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背水一戰打勝了,為何後世卻再也沒人敢輕易用此計策

2021-01-14 張生全精彩歷史

背水一戰,為什麼能打贏?戰爭結束後,當將領們問韓信這個問題的時候,韓信的解釋是:「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

韓信的意思是,當把人放入絕境的時候,為了求生存,他們身上往往會爆發出巨大的能力,從而以少勝多,打出不可思議的戰爭。

(背水一戰)

韓信的話,雖然對,但是,韓信的話其實並沒有說完。「陷之死地」其實有兩種結果:一種是「而後生」,一種是「而死」。

如果別人不明白這個道理,一味地生搬硬套這種戰術,可能就會像趙括那樣「紙上談兵」而失敗。

那麼,韓信是如何做到「而後生」的呢?

有幾點我們可能沒有太注意。

第一,韓信的對手,趙國統帥陳餘,是一個只能打正規戰的傳統軍人。當時從春秋戰國傳下來的所謂「正規戰」,是一種交戰雙方把軍隊開到一個開闊地,硬碰硬地打仗。也就是所謂的「君子戰」。當時有個叫李左車的謀士,曾給陳餘提了建議,說韓信遠道而來,最困難的問題是糧草問題,所以最好偷襲他的糧草。但陳餘不同意,認為自己兵多,而且地勢好,所以打韓信很容易。因為遇到這樣一個只能打「正規戰」的人,他看見韓信背水列陣還嘲笑他,最終才會鬆懈。如果陳餘聽了李左車的,韓信可就倒黴了。所以戰爭結束後,韓信千金懸賞捉拿李左車,最後把他抓來,成為自己重要謀士。

(韓信)

第二,韓信了解對方的主帥是個什麼人。《史記》中記載:「韓信使人間視,知其不用,還報,則大喜,乃敢引兵遂下。」也就是說韓信的情報工作做得好,對敵人一舉一動都很清楚。如果韓信不了解,他也不敢打這種仗。

第三,配合背水一戰的是,韓信派了兩千輕騎兵搞後方突襲。這兩千輕騎兵每人手拿一面漢軍的旗幟,在衝進趙軍營地後,拔掉趙軍旗幟,全部插上漢軍旗幟。這一點非常關鍵。趙軍在和背水的漢軍作戰的時候,因為漢軍激發了巨大的能量,所以,雖然趙軍人數眾多,依然打不敗漢軍。但是,就算打不敗,他們可以圍而不攻。漢軍缺乏糧草,這樣圍困,過不了多久就把漢軍困死了。而漢軍輕騎兵在趙營「易幟」後,讓趙軍產生恐慌心理,主動撤退,這樣背水列陣的士兵才會找到反敗為勝的機會。

(正規做戰的陳餘

第四,配合背水一戰的,還有後續的埋伏。韓信前往攻打趙國的,總共是幾萬人,背水一戰列陣的,只有一萬人。除了這一萬人,除了拔營的兩千人,剩下的人,都用來埋伏了。《史記》上並沒有說埋伏的事情,但是做了這樣的記載:「於是漢兵夾擊,大破虜趙軍,斬成安君泜水上,擒趙王歇。」這裡說了夾擊,顯然是剩下的軍隊埋伏起來夾擊,不可能是那兩千人,畢竟趙軍是二十萬人。所以,這埋伏的軍隊非常重要。

第五,背水一戰要成功,一定要把漢軍陷入死地。怎麼陷入死地呢?一是人數不能太多。二是韓信只讓士兵早上吃了很少一點食物,並說:「今日破趙會食。」也就是打贏後才會餐吃飯。士兵們都餓著肚子,要想吃飽飯,唯有賣力地打。所以,韓信對尺度的把握是非常好的。

正因為有這麼多的配套工程,因此,雖然大家都知道韓信這是妙計,但條件不具備,後世再也沒人使用過。

(參考資料:《史記》)

相關焦點

  • 韓信的背水一戰是經典操作,為何後世不用,用的也都失敗了
    一說到韓信,我們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背水一戰」。確實,「背水一戰」可以稱得上是韓信最傑出的操作,裡面包含著豐富精深的戰術思想。但是奇怪的是,自從韓信用了「背水一戰」之後,這麼好的一種戰術打法,後世基本上沒怎麼用過。而且就算有效仿的,也基本上是失敗。
  • 韓信的「背水一戰」為何無人模仿成功?以下原因決定了成敗
    韓信並不是一開始就打算「背水一戰」的,這裡有兩個條件:先是廣武君李左車「輕兵襲取韓信輜重」的建議被陳餘否決;陳餘急著要和韓信打「閃電戰」;第二就是韓信和張耳率領的先頭部隊實際上是去誘導陳餘的部隊,也就是說韓信和張耳是故意先要打敗,不能打勝,打勝就完了,陳餘退回關隘裡,那就前功盡棄。所以是抱著主動失敗的心思去的,先和陳餘打了一會兒,然後命令部隊後撤回到大營裡。也就是說後面駐防的部隊是沒有損失的,而且雖然先頭部隊被打敗了,但韓信還在,他依然掌控著大局。
  • 同樣是背水一戰,韓信一舉滅了趙國,徐晃為何卻一敗塗地?
    韓信背水一戰滅趙國,為何徐晃卻一敗塗地?只怪他沒弄懂韓信為何要背水一戰!井陘之戰彭城大戰後,劉邦終於意識到,光靠沛縣的那幫兄弟是實現了不了自己的夢想。他採納了張良的建議,將軍權下放給韓信。於是,韓信便開啟了北伐之旅。
  • 解密背水一戰背後的制勝殺招!網友熱議:難怪只有韓信能玩得轉!
    說起背水一戰,大家並不陌生,這是兵仙韓信所創造的一條軍事奇謀!在很多人看來,背水一戰似乎並不難,它在操作上就是讓軍隊背靠水源結陣,然後正面迎敵,在這種局面之下,士兵們就沒有退路可言,他們只能全力擊敗敵人,才能存活下來,否則就會被敵人驅趕到河裡淹死。
  • 被誤解千年的「背水一戰」,實質是韓信的七步絕殺,哪七步?
    韓信的背水一戰,大家都聽說過。此戰韓信用3萬新兵,滅了趙國20萬勁旅。在別人那裡是兵家大忌,在韓信手上卻成了經典戰例,無愧「兵仙」之名。「背水一戰」後世演變成一個成語,意思是斷了自己退路,一往無前,就什麼事都能辦得成。但,這是背水一戰的真實意思嗎?
  • 兵仙韓信:井陘之戰封神,教科書級戰術流傳百世,為何無人能成功
    韓信被譽為兵仙,一生之中打了無數場令人驚嘆的勝仗,為大漢開疆拓土立下了汗馬功勞,韓信的戰術千變萬化,而且每換一個對手就換一種戰術,讓對手根本琢磨不透,其中最為耀眼的一役莫過於井徑之戰,也就是被大家熟知的「背水一戰」。
  • 歷史解謎:韓信有多牛?他的成名戰之背水一戰,到如今也無人再
    在眾多歷史名將當中,韓信的名氣比較大。這是因為,他帶兵打仗之時,能夠藉助地形排兵布陣。也就是說,韓信在打仗之時,善於用智慧。看一看當初韓信"背水一戰"時的表現,就能明白為什麼自古以來,韓信都被眾多武將奉之為偶像。不過,很多人都想像韓信一樣,來一場"背水一戰",可惜,他這一招可並不那麼容易學,到現在也沒人敢輕易用他這一招。這是為什麼呢?來看一看當初他打這一仗時是基於什麼樣情況下的吧!
  • 歷史過往:韓信有多牛?他的成名戰之背水一戰,到如今也無人再
    在眾多歷史名將當中,韓信的名氣比較大。這是因為,他帶兵打仗之時,能夠藉助地形排兵布陣。也就是說,韓信在打仗之時,善於用智慧。看一看當初韓信"背水一戰"時的表現,就能明白為什麼自古以來,韓信都被眾多武將奉之為偶像。不過,很多人都想像韓信一樣,來一場"背水一戰",可惜,他這一招可並不那麼容易學,到現在也沒人敢輕易用他這一招。這是為什麼呢?來看一看當初他打這一仗時是基於什麼樣情況下的吧!
  • 韓信背水一戰勝利的關鍵不是背水,而是……
    埋伏在山上的二千騎兵快速衝進趙軍營地《史記》《資治通鑑》均記載:韓信使人間視,知其不用廣武君策,則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陘口三十裡,止舍。夜半,傳發,選輕騎二千人,人持一赤幟,從間道草山而望趙軍。誡曰:「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幟」令其禆將傳餐,曰:「今日破趙會食!」什麼意思呢?翻譯過來就是:韓信派人暗中打探消息,得知陳餘沒有採納廣武君的計策,非常高興。於是大膽率軍前進,在離井陘口三十裡的地方安營紮寨。半夜時分,韓信傳令部隊出發,挑選二千名輕騎兵,每人手拿一面紅旗,從小道上山隱蔽起來,觀察趙軍的動向。
  • 項羽破釜沉舟、韓信背水一戰都贏了,為何馬謖置之死地卻輸了?
    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案例不少,其中項羽幾萬人破釜沉舟擊敗秦軍四十萬人的巨鹿之戰,韓信一萬二千人背水一戰擊敗趙國二十萬的戰役都被封神,他們都掌握了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訣竅,那麼三國蜀漢的馬謖為何在街亭用了同樣的辦法卻失敗了呢?
  • 背水一戰是經典案例,韓信如何做到以少勝多,置之死地而後生的?
    背水一戰是韓信的成名戰,韓信此次用兵符合兵法上的分兵戰法,歷史真相是韓信兵分三路,第一路2000人,夜晚就出去埋伏,任務是等時機衝到趙軍大營換上漢旗。第二路,就是大清早背水列陣的那10000人。第三路,韓信自己帶著剩下18000人,打著明顯的韓信的旗,突然出現。
  • 韓信背水一戰為什麼成功了,真的是因為置之死地而後生嗎?
    「背水一戰」現在是很鼓舞士氣的一個詞,每當公司面臨困難,領導都會說「同志們,我們已經沒有退路了,我們只有背水一戰才能度過難關!」還有一句話也經常被「書呆子」們引用,便是「陷之亡地而後存,置之死地而後生」。
  • 韓信做過項羽的執撠郎中,韓信搞的背水一戰,是學的破釜沉舟嗎?
    韓信搞的背水一戰,和項羽搞的破釜沉舟,背後的原理很像,都是利用了兵法中「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原理,而韓信又做過項羽的之急浪,那麼韓信的背水一戰,會不會是受到項羽的破釜沉舟才搞出來的呢?首先,項羽搞的破釜沉舟,其實有賭的成分。
  • 韓信最經典的戰術,僅用1萬人馬就擊退20萬敵軍,後世無人敢效仿
    淮陰侯就是我們歷史上有名的謀將韓信,而「背水一戰」就是其在井陘之戰中所用的戰法,韓信在其中以3萬人馬就破掉趙軍20萬將士,大獲全勝,是軍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典型。但是在之後的數千年都無人可以復刻其戰法,這是為什麼? 韓信在公元前204年於今天的山西省和順縣,其他精銳部隊盡數調離,手底下僅僅只有新兵3萬。
  • 韓信的背水一戰,為什麼很多人學不會?
    背水一戰又稱井陘之戰,發生於現在的河北省石家莊井陘縣。公元前204年,韓信帶領三萬漢軍攻打趙軍,以少勝多成為經典戰役,背水一戰由此而來。這一場戰鬥中,「置之死地而後生」戰略戰術得到了充分的運用。韓信證明:「置之死地」是可以「後生」的;但遺憾的是很多人置之死地之後,就真的再沒有起來過。最典型的就是戰國時期的紙上談兵的趙括和三國時期信誓旦旦的馬謖。
  • 馬謖模仿韓信的背水一戰為何失敗?因為他忽略了兩個關鍵的決勝點
    然後魏軍不能抵擋像打了腎上腺激素的蜀軍,自己趁機把魏軍打得落花流水,復現韓信背水一戰的輝煌。 或許馬謖心底裡還期盼魏軍趕快過來,讓他一品勝利的味道。 那麼韓信是如何做的呢? 韓信先是派了一萬人,豎起大旗,敲鑼打鼓的向陳餘進軍。陳餘人多,雖然沒有他說的二十萬,但八萬、十萬還是有的,而韓信總共也就不到三萬人。所以陳餘派了一部分人開始和韓信互相傷害。注意這裡很多人都認為陳餘是所有軍隊全部出動,其實並不是這樣,一般都是趁勝利時全軍出擊擴大戰果。一般都不會一開始就出全力,都留有預備部隊。
  • 同樣都是背水一戰,為何韓信一戰封神,馬謖卻身首異處?
    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韓信是劉邦手下當之無愧的戰神。《史記》記載韓信的第一步:夜半傳發,選輕騎二千人,人持一赤幟,從間道萆山而望趙軍,誡曰: "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幟。韓信半夜選二千輕騎兵,每人持一面紅旗,從小路來到山坡上偽裝隱蔽起來。
  • 「背水一戰」戰術,將韓信用兵如神體現到極致,陳餘卻做足傻事
    秦末著名將領中,韓信用兵如神被世人稱道,在傳世戰役中他留下了諸多佳話,甚至留下了古今鮮有名將敢用的「背水一戰」戰術。在204年,韓信親率數萬士兵攻打項羽附屬國趙國。此戰中韓信所率領的都是新招募的新兵,長途跋涉越過太行山,而對面守軍是率領二十萬兵力的趙王歇和陳餘,"以逸待勞"的情形在眾人眼中不過是"火中取粟",但歷史給出的結局卻是韓信大獲全勝。
  • 同樣是背水一戰,韓信和項羽都成功了,他為什麼失敗了?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以少勝多,通過精妙的運籌取得戰爭勝利的事例,最典型的韓信背水一戰,通過分兵法,以三萬兵馬打敗趙國二十萬士兵。後世有很多效仿韓信做法的,卻只得其形,最終落得失敗,貽笑大方,他們是怎麼做的呢?
  • 同樣背水一戰,為何項羽韓信大獲全勝,馬謖唐生智卻慘敗
    相信很多讀者都有過這樣的疑惑,背水一戰的成功案例那麼振奮人心,但是模仿失敗的卻很多,究竟原因出在哪裡呢,下面我們就來探討分析一下吧。有此三點有利之處,再加上破釜沉舟、背水一戰來激發士氣的戰術,能取勝幾倍於自己的秦軍也是正常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