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冠肺炎患者治癒出院人數的增加,在大病初癒體力恢復階段,骨營養與健康也應該是重要的內容。
由於「新冠肺炎」引起的發熱、肺功能下降、食慾差、運動減少、室外陽光不足、維生素礦物質過度消耗以及長期臥床、藥物治療等因素,或多或少會引起骨鈣、骨蛋白流失,骨強度減弱。
因此,患者恢復正常體力的過程中也應該關注骨的營養與健康,做好後戰「疫」時期的保健工作。為此,中國營養學會骨營養與健康分會提出以下10條專家指導建議:
一、積極治療原發病,去除或減輕可能導致骨營養不良、骨損害的疾病因素。
二、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合理膳食,在保證能量攝入的前提下,營養均衡,食物多樣。同時改善不良生活習慣,戒菸限酒,避免碳酸飲料及含糖飲品。
三、增加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攝入以補充疾病期間的消耗,多吃如蛋類、牛奶、禽畜肉類、魚蝦貝類、豆製品、乾果類及新鮮蔬菜、水果等。對於蛋白質補充不足者可以適當補充蛋白質粉,每日總蛋白質攝入量1-1.5g/kg。必要時可以口服含鋅、鐵、鈣、維生素B族、維生素C等營養元素的膳食補充劑。
四、重型或危重型病癒患者,經口進食不能保證能量攝入量時,可聯合口服營養補充(ONS)、管飼及必要時靜脈營養支持。
五、適量補鈣。我國成人居民平均每日從膳食中獲取鈣約300-400mg,故平均每日應補充的元素鈣量為400-600mg。兒童按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推薦攝入量進行補充。
六、補充維生素D。由於戶外活動減少、居家隔離及長期住院治療導致日照時間明顯減少,維生素D缺乏。建議完善維生素D檢測,指導維生素D的用量及種類。居家人群至少每日補充維生素D400IU-800IU以保證生理需求量,疫情結束後儘早醫院就診,完善維生素D檢測。
七、增加維生素K2的攝入量。建議每周食用含有維生素K2較多的食物,如納豆、奶酪等食品,但要注意鹽的攝入不要過量。
八、便秘、腹瀉、消化功能不佳者可使用益生菌改善腸道微生態,促進營養素吸收,增加維生素K2的產生。
九、加強功能鍛鍊。進行必要的功能活動,以減少骨量的丟失。如全身肌肉收縮活動,全身關節被動活動,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逐步進行主動關節活動、腰背肌功能鍛鍊以及適當的阻抗運動。
十、對於原有骨質疏鬆症的患者,疫情期間應繼續相關治療,適當時機進行骨密度等監測。絕經後婦女建議疫情過後進行骨營養相關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