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4日 11:58:27,農曆 2014年十二月十六 星期三
2016年2月4日 17:46:00,農曆 2015年十二月廿六 星期四
11:58,立春了!2月4日-2月18日,為2015年的立春節氣。立春之日,晚上七點時仰望星空,可見北鬥七星的鬥柄正指向東北,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古人稱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農諺有「春打六九頭」、「幾時霜降幾時冬,四十五天就打春」之語,從冬至開始入九「五九」四十五天,因而立春正好是「六九」的開始。
立春,雖有「春」字,但距離春暖花開還需時日。古籍《群芳譜》對立春解釋為:「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也就是,立春前後,氣溫達到最低,之後才開始慢慢回升,所以常常會感到「春寒料峭,凍殺年少」。
立春
立春是24個節氣裡的第一個節氣。自秦代以來,我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農諺有「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大春備耕也開始了。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中國古代將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後,蟄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甦醒,再過五日,河裡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面上遊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
立春古時叫「春節」,古代民間都是在「立春」這一天過節,相當於現代的「春節」。陰曆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新年開始。中國古代「元旦」歷來指的是農(夏、陰)歷正月初一。「元旦」的「元」,指開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數之始稱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陽,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線。「旦」即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象徵一日的開始。人們把「元」和「旦」兩個字結合起來,就引申為新年開始的第一天。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曆,把農曆的正月初一叫做「春節」,把公曆的1月1日叫做「元旦」。不過當時並未正式公布和命名。到孫中山於1912年1月初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時,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定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改公曆1月1日稱為歲首「新年」,但仍稱「元旦」。在民國以後雖然定1月1日為新年,當時只有機關、學校以及外國經營的洋行大商號等才放假1天,老百姓並不承認,仍延承古時舊習以農曆初一為新年,因此老北京的街市上與民間均沒有什麼歡慶活動。1913年(民國二年)7月,袁世凱擬定陰曆元旦為「春節」,次年(1914年)起開始實行。自此,夏曆歲首稱春節,一直相沿至今。
生肖屬相以立春為界,而不是以正月初一農曆新年為界。因立春是農曆天幹地支紀年裡每年的第一天,是每年幹支進入下一年幹支的一天,動物生肖是十二個地支的代稱。
有關立春的天氣諺語很多:
「立春晴,雨水勻」
「立春晴,一春晴」
「立春雨淋淋,陰陰溼溼到清明」
「打春下大雪,百日還大雨」
「雷打立春節,驚蟄雨不歇」
「立春一聲雷,一月不見天」
「立春寒,一春暖」
「立春北風雨水多」
「立春東風回暖早、立春西風回暖遲」
立春以後,由於陽氣上升、萬物復甦、大地解凍、氣溫回升等因素,夜晚發出一種香甜,清新的氣味,取代了秋冬季節灰塵、落葉的氣味。
立春作為節令早在春秋時就有了,那時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個節令。到了《禮記·月令》一書和西漢劉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訓》中,才有24個節氣的記載。在漢代前曆法曾多次變革,那時曾將24節氣中的立春這一天定為春節,意思春天從此開始。這種叫法曾延續了兩千多年,直到1913年,當時的國民政府正式下了一個文件,明確每年的正月初一為春節。
句芒神
句芒,亦稱芒神,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
句芒神 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身,執規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設東堂迎春之事,說明祭句芒由來已久。
迎春
立春習俗有「迎春」、「打春」、「搶春」、「咬春」、「拜春「、「報春」等等。這個節令與眾多節令一樣有眾多民俗,有迎春行春的慶賀祭典與活動,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餅、春卷、春盤、咬蘿蔔的習俗等。
在「立春」這一天,舉行紀念活動的歷史悠久,至少在3000年前,就已經出現。據文獻記載,周朝迎接「立春」的儀式,大致如下:立春前三日,天子開始齋戒,到了立春日,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東方八裡之郊祭拜居住在東方的句芒神迎春,祈求豐收。後來,迎春活動的地點就不止是在東郊了。比如宋代的《夢粱錄》中就記載,「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稱賀。」這就證明,迎春活動已經從郊野進入宮廷,成為官吏之間的互拜。到了清代,迎春儀式更演變為社會矚目、全民參與的重要民俗活動。據《燕京歲時記》中記載:「立春先一日,順天府官員,在東直門外一裡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清人所著的《清嘉錄》則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儀,雖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歲朝,但要高於冬至的規模。
自周代起立春日迎春,是先民於立春日進行的一項重要活動,也是歷代帝王和庶民都要參加的迎春慶賀禮儀。
在周代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回宮後要賞賜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到東漢時正式產生了迎春禮俗和民間的服飾飲食習俗。在唐宋代時立春日,宰臣以下都入朝稱賀。到明清兩代時,是立春文化的盛行時期,清代稱立春的賀節習俗為「拜春」,其迎春的禮儀形式稱為"行春"。在這些迎春活動中「服飾」與「打牛」是很重要的習俗之一。明清時京兆尹和各府衙官員,都必須將官服穿戴整齊,去「東郊」的東直門外五裡的「春場」去迎春,即按規定的儀仗,製作的春牛芒神、柳鞭等舉行迎春禮儀,然後進宮朝賀並接受賞賜。
打牛儀式是由縣府執行,在舊縣誌上有詳細描述:「立春前有司迎句芒神於東郊,裡市各扮故事表演,曰慶豐年。民之男女攜兒女看春,俟土牛過,各以豆麻撒之,謂散痘消疹。立春日祀芒神(指傳統中統管農事的地神,亦稱春天之神)聖,鞭土牛(用泥土塑造的一個牛狀物,亦稱春牛)畢,民爭土塊歸置牲圈取畜養蓄息地。是日喜晴厭雨,歌曰:但得立春晴一日,農夫不用力耕田。」說的是,打牛的前一天,先把土牛放在縣城東門外前,稱為「立牛」,其旁要立一個攜帶農具揮鞭吆牛的假人做「耕夫」,以此表示春令的到來,農事宜提前準備。那「耕夫」如站在牛前,表示春令早來應早些備耕;「耕夫」立在牛後,則表示春令遲到;若人牛並行,則春令適中。立春日當天,各官府要奉上肉果食品於芒神土牛前,於正午時舉行隆重的"打牛"儀式,吏民擊鼓,由官員執紅綠鞭或柳枝鞭打土牛三下,然後交給下屬吏與農民輪流鞭打,把土牛打得越碎越好,以示人們對春天的熱愛。隨後,人們歡笑著搶土牛的土塊帶回家入牲圈,象徵槽頭興旺。據說當天如天晴,萬民高興;若天明遇雨,則表示晦氣不利,預示這一年年景將不佳。
民間迎春活動亦很熱鬧。立春日時,四合院與農家院裡要高掛「春幡」,各家門框上都要貼上用紅紙書寫的對聯,如「一門歡笑春風暖」、「四季祥和淑景新」,或「瑞雪豐年,八方獻瑞」、「春風得意,六合同春」等聯語,院內屋內牆上也貼滿「迎春」、「宜春」以及「福」字,使院裡一片紅彤彤的景色,顯得春意濃濃,也象徵著吉祥。大人孩子要換上潔淨的新裝,婦女們臉上抹上胭粉,頭上插上寫著春字福字的紅絨花,或用彩色綾羅,剪出象徵春天已到的春燕花鳥等簪在髮髻上,也有的用紅紙剪刻個雄雞形狀貼在屋門上,因雞與「吉」諧音,有吉祥如意之意。「剪綺裁紅妙春色,宮梅殿柳識天情。瑤筐彩燕先呈瑞,金縷晨雞未學鳴。」這首古詩正寫出春色滿院,歡樂迎春的情景。
另外,有些村鎮立春日舉辦「迎春會」,常找個十多歲的少年化裝成一個官老爺,身穿紙宮服,衣戴紙帽,腳蹬紙靴,騎著個牛,前往祭祀壇,帶領百姓祈禱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沿途敲鑼打鼓,放鞭炮以迎春天到來。
舊京時還有農家找一男童,穿青衣戴青帽,站在田野中,然後眾農家敲著鑼鼓,從田野裡將小孩拜迎回來,叫做「迎春」。至今也有農家寫些「迎春接福」或「春到家興旺」等紅條幅貼在牆上,並擺上果品或春盤,恭候春的到來。因這些迎春禮儀,裝飾及服飾及打牛等活動,故立春也稱為「打春」。
立春又叫做「報春」。現在農村中仍有這個古老的習俗,即由一個人手敲著小鑼鼓,唱著迎春的讚詞,挨家挨戶送上一張春牛圖。在這紅紙印的春牛圖上,印有一年二十四個節氣和人,牽著牛耕地,人們稱其為「春帖子」。這送春牛圖,其意在催促提醒人們,一年之計在於春,要抓緊農時,莫誤大好春光。這種送春牛圖之俗,在《燕京歲時記》中有記載:「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
在老北京時的民間居室牆上,也常貼著春牛圖及24節氣文圖並茂的年畫。可見報春之俗在皇宮與城鄉自古就很盛行。
浙江地區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舉。立春前一日抬著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時又祭太歲。太歲為值歲之神,坐守當年,主管當年之休咎,因此民間也多祭之。迎神時多舉行有大班鼓吹、抬閣、地戲、秧歌、打牛等活動。從鄉村抬進城後,人們夾道聚觀,爭擲五穀,謂之看迎春。山東迎春祭句芒時,根據句芒的服飾預告當年的氣候狀況:戴帽則示春暖,光頭則示春寒,穿鞋則示春雨多,赤腳則示春雨少。其他地區則貼"春風得意"等年畫。廣州地區則在立春前後,擊鼓驅疫,祈求平安。
打春
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
後來一直保存下來,但改在春天,盛行於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頒布《土牛經》後使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為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鞭春牛的意義,不限於送寒氣,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術意義。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們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另外還有採茶祭春牛活動,湖北地區還舉行龜子報春活動。除了皇曆上有春牛圖外,各地年畫中也普遍刻印春牛圖,作為春節期間的吉祥圖。
浙江地區迎春牛有其特點。迎春牛時,依次向春牛叩頭。拜畢,百姓一擁而上,將春牛弄碎,搶春牛泥土回家,撒在牛欄內。由此看出,鞭春牛還是一種繁殖巫術,即經過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欄內就可以促進牛的繁殖。
搶春
這裡的「牛土」或「牛紙」是指在官署鞭春之後,也就是在土牛或紙牛被打碎之後,圍觀的民眾搶得的土塊或紙片。人們相信,牛土或牛紙可以帶來吉利。因為人們認為春牛是春的象徵,所以爭搶「牛土」或「牛紙」的行為稱為「搶春」。
搶春的習俗在各地普遍存在,但是搶春的意義在不同的地區有所不同。按其用途和意義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塗灶
在北方許多地區,人們把搶到的牛土用來塗灶,例如在山東臨沂和陽穀、在陝西的高陵和靖邊等地,陝西<靖邊志稿>載:「署中鞭春畢,小民爭搶土牛,得撮土即調水塗灶。」塗灶的目的當然是希望灶火旺盛。但是在高陵,人們認為塗灶可以驅除大螞蟻,「至日,縣人爭裂土牛皮以塗灶,日祛蚍蜉。」在安徽滁州,也是「取春牛土泥灶,雲闢蟲蟻」。在廣東恩平,「取土牛泥塗灶,以肥六畜。」
塗槽
在山西一些地區,人們把搶到的牛土用來塗槽,例如在山西同官,人們認為塗槽不僅可以驅除大螞蟻,而且可以保佑牲畜肥壯,「人爭裂土牛皮以塗槽,祛蚍蜉,祈牲畜肥艚也。」
咬春
立春時還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餅、
蘿蔔、五辛盤等,在南方則流行吃春卷,街市上都有不少叫賣春卷的小販。此處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過去認為咬春就是吃蘿蔔,其實也包括吃春餅;二是所謂討春就是迎春之意。為什麼要吃蘿蔔呢?立春這一日,漢族民間講究要買個蘿蔔來吃,叫做咬春。因為蘿蔔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之意。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實咬春並不限於此,除解困外,主要是通氣,使人保持青春不老。五辛盤是由五種辛辣食物組成,用蔥、蒜、椒、姜、芥等調和而成,作為就餐的調味品。
春盤、春餅是用蔬菜、水果、餅餌等裝盤饋送親友或自食,稱為春盤。杜甫《立春》詩曰:「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周密《武林舊事》載:「後苑辦造春盤供進,及分賜貴邸宰臣巨璫,翠柳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值萬錢。」
春盤晉代已有,那時稱「五辛盤」。五辛廣義講是指五種辛辣(蔥、蒜、椒、姜、芥)蔬菜做的五辛盤,服食五辛可殺菌驅寒。那時是將春餅與菜同置於一個盤內。到唐宋時吃春盤春餅之風盛行,皇帝以春酒春餅賜予百官近臣,宋人陳元靚撰《歲時廣記》稱:「立春前一日,大內出春餅,並以酒賜近臣。」當時的春盤極為講究、精緻。至清代時,皇帝也以春餅春盤賞賜丹臣近侍,受賜者感涕不盡。
這種吃春盤春餅之俗,傳向民間,更以食餅制菜並相互饋贈為樂。清代的《北平風俗類徵·歲時》載:立春,富家食春餅,備醬燻及爐燒鹽醃各肉,並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豆芽菜、乾粉、雞蛋等,且以麵粉烙薄餅卷而食之。這正是清末民國時期老北京人家吃春餅應景咬春之節俗,至今北京仍傳承著此食俗,俗話有「打春吃春餅」之語。
說到春餅,過去講究的人家到鍋餅鋪去買。聽老人們講,民國初時北京西單報子街有一家叫「寶元齋」的蒸鍋鋪,那兒烙的春餅,質料地道,手藝精湛,在京城堪稱首屈一指,買回家稍加熱,夾上羊角蔥絲,抹上六必居的甜麵醬,夾上「合子菜」,來碗小米粥一吃,那才是一頓節令美食。
如今吃春餅隨時可在家庭中自製,可用溫水燙麵烙制或蒸製,形狀可大如團扇,小如碗碟大小,一公斤麵粉約可烙出十六合,兩頁為一合。烙時每張餅上的一面抹些香油,吃時則很容易揭開。菜俗稱「和菜」(即古稱春盤),除必備有蔥絲甜麵醬外,其他菜可據一家人愛好可多可少,生熟兼有,葷素齊全。其中熱菜應必有炒粉絲豆芽、攤黃菜(雞蛋)、炒韭菜,有豆腐乾則最好。食春盤春餅,老北京最講究一定要捲成筒狀,從頭吃到尾,俗語叫「有頭有尾」。立春日,闔家圍桌食之其樂無窮。
炸春卷,亦是古代裝春盤內的傳統節令食品。《歲時廣記》云:「京師富貴人家造面蠶,以肉或素做餡……名曰探官蠶。又因立春日做此,故又稱探春蠶」。後來蠶字音諧轉化為卷,即當今常吃的「春卷」。古時常用椿樹的嫩芽為餡,元代用羊肉為餡,現今則多以豬肉、豆芽、韭菜、韭黃等為餡,外焦內香,是很好的春令食品。
咬春之俗還有嚼吃蘿蔔。《燕京歲時記》中云:「是日,富家多食春餅,婦女等多買蘿蔔而食之,曰『咬春』。謂可以卻春困也。」
蘿蔔古代時稱蘆菔,蘇東坡有詩云:「蘆菔根尚含曉露,秋來霜雪滿東園,蘆菔生兒芥有孫。」舊時藥典認為,蘿蔔根葉皆可生、熟、當菜當飯而食,有很大的藥用價值。常食蘿蔔不但可解春困,還可有助於軟化血管,降血脂穩血壓,可解酒、理氣等,具有營養、健身、祛病之功。這也是古人提倡在立春時眾人嚼吃蘿蔔的本來用意吧。北方人多愛吃生蘿蔔,尤以心裡美和小紅蘿蔔為最佳。舊京時以南苑大紅門的蘿蔔最受歡迎,俗有「大紅門的蘿蔔叫京門」之俗語。
老北京時賣蘿蔔的小販和農民常挑擔或推著挑子車串胡同叫賣:「水蘿蔔哎,又脆又甜喲!」主婦們出院門挑好蘿蔔後,小販用小塊刀先嘎巴一刀將「心裡美」一刀去頂,再飛快幾刀旋開蘿蔔皮,不切斷再將紅蘿蔔芯按方樣兒橫豎幾刀切成方形條狀,整個蘿蔔被切成好像一朵盛開的紅牡丹花,非常好看。當拿回家全家掰開嘎巴、嘎巴咬著吃,那可真是又脆又甜又有點辣的極水靈的好春令食品。
日本的「立春」:驅邪祈福飲清酒
隋唐時期,中國的二十四節氣曆法傳至日本並延續下來。 在日本,立春的前一天叫做"節分"。相傳節氣變更之際,邪氣較重,人們在這天會撒豆子、吃惠方卷祈驅邪祈福。在立春當天,一些寺廟還會在大門上貼上「立春大吉」。
這一天,不論在寺廟還是在每個家庭都舉行一種叫做"撒豆驅鬼"的活動。它可能起源於中國古代的追儺儀式,即一種過年活動。現在舉行撒豆驅鬼活動時,在寺廟中,一般都是處於本命年的男人擔當撒豆驅邪的任務。民間信仰認為,吃了和自己的虛歲年齡一樣多的豆子就能在這一年平安無病,因此人們爭先恐後地撿這種豆子。而在每個家庭裡,沒有專門規定撒豆子的人,往往由父親戴上鬼的面具擔當鬼的角色,孩子們向"鬼"撒豆子,這時候人們異口同聲地喊"鬼出去,福進來!"場面顯得很熱鬧。雖然這個時節屋外還很冷,但從這種喊聲中人們還是能感受到春天即將到來的氣氛。
在此所說的"鬼"與中國的"鬼"不同,它不是死人的靈魂,而是一種妖怪,念為ONI(日文作おに)。在日本,鬼是一種很普遍的妖怪。它們根據身體顏色的不同,有紅鬼、藍鬼、黑鬼等種類。它們的身軀比一般的人高大,頭上有角,在很可怕的臉上還長著長長的虎牙,它們穿著老虎皮的兜襠布,手持帶刺的鐵棍。它們常常來到人間搶走公主或財寶,也吃人。因此,在日本的民間故事裡它們擔當的角色很像西方民間故事裡的龍:一個英雄為了奪回公主需要進行鬥爭和懲辦的對象。
妖怪一般住在深山裡或海中的孤島上。就是說,與人住的地方有一定的距離。這與日本人的異界觀念有關係。日本人自古以來一直把山、海看作是異界,是由人類以外的秩序來統治的、神和妖怪住的地方。日本民俗學的奠基者柳田國男認為,妖怪是神衰落後的形象,從其根源來說它們二者是同一個東西。無論哪個民族,在對神的認識上都有這兩重含意:神既能帶給人們以富裕為代表的幸福,也有帶來災禍的力量。因此人們通過供奉神的方法來祈望除掉災禍,得到豐收。但隨著歷史的發展,人們對這些不相宜的東西不再害怕,它們就被看做是應該由人的力量來除掉的東西了。因此神也分為了好壞善惡的兩個極端,好的仍然稱為神,壞的就被稱為妖怪。於是,妖怪就成了人們生活中總是應該被除掉的東西了。
在日本,被商家炒作的「立春朝搾り」(立春當天清晨現壓榨的日本酒)在許多地方流行起來,很多人會提前預定上一些。在立春之時,人們飲上一杯最新鮮的日本清酒,靜候春的到來。
日本的傳統習慣要製作「恵方巻(巻壽司)」,吃燒烤鰯魚(沙丁魚),然後撒豆子(鬼払い)打鬼。
恵方巻(巻壽司):是用紫菜包卷7種米製作的壽司。吃的時候要面向吉祥的方向(惠方),不說話,用手把整個壽司塞進嘴裡靜靜地吃掉。每年都要先測出吉祥的方向。
燒烤鰯(ruo)魚(沙丁魚):吃燒烤有頭的整條鰯魚,然後把殘留的魚頭插在柊樹的枝上作為裝飾。因為鰯魚的頭很臭,柊樹葉子上又有刺,所以鬼就不會來了。
鰯:魚名。中國稱為"鰮",西方稱為沙丁魚的。生活在較深的海洋中,是一種最抱團的魚群,上億條魚動起來就像是一個球體,卻沒有一條「領頭魚」。據說,在海洋裡是最有禮貌,也最守紀律,當它們遊到狹窄地帶時,會自覺排成整齊的隊伍,且遵守規矩:年長者在下層,年幼者在上層。
日本是鰯文化,日本人認為沒有領導日本社會也能轉起來,所以日本頻繁地更換首相,日本社會照樣運轉。這也可以反映出日本民族很抱團,不像中國人自私散亂。
zhōng
柊
柊樹(下圖),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1 -6米;幼枝被短柔毛。產臺灣;日本也有。常庭園栽培。葉形多變,有的邊緣黃色,稱金邊柊樹。
撒豆子:立春前夕撒豆子是驅鬼(鬼払い)的習俗,有驅除不祥之兆的說法。就是:把炒熟的幹豆子從家中向外拋撒,口中喊道:「「鬼は外」(鬼出去)」,把豆子從外面拋撒到家裡,口中喊道:「「福は內」(福到來)」。豆子拋撒完畢後,還要給自己留下一點豆子。留下的豆子數量要比自己年齡多一顆,然後再把留下的豆子吃掉。比如:60歲的人就要吃61顆豆子,如果因為牙口不好吃不了61顆,那就把10顆當作1顆,即:6顆+1顆=7顆(吃掉7顆) 大馬華人談立春習俗 著裝選吉利色包紅包「納財」
中新網2月4日電 據馬來西亞《光明日報》報導,當地時間4日是立春。大馬檳州易學堂創辦人兼民俗工作者鄭錦華說,立春可以借著當天個人喜用的吉利顏色衣服穿著,增添個人祥和氣場,啟動羊年生機運勢。生意人可以在當天中午12時過後的交易現金,取小部分或其它個人視為好彩頭的數額,放進紅包封,存放櫃檯或收款機抽屜,以應取當天「納財」祥意。
他在接受採訪時說,2月4日屬於乙未羊年立春。羊年立春落在馬年農曆12月16日,離開羊年農曆正月初一還有將近2星期時間。
他說,立春當天,適宜祭祀、祈福、開市、納財,可以在交節時間中午12點過後的吉利時辰午時;或未時祭祀家中神明,或前往寺廟祭祀祈福。受薪者,可以選擇在當天前往銀行存款;或兌換鈔票自行包封個人覺得好彩頭數額紅包,存放辦公桌抽屜,以應催生貴人扶正財勢。
立春是中國曆法的節氣名稱之一,屬於第一個節氣。立春這一天,春氣始至,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對古時候的農耕社會,亦表示準備好新的一年農事耕作的開始。
鄭錦華指出,一般人誤解認為「廿四節氣」從屬農曆,其實,它是根據陽曆判定的,並平均分配在陽曆的12個月裡頭,所以陽曆每一個月一定有兩個節氣。如: 「立春」一般上落在陽曆2月4日或5日,較為罕見的是落在2月3日。 術數界將」立春」訂為農曆年新的一天開始。
春天養生
我國古代名醫孫思邈說過:「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意思是說,春季宜少吃酸的,多吃甜的。中醫認為春季為肝氣旺盛之時,多食酸味食品會使肝氣過盛而損害脾胃,所以應少食酸味食品。而人們在春天裡的戶外活動比冬天增多,體力消耗較大,需要的熱量增多。但此時脾胃偏弱,胃腸的消化能力較差,不適合多吃油膩的肉食,因此,熱量可適當由甜食供應。紅棗正是這樣一味春季養脾佳品。
蜂蜜
中醫認為,蜂蜜味甘,入脾胃二經,能補中益氣、潤腸通便。春季氣候多變,天氣乍寒還暖,人就容易感冒。由於蜂蜜含有多種礦物質、維生素,還有清肺解毒的功能,故能增強人體免疫力,是春季最理想的滋補品。因此,在春季,如果每天能飲用1~2匙蜂蜜,以一杯溫開水衝服或加牛奶服用,對身體有滋補的作用。
韭菜
春天氣候冷暖不一,需要保養陽氣。而韭菜最宜人體陽氣,有天然「偉哥」之稱。韭菜含有揮髮油、蛋白質、脂肪和多種維生素等營養成分,有健胃、提神、強腎等功效。春韭為韭菜中的佼佼者,味道尤為鮮美。其根白如玉,葉綠似翠,清香馥鬱。春韭吃法多樣,既可佐肉、蛋、蝦、墨魚等,又可做蒸包、水餃的餡料。炒綠豆芽或豆腐乾時加些春韭,格外芳香可口。
春筍
被譽為"素食第一品"的春筍作為美味佳餚,自古以來備受人們喜愛。文人墨客和美食家對它讚嘆不已,有"嘗鮮無不道春筍"之說。春筍筍體肥厚,美味爽口,營養豐富,可葷可素。做法不同,風味也各異,炒、燉、煮、煨皆成佳餚。地方名菜春筍均佔一席之地,如上海的「枸杞春筍」,南京的「春筍白拌雞」,浙江的"南肉春筍"。
櫻桃
素有「春果第一枝」的美譽,目前在我國各地都有栽培。櫻桃果實肉厚,味美多汁,色澤鮮豔,營養豐富,其鐵的含量尤為突出,超過柑橘、梨和蘋果20倍以上,居水果首位。櫻桃性溫,味甘微酸,具有補中益氣,調中益顏,健脾開胃的功效。春食櫻桃可發汗、益氣、祛風及透疹。需注意的是,櫻桃屬火,不可多食,身體陰虛火旺應忌食或少食。吃不了櫻桃,草莓也是很不錯的選擇。
春芽
春日食春芽。孔子說「不時,不食」,意思是,不是這個季節的(東西)就不吃。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也說要"食歲谷",就是要吃時令食物。春天裡所有的植物都生發出鮮綠的嫩芽,可以食用的春芽有很多,如:香椿、豆芽、蒜苗、豆苗、萵苣等等。
歡迎登錄樂兒星球,像兒童一樣快樂地活著。。。。。。
上海樂凸凸尊享會服務熱線18918586780:
營銷策劃、遊艇帆船飛機租售、投資理財、醫療綠色通道(近6000名專家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