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水一戰是經典案例,韓信如何做到以少勝多,置之死地而後生的?

2020-12-18 老張聊史

背水一戰是韓信的成名戰,韓信此次用兵符合兵法上的分兵戰法,歷史真相是韓信兵分三路,第一路2000人,夜晚就出去埋伏,任務是等時機衝到趙軍大營換上漢旗。第二路,就是大清早背水列陣的那10000人。第三路,韓信自己帶著剩下18000人,打著明顯的韓信的旗,突然出現。這時趙軍眼紅了,幹掉韓信,立功就在眼前,立馬衝殺,韓信打殺了一會兒,佯裝敗退,旗鼓儀仗盡丟在地,「狼狽」退到背水列陣軍中去。趙軍看到「勝機」來了,這下連留守大營的兵馬(趙軍也是分兵的)也全部衝出來了,因為再不出來功勞都被搶光了。

這時,第一路埋伏著的2000人的時機就到了,快速衝入趙軍的空大營,全部換上漢旗,那場面。這邊背水的韓信軍反正都是一死沒有後路,個個奮勇死戰,立功心切的趙軍很難打,越打越急,突然聽說大營被奪了,本來就急的心態一下子崩了,匆忙回營,這時已換好漢旗的出營迎戰,後面本來背水的韓信軍乘勢衝殺,趙軍這時進退失據,亂了陣腳,被徹底打散,兵敗如山倒。此戰韓信三萬破趙軍二十萬,斬成安君,生擒趙王歇。

背水一戰真正精妙的在於騎兵部署,正面的背水一戰的士兵只是吸引注意的,跟暗渡陳倉一樣模式,用輕騎兵快速奪取後方,古代通信不發達,通信看令旗。如果後方被奪取,士氣很快崩潰,因為很多士兵都是混飯吃的,沒有什麼忠誠意識,看見後方敗退,基本就會覺得要輸了,所以人多並不一定是好事,兵貴在精,不在多。

從韓信背水一戰中,韓信慣用套路。正面戰場儘量做實,掩護偷襲部隊合適的時候前後夾擊。陳倉之戰也是如此,整個謀劃實際上都是圍繞其背後小道展開。可以說沒有這小道,明修暗道、暗渡陳倉也就沒有意義。當初打敗印度之戰,也是如此,找到小道,就可出其不意,大局已定。一陽一陰,陰陽互補,相互呼應。但陽一定要足夠硬,陰才能起作用。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隨機應變是合格將領的基本技能,何況灌嬰之流。一般來說,如果趙軍只留下少量兵力駐守營地,那憑藉灌嬰的將才率領部隊只需要戰而勝之,就能繼續先前的部署。如果做不到,說明趙軍留下了相當可觀的部隊駐守,那麼灌嬰這隻騎兵部隊就可以便宜行事,返身背刺主力趙軍製造混亂,與背水漢軍內外夾擊陳餘,大概率成功,不過由於趙軍還未奪氣,效果就沒史實那麼好了,打贏了這一場再繼續圖後計。

但這裡有個漏洞,如果在灌嬰回擊陳餘之時,駐守趙軍精銳盡出與前線回援部隊夾擊漢軍,這隻奇兵就危險了,但這樣做對將領的指揮藝術有極高的要求,趙軍如果真有這樣的人才恐怕早就對韓信半渡而擊了。軍事行動從來沒有什麼萬全之策,只能先立己之不可勝再期敵之可勝,漢軍的情報工作與人員配合幾乎碾壓趙軍,勝在廟算,與之相比軍隊規模差距對勝負的影響反而沒那麼大。

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戰只有在提振士氣方面是類似的,具體來看就不一樣了。韓信是因為人少而且兵員質量差也就是所謂的驅市人而戰,所以不得不背水置之死地而後生,而且背水只是表象更重要的是後來的拔旗易幟。項羽就不一樣了,他手下的士兵質量強的多,破釜沉舟是為了進一步激發士兵的鬥志。

相關焦點

  • 韓信背水一戰為什麼成功了,真的是因為置之死地而後生嗎?
    「背水一戰」現在是很鼓舞士氣的一個詞,每當公司面臨困難,領導都會說「同志們,我們已經沒有退路了,我們只有背水一戰才能度過難關!」還有一句話也經常被「書呆子」們引用,便是「陷之亡地而後存,置之死地而後生」。
  • 項羽破釜沉舟、韓信背水一戰都贏了,為何馬謖置之死地卻輸了?
    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案例不少,其中項羽幾萬人破釜沉舟擊敗秦軍四十萬人的巨鹿之戰,韓信一萬二千人背水一戰擊敗趙國二十萬的戰役都被封神,他們都掌握了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訣竅,那麼三國蜀漢的馬謖為何在街亭用了同樣的辦法卻失敗了呢?
  • 韓信的背水一戰,為什麼很多人學不會?
    背水一戰又稱井陘之戰,發生於現在的河北省石家莊井陘縣。公元前204年,韓信帶領三萬漢軍攻打趙軍,以少勝多成為經典戰役,背水一戰由此而來。這一場戰鬥中,「置之死地而後生」戰略戰術得到了充分的運用。韓信證明:「置之死地」是可以「後生」的;但遺憾的是很多人置之死地之後,就真的再沒有起來過。最典型的就是戰國時期的紙上談兵的趙括和三國時期信誓旦旦的馬謖。
  • 同樣背水一戰,為何項羽韓信大獲全勝,馬謖唐生智卻慘敗
    相信很多讀者都有過這樣的疑惑,背水一戰的成功案例那麼振奮人心,但是模仿失敗的卻很多,究竟原因出在哪裡呢,下面我們就來探討分析一下吧。韓信劇照韓信率領漢軍和趙軍在井陘交戰,也充分利用了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策略。韓信以三萬兵力對趙國二十萬,兵力差距懸殊。
  • 封神之戰|淺析韓信「背水一戰」中容易被忽略的三大制勝因素
    其實背水一戰的戰例並非在水邊大喊一聲就能充滿力量然後所向披靡那麼簡單,韓信能背靠綿水以少勝多戰勝陳餘,這其中往往有被人們容易忽視的三大制勝因素。受之鼓舞,漢軍體現出了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勇氣,與趙軍展開最後的奮戰。灌嬰襲趙營:打散陳餘軍心的致命一擊背水之戰果真是靠韓信的一聲大喊獲勝的?不可能,漢軍兵少,趙軍勢大,這種情況能贏的,書生認為天下只有一人:項羽。
  • 韓信做過項羽的執撠郎中,韓信搞的背水一戰,是學的破釜沉舟嗎?
    韓信搞的背水一戰,和項羽搞的破釜沉舟,背後的原理很像,都是利用了兵法中「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原理,而韓信又做過項羽的之急浪,那麼韓信的背水一戰,會不會是受到項羽的破釜沉舟才搞出來的呢?首先,項羽搞的破釜沉舟,其實有賭的成分。
  • 韓信一生最經典的四大戰役:兩次以少勝多,最終消滅項羽!
    在井陘之戰中,韓信率領的兵馬只有3萬左右,而趙國則派出了20萬大軍。因此,對於井陘之戰來說,可謂一場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此戰,漢軍大將韓信利用趙軍主帥陳餘輕敵之心,擺下違背兵家大忌的背水陣,促使麾下將士奮勇作戰以求死裡逃生,並另調輕騎趁隙奪取趙軍軍營。趙軍想回營稍作歇息之餘驚見本營插滿漢軍旗幟,以為大勢已去,故一鬨而散。
  • 兵法講「置之死地而後生」,馬謖、曹操和公孫瓚為什麼都沒用好?
    歷史上「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著名戰例有很多,韓信的背水一戰、項羽的破釜沉舟都很有名。然而,這種戰術不能輕易使用,只有在特定情況下才能收到效果。漢末三國時期,在這方面有不少失敗的例子,馬謖失街亭算是一個,在強敵面前,將人馬帶到山上,屬於「進則不得,退則有礙」的死地,原本想在死地找出一條生路,卻被困死。
  • 同樣都是背水一戰,為何韓信一戰封神,馬謖卻身首異處?
    劉邦曾經有一個十分經典的評價: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饢,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韓信是劉邦手下當之無愧的戰神。後來,三國時期的馬謖也曾經學著他的模樣,背水一戰,置之死地,但是卻被魏軍殺了個丟盔棄甲。這是怎麼回事呢?
  • 背水一戰與破釜沉舟,兵聖韓信與霸王項羽,究竟誰更厲害一些?
    喜歡楚漢爭霸的人,對於韓信與項羽的生平事跡並不陌生。關於二人一生所建立的功業而言,特別是因為他們的努力,而製造的「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值得後人進行反覆剖析。表面上來看,兩場戰役似乎都是置之死地而後生,但它們真的都處在死地的情況嘛?事實上,就先拿破釜沉舟而言,士兵其實是不知道會面臨絕境的,當初的項羽一度是讓他們蒙在鼓裡的,必經對於大多數士兵而言,他們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會選擇逃跑而不是死戰。而且我們來回顧一下當時項羽的戰前準備,他真的是選擇去慷慨赴死而戰嘛?其實並非如此。
  • 韓信的背水一戰是經典操作,為何後世不用,用的也都失敗了
    一說到韓信,我們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背水一戰」。確實,「背水一戰」可以稱得上是韓信最傑出的操作,裡面包含著豐富精深的戰術思想。但是奇怪的是,自從韓信用了「背水一戰」之後,這麼好的一種戰術打法,後世基本上沒怎麼用過。而且就算有效仿的,也基本上是失敗。
  • 「背水一戰」戰術,將韓信用兵如神體現到極致,陳餘卻做足傻事
    秦末著名將領中,韓信用兵如神被世人稱道,在傳世戰役中他留下了諸多佳話,甚至留下了古今鮮有名將敢用的「背水一戰」戰術。在204年,韓信親率數萬士兵攻打項羽附屬國趙國。此戰中韓信所率領的都是新招募的新兵,長途跋涉越過太行山,而對面守軍是率領二十萬兵力的趙王歇和陳餘,"以逸待勞"的情形在眾人眼中不過是"火中取粟",但歷史給出的結局卻是韓信大獲全勝。
  • 韓信背水一戰打勝了,為何後世卻再也沒人敢輕易用此計策
    背水一戰,為什麼能打贏?戰爭結束後,當將領們問韓信這個問題的時候,韓信的解釋是:「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韓信的意思是,當把人放入絕境的時候,為了求生存,他們身上往往會爆發出巨大的能力,從而以少勝多,打出不可思議的戰爭。
  • 韓信的「背水一戰」為何無人模仿成功?以下原因決定了成敗
    韓信的「背水一戰」之所以成功,是有先決條件的,沒有這些條件,那麼韓信的部隊肯定會一窩蜂掉進水裡淹死。馬謖沿用「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戰術思想,捨棄水源,佔據制高點,妄圖激發士兵們的戰鬥力,但是條件不成熟,最終決定了他的失敗。
  • 被誤解千年的「背水一戰」,實質是韓信的七步絕殺,哪七步?
    韓信的背水一戰,大家都聽說過。此戰韓信用3萬新兵,滅了趙國20萬勁旅。在別人那裡是兵家大忌,在韓信手上卻成了經典戰例,無愧「兵仙」之名。「背水一戰」後世演變成一個成語,意思是斷了自己退路,一往無前,就什麼事都能辦得成。但,這是背水一戰的真實意思嗎?
  • 井陘(xíng)秦皇古道,「背水一戰」著名戰役的發生地
    井陘(xíng)秦皇古道,「背水一戰」著名戰役的發生地[2020年10月5日(周一)石家莊市井陘縣上安鎮井陘秦皇古驛道,也是我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一次著名戰役的發生地。公元前204年,淮陰侯韓信根據「置之死地而後生,陷之亡地而後存」的道理,背綿河設陣,在此擊敗兵力七倍於己的趙國大將成安君陳餘,這就是成語「背水一戰」的來源。
  • 項羽破釜沉舟、韓信背水一戰都成功了,馬謖的街亭之戰為何失敗?
    馬謖冷笑道:「置之死地而後生,敵人斷我後路,將士豈不拼死力戰呀!」 王平無語了,不與他爭辯,而是要了五千人馬,自己到山下駐紮去了。 街亭之戰過程就不多做介紹了。
  • 經典戰役:背水一戰的主人公是誰
    歷史上最著名的戰役——背水一戰,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那麼背水一戰的主人公是誰,背水一戰又是什麼意思?其中的典故你是否清楚呢?背水一戰。韓信指揮漢軍故意敗退,漢軍前有趙兵,後是河水,沒有任何退路,只能拼死一戰,背水一戰的主人公韓信背水列陣,故稱背水一戰。前205年八月,劉邦一面在蒙陽抗擊楚軍西進,一面派韓信攻打魏豹。
  • 韓信背水一戰大破敵軍,馬謖同樣置之死地,為何卻不能成功?
    生活中,我們常聽到一個詞——「置於死地而後生」。這是一條軍事理論,出自《孫子兵法》。它的原文是「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 在戰場上,當士兵們面臨退無可退、不進則死的境地,總會捨生忘死、奮勇殺敵,爭得一線曙光。
  • 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戰解析,項羽和韓信誰才是軍事天才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說到軍事天才,我們首先就會想到韓信,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而且多是以少勝多,在敵我雙方兵力懸殊巨大的情況下,還能百戰百勝,實屬不易。而和韓信處在同一時代的項羽,自古以來都認為是有勇無謀,韓信也評價其是匹夫之勇,婦人之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