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公國向俄羅斯帝國擴張路線及與周邊國家關係

2020-12-16 丫頭娛樂情報站

引言

1430年,克裡米亞汗國脫離金帳汗國,成為獨立的王國,盤踞在克裡米亞半島350餘年,成為15世紀後俄羅斯向南擴張的最堅固的屏障。在幾個世紀的較量當中,克裡米亞汗國依靠周邊各國的力量,對俄羅斯的持續打擊,不僅使其南部邊疆長期處於動蕩之中,而且將沙俄稱霸黑海的計劃延緩了數世紀之久。

莫斯科公國自擺脫金帳汗國統治以來,逐漸走向了侵略擴張的道路,沙俄成立後,更是加快了步伐,在數代沙皇的努力下,以莫斯科為中心,向東南西北各個方向擴張,19世紀終成為橫跨歐亞的大帝國。然而在其向南部黑海擴張的過程中,克裡米亞汗國始終像最堅固的堡壘一樣,阻擋著其南下的步伐,持續數百年。

我們從克裡米亞汗國的獨立到滅亡以及其與俄羅斯的關係演變的講述,探尋克裡米亞汗國與俄羅斯帝國在南下過程中的糾葛。

(圖1:蒙古人和他的四大汗國)

一、結盟滅金帳,共抗立陶宛

13世紀起,克裡米亞地區和莫斯科公國就在金帳汗國的統治之下了。到了15世紀,金帳汗國在南徵北戰中走向了下坡路,而西邊新生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確實愈發強大起來,1430年,奧斯曼土耳其在對抗金帳汗國的過程中幫助克裡米亞汗國從金帳汗國下獨立了出來。

而這時,莫斯科公國還在為擺脫蒙古人的統治而努力。面對著共同的敵人--金帳汗國,1474年,兩國締結盟約共抗金帳。鑑於莫斯科公國與立陶宛公國的世仇,以及奧斯曼土耳其的摻和,金帳汗國拉攏與立陶宛大公,訂立盟約,商議共同對付克裡米亞和莫斯科公國。

1480年,金帳汗國與莫斯科公國進行決戰。阿合馬汗通知卡西米爾四世速發援軍,從西線夾擊莫斯科。卡西米爾四世被克裡米亞汗國大軍所牽制,無法馳援金帳汗國,阿合馬大汗在徵俄戰爭中陷入被動。1481年,莫斯科公國在伊凡三世的領導下宣告獨立。

1502年,金帳汗國被莫斯科公國與克裡米亞汗國聯合滅亡。1503年戰爭爆發,氣勢如虹的莫斯科的軍隊勢如破竹般的打到立陶宛本土,立陶宛公國猝不及防。克裡米亞汗國則全力攻擊立陶宛控制的烏克蘭地區。1504年,莫斯科公國擊敗立陶宛,佔領其部分土地,把疆域伸向了東歐腹地。另一邊,克裡米亞汗國則將立陶宛在烏克蘭的實際利益所竊取。

外敵消失之後,自然便是對既有的勝利果實的瓜分,顯然克裡米亞汗國和莫斯科公國對這筆帳沒有算的很清楚,使得雙方並未建立長久的和平共處友誼,而是圍繞著金帳汗國滅亡後留下的遺產,展開了你死我活的爭奪。雙方在對喀山和阿斯特拉罕汗國的分配上大打出手,走向了刀兵相向的道路。

(圖2:莫斯科公國與克裡米亞汗國周邊局

二、瓜分金帳起爭執

喀山汗國和阿斯特拉罕汗國作為克裡米亞汗國擴張的重要支點,不可能放棄。而這也是俄羅斯南下的第一步,所以對於這兩個地方,俄羅斯勢在必得。

早在莫斯科大公瓦西裡三世時就對喀山汗國有想法,雖然數次戰爭都以失敗告終。但也在喀山汗國內塑造了親俄勢力。1521年,克裡米亞大汗在喀山汗國扶植內親己勢力,打擊親俄勢力,成功將自己的弟弟送上喀山汗國的王位,讓俄國對喀山的覬覦計劃落空。

1547年,莫斯科公國在雷帝伊凡四世的努力下成為沙皇俄國,素有雄心壯志的伊凡四世為了打通沙俄南下大門,決心全力以赴吞併喀山汗國。伊凡四世登基第二年便走上了親徵喀山的道路,歷經三次,終於在1552年將喀山汗國納入沙俄版圖。

唇亡齒寒,繼喀山之後,阿斯特拉罕汗國逃脫不了伊凡四世的魔爪,1556年,伊凡四世吞併阿斯特拉罕汗國。下一步,就是南邊最終的敵人--克裡米亞汗國了,然而克裡米亞汗國卻不像喀山和阿斯特拉罕汗國一樣脆弱,此時,自知實力不濟的沙俄撼動不了克裡米亞汗國的背後的巨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於是,俄羅斯把目光轉向了西邊,開始為爭奪波羅的海出海口而努力。

(圖3:沙俄第一任皇帝--雷帝伊凡四世

三、立窩尼亞慘勝俄

莫斯科公國一直是一個內陸國家,沒有出海口,俄羅斯人對於出海口的擁有一直很嚮往。南邊受阻,西邊來補,1558年伊凡四世想要在北部波羅的海拿到出海口,於是階級發動了立窩尼亞戰爭。

伊凡四世時期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蘇萊曼大帝的主張下一直將重心放在歐洲的哈布斯堡王朝身上。塞利姆二世時期,奧斯曼土耳其在歐洲戰場處處受到排擠,很難再有大的作為,於是,奧斯曼土耳其調整了戰略方向,將矛頭調轉至沙俄。

此時,因立窩尼亞戰爭牽涉進來的國家除了瑞典、波蘭之外、還包括了北歐的丹麥、地中海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以及克裡米亞汗國。這些國家走向了共同的反沙俄的道路。伊凡四世在戰爭中逐漸落入下風。

1564年,伊凡四世在烏拉爾河和奧爾沙河兩次戰役中不敵波蘭,沙俄A.M.庫爾布斯基叛歸立陶宛,反俄聯盟迎來了轉折點。1569年,波蘭和立陶宛合併,國力大大增強,波蘭國王西蒙格特二世會同瑞典、丹麥、克裡米亞汗國等諸國軍隊對沙俄發起新一輪的攻擊。此戰之中,伊凡四世差點被俘,莫斯科也被聯軍攻破,沙皇俄國遭遇到建國以來第一次毀滅性的打擊。

1572年,西蒙格特二世病逝,波蘭與沙俄暫時停戰,克裡米亞汗國大汗德夫列特一世聯合去籤名奧斯曼帝國炮兵再次攻打沙俄,卻由於輕敵被沙俄軍隊埋伏,狼狽逃竄回國,北伐莫斯科以失敗告終。

自1579-1582年,反俄聯軍全線開花,在波蘭和瑞典的攻勢下,沙俄西北部的多個前沿城市被佔領,而奧斯曼帝國和克裡米亞汗國也穩住了南邊的陣腳,準備再次遠徵沙俄。1583年,扛不住三線作戰的沙俄被迫與反俄聯盟籤訂談判協定,利沃尼亞戰爭以沙俄失敗而告終。

(圖4:立窩尼亞戰爭)

四、攜奧斯曼爭烏克蘭

立窩尼亞一戰,俄羅斯元氣大傷,不得不暫時休養生息,放棄了對外擴張。1648年5月,哥薩克農民起義之風席捲波蘭,烏克蘭在波蘭的掌控中搖搖欲墜,烏克蘭也成為周邊國家激烈的爭奪的對象。

1654年,沙俄與波蘭之間再一次爆發長達14年的俄波戰爭(1654-1667年)此戰之後,俄羅斯與波蘭籤訂了瓜分烏克蘭的《安德魯索沃條約》。而沒有分到果實的奧斯曼帝國惱羞成怒,隨即聯合克裡米亞汗國對波蘭宣戰,最終奪去了波蘭控制的烏克蘭地區。

奧波戰爭期間,俄國趁機奪取了烏克蘭奇吉林地區,搶奪奧斯曼帝國的勝利果實。趕走波蘭之後,奧斯曼帝國與克裡米亞汗國騰出手來準備爭奪沙俄控制的烏克蘭地區。1677年,雙方爆發第一次俄土戰爭,此後,兩國之間先後又爆發了12次俄土戰爭,戰鬥一直陷入僵局狀態,誰也沒能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1681年,沙俄與奧斯曼帝國、克裡米亞汗國籤訂了《巴赫奇薩賴和約》。將第聶伯河右岸的烏克蘭劃分給奧斯曼帝國,基輔和左岸烏克蘭歸屬俄羅斯。第一次俄土戰爭告一段落,雙方進入短暫的和平時期。第一次俄土戰爭之後,奧斯曼帝國又將矛頭指向奧地利,結果陷入了反土"神聖同盟"的戰爭泥潭當中難以自拔,而依附於奧斯曼帝國的克裡米亞汗國的命運也變得岌岌可危。

五、聯奧聯瑞再戰彼得

控制了左岸烏克蘭之後,俄國的實力進一步強大。1689年,彼得登上沙俄王位,開始了爭奪世界霸權的方針,實現了從地域性蠶食向世界性侵略體制的過渡。17世紀,海洋成為歐洲各大強國角逐的戰場,作為一個閉塞的內陸國,沙俄始終未能入西歐強國之眼。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成功擠入世界強國行列,謀求世界霸權地位,彼得大帝畢生奮鬥在為沙俄奪取出海口的事業上。

(圖5:彼得大帝)

在南擴計劃中,黑海是沙俄的目的地,而克裡米亞半島則是俄通往黑海的必經之地,為了奪取黑海出海口,必須拔掉克裡米亞汗國這顆釘子。為此,在反土耳其"神聖同盟"的攻擊下,彼得一世調整了對土耳其作戰的策略。

彼得一世在與幕僚們會談的時候決定,與其費盡周章的與土耳其的藩屬國克裡米亞汗國作戰,還不如直接去試一試奧斯曼土耳其這個大帝國的實力,於是他決定進攻奧斯曼帝國在黑海的要塞—亞速。這個要塞是奧斯曼帝國鉗制沙俄的最大的要塞,佔領了亞速,那麼不僅可以做到自保,而且還能夠震懾克裡米亞汗國。

1709年的瑞典與沙俄爆發波爾塔瓦戰役,由於土耳其和克裡米亞汗國未出兵援助瑞典,結果瑞典國王查理十二戰敗。查理十二逃入奧斯曼帝國境內,繼續領導瑞典政府對俄作戰。俄國在波爾塔瓦戰役中的勝利,又使奧斯曼帝國感到了威脅,因而在查理十二的一再請求下,1710年11月奧斯曼帝國和克裡米亞汗國向俄國宣戰,同時開始騷擾俄羅斯南部邊疆。

彼得把這次戰爭看成是吞併黑海北岸地區和建立黑海霸權的大好時機。結果巴爾塔西·穆罕默德帕夏率領的10萬奧斯曼軍和克裡米亞汗率領的7萬靴粗軍隊在普魯特河旁的切喬拉村包圍了僅有4萬名官兵的俄軍。7月10日彼得被迫求和,根據《普魯特條約》,俄國歸還亞速。此後彼得大帝的南下計劃由於奧斯曼土耳其和克裡米亞汗國的阻撓一直沒有取得任何進展。

(圖6:波爾塔瓦戰役之後瑞典衰落沙俄

六、終入俄羅斯

彼得之後,南下政策成為他繼任者的核心政策,而進入18世紀後,奧斯曼土耳其已成強弩之末,外強中乾。1735年,俄國女皇安娜聯合奧地利發動了對土耳其的戰爭,重新奪回了亞速要塞。

奧斯曼帝國的衰落使得克裡米亞汗國失去最有利的堡壘,在沙俄面前,變得岌岌可危了。1762年6月,葉卡捷琳娜登基稱帝,堅決貫徹彼得大帝的南下政策,吞併克裡米亞汗國,奪得黑海出海口。

1774年,沙俄強迫奧斯曼土耳其籤訂《庫楚克--凱納吉條約》,條約迫使奧斯曼帝國承認克裡米亞汗國獨立,擺脫了克裡米亞汗國的藩屬國地位,這其實只是沙俄為了吞併克裡米亞汗國的一個前期準備而已,到時候不至於與奧斯曼帝國直接撕破臉皮。

(圖7:葉卡捷琳娜一世)

1776年,沙皇俄國在克裡米亞半島擊敗了腐朽的奧斯曼土耳其軍隊,將克裡米亞半島納入勢力範圍。1777年3月,在英法將視線轉入北美戰場的同時沙俄扶植傀儡政權。1783年沙俄指使羅得島的突厥人殺掉最後一位克裡米亞大汗,然後宣布克裡米亞汗國滅亡,將其納入自己版圖。

結語

從克裡米亞汗國的興起與衰亡以及與俄羅斯關係的演變,我們可以看到,在沙俄向南擴張的進程當中,克裡米亞汗國始終像一座大山一樣橫在前面,儘管其抗衡的資本主要依賴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而伴隨著奧斯曼帝國的衰落,以及其在黑海附近的控制力下降之後,克裡米亞汗國在與俄羅斯的較量中開始處於下風,再也無法阻擋沙俄南下的步伐。最終於18世紀被沙俄所吞併,俄羅斯也獲得了夢寐以求的南部出海口。

另一方面,克裡米亞半島作為軍事要地,想要成長為一個獨立強大的王國是很困難的,因為無論是西邊的奧斯曼帝國還是北邊的俄羅斯帝國,都不願意有一個強大的對手出現,更不用說英法等傳統資本主義強國了。所以,在長達三百餘年的時間裡,克裡米亞汗國始終未能真正強大起來,最終淪為魚肉,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克裡米亞汗國的滅亡與當時的國際爭霸環境有很大關係。

相關焦點

  • 莫斯科公國、沙皇俄國、俄羅斯帝國、羅曼諾夫王朝,有何關係?
    讀俄羅斯歷史,肯定會讀到莫斯科公國、沙皇俄國、俄羅斯帝國、羅曼諾夫王朝這幾個國家或朝代,要清楚了解俄羅斯歷史,就必須嚴格區分這幾個國家或朝代,那這幾個國家或朝代到底有何關係?公元1240年,蒙古帝國滅掉基輔羅斯,俄羅斯短暫被蒙古帝國統治。公元1283年,蒙古帝國認為扶植傀儡國家能更好統治這塊領土,所以扶植了多個傀儡公國,其中一個傀儡公國就是莫斯科公國,仍然是留裡克王朝的王室後人統治,國都莫斯科。後來蒙古帝國分裂出來的四大汗國逐漸衰弱,而莫斯科公國逐漸強盛。
  • 從莫斯科公國到俄羅斯帝國再到蘇維埃,一個帝國的演變史!
    俄羅斯帝國時期十五世紀下半葉,在金帳汗國的統治下有一個公國漸漸的崛起了,那就是莫斯科公國。說到莫斯科公國,就不得不說真正讓莫斯科獨立的領導者——伊凡三世。伊凡三世是使俄羅斯取得了獨立的莫斯科大公,莫斯科大公國最終統一了雅羅斯拉夫爾、諾夫哥羅德、彼爾姆、特維爾這幾個俄羅斯公國,這幾個公國被伊凡三世以前的莫斯科大公們多次徵服過並向莫斯科公國臣服,。
  • 小小的莫斯科公國,在蒙古人統治下,為何能崛起成龐大的俄羅斯
    一、莫斯科公國的崛起。 公元9世紀末,奧列格大公徵服基輔公國和一些部落,建立起東歐平原上第一個羅斯人國家,史稱基輔羅斯。由於內部勢力相互間爭權奪利,內耗不止,基輔羅斯很快日漸衰落。
  • 由基輔羅斯公國到莫斯科公國,俄羅斯是如何進行統一和擴張的?
    而俄羅斯國家的形成,則主要是由東斯拉夫人建立的。一、由基輔羅斯公國到莫斯科公國的建立公元9世紀以前,東斯拉夫人的生活狀態主要以原始氏族公社為主,但這時與之前相比,生產力已經有了明顯的提高,出現了鐵製工具,並逐漸形成了以家庭為主體的生產單位,農村公社逐步取代了氏族公社。
  • 莫斯科公國是如何脫離蒙古人的統治和一步步崛起的?
    沙俄崛起後開始了幾個世紀的擴張,愣是成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而在800年前,俄羅斯不過是一個面積5萬平方公裡左右的小公國——莫斯科公國。 那麼莫斯科公國是如何最終拜擺脫蒙古人的統治,又是如何一步步崛起的?
  • 蒙古西徵時還是小村落,莫斯科公國為什麼能統一俄羅斯?
    13世紀建城,15世紀推翻金帳汗國,基本統一俄羅斯,莫斯科公國是怎麼做到的?莫斯科公國的興起與優越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關係,莫斯科地處伏爾加河支流莫斯科河上,是羅斯水路交通樞紐。羅斯各公國的貿易都要經過莫斯科,莫斯科大公因此收到了不少的過境費。其次莫斯科離金帳汗國汗庭較遠,受到蒙古騎兵的騷擾也少。
  • 莫斯科自稱「第三羅馬」,東正教的中心是如何轉移到俄羅斯的?
    ▲莫斯科的位置以及流經河流,這個位置便於通過河流與波羅的海周邊國家交流伊凡大公還拉攏弗拉基米爾的主教彼得,讓他將駐地搬至莫斯科。1326年,彼得在莫斯科去世。伊凡大公又說服了其繼任者常駐莫斯科。▲法納爾的聖喬治大教堂君士坦丁堡淪陷後,東正教的政治中心開始向莫斯科教會轉移。莫斯科教會趁機脫離君士坦丁堡教會的控制成為了獨立的教會,莫斯科公國這個時候通過吞併其他羅斯公國,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俄羅斯。
  • 莫斯科為何自稱第三羅馬?東正教中心是如何轉移到俄羅斯的?
    ▲莫斯科的位置以及流經河流,這個位置便於通過河流與波羅的海周邊國家交流伊凡大公還拉攏弗拉基米爾的主教彼得,讓他將駐地搬至莫斯科。1326年,彼得在莫斯科去世。伊凡大公又說服了其繼任者常駐莫斯科。自此莫斯科主教一直佔有「基輔和羅斯總主教」的稱號。
  • 最強子孫三代各創輝煌,孫子更是成為了第一任俄羅斯帝國沙皇
    人稱伊凡大帝,被部分俄羅斯史學家認為是俄羅斯帝國的開創者。 伊凡大帝即位後,莫斯科公國已經是一個在東歐平原上冉冉崛起的新興公國。伊凡通過祖輩積累下來的資本,繼續著對周邊的公國進行打擊和兼併。莫斯科公國的強勢崛起引起了金帳汗國的強烈不滿,他們多次聯合周邊的公國,如立陶宛公國、梁贊公國等一起出兵來攻打莫斯科公國。
  • 繼蒙古帝國之後亞歐大陸上最大的帝國,俄羅斯帝國是如何崛起的?
    俄羅斯的國家起源來自古代的基輔羅斯,基輔羅斯的主體民族是斯拉夫人,也就是今天俄羅斯人、白羅斯人和烏克蘭人的祖先,不過「羅斯」這個名字卻來自北歐的日耳曼人。 公元七世紀時,來自北歐的日耳曼人整合了當地的斯拉夫人,建立了一系列城邦國家,而斯拉夫人稱呼這些日耳曼人為「羅斯人」。
  • 俄羅斯歷史上劃時代的兩位強人,完美複製蒙古帝國神話
    蒙古帝國對於亞歐大陸的影響是深遠的,其中受他們好戰基因影響最深的就是蒙古四大汗國——欽察汗國下屬的一個公國——莫斯科公國。莫斯科公國莫斯科公國本來是一個很不起眼的小國,就跟中國春秋時代的一個小諸侯國如申國、黃國一樣,無足輕重,可是這個小國卻又像春秋的秦國那樣,由小變大,由弱變強,最終成了一統俄羅斯的軍事強國。
  • 人類歷史上版圖最大的五個國家,元帝國排名第四
    元帝國向北控制到貝加爾湖以北地區,向南一度佔領緬甸和爪哇,並打到泰國,但是沒有形成有效統治,很快力竭退兵,向西滅亡窩闊臺汗國後領土達到鼎盛。元朝鼎盛時期疆域東起日本海、南抵南海、西至阿姆河、北包貝加爾湖,領土面積達到1372萬平方公裡,如果向北計算至北冰洋則為2267萬平方公裡。
  • 俄羅斯300年擴張史(1):曾是大蒙古國的附庸,一步步走向強大
    在1547年之前,俄羅斯還只是一個公國,是欽察汗國的「小弟」(蒙古國四大汗國之一),直到1480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擊敗欽察汗國的繼承者,才完成了獨立。而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莫斯科公國一直在積蓄力量,直到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為沙皇之後,莫斯科公國才變成了沙皇俄國,正式開啟了擴張之路。
  • 俄羅斯600年(上):一個沒有「帝國民族」的帝國
    十三世紀初,蒙古入侵,原有各公國或滅或降,基輔羅斯滅亡。數十年後,乘著羅斯人的虛弱,波蘭-立陶宛國家(1568年兩國合併)也從西方入侵,逐次吞併了絕大部分現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土地。至此,羅斯的東西分裂之勢就造就了。
  • 僅有43萬平方公裡的莫斯科公國,是如何佔有整個伏爾加河流域的?
    全俄羅斯聯合起來,擺脫外敵統治,更是民族利益的迫需要。三、內部階級矛盾與反抗外族侵略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漸強盛的莫斯科公國,成為統一事業的中心。莫斯科城約興建於1147年。莫斯科公國位於水陸交通要衝,四周又有其他公國屏障,使它不易受到外敵的直接幹擾,因此其經濟發展較其他公國來得快些。
  • 鄭非丨俄羅斯600年:一個沒有「帝國民族」的帝國(上)
    一同英、法和哈布斯堡帝國比起來,俄羅斯帝國的一個顯著特徵是,在很長一段時期裡
  • 俄羅斯帝國的君主稱號到底是什麼?
    在整個歐洲歷史,先後有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法蘭西帝國、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德意志帝國等少數幾個國家的君主號稱皇帝,其餘歐洲國家的君主都是國王,有些歐洲小國的君主只是公爵。甚至強大無比的大英帝國,君主的稱號也只是國王。唯一例外的是俄羅斯帝國,君主稱號為沙皇。這就有問題了,沙皇相當於國王還是皇帝?俄羅斯俄羅斯帝國的君主稱號到底是什麼?
  • 俄羅斯為何不向南方擴張領土?不是不想,是被這兩國擋住了
    1547年,莫斯科公國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為沙皇,俄羅斯誕生,不過長期以來莫斯科大公國都處於一個混亂的時期,直到1721年彼得一世在大北方戰爭當中獲勝,俄羅斯才成為真正意義上帝國。不過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地區屬於高寒區,地形崎嶇、土地荒蕪、人煙稀少,基本上是不能住人的,那麼俄羅斯為什麼不向更加溫暖的南方擴張領土呢?我們能夠想到,俄羅斯同樣能夠想到,葉卡捷琳娜二世時期,就發動了南進作戰,但在擴張途中並不是特別順利,遭到了兩個國家的阻攔。
  • 俄羅斯的歷史是一部軍事擴張史
    俄羅斯雖然是歐洲國家,但歐洲國家一直在排斥俄羅斯,歐洲國家始終不接受俄羅斯,根本原因還是俄羅斯對歐洲大陸軍事擴張的歷史問題,俄羅斯自己承認俄羅斯的歷史是一部軍事擴張史,俄羅斯人以侵略擴張史引以為榮。
  • 俄羅斯是怎樣向遠東擴張的?
    一、金帳汗國 俄羅斯的東進是人類歷史上最富傳奇色彩的擴張事件之一,但對中國卻是一場災難。 俄羅斯的前身是莫斯科公國,隸屬於蒙古人建立的金帳汗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