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東南飛》為何被稱為漢代五言詩的裡程碑

2021-01-19 騰訊網

《孔雀東南飛》是一曲基於事實而形於吟詠的悲歌,是故事最完整,情節最生動的長篇敘事詩。

故事發生在「漢末建安中」,當時的背景是,儒家的倫理綱常已經發展到了相當完備的程度,逐漸佔據了統治地位。在婚姻制度方面,有「七出」、「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等戒律。主人公劉蘭芝、焦仲卿之死,表面上是焦母、劉兄所逼迫的結果,事實上,他們都是封建禮教的受害者。劉蘭芝和焦仲卿面對壓迫,只有順從和反抗兩種可能,順從是靈魂的毀滅,反抗是肉體的消亡,而他們毅然地選擇了以死抗爭來維護愛情的誓言,在那時不愧是封建禮教的早期叛逆者。結尾的兩家求合葬,枝葉相交的梧桐和夜夜鳴叫的鴛鴦形象,表現了人民對於幸福的信念和追求。「多謝後世人,戒之慎勿忘!」,他們為愛情所做的抗爭符合歷史的必然性,贏得了人們的同情與尊敬,也成為後代粉碎封建枷鎖的精神鼓舞。在漢樂府民歌中,情皆隨事而來。劉、焦之死,已經衝破了個別家庭狹小的範圍,具有重大的典型意義,揭示出及其普遍的社會問題。

《孔雀東南飛》在詩前加了小序:「漢末建安中,廬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劉氏,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聞之,亦自縊於庭樹。時人傷之,為詩云而。」短短數十字,交代了故事發生的背景,概括了故事的框架,也闡述了作詩的原因。這首樂府詩的情節非常完整,不像其他樂府詩只截取生活中的一個片段描寫。作者用了一千七百多字詳細敘述了事件的始末經過:蘭芝遣歸、仲卿求母、含淚惜別、蘭芝抗婚、夫妻殉情。故事內容也曲折多變,利用婆媳、母子、兄妹、夫妻之間的矛盾衝突推動故事發展,充滿了戲劇性的效果。敘事視角上以第三人稱敘述為主,但開頭也以劉蘭芝第一人稱敘述自己的經歷,衝淡了傳統全知敘述的局限,使主要人物形象更加生動。敘事時間上跨度大,從嫁給焦仲卿到兩人殉情中間已有數年:「新婦初來時,小姑始抬床;今日被驅遣,小姑如我長」,空間上從焦家到劉家再到太守家,從室內到室外,從家庭到社會,幅度寬。敘事結構上採取主副線相結合的方法,以劉蘭芝和焦仲卿兩人的情感糾葛為主線,以焦劉夫婦與焦母、劉兄之間的反抗鬥爭為副線,雙線交替,互為因果,完整緊湊地完成了故事的交代,淋漓盡致地刻畫了生死不渝的愛情和劉蘭芝剛強忠貞的個性。

《孔雀東南飛》結構上十分細密,開頭「孔雀東南飛,十裡一徘徊」,和結尾「徘徊庭樹下,自掛東南枝」,相互呼應,前者用了比興手法寫劉蘭芝勤儉持家卻不為婆婆所容,想要離開卻不舍丈夫的心境,後者是寫焦仲卿得知妻子已經投河自盡,自己想要殉情卻放不下母親的猶豫不決。焦母前後兩次對兒子的懇求和反抗都勸說道:「東家有賢女」「阿母為汝求」來誘惑他,表面上是對兒子的愛,其實是為了自己。詩中焦仲卿送蘭芝歸家時,兩人許下「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的誓言,本想著有朝一日能夠再次複合。後來焦仲卿得知蘭芝要改嫁,認為劉蘭芝背叛了他,說道:「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葦一時韌,便作旦夕間」。蘭芝被家人逼婚,內心悲痛,所愛之人的誤會讓她更加傷心,決定了以死反抗壓迫。兩次蒲葦磐石的比喻使讀者加深了對劉焦夫婦愛情的認識,也讓作品有渾然一體的感覺。劉蘭芝回家前提到兄長「性情暴如雷」的個性,也為後來威逼劉蘭芝嫁入太守家做了鋪墊。詩中的種種照應和鋪墊,都顯示出詩歌思維上的縝密。

這首《孔雀東南飛》樂府詩篇幅長,內容豐富,劉蘭芝、焦仲卿的故事頭緒紛繁,但通篇卻無閒語,得力於繁簡得當的剪裁。全詩對仲卿求母、蘭芝辭別、夫妻起誓、太守迎親等場面都用了濃墨重彩的描寫,十分詳細,因為這些段落都是直接關係劉、焦兩人愛情悲劇產生的關鍵,通過對話的詳寫,對人物形象的塑造,感情的宣洩和題意的突出都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全詩自然樸素的基本風格中,著重的描寫也豐富了詩歌的整體色彩。而對詩中兩家的家世,蘭芝與婆婆相處的細節,殉情的過程,兩人死後的合葬,家人的悲痛等則是略作交代,甚至一筆帶過。在結構的規劃中,主要是抓住重心對詩材加以選擇和組織,突出主要線索和人物,使整個敘事節奏疏密有致,快慢有度。

《孔雀東南飛》的襯託手法主要運用在環境的描寫上,如太守府的迎親準備:「交語速裝束,絡繹如浮雲。青雀白鵠舫,四角龍子幡。婀娜隨風轉。金車玉作輪。躑躅青驄馬,流蘇金鏤鞍。齎錢三百萬,皆用青絲穿。雜彩三百匹,交廣市鮭珍。從人四五百,鬱郁登郡門。」描寫得奢華熱鬧,突出了太守府的富貴和勢力,體現出劉蘭芝一家無法抗拒這樣豪門的提親,而面對這樣本該歡樂的情境,蘭芝卻「手巾掩口啼,淚落便如瀉」,有著無盡的悲傷。作品運用了反襯的手法,以樂景寫哀情,達到更加強烈的敘事效果。詩歌結尾寫兩人合葬處的環境:「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行人駐足聽,寡婦起彷徨。」則正面烘託了劉焦夫婦愛情的不朽,象徵了他們永恆的悲憤與控告。

《孔雀東南飛》外貌描寫最主要的是劉蘭芝「嚴妝」的部分,「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工筆描繪外形給人以深刻的印象,讓讀者看到一位身姿婀娜,年輕貌美的女子,在那個時代,被遣歸家是一件讓家族蒙羞的事情,但劉蘭芝偏要精心打扮,風光地走。這表現出她對自己尊嚴和人格的維護,在這種情形下還能從容鎮定的梳妝,顯示了劉蘭芝的鎮定與倔強。從這些描畫中能夠看出作者對女主人公外貌的讚美,也有對她不幸遭遇的同情。對劉蘭芝的外貌描寫並不多餘,反而有畫龍點睛的功效。

人物行動的刻畫則簡潔傳神,穿插於全詩中,有助於形象的鮮明。「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著我繡袷裙,事事四五通」,寫出了劉蘭芝離開焦家的矛盾心理。清晨早起,表示她想儘早離開焦家的決心,嚴妝打扮是對婆婆的反抗和示威。「事事四五通」表現出她對丈夫的依依不捨的微妙心理。「卻與小姑別,淚落連珠子」,見到小姑才開始落淚,表明劉蘭芝在婆婆面前的倔強;與小姑的融洽,說明她性格溫和,容易相處,與婆媳不和形成對照。多次寫到蘭芝「泣落百餘行」、「淚落便如瀉」,可見她的悲痛之深。改嫁前日,劉蘭芝在痛苦中仍能「左手持刀尺,右手執綾羅。朝成繡袷裙,晚成單羅衫。」顯示出她的靈巧與能幹。寫男主人公焦仲卿主要是他在母親面前的行動,在埋怨母親遣歸妻子時仍是「堂上啟阿母」「府吏長跪告」「再拜還入戶」,第二次與母親反抗失敗後,依然「府吏再拜還,長嘆空房中,作計乃爾立。轉頭向戶裡,漸見愁煎迫。」這些行為表現出焦仲卿縱使憤憤不平也不敢違抗母親無理的命令,對母親畢恭畢敬,是一位十分孝順的男子,但這樣卻辜負了他的妻子。殉情之時,蘭芝「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沒有絲毫的猶豫;仲卿「徘徊庭樹下,自掛東南枝」還有所掛念。同樣是母親,焦母面對兒子的求情「槌床便大怒」的潑辣;劉母見到女兒被遣回時「大拊掌」的溫和,這些描繪惟妙惟肖,著墨不多卻極其精粹,切合各自的性格和處境,使人物躍然紙上。

《孔雀東南飛》並不是單純的敘事,它也有著強烈的抒情意義,在中國敘事詩發展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它繼承了《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也發揚了《楚辭》的浪漫主義情感。同時,後世的許多敘事詩都從中借鑑了精細的敘事手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如魏晉時期的《木蘭詩》、唐代白居易的《長恨歌》等。詩歌相對穩固的五言體也擴大了句子的表達容量和靈活性,為敘事情節的交代,人物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形式上的便利,成為漢代五言詩的一個裡程碑。

相關焦點

  • 《孔雀東南飛》的原址究竟是在哪裡?
    帶著對故事的喜愛人們不禁追問:《孔雀東南飛》的故事究竟發生在哪裡呢?縣誌是最好的見證小吏港,即現在的懷寧縣小市鎮,位於今潛山縣東南,漢末屬廬江郡。我們在懷寧縣早年出版的多種志書中看到對《孔雀東南飛》故事的多處記載。道光五年編纂的《懷寧縣誌》距今已經有186年,民國四年編纂的《懷寧縣誌》距今已經有96年。
  • 《孔雀東南飛》被語文課本移除,原因何在?你看文中說了啥
    比如我們今天要說《孔雀東南飛》,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敘事詩,也是樂府詩中的巔峰之作,有後人把《孔雀東南飛》和《木蘭詩》合稱為「樂府雙璧」,在我國漫長的文學發展史上,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孔雀東南飛》的故事背景發生在東漢獻帝年間,主人公焦仲卿、劉蘭芝彼此相愛,最後又雙雙自殺殉情,文中充滿了濃厚的悲情主義色彩,尤其是詩中的名句「孔雀東南飛,五裡一徘徊」更是家喻戶曉,成為千古名句。其實兩人的悲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漢武帝也難辭其咎。那麼有的朋友會十分不解,這和漢武帝又有什麼關係?
  • 孔雀東南飛,五裡一徘徊……
    《孔雀東南飛》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敘事詩,也是樂府詩發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後人盛稱它與北朝的《木蘭詩》為「樂府雙璧」。
  • 《孔雀東南飛》的故事發生地,安徽這個縣城是戲曲之鄉、教育之鄉
    懷寧是東漢古詩《孔雀東南飛》的故事發生地,是黃梅戲的發源地和徽劇的發祥地之一,素有「戲曲之鄉」、「教育之鄉」的美譽。有孔雀東南飛影視基地、獨秀山、普陀寺等景點,特產有懷寧貢糕、龍池香尖茶等。佇立峰頂,極目遠望,數目裡潛桐懷大地,歷歷在目;遠眺東南,群山起伏如騰龍,江河奔流如走蛟;遙望西北,天柱聳崎刺蒼穹,丘陵崗地湧壯景;俯瞰腳下,井田畈田園風光綿繡,觀音洞水庫碧波蕩漾,風光四時變幻,美不勝收。四鄉八裡之內,寺廟、牌坊、石刻、古橋、古墓葬、古遺址處處可見。
  • 孔雀東南飛(組詩)
    孔雀墳未朽千秋總見英,紅隨紫落自同行。月塘魂斷空存月,卿樹枝繁不見卿。淚滴燈花誰共剪,雀飛陰府倆相鳴。聽如野水長流夜,只向東南作泣聲。 孔雀慟起舞東南子夜來,魂縈故土總徘徊。舌上春秋今不息,坊間孔雀夜徘徊。終遺邂逅河邊柳,得以長思故地埃。建若蒼碑顏共淚,他鄉幾見一詩哀。 半月塘莫道墳荒空鳳骨,塘裁半月睡蘭芝。清荷有意勤遮日,孔雀無宵不泣池。問水當含千載淚,追魂好誦一碑詩。自今多見龍鍾客,總把吟哦對此垂。
  • 《孔雀東南飛》是文學史上的巔峰之作,為何會被語文教材移除?
    「孔雀東南飛,五裡一徘徊」相信學過古詩文的同學都知道,這是樂府詩中的巔峰之作之一,是我國文學史上的第一部長篇的敘事詩歌。 文學史上的巔峰之作 《孔雀東南飛》這一篇長篇的敘事文可以說是樂府詩集中的優良之作,與被多次拍成電影、電視劇的《木蘭詩》齊名,兩篇文章並稱為「樂府雙壁」,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
  • 【如何讀懂一首詩】漢代的樂府與古詩
    餘冠英先生在《漢魏六朝詩選》的前言中提到,「漢詩」的重點在於樂府歌辭中的民歌和無名氏的五言詩(包括《古詩》和「別詩」)。今天,在這裡就呈現一份以同學們(鄧超、董馨憶、馮羽墨三位)整理的關於這兩部分內容的知識為基礎,再加以歸納整合出的「漢詩」文化常識梳理大全。
  • 孔雀東南飛,為何要五裡一徘徊?|中國古代亭驛制度的歷史演變
    早在西周時期,由於中央與地方、地方與地方之間有大量的信息需要傳遞,於是就產生了置郵傳命的制度,負責郵遞的專職人員被稱為行夫、驛使或遞夫等。為了方便這些人休息,便在沿路按裡程設了一些建築。如《周禮·地官司徒》記載:「凡田野之道,十裡有廬,廬有飲食;三十裡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裡有室,室有候館,候館有積。」
  • 謎語詩詞大會:孔雀東南飛,行行重行行,分別猜一個字,謎底太難
    解答謎謎語 孔雀東南飛(打字一)謎底:孫 此謎兼用「方位法」(左西右東,上北下南)與「增損離合法"扣之:「孔」 字飛去東面的「豎彎鉤」,剩下「子」字,「雀"字飛去南面的「佳」留存「小」字。
  • 《孔雀東南飛 / 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孔雀東南飛,五裡一徘徊
    孔雀東南飛 / 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朝代:兩漢作者:佚名黃梅戲《孔雀東南飛 》欣賞原文:
  • 三國最悽美的愛情故事《孔雀東南飛》中的大BOSS竟是呂蒙!
    <孔雀東南飛>前序:「漢末建安中,廬江府小吏仲卿妻劉氏,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沒水而死。卿聞之,亦自縊於庭樹。時人傷之,為詩云爾。」上過高中的同學們都在課文上學過東漢末年的樂府名篇《孔雀東南飛》,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這是發生在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吳國的故事。話說在三國建安年間的廬江境內,才貌雙全聰慧無比的劉蘭芝和廬江小吏(臨時工)焦仲卿真誠相愛。
  • 《孔雀東南飛》為何被移出教科書?老教授:你看劉蘭芝都做了什麼
    徘徊庭樹下,自掛東南枝。 《孔雀東南飛》講述了劉蘭芝和焦仲卿之間堅如磐石的愛情故事,同時也不難看出婆媳矛盾尖銳,其取材於東漢獻帝年間發生在廬江郡的一樁婚姻悲劇,而作為我國史上首部以及最長的一部敘事詩,
  • 有家長認為課本該刪除《孔雀東南飛》,並給出兩個理由,有道理嗎
    東漢有這樣一首奇詩,作者為無名氏,寫的內容也不是知名事件,卻力壓《木蘭詩》被稱為「古今第一長詩」。全詩共一千七百八五十五字,通篇敘事,是樂府詩的絕對巔峰之作。鋪墊了這麼多,大家應該能猜到是哪一首詩了。沒錯!它就是年年入選人教版中學課本的《孔雀東南飛》。
  • 經典古文《孔雀東南飛》為什麼從課本中刪去?家長給了兩個原因
    比如刪除《木蘭詩》合稱「樂府雙壁」的《孔雀東南飛》,為什麼這篇文章會被刪除呢?家長給出了兩個理由。府吏還家去,上堂拜阿母:「今日大風寒,寒風摧樹木,嚴霜結庭蘭。兒今日冥冥,令母在後單。故作不良計,勿復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體康且直!」
  • 渣男焦仲卿和不愛小六的大蓮:《孔雀東南飛》《探清水河》的區別
    《孔雀東南飛》和《探清水河》都講了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都是以雙雙殉情為結局。由於《探清水河》形成於清末民初,而《孔雀東南飛》創作於東漢,比《探清水河》早了一千多年,所以很多人在介紹《探清水河》時,都說它是類似《孔雀東南飛》的愛情悲劇,但實際上二者大有不同。
  • 全國人大代表高穎明:讓「孔雀」不再東南飛
    :張一峰   來源:中化新網    2020年05月29日 收藏   □ 全國人大代表、錦州石化加氫裂化車間班長 高穎明  我是一名石化企業一線員工,履職這兩年來,我作為人大代表關注的重點是如何留住技術工人,讓「孔雀
  • 樂府有雙璧,孔雀東南飛:從一起離婚事件斑窺東漢末年的歷史碎片
    而在樂府詩中,北朝的《木蘭辭》和東漢的《孔雀東南飛》,以其流暢的表達和敘事手法,以及曲折動人的故事,被人們稱為「樂府雙璧」。《爾雅》云:「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孔雀東南飛》的藝術價值不僅止於此。這首詩曾經被收入中學課本並要求背誦的,初讀,只覺得焦母專橫嚴厲,焦劉遭遇可悲。年長之後,能夠從詩中讀出堅貞、責任、執著,而當有了一定的閱歷和知識豐度之後,卻能夠從詩中讀出封建王朝兩千年的萬千氣象。
  • 上古七大神鳥:鳳凰、青鸞、大鵬、孔雀、白鶴、鴻鵠、梟鳥
    」——《山海經》 「百鳥朝鳳」,鳳凰被譽為百鳥之王,有一種說法,雄的為『鳳』、雌的為『凰』,所以漢代古琴曲中,有一首叫《鳳求凰》。鳳凰無疑是一種瑞獸,與龍的形象一樣,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元素。關於鳳凰的傳說,不在少數,例如:鳳凰磐涅、梧桐棲鳳、鳳凰來儀、鳳止阿房等等。
  • 百鳥之王孔雀飛
    百鳥之王孔雀,不但在開屏時顯得雍容華貴,飛起來也是那麼優雅大方……(溫馨提示:文末有孔雀飛翔的優雅視頻)
  • 孔雀東南飛——劉蘭芝的母兄為何急著將她嫁出?
    (我是君箋雅,歡迎關注君箋雅侃紅樓)《孔雀東南飛》的悲劇,歸根結底還是社會的悲劇。亂世前夕,人類憑著生存的本能已經預感到危機,危機中只有自己強大了,才可能生存下去。至於因為生存有所犧牲,在所難免。可嘆,劉蘭芝就是那個犧牲品。而她可憐的還背負著焦仲卿沉重的愛。焦仲卿的弱點是他懦弱以及大男子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