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軍皆殊死戰,不可敗。——《史記.淮陰侯列傳》
在中國有這樣一個成語,叫做「背水一戰」。這在如今已經用來比喻在絕境之中與敵人決一死戰,也可用來比喻沒有退路,有著「決戰」性質的動作。這個成語的典故就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那麼淮陰侯是誰呢?
淮陰侯就是我們歷史上有名的謀將韓信,而「背水一戰」就是其在井陘之戰中所用的戰法,韓信在其中以3萬人馬就破掉趙軍20萬將士,大獲全勝,是軍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典型。但是在之後的數千年都無人可以復刻其戰法,這是為什麼?
韓信在公元前204年於今天的山西省和順縣,其他精銳部隊盡數調離,手底下僅僅只有新兵3萬。在這種十分不利的情況下,他與原常山王張耳一起率軍在井陘口阻擊由趙國,代國,趙相國等共同的集結的20萬部隊,並成功獲勝。
但是現在去實地探查的話就發現竟在井陘關與韓信的背水陣有著足足13公裡的距離。韓信怎麼可能在這麼遠的距離跑來跑去的打仗呢?別著急,我們來分析一下,首先我們來看看這張地圖。
背水陣的遺址現在已知是在井陘縣火車站附近,而距離趙相國的先鋒軍所在抱犢山僅有700米。當時的秦朝古道的驛站約摸是在石太高速的北邊。韓信當時應該是安排背水陣所在軍士1萬人左右,而再分配輕騎兩千作為奇兵在旁埋伏好。而剩下的兵則是跟著韓信在明面上攻擊趙相國的第一道防線。
自地圖上看,韓信是以一小部分軍力作為疑兵攻擊井陘西口,吸引對方的主力軍前往背上救援。而主力部隊自南進入到上黨郡北,也就是現今的長治。一路向東到達已經沒有任何城防的邯鄲郡。偷襲趙國的都城,使趙軍軍心不穩。
後又趁機準備進攻井陘東口,但得知趙相國的援軍已經抵達,於是不敢貿然出擊。但是趙相國也不敢貿然出擊,而是一直踟躕不動。他在自己前鋒部隊所在地安排了三道兵力,用以消耗韓信的兵力。可韓信在前一晚就已經派出了2000騎兵繞道趙相國的大營附近,觀察動靜。開戰以後又以聲東擊西之計引得主力軍離開大營。這時候趙相國自己老巢已經被韓信偷了,趙軍退路被切斷。且韓信的大軍與輕騎兵已成前後包抄之勢。但是趙軍那邊什麼也不知道。
第二天天一亮韓信就安排一萬人背水結營,自己又親自率領除了輕騎以外的1.8萬人攻打第一道防線,後佯裝不敵退回。而趙軍的前鋒軍信以為真前去攻打背水陣,裡面的2.8萬大軍也不知真情,以為沒有退路於是只好背水一戰。
而這時趙軍的後方被端的事情已經被發現,趙軍的將領急了,他們派出了將近8萬的兵力攻擊 背水陣。但是背水陣背水,所以趙軍無法繞後攻擊。而裡面韓信的士兵也因沒有退路殊死一搏。趙軍沒能攻下背水陣。
當時趙軍是急行軍過來,只準備攻下韓信就走。所以並沒有帶上糧草。等回到大營中才發現,自己的大營已經被插滿了漢旗,頓時軍心混亂,紛紛準備潰逃。韓信這時候就帶著自己有組織的2.8萬人強勢出擊,以少數人追多數人,一直到最後「斬成安君汦水上,擒趙王歇」。
走這一步一步,都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完美融合。韓信這位「兵仙」之所以勝利,是在特定的情況之下將這些看似雜亂無章的元素糅雜在一起,應用的出神入化。後人皆在苛求「背水一戰」,但是沒有這些外因的影響,自然就不可復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