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始這個話題之前,我想先問問大家,你們覺得要如何摧毀一個人的思考的能力?
其實很簡單,讓他忙,或者讓他盡情娛樂。
前者忙到昏天黑地,無暇思考,淪為用時間換金錢的器械,後者成為短期娛樂上癮,壓根不需要思考的機器人。
這麼說起來,是不是感覺這兩種人在我們生活中都很常見?沒錯。因為思考說起來還真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
大腦一開始設計出來,只是為了讓我們生存和傳承,至於思考這麼高耗能的想法,還是省省吧。
看到這可能很多人會說,你看,不想思考不是我的錯,是大腦的結構性缺陷。那如果你依舊想維持原始人的生存狀態,這篇文章看到這,基本上就可以關上了。
如果一個人不能克服自己的動物本性,那與獸何異?
有聽過「奶頭樂理論」嗎?如果沒聽過沒關係,「二八定律」和「貧富差距」應該聽說過。
世界上20%人佔有80%的資源,這個趨勢越演越烈,長期下去無法得到有效的解決,就會發生階級衝突。
那這一點在1995年就已經被考慮到了,他們舉行過一個集合全球500名經濟界、政治界精英的會議,該會議的主旨就是為全球化的世界進行分析與規劃,也就是上面說到的問題。
在會議上,布熱津斯基獻計獻策,創造了一個新詞彙——tittytainment「奶頭樂」,英文titty「奶頭」與entertainment 「娛樂」的組合,意指要使彼80%的人安分守己,此20%的人高枕無憂,就得採取溫情、麻醉、低成本、半滿足的辦法卸除「邊緣化人口」的不滿。
再通俗一點講就是在80%的人嘴裡塞個「奶嘴」,用娛樂化,遊戲化,機制化,等一些低成本就能得到的快樂。滿足底層人的願望,所以大量的娛樂,遊戲,充分佔據你的時間,讓你滿足與此。
這麼說起來,你是不是仿佛能理解,為什麼貧富差距會越來越大?為什麼身邊會有這麼多的娛樂時間搶佔我們的思考?
你品,再細品,是不是覺得細思極恐。
現在一個產品研發出來,都不會去和競品比功能,比用戶,而是比誰佔用的用戶時間長,誰更能在有休息的時間裡,第一個就想拿起這個產品消耗業餘時間。
每天的資訊也都在想著法子的創造「亮點」來搶佔你的業餘時間,很多自媒體作者都會去想如何才能抓住用戶的眼球,如何劍走偏鋒引來更多的流量。
他們的本質都是什麼?都想搶佔你的休息時間,碎片時間,讓你沉浸在娛樂和忙碌的世界裡,沒時間思考其他。
當然我們也不要去抨擊那些娛樂行業等,他們本質也是為了生存,雖然是他們為我們創造了牢籠,但我們也是心滿意足的主動走進去的。
話說回來,我也不是說我們不需要適當的娛樂時間,只是當你沉浸其中時,就需要格外警惕。
在刷劇或者刷各種短視頻時,你基本可以發現,只要一刷基本上就很難停下來。他的刺激一個緊接著一個,當你大腦一旦開始熟悉適應這種「上癮模式」,就很難拒絕。
它本質呢,是刺激了大腦的獎賞迴路,促進了多巴胺,產生了興奮感。
不過事情也沒有你想的那麼簡單。
當你適應這個模式之後,大腦就很容易對這些低刺激的事情產生興奮感,而對需要長期操作才有回報的行為,感到沒興趣。
也就是說,當大腦適應這種低回報高刺激的閾值之後,就很難對讀書這類低刺激高回報的事情產生興趣。
之前有朋友說,我現在很難花時間認認真真去看一本書,老是忍不住想拿手機,想看視頻想刷朋友圈,就是這個原理。
反過來,如果你現在要適應高回報低刺激的東西,那可要費力多了,需要經過長時間的鍛鍊,使得那條年久失修的神經迴路再度活躍。而這個過程中,仍然還有很多誘惑在等著你。
如果一直這樣下去,會有什麼後果呢?
大眾會失去思考能力,跟隨媒體主流走,往更大了說,階級會更加固化,貧富差距也會原來越大。
說到底,摧毀一個人的思考能力十分簡單,而鍛造一個人的深度思考能力則是難上加難。那我們該如何做呢?
說到底可能來來回回都是那麼幾個方法,你們可能聽膩了,我也說膩了,但是為什麼我還是會反反覆覆強調呢?
其實任何的操作方法,其原理無非都是那麼幾個,但關鍵就在於能不能堅持,芒格也說過他在商界一個最有用的古老法則:「找到一個簡單的基本道理,嚴格按照這個道理行事」。
1. 學會拒接
大學的時候,迷上一款手機遊戲——貪吃蛇(主要其他遊戲也不會,哈哈哈哈),每天無聊的時候,就忍不住掏出手機去玩,每達到一個記錄,就想突破下一個記錄,永無止境。
後來一天,心一狠,直接卸載了,之後的手機裡也再也沒有出現過任何遊戲APP。
逼迫我卸載的不是我覺得這個遊戲不好玩,是實在不能忍受被遊戲操作的那種感覺,是不能掌控大腦的那種感覺。
這種感覺讓我十分警惕。
當然,我也追過劇,知道那種甜甜瑪麗蘇劇情讓你上頭的那種感覺,比吃糖還甜的興奮感,完全停不下來。
以至後來基本很少看劇,電影居多。而真的到了到了陷入劇情的時候,我會選擇直接快進跳躍看完全集。
因為如果不看完,不知道結局,這個情景模式會一直佔據你大腦的隱形認知空間,也會想要去做完它。
當然,除此之外,各種媒體每天都會推送各種各樣的新聞,身邊也會有一些朋友,經常會沉浸在一些負面新聞當中,整個人就很抑鬱。
但其實,你想想即便你知道了這個新聞,對他們有多大的影響,能對他們產生幫助嗎?除了產生無效用的情緒以外還能做什麼?
那你為什麼要為此影響自己的情緒?為什麼要去深究?
這麼說可能會很無情,但是生活確實是這樣。作為普通人,你連自己的人生都過不好,還想著去兼顧其他人的一生,並幫他們分擔負面情緒嗎?
當然如果看到這個新聞,你能力所能及的去幫助做些什麼,那就另說,如果只是產生無意義的情緒以及當鍵盤俠肆意傳播無效情緒,只會產生越來越多的垃圾資訊。
請你始終要記住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針對產品也是如此。學會拒絕生活中不必要的資訊,會節省大腦不少的認知資源,千萬不要讓自己成為產品的奴隸。
2. 多做高回報的事情
前面也提及如果經常做高刺激低回報的事情,會讓大腦的閾值越來越高,很難對一些低刺激高回報的東西產生興趣。
如果要改變,那就需要不斷的刻意練習。控制自己的娛樂時間,增加自己閱讀思考時間。
前期可能會很難,經常會被打斷,那你可以試試用番茄鐘的方法,幫你集中注意力。前期可以設置保持20分鐘的注意力,設置一次獎勵回饋,後期慢慢延長。
但請記住,番茄鍾只是其中一種方法,本質是幫你更好的集中注意力,不要本末倒置。
3. 設置目標和方向
能有眾多的時間花在休閒娛樂上,其根本還是在於沒有自己的規劃,或者換一句話來說,即是沒有自己的目標和方向。
每天下完班到家,就覺得很累,往沙發上一攤,先來一盤王者榮耀。至於規劃嘛,等我休息好了再說,然後日復一日。
如果真的哪天覺得十分迷茫和焦慮了,不怕,可能是王者不夠香,或者是朋友不好玩,總之就是不會去解決那個最根本的因素。
在《什麼是真正的自律》中我也提到過,那些很自律的人,為什麼會自律,終究還是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方向和目標,能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從而也知道自己要做什麼。
等你哪天真的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之後,你就不會覺得學習很無聊,你就會感受到那種將新知識納入自己思維體系的快樂是無與倫比的。
你也會花時間在你所要追求的目標上,而不是浪費你的寶貴時間在無效用的娛樂上。
其實只要你能把第一點做到,就已經超越了很多人,至於第二第三點,也是逐一進化的過程,哪天當你做到第三點時,你會發現,你擁有的視野是以前不曾有的。
那種思考帶來的喜悅,是任何一種產品都無法替代的。
要摧毀一個人很簡單,但是要塑造一個人可謂難上加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