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兩個朝代為何歷時70多年,花費大量國力去討伐高句麗?

2020-12-14 歷史有妖氣

隋朝是中國歷史上自西晉滅亡近300年分裂之後的再次統一,其後的唐朝也是大一統國家。隋唐這兩個朝代在對外進攻上,卻都不約而同地對一個叫高句麗的國家發起戰爭,這究竟是因為什麼?

高句麗國位於中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曾是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其疆土巔峰時覆蓋了朝鮮半島大部分地區,北端佔有松花江流域和遼河流域大部分地區。根據史料記載,高句麗的軍事力量也非常強大,擁有軍隊多達60萬人。

高句麗遺址

公元589年,隋文帝統一中國之後,開始要求周邊國家向大隋稱臣,高句麗國王表示不服,厲兵秣馬,存儲糧食,準備和隋朝開戰。從598年,隋朝向高句麗一共發起4起戰爭,最遠曾打到高句麗都城平壤,但始終也沒有征服,反而連年徵戰讓國力大為減弱,甚至導致了隋朝的滅亡。

唐朝吸取了隋朝徵戰高句麗失敗的教訓,行事較為小心,最後在公元666年,唐高宗李治趁高句麗內亂,派大將李績統帥軍隊進攻,最終攻下平壤城,讓高句麗滅國。

隋唐兩朝一共花了70年時間,耗費大量軍力民力,才艱難徵服高句麗。後世史書的評價基本上都是認為是隋唐技術是在傾舉國之力侵略高句麗,那麼為什麼要如此費時費力對一個周邊國家發起軍事進攻呢?

首先,高句麗是對於中國是一個巨大的威脅。

高句麗從公元一世紀建國之後,經過長年的擴張和積累,已經發展成為了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王國,不僅具備了和中國爭奪東亞霸主的實力,甚至都有可能會南下侵略中原,遼東被其侵佔便是力證。漢滅亡之後,三國魏蜀吳亂戰爭鬥,高句麗便趁機侵佔了遼東地區。

這樣一個強大的政權對中原虎視眈眈,中國自然不能對其無視。五代十國南北朝時期,中國國內政權割據,相互之間連年徵戰,自然無暇顧及高句麗的威脅。隋朝大一統之後,自然開始考慮中國北境的這個強大敵人。

其次,高句麗文化自成體系,並不認同漢文化。

現代意義上的東亞諸國,都認同中華的儒家文化。高句麗是有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扶餘人建立,吸收了濊貊、等遊牧民族,只有少數的漢人和古朝鮮遺民。雖然古朝鮮中的箕子朝鮮是由殷商時期的箕子建立,高句麗也將箕子奉為神靈,但卻不認同儒家文化,因為儒家文化是漢時才出現的。

在國家民族的結構上,高句麗同時擁有農耕和遊牧兩種文化,所以他們會耕種田地,築城修堡,也會像遊牧民族那樣遊獵騎射,不斷擴張領土。

於是文化上的不認同以及骨子裡的遊牧民族基因,讓高句麗這個國家成了隋唐的心腹大患,在隋朝建立之後,高句麗也拒絕向隋朝稱臣朝貢。

除了這兩點之外,高句麗還和突厥結盟,意圖從東西兩面,自北向南對中原地區進行夾攻,形成巨大且直接的威脅。

隋唐兩朝在經過多年徵戰之後,好不容易才統一全國,為了保住政權,自然對北方的高句麗不能聽任擴張,所以才不惜國力對其進行討伐。

相關焦點

  • 隋唐死敵,高句麗大有來頭!
    ,立國705年的高句麗宣告滅亡。我們對高句麗感到熟悉,是因為它經常和隋朝、唐朝進行戰爭,隋朝還因此衰落和滅亡。我們對高句麗感到陌生,是因為它給人的印象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古朝鮮國家,而實際上,它是一個由中國古代東北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高句麗起源於中國東北,當它強大起來後,它所佔領的朝鮮北部,事實上也是中原王朝的直轄地。
  • 隋唐為何拼命都要滅高句麗?為後世子孫取,不為後世子孫憂!
    事實上,在隋唐以前,國人完全沒有這種錯覺。通過對高句麗古國與歷代中原王朝之間的國際關係,可以很大程度上改變這種觀念,更深入的認識到古代中國對於維護國家利益和安全所採取的戰略措施。新朝王莽時期,王莽曾命令高句麗國的軍隊去攻打匈奴,高句麗人一想,這就是忽悠自己去當炮灰啊,於是便紛紛叛逃出塞,與中原王朝的關係也開始惡化。此時的高句麗太祖王高宮認為自己的實力有了很大的增長,便有些按捺不住,想通過一番小動作來謀取利益,便開始了與宗主國東漢的摩擦。
  • 為何隋唐4代帝王耗時70年也要消滅高句麗?
    從公元598年隋文帝兵發30萬大軍討伐高句麗開始,到668年唐高宗一舉蕩平東北消滅高句麗,隋唐兩大帝國耗時整整70年,終於將強盛一時的高句麗徹底送入地獄。當然,在徵伐高句麗的過程中,隋煬帝楊廣曾三次用兵,最終導致天怒人怨最終導致了隋朝的滅亡。那麼,為何隋唐兩大帝國一定要傾全國之力幹掉高句麗,甚至身死國滅也在所不惜呢?
  • 難啃的硬骨頭:隋唐出兵二百餘萬,卻難以徵服蕞爾小國高句麗
    隋朝在最強盛的時候,曾四次出徵遼東,但都未能消滅這個小國;唐太宗時期,唐朝國力空前強大,突厥、高昌、吐谷渾、薛延陀等國相繼被攻滅,但就算唐太宗親自領兵徵討,也啃不下高句麗這塊硬骨頭。隋唐與高句麗交戰,結果往往是相持不下、無功而返。最為誇張的是,隋煬帝前兩次出徵高句麗,共發兵二百餘萬,結果卻被這個蕞爾小國打得大敗而還,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立國700年的高句麗,隋唐三位帝王都沒打贏,卻被此人一戰滅國
    01 咱們先來了解一下高句麗這個國家吧。 公元前37年,北扶餘之高句麗人朱蒙始建國。朱蒙是夫餘王族的成員。夫餘王族內部的爭權鬥爭而迫使朱蒙南奔,於建昭1年(公元前37年)在今遼寧省新賓縣永陵鎮南建立高句麗國。
  • 隋唐為何吐血也要滅掉高句麗
    那麼,為何隋唐四代皇帝非要攻打高句麗,並要滅亡它呢?裡面的真相是什麼?唐高宗則先後派遣蘇定方和薛仁貴率領大軍進攻高句麗,在滅掉了高句麗的盟友百濟以後,高句麗滅國。隋唐兩朝對高句麗用兵前後近百年,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隋唐兩朝都對這個東方小國這麼重視?
  • 東北歷史(10):扶餘國滅亡後,後裔都去哪了?融入了其它民族
    但是,因為繼承人問題,導致國力衰敗,最後國祚綿延近700年後轟然倒塌。那麼,扶餘王國滅亡後,遺民都去哪了呢?高句麗扶餘國滅國後,遺民主要奔往三處,一是逃亡北方的肅慎,融入到了肅慎族中。二是隱姓埋名,融入進了周邊一些民族中。第三塊是最多的,成為高句麗臣民。高句麗國與扶餘國屬於沾親帶故,也算是濊貊族的後裔。
  • 隋朝和唐朝不是一個朝代,為什麼史學家們喜歡稱之為「隋唐」
    很多朋友想必都閱讀過《隋唐演義》,這本由清初文學家褚人獲所著的優秀中國白話文小說,演繹了各路英雄起義推翻隋朝暴政,以正義為題材的經典之作。《隋唐演義》的故事,時間跨度隋唐兩朝,情節主要發生在隋朝末期和唐朝初期,中國歷史上這兩個強盛的朝代,明明是兩個不同的時期,為什麼會被後世的史學家並稱為「隋唐」?
  • 唐朝人吃了隋朝50多年糧食,那為什麼隋末還有那麼多饑民呢?
    為何不開倉放糧呢?只是,隋朝末年並沒有發生多大的自然災害。所以沒有開倉賑濟災民的必要。更重要的是,隋末的糧倉,隋煬帝第三次討伐高句麗失敗後,所有的社會矛盾集中爆發。隋煬帝已經喪失了對政權的掌控。各地的糧倉實際上被各個門閥勢力所把持,是否放糧賑濟災民,隋煬帝說了不算。
  • 「唐太宗被高句麗將軍射瞎了一隻眼」?這段子究竟是誰編的?
    比如在隋朝滅亡江東陳朝之前就曾經和高句麗開戰多次,原因就是高句麗在地緣政治中的立場。曾長時期臣服於北齊勢力的高句麗在承認了宇文周和隋朝的霸權之後,又與北齊孤忠營州刺史高寶寧等人一起暗中向北境超級大國突厥效忠;而高寶寧滅亡後的次年,也就是隋文帝開皇四年,高句麗平原太王以「遠交近攻」的原則,向江東陳朝進貢;陳朝亡國後又繼續與突厥聯合,屢次攻打隋朝在東北亞的邊境城市。
  • 高句麗本是一小國,為何那麼難滅?原來是這些原因在作祟
    隋唐的兩代帝王,都曾花費大量的精力去攻打它,但因為各種原因,戰爭的結果完全說不上好,甚至還給這兩個中原王朝帶來了巨大的損失。那麼為什麼,隋唐兩代都一定要攻打這個處在偏遠遼東地區的國家呢?首先我們來說說隋朝。開皇十七年(597),高句麗的平陽王聯合靺鞨人攻擊隋朝的遼西軍事駐地,但是被營州總管韋衝擊退。
  • 薛仁貴徵戰勝利後,為何要下殘忍命令:坑殺10萬投降士兵!
    對於歷史上存在的一些說薛仁貴不知道如何安置十萬軍,所以才下令坑殺的說法,私以為這個說法不是特別靠譜,十萬軍數量龐大,但以當時唐朝的國力還不至於無法容納,除非他們不想容納。班師回朝後,薛仁貴受到大量彈劾,但是唐高宗最後認為功過相抵,也沒有太過於追究。 高句麗滅國之戰 公元666年,因為高句麗國內權利爭奪、更迭,高句麗國內局勢混亂,高句麗國內更有人請求唐朝發兵相助。公元668年,唐高宗令薛仁貴統帥大軍,進攻高句麗。
  • 隋唐兩朝四帝,為啥非要滅高句麗?這個政權,就像陸地版的日本
    只不過,兩個因素,註定了高句麗的杯具:其一,它不像日本那樣孤懸海外,而是緊緊挨著中原;其二,它的運氣太差,連接碰上了隋、唐這兩個積極開拓、鐵血尚武、眼界深遠的王朝,而不是晚期的滿清。
  • 高句麗「孝道」:厚葬說還是靈魂說,為何要「磨蹭」三年才下葬?
    《三國史》對高句麗厚葬的記載十分形象,這是源於高句麗人覺得靈魂不滅,如果將好的陪葬品放入陵墓中,這樣去世的人們也可以得到富裕的生活。不僅如此高句麗人從死亡到下葬需要三年的時間也是其厚葬的一個特色,和高句麗人心態的一個體現,那麼這究竟是為什麼呢?一、 為何高句麗需要三年的時間下葬?
  • 隋朝為何要打高句麗,高句麗是個小國!何必徵發百萬大軍打的國破家亡?
    從公元598年隋文帝兵發30萬大軍討伐高句麗開始,到668年唐高宗一舉蕩平東北消滅高句麗,隋唐兩大帝國耗時整整70年,終於將強盛一時的高句麗徹底送入地獄。 當然,在徵伐高句麗的過程中,隋煬帝楊廣曾三次用兵,最終導致天怒人怨最終導致了隋朝的滅亡。
  • 隋唐十八好漢——來護兒
    來護兒率水軍由浿水(今朝鮮大同江)進入高句麗,在平壤六十裡外,與高句麗國王高元相遇。當時,高句麗軍列陣數十裡,高元之弟高建率數百敢死隊來攻。隋軍諸將皆懼,來護兒笑道:「我原以為他們會堅壁清野等待王師,如今卻來送死,我一日之內便能殲滅他們。」命兒子來整、部將費青奴斬殺高建,大敗高句麗軍。這時,來護兒不顧水軍副總管周法尚勸告,挑選精兵四萬,直趨平壤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