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仙李白為何不寫中秋詩?有人說《靜夜思》是中秋節寫的,真的嗎

2020-12-17 蜀黍趣觀史

從古至今月亮都是表達人們美好祝願的事物,縱觀歷史最喜歡月亮的當屬「詩仙」了,李白喜歡月亮大家有目共睹,要是飛花令要飛「月」字那可就是李白的專場了。我們最熟悉的當然就是《靜夜思》了,很多人會背的第一首詩就是它「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關於這首詩你了解多少呢?有是否認為它是在中秋節寫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來解答一下吧。

「詩仙」李白,一生愛月

說起李白我們一定不陌生,唐朝時期在詩詞領域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甚至可以稱為第一,有著不少的粉絲,正是因為他的浪漫與灑脫。他的頭號粉絲曾經作詩誇讚李白,「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可以看出李白的才氣十分的高,而且特別的愛喝酒「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李白是灑脫的,這樣一位仙人表達自己的主要事物除了酒,便是月亮了。

李白愛月是從小產生的,那篇「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就是最好的證明全詩簡單易懂,不僅僅表達了少年的天真,也體現了李白小時便對月亮的無限好奇,這份好奇也是不停的陪伴著李白的成長的。所以在李白的詩中月亮就特別的常見。

在《月下獨酌》中月亮是陪伴李白飲酒的好友,在「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的美好環境裡沒有人陪自己喝酒,這時我們的詩仙就「舉杯邀明月」,結果得到了「對影成三人」的回應;在《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月亮是李白的回憶與期盼「我在巴東三峽時,西看明月憶峨眉。月出峨眉照滄海,與人萬裡長相隨。」;在《子夜吳歌秋歌》中月亮是李白表達對待戰爭的無奈,也是用月幫人們表達對出徵丈夫的擔憂,「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在原本寂靜的夜晚,家家戶戶卻傳來做衣服的聲音,妻子對待丈夫的細膩關心,在月光裡顯得更加溫柔。

還有很多詩,儘管有些已經失傳,但單從流傳下來的我們就能感覺到月亮對於李白的非凡意義。甚至李白的離世也是因為月亮,很多人認為,李白是因為醉酒後在船上撈月,才意外落水失去了生命。要真是這樣的話,那李白真的是愛了一輩子的月亮。

中秋佳節,興盛於宋

看到這裡你會說那他這樣愛月亮在中秋這個專門賞月的節日裡寫下《靜夜思》也是正常的呀,可是咱們有史料記載呀,這很像描寫中秋月亮的《靜夜思》並不是寫在中秋的。根據《全唐詩》對此詩的介紹,就能發現這首詩創作於726年九月十五日,而並非八月十五中秋節。

而且不單如此李白如今流傳下來的所有描寫月亮的詩沒有一篇是在中秋節寫的。

至於原因嘛也很簡單,不是因為李白不喜歡在中秋寫詩,而是在唐朝前期,中秋還不流行。我們都知道文化的發展是連續的,節日的產生也是如此。中秋節源於古代祭祀,中國古代是農業大國,需要靠老天吃飯,在每年秋季豐收的時候,就會祭祀上天保佑一年的豐收,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然後不斷的延續,從統治者傳到普通百姓,再逐漸確定日子形成節日,根據史料唐朝的中秋沒有完全的形成,尤其在前期。直到宋朝中秋節才完全的形成體系,而這時的中秋也是以祭祀為主,賞月為輔的。

中秋的月亮詩有很多

中秋佳節後世還是賞月的,畢竟八月十五的月亮是真的圓。在形成傳統後相應的好詩也就有不少,這裡我們來欣賞一些。

首先是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兩首》中與《靜夜思》有著同工之處的兩句詩它們是:「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不得不說杜甫對待李白的知己之情有些愛屋及烏了,對待月亮杜甫也是十分喜歡的;晏殊在《中秋月》中也是貼切的表達了自己望月思鄉的感情「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可見宋朝的中秋節韻味確實較唐朝提高了很多,獨居異鄉的人,在佳節時總是憂愁的;自然還有我們大家都特別熟悉的蘇東坡那篇《水調歌頭》一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道盡了自己對弟弟的思念,同樣也看明白了世間萬物離合的真諦,千古流傳。

傳承經典,復興文化

在這裡我們欣賞了很多詩詞,都是關於月亮的,細細品來,你會發現,千百年來人們仰望的月亮被授予了很多不同的樣子,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世間萬物在更替中總會留下些東西,值得我們回味。

回到最初的那首《靜夜思》,那簡簡單單的幾句話「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沒有一個字你不認識,但是如今的你讀起來還和最初時讀起來的感覺一樣嗎?肯定不一樣吧,就連你這一遍和下一遍的感覺都是不一樣的,這就是中國詩詞的美,我們前輩留給我們最寶貴的財富。

在今天的社會我們提倡文化復興,加大中小學生閱讀古詩詞的數量,很多國風產品進入大眾的視野,漢服文化的興起……這些事情都是為了保持著我們中華民族與別的名族不同的東西,都是為了更好的繼承傳統,讓中國文化,繼續閃閃發光,溫暖人們的內心。

結語:

李白一生愛月,跨越歷史的,為我們留下了眾多的美麗的詩,讓我們在如今快節奏的生活中可以在閒暇時讀一讀、品一品,那些我們驕傲的文化我們應該守護,然后豐富傳承,讓世界上別的國家來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對於中秋佳節,我們的傳統節日,我們也應該守護,韓國在端午節申遺後多次想要申請中秋,我們應該反思,明明是咱們的文化為什麼會在別的國家這般的被寶貝,然後改正不足,進一步發展提高。品味傳統之美,繼承傳統,推陳出新。

相關焦點

  • 中秋月亮的一些閒話,以及李白的雞湯文:鐵杵磨成針
    中秋快樂,提到中秋就想到月亮,想到月亮就想到月亮的詩歌。 畢竟我們是一個詩歌的過度。 我覺得寫月亮最好的現代詩人是金庸,老爺子在《天龍八部》中借著康敏白鏡清的嘴讚美了月亮。
  • 唐詩中最經典的一首中秋詩,一個名句驚豔了千年!
    相信很多人都能背出一些唐詩中與中秋賞月有關的詩句吧,譬如:杜甫的「滿目飛明鏡,歸心折大刀」;白居易的「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賞意如何」;李涉的「不料中秋最明夜,洞庭湖上見當天」……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李白沒有中秋賞月的佳作,有的只是望月思鄉的《靜夜思》?畢竟那會尚未盛行。
  • 一代詩仙李白,為何悲慘一生?三首詩,道盡緣故
    李白,這是中國人最熟悉的詩人之一了,他寫了數以千計的優秀詩篇,就連三歲小孩也能背出他寫的詩。所以從小在我們眼中,李白是一位「詩仙」,是一位君子,他無視權貴,放浪灑脫。可是,等我們真的去了解唐朝歷史,了解李白的經歷,不禁悲從中來認為李白是一個「悲哀」的人物。
  • 李白最有爭議的一首詩,開篇6字驚豔世人,作者是否另有其人?
    李白的詩可謂貫穿現代社會中小學的課本,小學的《望廬山瀑布》、《靜夜思》,中學的《蜀道難》等,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人生感慨。李白是公認的豪放派詩人,他的詞風氣勢恢宏、磅礴震撼,所描繪的一些場景直衝人心、引人共鳴,這和他個人飲酒作詩、熱愛交友、開朗開放的性格密不可分。了解李白的人都知道:李白作為詩仙,他在唐代名噪一時,是名副其實的實力派詩人。
  • 詩仙李白:是詩人亦是劍客
    李白這個名字,我們幾乎從小就聽過,從很小的時候我們學習李白的《靜夜思》,到後來的《早發白帝城》、《望廬山瀑布》、《夢遊天姥吟留別》等,幾乎我們的小學與中學時代都學習李白的詩作。他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世稱之為「詩仙」,亦稱「謫仙人」。
  • 夜深人不靜:李白的靜夜思寫作技巧不及王維,千年糾結,傳唱千年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李白的這首詩實在是配不上「詩仙」的稱號!在李白眾多作品中實在不算上乘,根本就談不上任何的寫作技巧。跟「詩佛」王維的詩一比,高下立判!可是如果是秋天的夜晚,打開窗睡覺,李白不冷嗎?
  • 詩仙李白的《靜夜思》開始並不出名,被人改了兩個字後,成為經典
    今天我們重點來聊一聊中國古代史上著名的大詩人李白,我們熟知的《靜夜思》並不是李白的原稿,李白靜夜思的原稿最初也並不出名,而是被後人改了兩個字以後,才成為經典中的經典。「詠月」對於中國古代詩詞大家來說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幾千年來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傳世佳作,這是為何呢?
  • 李白這麼有名氣,為何絕筆詩卻鮮有人提起?郭沫若一番話道出原因
    雖然遠方的杜甫專門寫過詩替他抱不平,可那時詩聖自己的日子都快過不下去了。沒辦法,李白只有自己在獄中寫詩給朝中權貴。他一連寫了數首,其中有一首叫《獄中上崔相渙》,最後兩句是「應念覆盆下,雪泣拜天光」。誰能想到,曾念著「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詩仙,有一天會為了保命寫下如此卑微的文字。在多方努力下,朝廷從輕發落,李白被判長流夜郎。
  • 李白曾為自己的「偶像」孟夫子寫過一首詩,你知道孟夫子是誰嗎?
    李白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你知道孟夫子指的是誰嗎?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有偶像的存在。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社會如何變化。都阻擋不住那顆激動的小心臟。李白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人物。
  • 「詩仙」李白,也能寫文章,比較一下他的詩與賦,哪個更好?
    唐朝大詩人李白(701年—762年) ,被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人爽快,俠肝義膽,愛好擊劍,輕財好施;又愛飲酒交友,為"竹溪六逸"和"飲酒八仙人"之一,喜酒後賦詩,有「李白鬥酒詩百篇」之說。李白不光寫詩,也寫詞、賦,但以詩為最多。
  • 杜甫給李白寫了12首詩,李白為何只回了兩首?專家的解釋讓人笑哭
    而李白寫給杜甫的,找來找去只有兩首,《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沙丘城下寄杜甫》,還有一首《戲贈杜甫》,但這首詩有爭議,恐是偽作,江山就沒算在裡面了。難道李白與杜甫真的是「塑料友情」嗎?為什麼李白寫給杜甫的詩這麼少,有人說,在唐代,多是少者給長者寫詩,杜甫小李白11歲,所以,杜甫寫的多一些。江山卻喜歡另一個網友的回答:有人找李白:太白,聽說杜甫給你寫詩了,給我們看看,李白大手一揮:拿去。
  • 李白是「詩仙」嗎
    比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鬼李賀、詩佛王維等等。今天,我們說說最有名的詩仙李白。據傳,唐天寶元年,也就是公元742年,42歲的李白進京,遇到賀知章,84歲的賀知章讀到李白的《將進酒》,驚為「謫仙人」。於是,請李白喝酒。歡飲過後,由於沒帶現金,只好把腰間佩帶朝廷所賜「金龜」押給店家。要知道,在唐朝須三品以上大員才有資格獲賜佩帶「金龜」。
  • 詩仙李白年輕時寫的一首詩,狂放不羈,56字寫盡他的自信與傲慢
    #讀唐詩,必讀李杜,詩仙李白、詩聖杜甫便是唐詩的兩座大山。杜甫作為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被稱為詩史,是對現實生活的生動記錄,而李白則是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人物,他的詩上天入地,他的想像力汪洋恣肆,如大江大河,奔湧不息,令人讀來心潮澎湃。李白的性格極度張揚,和他寫的詩一樣,在當時讀李白的詩就像飲了一杯烈酒,火辣辣地刺激著人的神經。
  • 詩仙李白與詩聖杜甫的相識相惜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是咱們唐朝巨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杜甫的巨作《飲中八仙歌》小編覺得從中可以看出杜甫雖然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是心中頗有豪氣。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稱著為「謫仙人」。這是我們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然後我們繼續稱之為詩仙。
  • 王者榮耀說的沒錯,詩仙李白真的是一名劍客
    李白對於我們來說可謂是家喻戶曉的人物。我們從小就會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在唐朝的詩人當中,他的影響力,那絕對算得上首屈一指的存在,他也因此被後人稱為詩仙。作為詩人的李白,他還有著另外一個身份,就是劍客,沒錯!就是劍客。
  • 今年的中秋和國慶節是同一天,連休八天,加班費是六倍嗎?
    昨天看新聞,說今年的中秋和國慶節重合了,是同一天。並且這種現象大概是十九年發生一次。我一下子想到了高中時候寫的一首詩,好像有一句就是:相逢一次十九年。冷風吻月,寒蟬不鳴。萬家燈火,笑語歡聲。竟然冷落,此片光明。日期是一九九三年的十月份,但新聞中說最近幾次是1963年,1982年,2001年,2020年,好像與筆記有別。仔細一想,啞然而笑,人家說的是日期重疊,我所寫的是二個節日相連。
  • 皓月當空共嬋娟,中秋詩酒慶團圓,分享兩首名家詩詞為君助興
    中秋如同一杯思念的醇酒,融入了離別後相思的悲愁;中秋也似一條多情的小河,不停地唱著懷鄉的歌。蘇軾月夜抒懷,「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辛棄疾中秋醉酒,「雲液滿,瓊杯滑。長袖起,清歌咽。」 風冷時方知酒暖,悲喜中才覺情真;溫馨的問候如蜜意,深沉的祝福濃似酒。皓月當空共嬋娟,中秋詩酒慶團圓,分享兩首名家詩詞為君助興。
  • 讀了李白這首寫洞庭湖的詩,才知道詩仙的想像力
    屈原《九歌》以下,洞庭湖歷來為文人墨客所鍾愛,在不同人筆下呈現萬千氣象。在杜甫筆下,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天地星辰都在湖上游離飄蕩;在孟浩然筆下,是「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波瀾壯闊氣象萬千;在劉禹錫筆下,是「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無風無波寧靜美好;而在李白筆下,則充滿了詩仙式的誇張與飛騰的想像力。
  • 李白不只是「詩仙」,還是一名「劍仙」
    李白,中國歷史上繼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我們從小就在課本上學習李白的詩,《靜夜思》《望廬山瀑布》《早發白帝城》《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等等,無一不是傳世名作,其詩豪邁奔放,清新飄逸,想像豐富,意境奇妙,處處洋溢著浪漫主義。然而,歷史上的李白,不僅僅是一個我們在書本中認識的文人書生,他還是一個劍客,而且是武藝高強的劍客!
  • 課本上的《靜夜思》,並非李白寫下的原版,二者之間有什麼區別?
    二、明朝人「刻意」修改《靜夜思》之前網傳李白的《將近酒》的古本被挖了出來,網友發現古本和今本的句子有出入。有人說,我們看到的《將近酒》,原來是被明末清初的大才子金聖歎刪改過的。好傢夥,這個金聖歎的手可真是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