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篇評正高,3篇評副高;論文始終是人才評價的一個重要指標!

2020-12-18 騰訊網

近日,安徽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印發了《安徽省關於建立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職稱評審綠色通道的指導意見》的通知,職稱評審綠色通道實施的範圍和對象為:從海外引進的來皖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高層次人才,從國內引進的來皖創新創業的急需緊缺專業技術人才。雖然科研界從上至下在「破唯」,但高質量論文始終會是人才評價的一項重要指標!

對於這兩類人才,除了基本的專業方向及能力水平要求外,評正高級職稱應具備的條件之一(多項中有一項達到即可)是:在國內外著名的學術刊物發表有影響的學術論文,其中從事自然科學研究的,本人為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的學術論文被SCI、EI收錄6篇以上(其中至少有三篇SCI 源期刊收錄論文屬中科院分區表二區以上,EI限期刊論文);從事社會科學研究的,本人為獨著或第一作者發表的學術論文被A&HCI、SSCI收錄,或被《新華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收錄全文1/2篇幅以上、或被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全文轉載3篇以上;

副高級職稱應具備的條件之一(多項中有一項達到即可)是:在國內外著名的學術刊物發表有影響的學術論文,其中從事自然科學研究的,本人為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的學術論文被SCI、EI收錄3篇以上(其中SCI 源期刊收錄限中科院分區表二區2篇以上,EI限期刊論文);從事社會科學研究的,本人為獨著或第一作者發表的學術論文被A&HCI、SSCI收錄,或被《新華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收錄全文1/2篇幅以上、或被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全文轉載2篇以上;

以下為意見全文:

安徽省關於建立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和急需

緊缺人才職稱評審綠色通道的指導意見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中辦發〔2016〕77號)和中共安徽省委辦公廳、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皖辦發〔2017〕59號)精神,深入實施人才強省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建設新時代美好安徽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現就建立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職稱評審綠色通道,提出如下指導意見。

一、範圍和對象

職稱評審綠色通道實施的範圍和對象為:從海外引進的來皖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高層次人才,從國內引進的來皖創新創業的急需緊缺專業技術人才。

(一)比照國內同等資歷人員首次申報相應級別職稱,因申報時間等因素與各系列(專業)年度評審銜接不上,不能及時參加相應系列(專業)主管部門組織評審;

(二)不具備相應系列(專業)職稱申報評審的學歷、資歷要求,但在專業技術工作方面具有特殊才能、取得突出業績、做出重大貢獻,或在科研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方面取得顯著經濟效益和突出成果。

二、基本原則

(一)堅持以用為本。破除唯學歷、唯資歷、唯身份的思想觀念,把品德、能力和業績作為衡量人才的主要標準;

(二)堅持高效便捷。暢通申報、考核、評議渠道,可根據工作需要不定期開展考核評議工作;

(三)堅持包容開放。評價標準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統一,尊重人才的多樣性、層次性和相對性,不拘一格選拔人才。

三、申報條件

引進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應遵紀守法,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學術品行端正,無不良誠信記錄等。

國家和我省已實行「以考代評」或「考評結合」的系列,包括高級經濟師(含高級農業經濟師、高級人力資源師、高級智慧財產權師)、高級會計師、高級審計師、高級統計師等職稱系列(專業)不得申報,按有關規定執行。

國家對職業資格有明確要求的,還應具備相應的職業資格。

(一)海外高層次人才

1.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人員,可申請參加相應系列正高級職稱的考核認定:

(1)在海外或國內獲得博士學位後,在海外連續從事本專業或相近專業技術工作5年以上;

(2)在國內已取得相應系列副高級職稱後,在海外連續從事本專業或相近專業技術工作3年以上。

2.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人員,可申請參加相應系列副高級職稱的考核認定:

(1)在海外或國內獲得博士學位後,在海外連續從事本專業或相近專業技術工作2年以上;或在海外或國內獲得碩士學位後,在海外連續從事本專業或相近專業技術工作5年以上;

(2)在國內已取得相應系列中級職稱後,在海外連續從事本專業或相近專業技術工作4年以上。

(二)急需緊缺人才

1.符合下列條件的人員,可申請參加相應系列正高級職稱的考核認定:在國內已經取得經社會化評定的相應系列副高級以上職稱2年以上的專業技術人員。

2.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人員,可申請參加相應系列副高級職稱的考核評定:

(1)取得博士學位後具有2年以上科研工作經歷的專業技術人員;取得碩士學位後,具有5年以上科研工作經歷的專業技術人員;

(2)完成博士後科研工作並考核合格的專業技術人員。

四、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考核評議條件

(一)正高級職稱

具有明確的專業研究方向和較深的學術造詣,專業知識系統、深厚,理論基礎廣博、堅實,掌握本學科領域國際研究發展動態,具有開拓本學科新的研究領域和解決科研關鍵難題的水平和能力,且工作經歷、學術、技術成果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1.在海外知名高校、著名科研機構擔任相當於副教授、副研究員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2年以上的專家、學者;

2.在世界500強企業擔任高級職務的管理專家,或在發達國家知名跨國公司、金融機構等擔任高級技術職務,熟悉相關領域業務和國際規則,有2年以上工作經歷的管理或技術人員;

3.在海外發達國家政府機構、政府間國際組織、著名非政府機構中擔任高層管理職務2年以上的專家、學者;

4.在國內外著名的學術刊物發表有影響的學術論文,其中從事自然科學研究的,本人為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的學術論文被SCI、EI收錄6篇以上(其中至少有三篇SCI 源期刊收錄論文屬中科院分區表二區以上,EI限期刊論文);從事社會科學研究的,本人為獨著或第一作者發表的學術論文被A&HCI、SSCI收錄,或被《新華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收錄全文1/2篇幅以上、或被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全文轉載3篇以上;

5.在海外主持完成重大科研、工程項目2項以上;

6.其他在某一領域的科研能力處於國際前沿水平,學術技術成果得到國際同行的認可,或直接受教於某一領域的國際頂尖專家,學術技術研究具有一定國際影響的領軍人才。

(二)副高級職稱

具有系統、堅實的理論基礎,掌握本學科領域國際現狀及發展趨勢;對本學科有較深的研究,具有明確的專業研究方向,且工作經歷、學術、技術成果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1.在海外知名高校、著名科研機構擔任相當於助理教授、講師、助理研究員及以上職務2年以上的專家、學者;

2.在世界500強企業擔任高級職務的管理專家,或在發達國家知名跨國公司、金融機構等擔任中級技術職務,熟悉相關領域業務和國際規則,有2年以上工作經歷的管理或技術人員;

3.在海外發達國家政府機構、政府間國際組織、著名非政府機構中擔任中層管理職務2年以上的專家、學者;

4.在國內外著名的學術刊物發表有影響的學術論文,其中從事自然科學研究的,本人為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的學術論文被SCI、EI收錄3篇以上(其中SCI 源期刊收錄限中科院分區表二區2篇以上,EI限期刊論文);從事社會科學研究的,本人為獨著或第一作者發表的學術論文被A&HCI、SSCI收錄,或被《新華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收錄全文1/2篇幅以上、或被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全文轉載2篇以上;

5.在海外主持完成重大科研、工程項目1項以上;

6.其他在某一領域有較強的科研能力,學術技術成果獲得海外同行認可,或在某一領域學術技術研究有一定國際影響的領軍人才。

五、引進急需緊缺人才考核評議條件

(一)正高級職稱

取得重要科學發現和技術革新成果的國家或中央部委重點人才工程入選者、科研平臺負責人或項目主持人、學術獎勵稱號獲得者的領軍人才,且與用人單位籤訂服務協議,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1.擔任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實驗室主要負責人(排名前二),或主持完成2項以上省部級科技重大專項、研發計劃、經主管部門驗收合格;

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重大項目、創新研究群體項目、重點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或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主持人,或擔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主要完成人排名前二,經主管部門驗收合格;

3.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技術發明獎一等獎獲得者排名前五,或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技術發明獎二等獎獲得者排名前三;獲得省部級科學技術獎勵一等獎1項以上,且排名前二,或二等獎2項以上,且排名第一;

4.在國內外著名的學術刊物發表有影響的學術論文,其中從事自然科學研究的,本人為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的學術論文被SCI、EI收錄6篇以上(其中至少有三篇SCI 源期刊收錄論文屬中科院分區表二區以上,EI限期刊論文);從事社會科學研究的,本人為獨著或第一作者發表的學術論文被A&HCI、SSCI收錄,或被《新華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收錄全文1/2篇幅以上、或被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全文轉載3篇以上;

5.作為第一起草人制定國家(行業)標準3項或省級技術標準、技術規範5項,且通過省級以上主管部門審定並頒布實施。

(二)副高級職稱

具有優秀的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潛能、科研工作有重要創新前景的省部級重點人才工程入選者、科研平臺負責人或項目主持人、學術獎勵稱號獲得者等青年領軍人才,且與用人單位籤訂服務協議,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1.省部級自然科學、技術發明、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得者排名第一,或其他各行業領域省部級獎勵二等獎獲得者排名第一;

2.擔任省級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重大項目、創新研究群體項目、重點地區合作研究項目主要完成人排名前二,或擔任省級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要完成人排名前二;

3.在國內外著名的學術刊物發表有影響的學術論文,其中從事自然科學研究的,本人為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的學術論文被SCI、EI收錄3篇以上(其中SCI 源期刊收錄限中科院分區表二區2篇以上,EI限期刊論文);從事社會科學研究的,本人為獨著或第一作者發表的學術論文被A&HCI、SSCI收錄,或被《新華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收錄全文1/2篇幅以上、或被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全文轉載2篇以上;

4.作為第一發明人取得與所從事專業相關的發明專利5項以上;

5.作為第一起草人制定國家(行業)標準1項或省級以上技術標準、技術規範3項,且通過省級以上主管部門審定並頒布實施;

六、工作程序

(一)個人申報。符合條件的人員,根據從事專業、研究方向、實際工作需要等,經單位同意,可申請參加相應系列和層級職稱的考核認定。需提供以下材料:

1.《安徽省職稱評審「綠色通道」審批表》(見附件1一式4份);

2.學歷、學位證書(取得國外的學歷、學位須提供教育部認證證明)、身份證或護照複印件、任職資格證書、業務工作總結等各1份;

3.反映本人專業技術水平的專業經歷證明、學術或技術成果等材料原件各1份(外文材料需提供中文譯文,論文需提供分區檢索報告);

4.個人誠信承諾書(見附件2);

5.經兩名同專業領域擔任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5年以上的專家推薦,專家推薦信2份;

6.免冠1寸彩色照片2張。

(二)單位推薦。用人單位對申報人所提交的申報材料和有關證件進行認真審查,並在複印件上簽字蓋章,並將申報人員情況在本單位進行公示(見附件3),公示期不少於5個工作日。公示無異議後形成書面考核推薦意見。

(三)主管部門審核。省轄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或省直業務主管部門在用人單位考核推薦的基礎上,對用人單位所報送的材料進行認真審核,籤署審核意見。

(四)專家評議。省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根據申報人從事專業領域、學科方向和申報系列(專業),從評委專家庫中抽取同行專家組成考核評議委員會,採取審查材料、實地考察、面試答辯、專家評議等方式,對申報人的學術技術水平、業務能力、工作成果和業績貢獻進行綜合考核評議。

(五)審核批准。省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根據考核評議結果,確認其具備相應系列(專業)職稱,並通過官方網站向社會公示5個工作日。經公示無異議人員,批准發文並辦理資格證書。

七、有關問題

(一)參加職稱評審「綠色通道」申報人員,繼續教育不作為申報要求。

(二)通過「綠色通道」考核評議取得職稱的人員,可不受單位崗位結構比例限制,採取「一事一議」方式進行聘任相應專業技術職務。

(三)通過綠色通道考核評議取得的職稱與通過社會化評審取得的職稱具有同等效力。

(四)申報考核認定所需費用,按省財政、物價部門核定的職稱評審費和論文鑑定費標準執行。

(五)其他取得博士學位,學術技術水平國內領先,業界普遍認可,業績貢獻特別突出,獲得相關研究領域省部級二等獎以上(排名第一)的特殊人才,可參照急需緊缺人才職稱評審綠色通道條件參加評審。

本意見由安徽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負責解釋,自印發之日起施行,安徽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關於印發《安徽省關於建立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職稱評審綠色通道的指導意見(試行)》的通知(皖人社發〔2018〕2號)同時廢止。

來源:安徽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

聲明: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學之處,請在下方留言指正!

相關焦點

  • 評上中級職稱還要五年才可以申報副高,中間這五年怎麼過?
    在這麼低的通過率下,老張建議別代評副高,畢竟價格高昂性價比低。老張認為可以把這筆錢用在考證、發論文和申請專利!這樣做的好處是什麼,兩個字:增值!2、寫論文和申請專利這段間隔期,正是為評副高打基礎的好時機。高級職稱的基本要求和中級職稱相差不多,論文和業績方面,要求會更加嚴格、質量更高。首先說論文,建議準備四篇論文。有條件的話,可以一篇發核心,兩篇發普刊,一篇不用發表。
  • 中小學老師評副高職稱難,是真的嗎?
    中小學老師評聘副高職稱,確實難,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一、副高指標有限副高指標是按照單位教師總數以及現有副高職稱人數分配而確定的。所以具體到每一個單位,都存在僧多粥少問題。所以在基層中小學,有許多老師評副高職稱條件達到了,但苦於指標少而評不上的人大有人在。二、評聘條件過於刻板副高職稱評聘條件過於刻板,比如論文論著的要求,計算機等級的要求,甚至還有前五年的備課筆記的要求。這些要求限制了部分教師副高之路。
  • 評職稱的都要明白,這項加分項真的快成評副高不可或缺的一環了
    評過職稱的都知道,評副高的時候有多煩神,但是評上了的時候,那是真的舒服。以往一直都是在針對工程師類的副高做經驗分享,最近一直有教師朋友私信我,抱怨老張平時分享的關於教師的內容太少,想讓我分享下教師評副高職稱的經驗。前面我寫過評副高需要專利的幾大系列,其中教師就是一大分類。專利作為加分項,下到小學,上到大學,基本上想評高級,就必須得拿出幾個專利來才顯得有底氣。
  • 「影響因子」並不是論文水平的直接評價指標!因為……
    ……因為發表科技論文特別是醫學論文的作者都是醫學相關的科技工作者,對期刊並沒有專門的研究,而影響因子也好,SCI也罷,都是期刊相關的評價指標,所以大家對其有模糊認識也是可以理解的。其實簡單地說:影響因子是一個國際上通行的「期刊評價」指標!而不是論文水平的直接評價指標。
  • 近20年3867篇AI論文大調研:有缺陷的指標被濫用,好的指標被忽視
    作者 | 青暮編輯 | 陳彩嫻「用於評估AI和機器學習模型的常用指標不足以反映這些模型的真實性能」,來自維也納醫科大學人工智慧與決策支持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通過調查3867篇AI論文,得出了這個結論。基準測試是AI研究進展的重要推動力。任務和與之相關的度量可以被視為科學界旨在解決的問題的抽象。
  • 「SCI 文章兩篇,且對IF有要求」,浙大博士畢業論文真的很難嗎?
    下面是幾所國內知名大學博士研究生畢業的條件:①清華大學,2019年起,不再硬性要求發表論文;②北京大學,本人為第一作者身份(導師為第一作者時,本人可以為第二作者)在國內核心刊物或國際重要刊物上至少發表或被接受發表2篇論文;③浙江大學,SCI 文章兩篇,且對IF(影響因子)有要求;④武漢大學,1篇權威期刊或2篇北大核心,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必須至少有一篇以第一作者發表在權威期刊上的學術論文或至少有兩篇發表在核心刊物上的學術論文
  • 職稱不再「唯論文」?手握520餘篇SCI的「網紅教授」鄭強有話說
    逐步規範學術論文指標,論文發表數量、論文引用榜單等僅作為評價參考,不以SCI(科學引文索引)等論文相關指標作為前置條件和判斷的直接依據。 重磅:破「五唯」,不得把SCI、出國經歷等作為限制性條件!
  • 16篇SCI論文就被建議授予博士學位,西安交大碩士孫光宇是第一人嗎?
    論文連結:https://www.ixueshu.com/document/7eecaff0dfcbf773318947a18e7f9386.html以華南理工大學為例,論文選取了2005年6月至2010年9月期間博士學位論文專家評閱結果中各項評價指標成績齊全的1222篇論文的3666份評審結果進行了統計分析,總結四項指標與博士學位論文的總體成果之間關係如下:
  • 35歲評上副高很厲害?35歲正高才是真「牛人」,副高是正常
    網友A:「沒關係沒送禮,35歲評副高一次成功,就當送自己本命年的禮物!」下面回覆:「35歲評上副高很厲害?35歲正高才是真的牛,副高是正常。」「我單位綜合甲級設計院,30出頭評副高的一把,我35已經評兩個高工了,單位還有不到30就破格評上的。」
  • 醫護人員為何易成「代寫代發論文」受騙群體
    3個月後,王女士如期收到了論文,內容與自己的課題相關,但質量不高,按正常情況應該很難刊發。對方卻告訴她,只要再交稿費,就能刊發在國家級期刊上。王女士雖有些疑心,還是轉過去商定的5500元。轉帳之後,等了數月,也沒見論文發表。  王女士不斷聯繫對方,卻始終無人回復。意識到被騙後,今年4月底,又羞愧又氣惱的王女士在家人勸說下,向姜堰警方報警。
  • 據說,事業單位副高職稱評定條件
    事業單位副高職稱評定條件很多人在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後,薪資的增幅到了一個瓶頸,想要在進一步的時候發現特別艱難,於是就會有了想評職稱的想法,希望以此能使自己的事業更上一層樓。但是很多人其實腦子裡面其實只有隱約的一個概念,實際上可能並不清楚評中級工程師到底需要什麼條件,今天就讓逐步剖析,告訴大家評中級工程師需要什麼條件吧。
  • 4位農民評上正高職稱!他們來頭不小→
    這幾個人,就是我們常說的「土專家」「田秀才」,他們或許沒有高學歷,也沒有發論文,但他們的專業能力得到了業界的認可。他們也是新型職業農民的代表。從2012年首次提出「新型職業農民」的概念至今,我國已有超過1500萬新型職業農民。什麼樣的農民能評「正高」?
  • 光明時評:科研人才評價改革如何「立新」
    這一做法重「破」更重「立」,突出「一票肯定」,鼓勵科技轉化和科技為民,為潛心科研、服務社會的優秀人才提供崗位競聘的「綠色通道」。  當然也有人會問,那麼是不是論文和專利在科研考核評價中就不要或不重要了?是不是以後評職稱就只看定性的實績了?實際上並不盡然,這兩種看法都有失偏頗。
  • 「唯論文」是高校評價體系的痼疾 建立論文質量中長期評價機制
    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科研成果評價意見出臺「十不得」能否根治「唯論文」痼疾論文對高校教師有多重要?尤其對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者來說,職稱評定、崗位聘任等都離不開論文這桿秤。但當「論文」前加上一個「唯」字,就讓學術研究籠罩上功利化的陰霾。
  • 400多篇論文被曝造假,「論文作坊」初現?
    當然,Bik也表示「圖形的這種布局相似性不一定是問題,這可能是一個流行的圖形程序的標準格式,然而,當不同機構的100多篇論文出現相同的版面設計時,這就是一個危險信號。」首先,從被直接發現的400多篇論文來看,Bik認為這個「論文作坊」生產出的論文可能有上千篇;其次,這些論文都是經過同行評審後發表的,那麼顯然編輯對它們沒有進行嚴格質量控制,甚至一些出版社本身與這個「論文作坊」就有聯繫;最重要的是,這些論文可能已經「汙染」了學術領域。
  • 「論文小鋪」網上賣SCI論文百餘篇,槍手店主稱論文買賣「不違法...
    他介紹,價格取決於學術期刊及其影響因子,幾天後有一篇材料方面的稿子到位,影響因子3.2,價格在3萬至5萬元間,具體價格還要看改稿時的工作量和影響因子測試的多少而定。「如發表在一區的稿子,影響因子6.3,價格6.5萬元。發表在二區的稿子,影響因子2.9,價格則是3.5萬元。」
  • 在中小學,能評上副高職稱的教師,一般是處於哪個年齡段的教師?
    一個朋友問我:「在中小學,能評上副高職稱的教師,一般是處於哪個年齡段的教師?」我對他說:能否評上高級職稱,和年齡並非完全掛鈎,但和高級職稱的名額、個人的「人脈資源」和業務能力等方面是息息相關的。在大部分中小學,教師職稱的極限是副高。那位朋友所說的「高級教師」,就是中小學職稱中的副高,畢竟正高對於很多中小學教師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存在。當然,要評上副高的難度也不容小覷:據我所知,我們鎮的19所小學的六百多名老師中,已經評上副高職稱的老師不到10個人。
  • 武漢理工大學兩篇論文入選2019年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
    近日,國家科學技術部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發布了「2019年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榜單,武漢理工大學兩篇論文入選「2019年度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論文作者分別為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餘家國教授團隊和木士春教授團隊。
  • 記者暗訪論文網店:售賣SCI論文百餘篇,店主稱「不違法」
    8月24日,記者以高校研究生身份求購SCI論文,相關詢問很快得到店主「論文寫手」的回應。他介紹,價格取決於學術期刊及其影響因子,幾天後有一篇材料方面的稿子到位,影響因子3.2,價格在3萬至5萬元間,具體價格還要看改稿時的工作量和影響因子測試的多少而定。「如發表在一區的稿子,影響因子6.3,價格6.5萬元。發表在二區的稿子,影響因子2.9,價格則是3.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