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蘇詩鈺
近日,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雙11」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指出,套路繁複算計太深,「薅羊毛」人屢被「割韭菜」。監測期內,共收集有關促銷規則類負面信息915029條,相關負面信息在11月1日和11日較多。
「雙11」期間促銷規則相關輿情集中在三個方面:
一是電商選擇性推送優惠券精準殺熟;平臺利用算法技術給不同類型消費者數據「畫像」並量身定製更「懂你」的商品和服務,老用戶看到的價格比新用戶貴,或搜索到的結果比新用戶少。而蒙受損失的消費者一旦識破套路,即通過網絡吐槽表達不滿。
二是不合併付尾款不能使用滿減優惠券、不付尾款不能退款、付尾款必須熬到凌晨、雙11當天不能退款等「硬規則」引發的無奈「吐槽」熱度持續時間較長。
三是諸如計算滿減、津貼、紅包、合併購買等堪比數學考題的玩法抬高了消費者的時間成本,降低了便捷感體驗,導致「尾款人」熱情下降。
(編輯 田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