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榮:為什麼三十學儒、四十學道、五十讀易經 | 思想食堂

2021-01-19 和訊網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三十歲學儒家,活得自信;四十歲學道家,活得自在;到了五十歲學點易經,樂天知命。「易」是萬變,「經」是常法,《易經》闡述的就是如何看待多變的人生和世界。  

大頭思想食堂-傅佩榮老師授課時間5月28日@上海   傅佩榮

  1950年生,臺灣輔仁大學哲學系畢業,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

美國

耶魯大學哲學博士。四十歲前研讀儒家,四十歲後專攻道家,五十歲後研究易經。現任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著有《哲學與人生》《易經入門》《西方哲學史》等專業著作一百餘種。

  如今已經很少有人堅持手寫稿子了,傅佩榮老師是一位,他每小時至少寫一千字。「我知道自己的弱點,做事很執著。」業餘時間,除了和家人聚會,他也愛電影和音樂。

  「我喜歡善惡分明的,有劇情的,比如《魔戒》。」他饒有興致地跟我們說起魔戒的由來,「那是從柏拉圖的《對話錄》裡來的,牧羊人找到棺材裡過去國王的戒指,一轉身,人就不見了。」二十幾年前,他無意間聽到

義大利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Andrea Bocell(安德利亞·波切利)的音樂,從此迷上歌劇。

安德利亞·波切利,義大利著名盲人歌唱家

  弱點讓人更珍惜才華

  傅老師如今以幽默風趣、侃侃而談聞名,但早些年,他甚至連一段完整的話都說不完整。八歲時,他家搬來一戶鄰居,其中有個小孩說話口吃,幼時的傅佩榮調皮不懂事,模仿他說話,沒想到一學就會,從此自己也成了口吃,講話磕磕巴巴。一直到九年後,他參加了一個民間的「口吃矯正班」,才逐漸改善,但是站在講臺上自由抒發議論,卻已經是念完耶魯博士以後的事了。

  因為早年的口吃,傅佩榮特別珍惜說話的機會。

  長期的「只能聽,不能說」,使他常常思考並領悟了「怎麼說,別人才願意聽,才聽得懂」。所以他喜歡用比喻、故事、案例、笑話來上課。

  談及學習國學的經歷,傅佩榮說他小時候剛接觸國學時,老師上課都是按照朱熹的註解來講解,聽上去很教條,讓人無法領會這些文字真正的意思。無奈迫於考試的壓力,大家只能硬著頭皮背下來。那時候的傅佩榮和身邊大多數同學一樣,也覺得國學既枯燥又難懂——

  直到遇見方東美先生。他用八個字形容方先生的課,「天馬行空」「畫龍點睛」,從柏拉圖、黑格爾到儒家、道家,信手拈來如數家珍。

傅佩榮說《四大聖哲》是影響他最深的書

  所以,是否能真正領會國學,傅佩榮覺得這還要看機緣。「如果機緣讓你聽到某些關於國學的真知灼見,打動了你,那我建議你繼續找國學的書去看,看懂它,並且試著去實踐。假如你只知道捧著孔孟老莊的原文念,很難這對生活有什麼真正的意義。」  

巴九靈對話傅佩榮巴九靈:什麼是國學?看似玄而又玄的國學和我們的人生有什麼關係?

  傅佩榮:所有古人留下來的有文字記載的都是國學,但是這樣的國學內容有好有壞,我們要去蕪存菁,才能對自己有所幫助。

  國學不能離開人生,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是從人生裡提煉出來的。孔孟是和當事人對話,老莊也是從生活經驗裡總結出來的智慧。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網絡這麼發達,人人都好像在忙著獲取信息和知識,生怕一不小心就與這個世界脫節,但真正關注智慧、尋找智慧的人卻少了。

  智慧與知識有很大的不同,智慧關乎一個人處世的態度,以及他能否靈活運用生活的哲學。孔子、老子以及先秦諸子的國學經典中就蘊藏著這樣的智慧,這就是國學對於今天的意義之一。

  傅老師寫給大頭思想食堂的寄語巴九靈:您四十歲前研讀儒家,四十歲後專攻道家,五十歲後研究易經。為什麼隨著時間的推移,您的學術中心會發生這樣的轉變?

  傅佩榮:四十歲前算中年,投入社會工作都很積極,適合學儒家,特色是要把個人生命發展投入社會。人到中年有改變,發現善惡未必有報,會灰心,開始學道家,會從整體來看事物,把生命和宇宙萬物看做整體,不計較一時的成敗得失。有道的修煉,就不再有情緒反應。五十歲以後,要做出決策,這很難,就要學到易經的象術、佔卦部分。  

巴九靈:您個人崇尚道家思想還是儒家思想?閒時會算卦麼?易經的根本是什麼?

  傅佩榮:我個人崇尚跟人相處用儒家,跟自己相處用道家。我會三個月算一次自己的時運,

易經的根本在於透過對天道的了解來安排人道。  巴九靈:老莊之道常被視為一種消極與避世,您怎麼看?

  傅佩榮:

  道家其實是教我們用整體的眼光去看待人生。什麼叫整體呢?比如我今天事業失敗了,但將來還有可能成功;反之,眼前這一刻我是成功了,但將來仍然有可能失敗。把人生當整體來看,你在失敗時就不會氣餒,在成功時也不會過分得意,人心就會感到平靜與安頓,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不容易抑鬱。

  所以我常說,三十歲學儒家,活得自信;四十歲學道家,活得自在;到了五十歲學點易經,樂天知命。「易」是萬變,「經」是常法,《易經》闡述的就是如何看待多變的人生和世界。當然我說的這幾個階段也不是絕對的,還是要根據每個人的成長經歷來衡量。

  易經八卦圖巴九靈:有些人追捧國學是為了獲得一種「心靈雞湯」式的安慰或鼓勵,甚至還有不少人把國學當作「成功學」來解讀。您怎麼看這個現象?

  傅佩榮:當你感到疲憊時,喝一碗別人準備好的雞湯,可能很快會覺得精力充沛,但沒過多久你又會感到飢餓和疲憊。時間一長,喝得太多,肯定會覺得膩,甚至感覺不到它的作用。這就是「心靈雞湯」的特點。

  國學對現代人的意義肯定不是一碗「心靈雞湯」這麼簡單,今天我們對國學的學習和傳承,最終也不是為了尋求一時的精神提振,或為了獲得淺層次的勵志。至於成功學,要知道孔子在他的時代,曾經被當作喪家犬;孟子周遊列國之後,還是回到了老家;老子認為,全天下人都不懂他的話;莊子甚至覺得,天下沒有能跟他對話的人。以世俗的成功標準來衡量的話,他們在當時都不算成功。  

所以要想迅速獲得所謂的成功技能,我建議還是趁早遠離國學吧。

學國學的孩子們

  巴九靈:您在大頭思想食堂5月28日的課堂裡,會跟企業家學員們分享些什麼?

  傅佩榮:我會帶大家「讀懂易經」。易經位居十三經之首,在年代上極為悠遠,在內容上深奧難解。我會從介紹《易經》的由來,卦象等知識,以通俗易曉的語言解讀這一傳統經典,讓現代人更方便地接近和欣賞古人的智慧,並可以付諸實踐。

《易經》提示我們人生有可測與不可測的部分,同時人也有自行做主的選擇機會。我們應當全面客觀地認識《易經》,學會其中的方法和智慧,以清醒的理性與負責的態度去面對人生。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責任編輯:柳蘇源 HN091)

相關焦點

  • 臺灣學者傅佩榮:30歲讀儒家,40歲讀道家,50歲讀《易經》
    授權圖片 | 陳卓 攝關於讀書,臺灣大學傅佩榮教授有一個說法:30歲之前要讀儒家,40歲之後讀道家,50歲左右讀《易經》。因為30歲以前你投入社會,準備成家立業,一定要非常積極地面對人生,當然要學儒家。
  • 樂天知命:傅佩榮談易經
    傅佩榮,1950年生,祖籍上海。臺灣輔仁大學哲學系畢業,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臺灣大學哲學系主任兼哲學研究所所長,比利時魯汶大學、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現任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 易經學習筆記:傅佩榮詳解易經64卦第一集
    易經買了不少本,就是沒有搞通過一本。一方面是基本功不夠,還有一方面就是寫書的人沒有照顧我這種理工科學生。易經很難,主要是文辭古怪,有些道理難以理解。記得大學時選修易經,得了97分的高分,也不知道老師為何這麼給我面子。今年特殊情況,在家必須做點事情。除了給幾個孩子講講數學外,抽點時間搞些自己的東西。傅佩榮老師的詳解易經曾經聽過不少,但沒有系統學習過。
  • 《易經》到底有多難學?為什麼算命先生大部分都是瞎子?
    但是,就是這一部奇書卻被很多人運用著,這樣的人大部分都知道,典型人物就是算命先生,他們統一被很多人稱之為「半仙」,每個半仙手裡總有著一本《易經》,帶著小帽,穿個小褂,帶著小墨鏡,經常在橋底或者小巷子出沒。疑問就出來了,易經為什麼可以用來算命?為何我們看不透書中的內容,而算命先生卻可以?
  • 易經為什麼不能夜裡讀!一個是夜讀易經鬼神驚!另外兩個原因呢?
    儘管在如今,科學思想非常之普及,中國人對於《易經》的態度,是相當奇怪,可以說是一種曖昧的感情。但是在古代,我們的祖先,對於《易經》可以說是推崇備至。就如唐朝時太宗打江山時的秘書長虞世南(也是唐太宗的宰相)說過這麼一句話:「不讀易不可為將相」。
  • 易經:人到五十,如果你還在奮鬥,餘生要給自己留這4條「後路」
    易經:如果你五十歲的情況下,如果你還在奔忙,你應該知道如何為自己留下這四條「後路」1、一條回老窩的路。當大家達到五十歲時,如果我們仍在異國他鄉,東奔西跑,那樣大家將是相比艱苦的一代人。世上有人認為,讀一部《易經》,勝過讀盡天下萬卷書。此外,《易經》位於「文化底層、群體經典之首、大道之源」的中國,因此 有人認為,讀《易經》便是讀中國人的根!《易經》不僅僅是1本「精彩的書」,也是1本感嘆人生難題的「答案書」。之前聽人說《周易》的知識博大精深,但依然不太懂。
  • 《易經》提醒: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
    《易經》是經典的一本書,是古代我國人民思想和智慧的結晶,直接指向這條偉大道路的源頭。你可以找到《易經》中有關生活和生活的一切的答案。二、五十不多情五十歲以上的人必須了解命運,不要太情緒化,放開那些應該卸載的東西。在中醫的基本理論中,有一種說法是「抑鬱成疾」。這意味著,如果不能及時處理情緒低落的情緒,將導致疾病,甚至影響壽命。從理論上講,西醫還認為,如果不能及時調節情緒,就會引起人體激素紊亂並引起一系列疾病。
  • 為什麼南懷瑾告誡我們,千萬別晚上讀易經?不是迷信,是超科學!
    南懷瑾先生說:「千萬別晚上讀《易經》,不然一下子天就亮了。」不是因為老輩們說《易經》可以闢邪,凡是不正的妖魔鬼怪都怕《易經》。不是說,枕邊放一本《易經》,就可以把鬼趕跑,也不是《易經》一讀,鬼神聽到了就不安。而是因為,夜間一讀《易經》,一夜就不能睡覺了。
  • 《易經》:人生有4個關鍵點,如果錯過前兩個,可能一生平庸
    孔子晚年讀《周易》,韋編三絕,最後說出了重要的一句話來總結人生:吾十有五而至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孔子說出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四個階段:十五歲時要致力於學業,三十歲成家立業,四十歲的時候人生就不再有什麼困惑了,五十歲就知道自己的天命了。
  • 易經:人過五十,請你「狠心」一點,老祖宗智慧受教了
    人過五十,走過了前半生,後半生該怎樣過方能過得灑脫,過得幸福,過得好呢。人這一生為誰辛苦為誰甜?磕磕絆絆總算走過了前半生,為了孩子,為了家庭,更為了自己,要懂得「狠心」一點,才會迎來幾分清閒。一、人過五十,請懂得對自己的孩子「狠心」一點,讓他們獨立成長。人過五十,孩子也在漸漸長大成人,我們作為家長,其實沒必要什麼事情度為孩子操心,學會放手讓孩子自己去獨立完成,等他們長大後,他們會為此而感激你的。
  • 易經勸告:人到五十,這三種「親戚」建議避而遠之,最好不要來往
    「易經不是玄學,而是中國古代一部偉大的哲學巨著。群經之首,無論是儒家、道家、墨家還是兵家、醫家,其哲學思想都無不透露出濃厚的《易經》哲學內涵。在古人看來,易經之所以博大精深,歸根結底是因為它包羅萬象。但是對於普通人來說,《易經》其實是一部涵養福報的古籍,裡面暗藏著更為高深的智慧。
  • 易經提醒你:人到五十才發現,這四個人已經和我們緣盡了,接受吧
    易經提醒你:人到五十才發現,這四個人已經和我們緣盡了,接受吧人到五十,是一個知天命的年齡,在這樣的一個年齡,很多事,我們都懂得放下了;而有些人,我們會猛然發現:原來,他們已經和我們緣盡了,特別是以下這四個人,寫完我不禁一聲嘆息。
  • 《易經》忠告:人過五十,餘生不長,要善待自己,學會靜而不爭
    ,曾經以為五十歲是多麼遙遠的事情,當五十歲來臨,你才真正覺得「人生苦短」。  讀雜書萬卷不如真經一部,《易經》是我們老祖宗全部智慧的精華萃取和高度升華,是經典中的經典。  《易經》不單單是只有算命佔卜之道,其中為人處世,以及人的一生中有著的所有事情,都能夠在《易經》中找到答案。
  • 「鬼」怕《易經》,為何南懷瑾卻告誡世人晚上不要讀《易經》?
    不讀易,不可為將相。這句話是否經常聽老人提及,有沒有很耳熟的感覺。雖然現在這個社會易經沒有了將相的稱謂,但《易經》依舊備受追捧。它作為群經之首,是諸子百家的思想啟蒙,也是對中華文化影響最深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文化的神經。
  • 傅佩榮:改變我一生的6句話,活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哪一句適合你?
    ——傅佩榮 常常有同學問,我有什麼指導人生的座右銘? 說到座右銘,我幾乎每十年都會有一個座右銘,其中包含了自己未來要達成的目標。 今天就與大家簡單做個分享。
  • 為何說「儒道」思想皆源自《易經》?如何讀《老子》?不自是故彰
    而思想跳脫、空靈優雅的文化,則誕生於南方之地較多。孔子的文章章法,是屬於齊魯文化的傳承,具有北方樸實敦厚的氣質。老子的文章,瀟灑而有韻律,具有南方文學的風格。包括楚辭,以及詞賦等華貴美麗的文學作品,出於南方較多。後代思想的發展,修道、修佛的老莊、禪宗也在南方較多。
  • 常讀《易經》不僅可窺探古人智慧,還有這4點好處!
    這裡面影響較為的大的,《易經》一定排前列。易經地位高,名氣還大,是中華文化的源頭,中國哲學思想的開始。在2000年前就被稱為了「群經之首」、「群經之始」。其後的文化現象或書籍都或多或少地收到了《周易》的影響,所以從《易經》裡就可以大體了解中國文化發展的脈絡。
  • 要想做到「家和萬事興」,《易經》的中道思想你不能不知道
    《易經》是傳統文化中最古老的典籍之一,在傳統文化中被譽為「群經之首」。《易經》在傳統文化中之所以有著這樣崇高的地位,同《易經》所蘊含的豐富而深刻的思想是密不可分的。這裡,我們從家庭教育的角度出發,只拈出《易經》的中道思想談一談,期望能對讀者諸君起到應起的作用。
  • 易經:人到五十,如果你還在奮鬥,別忘了給自己留這4條「後路」
    易經:人到五十,如果你還在奮鬥,別忘了給自己留這4條「後路」人到五十,就像這些成熟甘甜的櫻桃一樣,是美好的。但是,在這樣的一個年齡,我們更要守住自己人生的方向,擁有正確的判斷能力啊。今天我們來聊聊《易經》對70後的忠告:人到五十,如果你還在奮鬥,別忘了給自己留這4條「後路」1、一條回到老窩的路。人到五十,我們如果還在異鄉奔波,那麼,我們就算是比較辛苦的一代人了。
  • 易經:「人過五十,窮不管2事,富不管2人」!聰明的人會這麼做
    易經提醒:「人過五十,窮不管2事,富不管2人」——人過了五十歲,若是貧困,有兩件事情不必管;若是富裕,有兩種人就不必結交。那麼到底是哪兩件事?哪兩種人呢?又是怎麼回事呢?我們一起往下看吧。五十歲以後,這兩件事千萬別管1. 不管隔代人的教育現在社會發展的越來越快,觀念也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許許多多老一輩的教育理念已經跟不上這個社會的新思想新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