒,這純粹是自己找死。軍紀軍法,歷來是嚴於其他法規法紀的,因為軍事作戰的重要屬性,決定了軍法軍紀的嚴肅性。有的時候,把軍紀軍法,嚴格到苛刻的程度,人們在心裡上也是能夠接受的。
  • 薛仁貴徵西: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
    (《新唐書·卷七十三·表第十三》)柳氏這段話的意思是:即使是有才能的人,也要等到機會才能發達,如今皇上準備出徵遼東,向全國徵求勇士,這就是機會,夫君為何不去尋求功名?以後得了富貴,回家再為雙親改葬也不遲啊!薛仁貴聽了妻子的話,便應徵入伍,從此開始了徵戰數十年的軍旅生涯。
  • 千古一帝唐太宗,在韓劇中卻成了獨眼龍,網友稱:幸好封殺了
    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侯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如果非要說李世民人生中的汙點的話,那估計只有「玄武門之變」了,公元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不久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
  • 隋唐兩個朝代為何歷時70多年,花費大量國力去討伐高句麗?
    隋唐這兩個朝代在對外進攻上,卻都不約而同地對一個叫高句麗的國家發起戰爭,這究竟是因為什麼?高句麗國位於中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曾是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其疆土巔峰時覆蓋了朝鮮半島大部分地區,北端佔有松花江流域和遼河流域大部分地區。根據史料記載,高句麗的軍事力量也非常強大,擁有軍隊多達60萬人。
  • 古人常說「千軍萬馬避白袍」 那白袍將軍到底是誰?
    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夠衝過去的——李道釗(現代)文章類型|歷史文化文章字數|912字,閱讀約2分鐘看過電影《指環王》的觀眾都知道,當年的灰巫師甘道夫在護衛下打了300回合。他們是誰?。首當其衝的自然是白袍將領中的「戰神」陳慶之。他是南北朝時期梁國著名的將領。他也是第一個讓白袍軍名揚全國的將軍。公元528年,陳慶之命歸順梁國的魏北海王元昊北上稱帝。陳慶之當時帶著七千人馬,一路被魏兵勒死北上。最終拿下32座城池,全殲魏軍百萬,不敗。一時間,洛陽城的人幾乎都談陳色變。
  • 薛仁貴為何從戰神淪為常敗將軍?
    可以說,薛仁貴後期是導致大唐疆域和實力大幅收縮的「常敗將軍」。太宗遠徵高句麗重大戰役,薛仁貴嶄露頭角貞觀末期,唐太宗親徵盤踞遼東數百年之久的高句麗,練就一身武藝的薛仁貴主動請求隨軍參戰。在一場戰鬥中,郎將劉君昂被數倍敵人圍困,薛仁貴匹馬殺入萬軍之中,斬獲敵將首級,敵軍為之氣奪,紛紛潰圍而去,薛仁貴被軍中譽為勇士。
  • 誰說唐太宗遠徵高句麗是敗仗?李世民有多牛,看完駐蹕山戰役就知道
    編者按:一代大帝唐太宗李世民對於高句麗的徵伐,竟以撤軍告終,李世民事後更是頗為懊悔,說:「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這也是古往今來對於唐太宗徵高麗之戰充滿了爭議。但事實上,徵高麗之戰中的經典戰役——駐蹕山之戰,卻是李世民一生中僅次於虎牢之戰的神仙仗。唐太宗徵高句麗,總共出動6萬陸軍,4萬水軍,馬4萬匹。連克數城之後,張亮的水軍依然在進攻建安城的路上,陸軍一部分需要維持後勤及留守佔領的城池。
  • 朝鮮半島歷史上的「抗中神劇」:隋文帝、隋煬帝、唐太宗、唐高宗為何都不惜以戰爭解決「高句麗問題」?
    其實,要戳破這種觀點非常容易,即使隋煬帝是昏君,那隋文帝楊堅和唐太宗李世民總不是了吧,但是,這兩個「聖君」級的皇帝也都打過高句麗,並且,也都沒有打贏。那麼,事情就很明顯了,一個橫跨兩朝,四代帝王(隋文帝、隋煬帝、唐太宗、唐高宗)都不惜以戰爭解決的「高句麗問題」,就一定不能簡單粗暴地用「瘋狂」來解釋了。
  • 唐太宗李世民手下 的女官 此人究竟是誰?
    唐太宗李世民手下 的女官 此人究竟是誰?時間:2020-12-18 19:01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唐太宗李世民手下 的女官 此人究竟是誰? 唐朝,是一個偉大的朝代。唐朝國力強盛,武備強大,稱雄亞洲,是當時世界範圍內數一數二的超級大國和強國。
  • 唐朝初年,受唐太宗重用,為大唐開疆擴土,出身胡人的五大名將
    六月四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尉遲敬德一箭射死了李元吉。後來論功行賞,尉遲敬德和長孫無忌定為頭等。李世民登基後,授予尉遲敬德右武侯大將軍頭銜,賜予吳國公爵位,實封一千三百戶。之後,突厥侵犯邊境,朝廷任命尉遲敬德為涇州道行軍大總管去攻打突厥。敵軍到了涇陽,尉遲敬德派率輕騎兵去挑戰,殺死了對方領軍的將領,大敗敵軍。
  • 唐太宗李世民的兒子、武則天的老公—雄才大略的高宗李治
    隋煬帝曾三次討伐高句麗宣告失敗,並且唐太宗親徵高句麗也以失敗告終,可謂李治竟意外地完成了隋煬帝到唐太宗一直以來蕩平遼東的夙願。至此,唐朝的版圖最大,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另一說裏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並且維持了有32年之久。李治之才略,仍見於聽各家建言,以民生國計為重。使人口從貞觀時的不滿三百萬戶,增加到了三百八十萬戶,實現了「永徽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