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國造不出世界主流水平的發動機?與一流水平還差多少?
雖然我們經常可以聽到或者看到我國已經在某個領域超過美國,位居世界前列。這是事實不假,但是我們要清楚的認知到,某個領域並不代表全部。我國目前還有很多方面與發達國家之間有不少的差距,比如汽車的發動機。年年科普日,歲歲長見識。今天奇哥帶大家了解我國的汽車發動機。
首先了解為什麼說我國目前造不出世界一流水平的發動機呢?
其實這個原因可以追溯是到歷史上面。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我國還處於天朝上國時代,沒有意識到科技會對人類的發展帶來多大的影響,並且也沒有自上而下的科教興國的意識和對應的政策,當時的我國還處於八股文的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靠著蒸汽機的技術積累,內燃機被發明了出來。內燃機的原理很簡單:燃料燃燒導致氣體膨脹,推動活塞做功。在此後兩百年多的時間內,雖然原理並沒有改變,但是隨著汽車產業的發展,供應鏈逐漸完善,各大零件供應商百花齊放。我國當時也沒有接受這一時代的知識。當西方國家藉助科技的發展掠奪資源,進一步發展自身時。我國少有的民族資產也被帝國主義摧毀,並且後來充公,所以幾乎沒有任何的技術積累。西方國家在兩百多年的發展中,他們的每一道工序,每一項配料,每一個細節都是一點一點積累出來的,通過失敗來尋找原因,這不是我們說能趕上就趕上的。這是歷史遺留問題,我國起步就比西方國家晚了一些。
其次傳統汽車在發達國家已經是產能過剩的產業,汽車市場早已飽和,所以現在是全球的車廠都想把產品推銷到我國來,這也造成了燃油車的價格越來越便宜。而且現在還在推行新能源車,留給我國車廠的利潤已經不多。如果國內車廠再花大價錢研製發動機,那麼投入與回報完全不成比例,車廠自然就沒有動力。這也就類似於全球更為過剩的鋼產能,發達國家佔據高端市場,我國佔據中低端市場,其他的發展中國家,就基本沒有機會了。
當然,最主要的還是製造人員。我們不缺設計師,缺的是工人師傅。我國有14億人口,完善的教育機制,所以我國最不缺的就是技術型人才。而製造業是需要經驗與經歷的,一個零件公差要達到多少精度,需要多少精度的的設備加工,良品率是多少,這些都是物理規定限制的,不是加班就能直接解決的。並且,為了提高良品率,還需要制定計劃,控制變量,一旦出現了失誤,那就需要重來,這也就導致投身於製造業的人才不多。
那我國目前與世界一流水平還差多少呢?
第一點,機械的加工。汽車發動機零件的製造需車床、車刀、車工。其中車床、車刀我們還能高價從國外購買,但是車工上哪能賣?不同的車工製造出來的零件是不一樣的。同一個零件,選擇不同的方向和走線切出來,壽命是完全不同的。這就要求車工有著豐富的經驗。而且發動機的活塞要在缸孔中數以千萬次的來回運動,對於誤差的要求極高。其壁表面的加工還需要一種工藝,需要保證缸孔表面耐磨而且還附著一層油膜保證密封性能。對於缸孔也有嚴格的要求,缸孔哪怕是彎曲了一點點,都會加快發動機的老化。還有一點就是曲軸孔,它是多檔的間斷長孔,對尺寸精度、圓度、同軸度、表面粗糙度每一項都有嚴格的要求。其中日本企業要求的缸體的圓柱度能達到千分之五毫米以內,而國內是千分之十五。
第二點,金屬鑄造。發動機氣缸主體和其他簡單結構件一般是使用金屬澆鑄而成,具體過程又分高壓鑄造和低壓鑄造。金屬融化成液體倒入模具,此過程難點在於降溫凝固過程中殘餘應力、排氣、脫模劑噴淋等導致缺陷的發生,缺陷降低了成品率,而且嚴重影響壽命。金屬鑄造是一個困擾了我國很久的問題,它是蒸汽時代的產物,是所有現代工業的底子。
第三點,裝配工藝。發動機裡面的不是用手就就能裝的,需要專業的裝配工具。有些零件需要特定的機器進行安裝,甚至螺絲的安裝順序,擰緊的力道到需要經驗和儀器。汽車發動機對裝配環境、工藝、設備、技術要求非常高。而這方面的發展需要經驗,需要技術,更需要時間。其次就是橡膠,說橡膠是發動機的核心材料毫不為過,無論是氣缸的密閉性還是油箱、水箱的密閉性,橡膠都是起了絕對作用的。
總的來說。任何一個複雜的系統性產品都不可能自己生產所有的零件,就比如米其林輪胎不會自己種植橡膠。一個優秀的企業都是自己具有某一部分的核心技術,然後將其他非核心組件外包,形成共贏的盈利形勢。全球已經形成了一個複雜的供貨鏈條,全球化大範圍的分工與合作已經是常態。
像凸輪,曲柄連杆,齒輪組,軸承,鏈條,液壓件等機械零件,我們不是造不出來,主要的問題是我們造出來之後能不能長時間的使用。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們必須要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才有合作的價值。但是我國的經濟在改革開放以來飛速發展,相信完全可以帶動製造業的發展。對此各位看管是如何認為的呢?歡迎下視頻下方留言評論。
今天視頻就到這了,關注我,了解更多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