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陶婷
從接手父親手中接下福晟國際成為掌門人,到今年年初福晟集團被世茂整合,潘浩然是見證者,也是親歷者。而在這場收購中倖存的福晟國際,將由潘浩然獨自領航,走出經營困局。
分野而治
對於福晟和潘氏家族而言,2019年9月是個重要的節點。
9月3日,陳偉紅辭任福晟集團執行董事一職,兒子潘浩然取而代之,任期三年。六天後,父親潘偉明也讓出了福晟國際執行董事及董事的位子,並將其全部已發行股份贈予兒子。
潘偉明夫婦先後撤出福晟國際,28歲的潘浩然以董事會主席身份進入福晟國際,獲得了福晟國際56.45%的股權,成為公司控股股東。
此次人事變動,福晟國際七名執行董事中仍保留包括潘浩然在內的潘偉明胞弟潘俊鋼、陳偉紅弟媳吳繼紅三人,延續福晟系的家族企業特性。
自此,潘偉明專注福晟集團,兒子潘浩然掌管福晟國際,父子倆分野而治的局面落定。
不過,將之解讀為二代上位還為時尚早。與福晟集團的體量相比,福晟國際只是一個擁有十幾個項目的小平臺,況且潘偉明也未到將整個福晟集團交棒給兒子的時候。這次交接恐怕只能算是潘偉明給兒子的一次歷練,二代上位的起點剛剛開啟。
回首潘浩然此前的經歷,在地產二代之中算是頗為低調,個人公開信息鮮見。
在暨南大學獲得經濟學學士學位後,潘浩然前赴英國錫菲大學拿到了財務及會計學碩士學位。加入福晟系之前,潘浩然曾在其他金融機構工作,了解更多業務板塊的知識。
此後,潘浩然回到父親身邊開始擔任福晟集團投資總監,同時開始擔任福晟國際若干附屬公司的董事,主要負責協助董事會主席進行投資及融資管理。2017年,潘浩然進入福晟國際執行董事之列,但不到一年就辭任,直到去年9月最終接棒。
從23歲進入公司至今,潘浩然已經在父親指引下磨練了六年,福晟國際的掌舵權終究還是交給了年輕的潘浩然。但接任還未到一年,福晟國際,乃至整個潘氏家族和福晟系,正在面臨歷史性的轉變。
禍福相依
福晟國際借殼上市的那年,吳繼紅曾表示福晟國際是一個獨立的公司,與福晟集團的資產處置和規劃任何關係,兩個公司獨立運作。
但同在福晟體系中,福晟國際與母公司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登陸港股那年,福晟集團將位於長沙的6個物業項目注入福晟國際,潘浩然擔任執行董事。後續在適合投資的項目上,福晟國際也享有優先權,不管是收併購還是招拍掛,只要適合上市公司的項目一定會優先給福晟國際。
但經歷了2015年以來高槓桿、高周轉、頻繁併購,福晟集團自身資金壓力短板隱現,去年就傳出破產的消息。
為了活下去,潘偉明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將福晟49%的股權及福建六建19%的股權拱手讓給世茂,今年年初福晟集團與世茂已經完成千億重組。
福晟與世茂達成合作後,福晟總部更名、企業架構重組,潘偉明和福晟集團的班子也開始料理「世茂·福晟」平臺。人來人往,世茂呂翼、湯沸進入新平臺,福晟原董事悉數退出。
在福晟集團這一歷史性轉變之下,福晟國際的命運也備受關注。
今年3月,潘俊鋼、吳繼紅和吳洋相繼辭任福晟國際執行董事,潘俊剛和吳繼紅也不再擔任薪酬委員會成員,轉向世茂·福晟副總裁。家族氣息濃厚的福晟國際如今只剩下潘浩然一人為潘氏家族成員,之後的福晟國際由童文濤和潘浩然繼續帶領向前。
特別的是,世茂主導福晟集團後,福晟國際這一上市主體被保留下來,其業務暫時沒有太大調整,獨立地位更加明顯。
另外,在福晟集團正式「爆雷」前,福晟集團一直加速不良資產與福晟國際的切割。不免讓人猜想,去年潘偉明將福晟國際交給兒子是為了如今的轉折作準備。
從上市至今,福晟國際在資本市場經歷了大漲大跌,潘浩然能否帶領公司實現良性發展無法下定論。去年9月潘浩然接任之後沒幾天,福晟國際的股價兩天累計暴跌76%,目前市值僅有18.5億港元左右,還不及高光時刻的零頭。
再加上母公司福晟集團近年來擴張自顧不暇,如今又被世茂吞併,潘浩然交出的第一份福晟國際成績單並不惹眼。
2019年,福晟國際收入近16億元,同比增長約27%,其中包括15.23億元物業收入和0.73億元租金收入。去年歸母淨利潤為1.37億元,同比大幅下跌超七成;整體毛利率也同比微降0.9%。
收入見長,利潤卻大跌,潘浩然手中的福晟國際走得緩慢。去年年報中指出,導致利潤下跌的原因是福晟國際出租的物業估值收益及可換股債券的衍生工具部分公允值變動收益減少,再加上銷售成本、分銷費用、行政支出等多項成本未能得到有效控制。
除此之外,壓在潘浩然肩上的還有現金流和淨負債率——去年福晟國際銀行結餘及現金同比減少超三成,帶息債務卻同比攀升近兩成,一年內到期的借款佔總額也上升至31.3%。儘管去年福晟國際的淨負債率同比下降42.4%,但仍高達122.6%,在行業內依然高企。
如今,雖然有著豐富財務經驗的童文濤繼續擔任公司執行董事,幫助潘浩然打理公司財務融資事宜,但潘浩然未來的挑戰著實不小。
在拿地方面,與福晟集團重一級開發和併購拿地不同,福晟國際青睞於在招拍掛市場施展手腳。但步入2019年後,福晟國際幾乎沒有什麼大地動作。
去年全年,福晟國際共擁有15個在開發及待售項目,權益建築面積約122.4萬平方米,另有3個投資物業,權益建築面積6.3萬平方米。而2018年福晟國際的項目就是14個,一年來僅僅增長了中山錢隆灣畔項目。
十幾個項目的小體量自然也帶來薄銷售。去年福晟國際實現合約銷售額約28.2億元,同比微增1%。另有約21.4億元預計於未來12個月內確認為收入,還要根據物業擁有權實際轉移予客戶的時間而定。
物業銷售收入佔據公司總收入95%,主要來自克拉美麗山莊、錢隆世家及錢隆國際的項目。而剩下的租金收入主要來自物業長沙福晟國際金融中心及香港企業廣場三期。
更何況,福晟國際這15個項目大多布局於二三線城市,拿地力度也不如百強房企。
當年上市時,父親的福晟集團給福晟國際注入長沙物業項目,但卻沒有將核心資產注入,潘浩然的藍圖仍以湖南長沙為圓心。上市兩年,公司在長沙的項目就有10個,其餘5個項目分布在福建寧德、上海、浙江嘉興及相關等城市。
吳繼紅曾表示,福晟國際未來的布局將以粵港澳大灣區和環杭州灣兩大灣區作為戰略支撐,以海西城市群為戰略銜接,以長沙、武漢、鄭州、天津等中國中線交通動脈沿線核心城市為戰略支點。
潘浩然當然也有向大灣區進軍的打算,想繼續發掘房企業務的商機,在參與項目的同時享受協同效應帶來的盈利。但就目前發展的速度來看,潘浩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019年到2020年的跨越,對福晟集團和福晟國際而言是一道禍福相依的門檻。如今在潘浩然手上的,是未被吞併、獨立自理的福晟國際,未來也將由他和童文濤繼續帶領,將全部精力投入福晟國際,幫助公司實現新的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