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公安局發布《關於在戶籍派出所設立「公共戶」的工作意見(徵求意見稿)》。其中指出,將在北京全局戶籍派出所推動設立「公共戶」,以解決暫不具備市內遷移條件的本市戶籍人員落戶問題,並根據「公共戶」臨時代管戶口的特性,實行「雙向強制遷移」的管理措施。所謂「公共戶」,與本地常住戶口一樣,在教育、子女落戶、房產交易等層面享受同等權利,但二者的區別在於「公共戶」沒有戶口簿,市民如有使用需求,可憑身份證開具戶籍證明。
當前,戶口可以看作是享受一個地區社會福利的入場券,即使是長期在某地工作、長期繳稅的居民,沒有戶口仍難享受全部福利。現行戶籍制度下,這種權利和義務的不對等,在社會討論中長期受到詬病,然而從現實情況看,短時間內取消或是對戶籍制度進行大的改動又是不現實的。由此,一些緩衝的措施就顯得尤為必要和重要。北京推出「公共戶」正是這樣的嘗試。這一公共政策體現了人本原則、服務原則、均衡原則等公共管理原則精神。
人本原則是「公共戶」這一公共政策的基礎。根據上述徵求意見稿,六類人群可以辦理「公共戶」落戶,其中包括無房無集體戶口者、房屋產權交易中的戶口遷出者、離職遷出集體戶者等。這基本涵蓋了在戶籍管理中容易出現問題的主要人群,該項政策的出臺將讓關係他們切身利益的諸多現實問題迎刃而解,鮮活地體現了以人民生活為落腳點、以人民需求為出發點。
服務原則是「公共戶」這一公共政策實施的依據。現代公共管理的理念逐漸從管制轉向服務,服務是公共管理的內核所在。當前,我國公共管理機構正在加速向履行公共服務職能轉變,更好為社會提供便利及價值。拿二手房來講,當前北京有很多的房屋「空掛戶」,原戶主雖然已經辦理了房產的交接,但戶口依舊掛在原處,導致新房主戶口無法遷入,或者即使遷入還會面臨社會福利被佔用的情況,學區房的學位分配就是典型的例子。而因為「空掛戶」的存在,新房主再進行房產交易時房屋將面臨較大程度的貶值。因此,「公共戶」瞄準居民生活中的難點、痛點精準施策,儘可能地在當前戶籍制度環境下做好公共管理服務。特別是,對於一些戶口老賴,公安部門將實行強制措施,進行「雙向強制遷移」,保證新房主的合法權益,體現了服務原則。
均衡原則是「公共戶」這一公共政策的效果標尺。評價一個公共政策的效果,不能只關心是否提高了社會福利,同時應關注社會福利的分配。顯然,該徵求意見稿對政策施行範圍、管理對象作出了較為合理的界定,「公共戶」的設立也解決了很大一部分人群的戶口轉移問題,針對「空掛戶」的問題,同時照顧了原房主和新房主的合法權益,基本做到了公平和效率的統一。除此之外,徵求意見稿規定了公安戶籍派出所以年度為單位對「公共戶」進行清理,這樣也有效降低了執法部門的工作壓力。
不過,我們也要注意到,由於國家政策安排以及城市設計規劃都與戶籍工作有著密切關聯,現有制度不太會「急轉彎」,城鄉二元結構以及地區間福利差距依舊不同程度存在,戶籍制度改革仍任重而道遠。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既需要有「公共戶」這樣的緩衝政策存在,也需要不斷推進創新創造,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福利水平。
(作者:盤和林,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