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朱棣與涿鹿礬山

2021-02-13 張家口悅讀

朱元璋取得江山後,定都南京,開啟了明朝三百多年的統治。後將他的兒子封為各郡王鎮守各地,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駐守北京。他和大兒子朱標鎮守南京,以便將來接班。沒想到大兒子朱標早逝,朱元璋臨終按照舊時的繼承順序,把皇位給了長孫朱允炆建文帝。朱允炆上臺後怕分封各地的藩王叔叔們不服,建文帝在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建議下採取一系列削藩措施,決定先削那些力量較小的藩王,於是首先襲執周王朱橚 ,把他廢為庶人,又拘代王朱桂於大同,囚齊王朱榑於京師,湘王朱柏自焚死。

與此同時,也在北平周圍及城內部署兵力,又以防邊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護衛精兵調出塞外戍守,準備削除燕王。此決定引起了燕王朱棣不滿,便在暗中結蓄力量做奪權的準備。明建文帝元年(1399年)七月朱棣率兵駐守保安州礬山的一個小山溝,冬季的一天大雪紛飛,朱棣觸景深情看著眼前的礬山霽雪,心中尋思看著自己的宏偉理想,他以一個政治家、軍事家的氣勢,描繪了眼前的雪景,寫下了不朽的詩篇:《礬山霽雪》

     白絮舞蹁躚,天地生浩煙。

     人稱江南景,不及北國川。

此詩借景明志,寓意南京王朝也不如他的北國鐵騎。幾經徵戰,最後率兵南下,勢如破竹,趕走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殺了無數忠於他侄子大臣、親兵,奪得了大明江山,改封號為永樂遷都北京。之後朱棣的《礬山霽雪》一詩,廣為流傳於當地,人們也將這首《礬山霽雪》懸掛於大廳或家裡顯眼的地方。後來以《礬山霽雪》這首詩命名礬山的雪景,成為保安州的八景之一,當初的小山溝,也被人們稱為燕王溝。

而如今燕王溝早已不是那個窮鄉僻壤的小山溝。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美麗鄉村,成了礬山的一道新的景點。如今燕王溝千畝杏園,點綴山坡;千畝葡萄,出土掛架;屋舍儼然,清新如畫……走在燕王溝村,仿佛置身於世外田園,處處皆景。為打造「南有黃帝城,北有燕王城,兩城互補」的旅遊格局,在村東修築了長三百六十米的燕王城牆,融入長城文化,築兩城門,成為涿鹿農村旅遊新地標。這樣的宏偉藍圖,大好景色,恐怕連朱棣也沒有想到,他如果在世一定會寫下更美麗的詩篇。   

朱棣雖然因為發動「靖難之役」,在歷史上聲名不佳,但也算得個勤政、愛民有作為的好皇帝,政權穩固後便時常出訪,考察民情重振經濟。這日他和當朝首輔楊榮,來到了屬於京師管轄地區的保安州(涿鹿)。小小的一個京師保安州(今涿鹿鎮),居然有如此之多的古廟、古橋;其商販雲集,繁榮昌盛之態,引起了朱棣的注意。朱棣不禁感嘆:「涿鹿這個小鎮,為什麼會有如此之多的古蹟,集市也如此繁榮呢?」楊榮答曰:「涿鹿古鎮地形絕佳,北部靠山黃陽山呈龍蛇之形,福澤深厚,頗有帝王之氣,日後只怕要出帝王之才。」朱棣聽後,大吃一驚,自己的江山剛剛穩固,涿鹿若再出帝王,那還了得,必然要影響他的大明基業。他焦急如焚,忙讓楊榮出謀劃策。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精通陰陽佔卜的楊榮,承君之命,率領一批能人,對涿鹿的地形風水,對涿鹿進行了一番細緻考察以後,證實涿鹿古城的版圖確實象一個皇城,福光沖天,背後靠山黃陽山像一種龍蛇,蛇首向東,慢慢遊動,預示人才輩出,人傑地靈,確有帝王之像。

楊榮將考察結果稟告皇帝,朱棣忙問:「怎樣才能破壞這龍蛇形之地的風水,保我大明江山永固?」楊榮曰:「將龍蛇的頭釘住,置它於死地,使它動彈不了,風水便破了。」於是皇帝便命人從江西運來巨石、石釘和石板,在黃陽山上分別將龍蛇的頭、尾巴和四肢壓住。

龍蛇首在黃陽山東脈,即現在的龍伏寺後面山上,匠人們在這裡釘了一根高大的石柱,即釘住龍蛇頭;龜尾在黃陽山北面,故在此山後的外面,鋪了一塊巨石,壓住龍蛇尾。龍蛇的四周,則是在涿鹿黃陽山的上,於是分別在幾處,鋪了一排排石板,成為長長的石埂,以壓住龍蛇腳,不能遊動。

為了阻封住涿鹿的帝王之氣,楊榮還建議,在涿鹿黃陽山上擴建廟宇,塑造一批靈界的帝王將相雕像。包括東嶽大帝,李靖天王,關公大將,從王到將乃至地方小官都修建寺廟。這些神像約近幾十尊之多,因此,在涿鹿三平方公裡內,有五十多座廟宇。在歷史上,涿鹿也稱為是「廟的王國」。

因此涿鹿古鎮,自古就有了「大量廟宇」。佛教文化不僅維護了王朝的統治,也帶來了當地的長期安定。在涿鹿境內,這樣美麗而又傳奇的故事還有很多,就讓大家一起去尋找,去品味吧。

涿鹿歷史悠久,擁有五千年燦爛的文化,數千年來幾十個朝代和政權的更替,產生了豐富多彩的城市文化。縣城是一縣之中樞,是全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自古以來,中國的縣城以「設險以守其地」為目的,以「易守難攻」為建城的基本原則。同時在古代,縣城的選址規劃和建設受到當時價值觀的影響,風水龍脈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

一是地方要大。堪輿風水學認為,縣城基址必須選擇大環境,要求地方大、山大、「明堂」大、有河流,水的彎曲大,只有容量足夠大,才能修建較大的州縣城。

二是縣城要選址在「龍脈」的集結處。所謂「龍脈」,是指「山龍」和「水龍」。山為陰,水為陽,古人認為,州縣城形勢「山停水聚,半陰半陽,方成太極」。事實上,涿鹿歷史上幾大古都,如黃帝城、舜都均建在「龍脈」集結、「半陰半陽」的基地上。涿鹿縣城的選擇亦如此。

涿鹿城就建築在這太行山和燕山兩條山脈交會之地,桑乾河與洋河之間的永定河衝積扇平原的西北端,跨越山麓和平原、丘陵之地,在滄海之畔的桑乾河古渡口之上,南臨大河。

太行山自北向南奔騰而來,燕山蜿蜒曲折,像兩條巨龍守衛著涿鹿。東邊是洋河、永定河,西邊、南邊有岔道河、壺流河匯聚的桑乾河,自西向東,從南繞城蜿蜒流淌。雄渾的桑乾河夾雜著大量的黃土高原的泥沙呼嘯而來,與來自蒙古草原的洋河在城東匯合,在涿鹿城東部地區形成浩浩蕩蕩的永定河。 

涿鹿城北面、西面、東北面三面高山環繞,形成天然屏障,拱衛著這座氣勢非凡的千年文化古城。涿鹿城背靠黃羊山,南扼協陽關(岔道),右聳太行山,左面是滄河奔流,是塞外山城張家口進入山西廣靈太行山區的必經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險要。

涿鹿城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歷史悠久,文明源遠流長。從秦漢時期開始,涿鹿城為上谷郡的下落縣治所(治在今涿鹿鎮西)開始,先後有漢朝下落縣、西晉時的廣寧郡、北魏時廣寧郡、唐代的永興縣、遼時奉聖州永興縣、元、明、清三個朝代的保安州、臺灣省時的保安縣、新中國的涿鹿縣等十幾個朝代建的州縣治所在這裡。

從商代時的冀州,秦漢建下落城算起,涿鹿城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涿鹿古稱冀州,歷代數易其名,元明清三代為保安州,民國五年(1916年)置涿鹿縣。縣因山得名。據《讀史方輿紀要》載:「涿鹿山,州(保安州)西南九十裡,一名獨鹿山,涿水生焉,相傳黃帝破蚩尤於此。」從秦漢下洛到西晉的廣寧,從唐代的永興縣城到遼代的奉聖州,從元朝保安州到民國時的保安縣、解放後的涿鹿城,十朝古縣城,數千年的興衰繁華。

在涿鹿縣境內,除了古涿鹿城,還有五帝時期的兩個國都,一個是黃帝都城,就是今礬山鎮三堡村北的黃帝城遺址;一個是唐堯、虞舜都城,就是現在的保岱村的古潘城遺址。黃帝城是中國最早的國家首都,潘城,是為唐堯、虞舜二帝的國都。

「千古文明開涿鹿」,悠久的歷史給古老的涿鹿留下了豐富的文物古蹟。有史書記載的"黃帝崩、葬橋山"橋山,黃帝泉、黃帝城、蚩尤寨、蚩尤墳、定車臺等黃帝時代的古遺蹟遺址,有歷代為保衛祖國建立了不朽功勳的將軍、功臣陵墓、有協陽關、燕長城等古關隘、有清涼寺、寶峰寺、塔兒寺等古寺廟和風景秀麗的東靈山。小五臺山以及數十個堡寨墩臺遺蹟。南宋將領文天祥曾留下"我瞻涿鹿郡,古來戰蚩尤,黃帝立此極,玉帛朝諸侯"的詩篇。

明成祖朱棣命人將涿鹿龍蛇壓住,破壞了涿鹿的風水龍脈之後,涿鹿縣就沒有再出過皇帝,但是,由於沾了炎黃、堯舜四位帝王的風水靈氣,這裡還是走出了一大批人才,而且人才輩出,經久不衰。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涿鹿用它的沉穩和淡定告訴世人它是州縣城的不二選擇。涿鹿城也是塞北風水選址的傑作。

到了「文革」時代,涿鹿城風水龍脈雖然又遭到人為破壞,但是,這裡人民的後代和當地的父母官,還是沾了涿鹿城風水的靈氣,許多人成為國家有用人才,在這裡的父母官,大多升遷了,許多幹部高升的很快。因此,一些文化人開始反思:保護好涿鹿城環境歷史文物,就是保護我們自己的風水龍脈。有涿鹿城風水靈氣,這裡就會國泰民安!留得青山在,不愁沒燒柴!

朱棣和歷代帝王一樣,都想讓自己的江山一牢永固,但從秦始皇到袁世凱都只不過長三五百年,最短只有幾天,沒有一個一牢永固,因為他只顧自己的家天下,只為少數統治階級服務,而違背了大多數勞動人民的利益和意願。雖然朱棣破壞了涿鹿的龍脈,卻沒有阻止歷史的發生和涿鹿的興旺。(薛春孝)


圖文來源網絡(文旅張家口),文字、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刪

文史、故事、地理、國學、 人物等文稿題材、體裁不限,既可以是作者原創作品,也可以是名家名作,內容文明健康、積極向上。文稿對照的音頻格式為mp3格式,音頻長度在8分鐘以內;普通話朗讀,語言表達流暢、清晰,有真情實感;朗讀音頻需合成背景音樂。朗讀作品的開場白統一格式為:大家好,我是###,今天我要給大家分享的作品是###

常用電話

供水:2122228供電:95598環保:12369煤氣:4117777公交:2210047消協:12315社保:2175704(白)社保:2184994(夜)醫療保障:183522退休管理:2164545路燈管理:2015151城建便民:12319有線電視:96888市政公用熱力:5808877東環熱力:2310220橋東東源:4031234橋西恆峰:7151000高新盛華:5900099第一醫院:8040120 一附院:8046973傳染病醫院:2184921 複印機耗材:13315301958 水暖:13383633801 圖書編輯印刷:4014693 熱水器:13933788070 網絡工程:18032386557

冬奧城市張家口歷史文化讀本《張家口記憶》由中國出版集團現代出版社出版發行。

張家口素有「張垣」「武城」「長城博物館」的美稱。這裡是文化之邦,歷史悠久,名人輩出。本書共收錄了梅潔、韓祥瑞、王金江、白萱等知名作家和文化學者的作品80餘篇。該書發掘了張家口歷史亮點、彰顯了張家口文化特色、拓展了張家口文化內涵,向世人全面展示了張家口歷史文化的精髓。書中內容精當,史料翔實,脈絡清晰,融知識性、可讀性於一體,全面立體地勾畫了在張家口這片美麗的土地上生長生活過的歷代群賢、厚土珍藏的古代文明、淳樸自然的民俗風情和田野山川的秀美風光。從中我們真切地感受到每一個編寫者對於張家口文化的熱愛及高度負責的態度和嚴謹求是的學術精神。

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傳統文化經典擁有濃厚的中國文化底蘊,蘊含著大量的人文歷 史、禮儀風俗、倫理道德等,是中國文化的精粹。這些經典文化滋養著中華兒女一代又一代 的成長,值得每一位華夏兒女去精讀品味。《中華傳統文化讀本》精選具有代表性的知識, 以有限的文字著成絕妙文章,內容涉及自然、社會、歷史、教育、倫理等多個方面。閱讀本 書,可以領悟國學的博大精深,體悟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感受經典的無窮魅力。本書適合 作為少年兒童的經典誦讀教材,也可以作為成年人學習經典的誦讀讀本。

以上二書郵購價均為:45元,凡購書者,免費快遞,並贈青年作家白萱長篇暢銷小說《我在這裡等你》,添加微信17051265158

凡以下人員可聯繫編輯免費領取:1.參加過張家口赴鄂和張家口市傳染病醫院抗擊新冠疫情的醫務工作者;2.市級以上勞動模範、人大、政協委員;3.特級教師、市級以上社會科學優秀青年專家。

相關焦點

  • 燕王朱棣為什麼會造反?
    ,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敕封燕王,坐鎮北平,後來靖難成功,成為名垂青史的永樂大帝。如果按照正常的歷史發展,朱棣只可能和他的後輩們世世代代居於北平,成為明代巨潮中的一朵浪花,然而歷史卻偏偏開了一個玩笑。到了這一步,要說燕王沒有染指帝位之心,只怕不可能,畢竟在名義上,此時他已經是兄弟中的老大了。
  • 燕王朱棣能力最強,太子朱標死後,為何朱元璋不傳位給燕王?
    為了解決藩王們對中央朝廷的威脅,建文帝聽從太常寺卿黃子澄的建議,進行削藩,進而引發了靖難之役,最終南京城破,建文帝不知所蹤,燕王朱棣登上了皇位。太子朱標死後,眾皇子都對皇位虎視眈眈,從能力上來說,燕王朱棣的優勢最大,為何朱元璋不選擇燕王朱棣,反而讓嫡長孫朱允炆繼承大統?筆者認為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大明風華》中燕王朱棣勵精圖治,歷史上為何有「燕王掃北」一說
    在《大明風華》中,朱棣的下線讓觀眾很惋惜,因為他在劇中確實勵精圖治,為明朝的發展付出了很多。而在歷史上,為何卻有「燕王掃北」一說呢? 在朱元璋死後,建文帝即位,建文帝為了加強皇權,進行了削藩,燕王朱棣此時感到了威脅,於是發動了靖難之變,最後篡位取代了建文帝,自立為皇帝。
  • 燕王朱棣的生母究竟是誰?
    這裡的「次上」就是指朱棣,是高皇后的第四個兒子,而朱棣更是反覆地親口說「朕高皇后第四子也」。  到了清代,萬斯同編纂的《明史·成祖本紀》中說道,朱棣「母孝慈高皇后,與興宗孝康皇帝(即太子標)同」,朱好陽編纂的《歷代陵寢備考》中則說:「後生懿文太子、泰王樉、晉王桐、成祖、周王」。也是沿用了明代官方史書的說法,認為朱棣是馬皇后的第四個兒子。
  • 靖難之役的始作俑者,燕王朱棣的成長曆程,軍事強人的養成
    大兒子朱標為人敦厚,德行出眾,在朱元璋的培養下,是不可多得的守成之君;而其餘諸子,如燕王朱棣、寧王朱權等都是不可多得將帥之才,尤其是燕王朱棣,位於和元朝殘餘勢力的一線,養成了極高的軍事素質。朱棣的出身和朱標其實比較相似,朱棣出生的時候朱元璋大勢已成,因此朱棣的童年也過得十分安穩。但是朱元璋是一個非常合格的家長,所謂望子成龍用來形容朱元璋一點都不為過。
  • 朱坤明: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寧王朱權,不是燕王朱棣的對手
    堡壘往往是被從內部攻破的,李淵和李建成、李元吉就是被秦王李世民打敗的,建文帝朱允炆也不是個治理國家的高手,被皇叔朱棣打敗。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寧王朱權帶領重兵防守長城關外重地,卻被燕王朱棣用謀略輕鬆擊敗。
  • 與燕王朱棣一起造反的寧王朱權,為何沒有享受榮華富貴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發動長達四年的靖難之役。 而與此同時,建文帝害怕寧王朱權投向朱棣,派人召朱權回京,朱權未到,被削三護衛。 當年九月,江陰侯吳高進攻永平,燕王前往營救。
  • 大明朝鐵骨忠臣:一介書生挫敗朱棣,慘死不屈震駭燕王
    1402年6月南京城金川門緩緩打開,燕王朱棣率「靖難」大軍浩浩蕩蕩的進入城中,與此同時皇宮中冒起滾滾濃煙,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
  • 史評:明朝的寧王朱權善謀,可善謀的他為何被燕王朱棣忽悠瘸了?
    明朝「靖難之疫」剛開始的第一年,起兵造反的燕王朱棣就扛不住朝廷軍隊的進攻了,他只有北平一城之地,而當時名正言順的大明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卻有舉國資源,即使最早派出討伐朱棣的將領李景隆比較蠢,上來就連敗兩場,可軍隊數量能多到淹死朱棣,還是把朱棣的老巢北平給圍了。
  • 晉王朱棡突然去世,導致朱元璋不得不在臨終前出手對付燕王朱棣?
    在外則北方蒙古一線,由晉王朱棡和燕王朱棣為雙核心,輔以代王朱桂、遼王朱植、寧王朱權、谷王朱橞作為幫手。西北一帶交給嗣秦王、肅王和慶王。西南一帶交給蜀王和岷王。湖廣一帶交給楚王和湘王。在晉王和燕王身後,還有周王和齊王作為支撐。作為這個體系的重中之重,晉王和燕王手上掌握了巨大的權力。當時山西屬衛將校悉聽晉王節制,北平屬衛將校則悉聽燕王節制。
  • 皇太孫朱允炆或燕王朱棣
    今天聊下明朝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朱棣!朱棣和建文帝你更支持誰了#明朝皇帝#以燕王朱棣勢大難圖,故削藩自朱棣同母弟周王始,周、代、岷、湘、齊諸王先後削奪,湘王自焚,餘皆廢為庶人。為圖朱棣,朱允炆令張昺為北平布政使,謝貴、張信掌北平都指揮使司,以謝貴控制北平(今北京),另以都督宋忠、徐凱、耿瓛屯兵開平、臨清、山海關一帶,並調檢燕府護衛軍士,加強防燕措施。
  • 談談燕王朱棣的靖難檄文,建文帝喊冤:我忤逆不孝,我欺人太甚?
    建文帝年紀雖小,但做事老辣,直接跳過過渡期,大幅度裁減藩王羽翼,惹出兩個過激人物,一個是縱火自焚的湘王朱柏,一個是起兵反叛的燕王朱棣。按照建文帝的說法,他和四叔朱棣的關係最親,遲遲沒有裁撤燕軍,卻唯獨燕王起兵造反,他感到震驚和憤怒:「朕以棣於親最近,未忍窮治其事。
  • 燕王進南京
    特別是明太祖的第四個兒子——燕王朱棣(音dì)一向帶兵駐守北平(今北京市),多次立過戰功,對朱允炆更不服氣。朱棣在明太祖的兒子中是比較精明能幹的。據說有一次,明太祖叫朱允炆對對子,出的上聯是「風吹馬尾千條線」,朱允炆對的下聯是「雨打羊毛一片羶(音shān)。」明太祖嫌他對的不好,馬上沉下了臉。朱棣正好在旁邊,就接嘴說:「孩兒倒也想了一個下聯。」明太祖叫他說來聽聽。
  • 明朝燕王朱棣靖難之變中的蒙古騎兵——朵顏三衛
    公元1399年,明朝第二個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剛剛登基不過半年,坐鎮北京的燕王朱棣便扯起了反叛的大旗,發動軍事政變,先攻下北京城,然後率軍南下,以「清君側,靖國難」為口號,討伐建文帝朱允炆,這次政變,歷史就稱為「靖難之役」或者「靖難之變」。
  • 【古蹟】礬山境內的古樹
    礬山,古稱涿鹿,境內有古涿水。五千年前發生的涿鹿大戰和阪泉大戰就發生在這裡。
  • 礬山境內的古樹【李繼龍】
    礬山,古稱涿鹿,境內有古涿水。五千年前發生的涿鹿大戰和阪泉大戰就發生在這裡。境內尚有黃帝城,黃帝泉,炎帝廟,阪泉,蚩尤寨,蚩尤泉等遠古時代的遺存。在塔兒寺村還有金代建築的炬禪師靈塔及明代修建的古廟和古戲樓。漢代設立的烽火臺還屹立在柳樹莊村的山坡上,這裡歷史悠久,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從黃帝時代開始就有人在這裡活動,從漢代佛教傳入中國後,這裡佛教盛行,特別明清兩代,修建了許多的古代寺廟。
  • 如果燕王朱棣不造反,建文帝執政能持續多少時間?
    建文帝採納了黃子澄的建議,先剪除其他藩王,回過頭再對付燕王朱棣。這樣不僅給了朱棣名正言順出兵的藉口,還給了充足的備戰時間; 其二,沒有合適的統帥。朱元璋為了鞏固大明江山,誅殺了大批開國元勳,加之建文帝提升文官地位,間接壓制了武將,以至於一些失職的武將投靠了燕王。
  • 涿鹿縣首批拔尖人才、優秀人才、「涿鹿工匠」認定人選公示
    關於涿鹿縣首批拔尖人才、優秀人才「涿鹿工匠」認定人選的公示根據涿鹿縣人才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關於開展首批縣級拔尖人才、優秀人才和「涿鹿工匠」選拔、管理工作的實施方案》的有關規定,現將我縣首批拔尖人才、優秀人才、「涿鹿工匠」認定人選王紅霞等40名同志予以公示。
  • 朱棣大謀士姚廣孝的結局如何?
    洪武中隨燕王到北平,成為燕王的心腹謀士。姚廣孝曾經遊嵩山,相師袁珙看見他說:「這是哪裡奇異僧人,眼睛像三角,形狀如病虎,性情一定喜好殺戮,是劉秉忠那樣的人。」道衍聽了大喜,劉秉忠是輔佐元世祖忽必烈統一天下,建立元朝的重要謀士。高皇后去世,太祖選高僧侍奉諸王,為他們誦經祈福。
  • 礬山的釀酒文化
    礬山的釀酒文化也就從那時開始,延續了近200年。這是礬山最早的酒廠,靈水村的劉明政,從京西古道走來,在礬山開創了釀酒文化的先河。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我還在礬山大街學校當民辦教師時,領著學生進行社會調查時,在一位老人家裡的相框中看到過一張黑白照片,現在想起來應該是民國時候的照片。一個高大的門樓下有十幾個人,穿著長袍馬褂,很講究的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