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8:30,漁船靠岸,捕魚的人收穫了大鯿魚。 記者 朱丹陽 攝
浙江在線6月28日訊 老董是誰?西湖漁老大,在西湖里專業捕魚、賣魚15年。
杭州人都知道,西湖里的魚,不能隨便抓,必須要有捕撈權;西湖里的魚,也不是隨便哪裡都能買,只有西湖漁亭(最早開在南山路,2011年樓外樓接手,改成西湖魚市專賣店,現開在東山弄農貿市場)有經營權。
所以,老董「15年西湖漁老大」的名頭一扔出來,就好想坐上船,跟他去見識見識。可老董馬上就拒絕了:「你以為是遊船啊!捕魚的船上只能坐兩個人,各自有分工,再多一個坐不下了,坐不下了!而且,還要裝魚呢!」想了一想,他又補充了一句:要麼,跟我去看「收」魚。
晚上抓來鯿魚包頭魚白鰱
老董說還是早上3斤汪刺魚好
晚上8:30,茅家埠。聽到一陣窸窸窣窣的水聲,接著黑乎乎的湖面上,蕩過來兩艘細細長長的小漁船。
遠遠地看到老董,船上的人大聲喊:「哎,今天有條大的,大鯿魚,毛估估五斤多!」老董一邊「嘿嘿」笑著,一邊指揮兩艘小船划進蓄養池,然後把魚分門別類丟到不同的蓄養池裡。
老董在一邊心裡默默地計數,最後大致列了個清單:
五斤多的大鯿魚,2條;斤把重的小鯿魚,10多條;三斤多的包頭魚,十幾條;白鰱,七八條;鯉魚,一條。
捕魚的人說魚蠻多蠻好;老董挑剔地擺擺手,說:「不行不行,比不上早上那一趟。」
早上那一趟,說的是凌晨1點出發,早上7點回來的那一趟;那天我們等來的,是傍晚5點進湖,晚上8點半回來的傍晚場。這是西湖里捕魚的老規矩,有遊客、遊船,漁船就不能動,所以只能摸黑進場。
老董說「比不上早上那一趟」,是因為那天早晨,漁船帶回來2斤步魚、4斤河蝦,還有3斤他最愛的汪刺魚。
「汪刺魚多少精,一年裡只有這兩個月才抓得到。」老董說。
後來在東山弄農貿市場的西湖魚市專賣店裡,老董又一次用「精」來形容汪刺魚。
大水箱裡有十來條汪刺魚。老董比劃著說:「看到沒,別的魚遊來遊去,伸手一抓就撈到。只有汪刺魚,精!豎著身子,貼著玻璃邊,動也不動,所以難抓。尤其到了冬天,它們都沉到西湖底,貼著底趴著,怎麼都不會讓人撈起來。現在天熱了,它們才會慢悠悠動起來,遊上來吃食、產子。所以每年5月到7月,汪刺魚最好抓,也只有這個時候好抓。」
清蒸蘸醬油最贊
30年前老董丈母娘教的
去採訪的那天,正好碰上一個大學老師,接了剛放學的兒子一起來東山弄農貿市場買菜。這是位老客人,還沒進門就問:「老董,今天什麼魚?」
老董馬上接話:「那還用說,汪刺魚!」然後回身跟我說:「西湖里的魚,有的人說白條最好吃。雖然說各人各口味,但是聽到這種話,我心裡總默默地回一句,懂什麼,最好吃當然是汪刺魚。」
大學老師附和著,兒子愛吃魚,家裡每隔一天來買一趟,聽老董的,只要有汪刺魚就買,回去紅燒。
老董挑了下眉,又開始「挑刺」:怎麼不清蒸?
魚剖好,洗乾淨,什麼都不要放,大火燒開,上鍋蒸10分鐘。端上桌,蘸醬油。這樣吃,最能看出魚好不好。這個吃法,是丈母娘教的,他吃了30年。
老董和老婆都是紹興人。當年,「毛腳女婿」第一次登門,丈母娘下廚,端上來一碗清蒸青魚。老董有點蒙,青魚平時都是曬魚乾的,怎麼能清蒸?蘸著醬油,吃了一塊,哇,原來這麼好吃。老董從此對丈母娘的「清蒸魚」佩服得五體投地,吃魚統統清蒸,必須清蒸!
而且,現在他最愛的西湖汪刺魚,每天吃小魚小蝦米,偶爾還吃點水草上的微生物,兩三年才能慢慢長成,身上不帶泥腥氣。清蒸更加原汁原味,想想口水都要下來了。
西湖四季魚
西湖里各個季節能抓些什麼魚,老董一清二楚,你可以按著季節去東山弄農貿市場的西湖魚市專賣店買。
不過,西湖里的魚嘛,價格自然要貴一些。像老董最愛的汪刺魚,一斤70元;而菜場裡一般的汪刺魚都是十幾塊一斤。
西湖魚從哪裡來?
為了淨化水質,西湖水域管理處管理科科長孫堅說,每年西湖里都會放養一批魚苗。
放養魚苗一般一年兩次,夏天放的叫「夏花」,冬天放的叫「冬片」。
夏花是每年5—7月放,一般是選4釐米左右的小魚苗,相當於上幼兒園的小魚。「冬片」是11月到次年的2月,放更大一點、相當於讀小學的魚苗。數量比夏天少,但個頭大,以質量取勝。
西湖,每年放的都是「冬片」。去年冬天投放了十幾萬尾。其中鯽魚最多,足足6萬尾;花鰱、白鰱也蠻多,花鰱有4萬多尾,白鰱2萬多尾。再就是鱖魚、青魚等,數量不多,主要是為了平衡一下西湖里的魚種類。
進了西湖,這些魚就靠吃螺螄、小魚、小蝦、小螃蟹等生活,一年裡長多少很難說,但肯定比人工養殖的要慢很多很多。一般來說,起碼三年以後,魚苗才能長大,才能捕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