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名言這樣說:欲使其滅亡,先使其膨脹。用心理學的角度看,就是說在精神上對一個人最嚴重的打擊不是巨大的壓力,而是心裡落差。
司馬光《訓儉示康》一書中講道: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句話揭示了人們生活習性的改變規律,也體現了人們心理上的價值取向和不良傾向。
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指出,人最高的需求層次是自我實現。他認為,實現人生的理想和目標是獲得精神愉悅內心充實的最佳途徑,而擊垮一個人最大的方式就是讓他失去平淡生活中的夢想。
當賴以生存的夢想破滅,會產生巨大的心裡落差,這種感覺通常會被這個人在內心中誇張放大,緊接著會帶來焦慮和不安。
艾瑞克 弗洛姆指出:渴望被關注是每個人的特點。當一個人經歷身份上的心理落差時,會下意識地過度關注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本能地認為周圍人嬉笑的原因是自己,因而使得自身緊張感加劇。
因此,他們更傾向於選擇對當前的生活避而不談,於是空間和人際圈子的封閉加重了個體對生活的挫敗感和無力感。
控制感的缺失
當一個人經歷了一段時間較大的心裡落差,對當下生活的控制欲望會減退。控制欲影響著人們生活中的安全感。在一定程度上,恰當的控制欲對加強生活中的信心有積極作用。
當心理產生了巨大的落差後,我們會在以往固定的生活圈子表現得低迷、沒興趣。比如,對生活沒有了希望,失去了熱情。
心理防禦機制論由著名心理學家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提出,他認為人們在經歷過人生的起起落落後,會產生應激防禦機制,將失敗合理化,從而自痛苦中解脫。
和魯迅書中的「阿Q精神」類似,面對心中的痛苦找到合理化的理由後,痛苦會被慢慢接受、消化。
但是從另一角度考慮,這種做法也是對人生的放棄,是在短時間對問題的逃避,而不是在解決問題。
逃避問題從來不是處理問題最佳的辦法,因為問題不會因為逃避而消失,而會以另一種方式存在。
實際上,我們的自信會被心理落差消耗掉,當我們不停地用失敗合理化的做法麻痺自己,我們將會處於失控的狀態。
沉迷過去的危害
心裡防禦機制理論中,有一種被稱作「倒退」的下意識保護機制,那就是通過過去美好的回憶來作為對當前緊張焦慮問題的逃避。在很多時刻,我們記憶裡的美好大多來自瞬間的聯想。
然而對於經歷了巨大心理落差的人,挫敗感會加劇內心中的抑鬱情緒,曾經成功的時光會讓他們更想念,可是這樣的回憶通常具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和片面性。
現代醫學認為,當我們進行回憶聯想時,通常是現在第三人稱的角度。這會讓我們對回憶產生錯誤認識。
現代心理學指出,人常常會出現「虛假記憶」,也就是記憶裡的信息和事實不對等,我們大腦會不自覺地對記憶進行加工,經濟學中的「峰終定律」驗證了通常是人們對一件事的體驗高峰和結尾記憶最清晰。
我們的記憶帶著強烈的主觀性,沉迷虛假的過去美好虛幻回憶通常會加深心裡落差,因為會和現實生活中挫敗感形成對比,並且在一定程度上以回憶過去的形式面對心裡落差會讓人上癮。
做好心理建設
斷崖式心理落差會讓很多人都難以走出,因為需要有強大的內心和自信力量去面對一直以來自己畏懼的錯誤或問題,這需要強大的逆商、堅強的執行力和系統的心裡建設。
阿德勒表示,每個人都渴望追求自我優越,越是遇到困境,越會激發我們的本能。通過上述分析,要想摧毀一個人,通常不是外部因素,而是這個人在心理上採取的措施。
面對困難、問題和痛苦,我們應當保持一種平和的心理和堅韌不拔的品質,這樣才能做到不卑不亢,坦然度過。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General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