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異常致糧食危機,蠻族崛起致城池淪陷,西羅馬帝國無力回天

2021-02-13 歷史翱翔

氣候異常直接導致糧食危機的爆發

西羅馬帝國滅亡的時間為公元475年,此時正處於公元5世紀末期,而在同時期的歐亞大陸其他地區,似乎也在遭遇著相類似的時間。

與此同時的中國正處於春秋戰國階段,其實北方匈奴勢力,也已經對中原地區的諸侯國,造成了一定的衝擊。

這使得在公元4至5世紀的亞歐大陸北方的草原地帶,似乎遊牧民族因為種種原因,在不斷衝擊著南部地區,更為先進的文明體系。

這一點和氣候條件因素的變化,應該有著直接關係,從歷史的情況來看,公元前200年至公元150年這段350年的時間裡,相對於地中海地區來說,應該是氣候條件非常適宜的時間。

一方面溫度和降水比較合適,這有助於地中海附近地區的農業生產的的提高,同時間接促進了奴隸制經濟的發展,也正是如此,在這個階段中的羅馬共和國獲得黃金髮展趨勢。

不過這種適宜穩定的氣候現象,並沒有持續保持下去,到了公元150年以後,氣候條件突然惡化,具體表現為極端天氣現象的出現,而乾旱則是最為主要的類型。

地中海沿岸地區的北非區域,在乾旱方面表現得最為突出,尼羅河作為古埃及的母親河,似乎經常會出現汛期的推遲,以及汛期到來之時,水量嚴重不足的現象。

這極大影響了當地的農業生產,而作為帝國重要的糧食來源地區,這無疑加重了羅馬方面的糧食危機。

公元4世紀後期的西羅馬帝國,在糧食生產方面面臨著非常突出的問題,一方面帝國分治使得西羅馬帝國,喪失來自東方地中海富庶農業區的糧食供給(當然此時受到乾旱問題影響,地中海糧食也並不充足)。

這種普遍饑荒現象的出現,成為了造就帝國內部嚴重社會危機與矛盾的重要因素,最終導致西羅馬帝國無法應對這種危機,走向了滅亡。

蠻族勢力的進攻猛烈而且頻繁

公元4世紀後期,西羅馬帝國實際上遭遇了,來自蠻族人的三次大規模進攻,這三次進攻幾乎每次帝國都處於被動防禦狀態,且損失慘重。

接連三次大規模反擊蠻族人的戰爭失敗過後,西羅馬帝國在軍事上的有生力量也愈發不足,再加上內部危機的困擾,最終西羅馬帝國難以繼續做出防禦蠻族人進攻的有效軍事行動,不得不面對滅亡的命運。

第一次遭遇蠻族勢力大規模進攻,當為公元376年,此時的帝國尚未分裂,不過分裂趨勢其實已經非常明顯了。

此次主要進攻西羅馬帝國的蠻族人為哥特人,他們選擇在這個階段進攻羅馬,其實也有不得已的因素。

因為匈奴人的西遷直接導致哥特人,不得不讓出自己的地盤選擇繼續南下,這才使得其和羅馬有了軍事交鋒。

此次交戰羅馬方面輸得一塌糊塗,親自出徵的羅馬皇帝瓦倫斯直接戰死前線,這使得羅馬不得不選擇,同哥特人妥協和議和。

公元378年,即位的迪奧多西一世籤訂合約,同意哥特人在羅馬地區內部生活,而後具有戲劇性的是,哥特人於30多年後,也就是在公元410年攻陷了羅馬城,並將其洗劫一空。

第二次蠻族入侵於公元405年,原因或許也是匈奴人勢力的影響。此次除了哥特人之外,還有汪達爾人,帝國同樣也遭遇了猛烈的進攻,第三次為公元440年開始的,此次入侵換成了匈奴人領袖阿提拉。

其通過大規模軍事行動和掠奪建立了一個政權,不過阿提拉突然去世之後,其政權很快解體,由此造成了大量的蠻族人進入到西羅馬境內,形成難民潮。

在這前後三次的蠻族勢力入侵中,西羅馬從當初的抵抗到後來的妥協,無疑顯示出了蠻族勢力,給予其巨大的壓力。

蠻族勢力對羅馬正常統治的劇烈破壞

西羅馬帝國主要有四大分區組成,這是羅馬帝國西部地區的核心,即高盧、西班牙、北非以及義大利,其中義大利無疑是西羅馬帝國的心臟所在。

不過隨著蠻族勢力的興起,這些地方無疑遭遇到了蠻族人,不同程度的軍事進攻和影響,這使得西羅馬帝國,逐漸從局部走向了整體性的瓦解和滅亡。

高盧地區一向是帝國統治的重點關注對象,這主要是因為在羅馬共和國的三巨頭同盟時代,進行的大規模軍事擴張,已經牢牢將高盧地區控制在手。

而且由於高盧地區地勢複雜,並且羅馬常年派遣重兵把守,這使得高盧以北的蠻族勢力難以逾越。不過隨著匈奴人的西遷,蠻族人也被迫南下,羅馬駐紮在此的軍隊也在不斷衰弱,這就給了蠻族人可趁之機。

在高盧地區活躍的蠻族人,主要有法蘭克人、哥特人以及勃艮第人等,他們都在進入到高盧地區之後,獲得了更為快速的發展,不斷學習著羅馬人的文化,也衝擊著羅馬人在高盧地區的統治。

此外,像西班牙和北非地區,也是蠻族人重點的破壞對象,特別是北非,作為帝國重要的糧食來源,汪達爾人對其佔領,無疑對羅馬方面造成了巨大影響。

正是這幾大核心地區,紛紛遭到蠻族人破壞,西羅馬帝國也最終難以生存下去。

相關焦點

  • 蠻族入侵與西羅馬帝國滅亡
    目前關於日耳曼蠻族在四世紀活動情形的歷史文獻非常有限。
  • 同樣面對洶湧的蠻族入侵,東羅馬帝國是如何活下來的
    當西羅馬帝國被洶湧而來的蠻族浪潮擊潰的時候,拜佔庭不僅生存了下來,還幾乎沒有損失任何領土,此後更有幾乎重塑羅馬榮耀的查士丁尼大徵服。要弄清拜佔庭是如何在漫天遍野的蠻族災難中突圍而出,就需要還原一千多年前那一場場驚心動魄的生死破局。帝國危機5世紀前半葉的東羅馬帝國,局勢某種角度上甚至比西帝國更加兇險。
  • 帝國的終結:西羅馬帝國的滅亡
    羅馬帝國的分裂 在西羅馬滅亡後,先後有西哥特王國、法蘭克王國、東哥特王國、汪達爾王國、勃艮第王國、蘇維匯王國、倫巴德王國等蠻族國家逐漸建立起來。蠻族入侵線路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也不是一天滅亡的——西羅馬的滅亡可分為三個階段。
  • 文明與野蠻的戰爭之中,為何歐洲幾次被「蠻族」打敗?
    當那些原本的野蠻民族成為了歐洲的原住民後,他們又陸續受到了蒙古人和塞爾柱土耳其人的打擊,羅斯諸國的淪陷和拜佔庭的失陷,表明在軍事對抗中所謂的文明歐洲諸國,完全不是蠻族的對手。他固然能在沙隆之戰中暫時抵抗阿提拉的軍隊,卻被長達數百年的戰略衝擊徹底打擊到分崩離析了,至於中世紀的蠻族入侵,並不能以現在歐洲文明的強大來定位當時的歐洲。
  • 試論西羅馬帝國之衰亡
    一、「西羅馬帝國衰亡」之論歷史總是要與現實結合在一起的,正如《牛津歐洲史》的作者羅賓.W溫克所說「歷史不是一堆紀錄在案的數據,也不是一串被記載下來的事實的堆砌,它是一系列相互衝突的理論。」①當人們需要之時,便要重新追溯歷史,找出現實問題意義之所在。
  • 如何界定蠻族與文明的區別?
    提到蠻族這個詞,或許大家第一時間聯想到的,是滅亡了西羅馬帝國的諸多遊牧民族。不過蠻族這個詞並非是其字面意思。怎麼說呢?大多數發達文明,看待其他相對落後的文明,會以蠻族相稱。但蠻族和文明之間並非一成不變的,蠻族文明起來甚至比之前的文明本身還要強大。
  • 《古羅馬千年史》羅馬帝國之西羅馬帝國滅亡2
    到公元5 世紀中葉,(羅馬)西部帝國的大部分地區都已被蠻族佔領。除西哥特人和汪達爾人以外,不列顛被盎格魯、撒克遜人佔領,高盧北部全被法蘭克人佔據,東部則被勃艮第人佔領。羅馬帝國已經四分五裂,瀕於滅亡。
  • 莊吉集團倒閉致銀行三百億壞帳 放棄自救再無力回天
    9月6日,據錢江晚報記者報導,溫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分別裁定受理了莊吉集團6家公司的破產重整案件,莊吉集團終放棄自救再無力回天。莊吉集團作為曾經的明星企業,隨著服裝行業利潤逐年下滑,為增加公司利潤不斷擴張,最終被船業拖垮,深陷財務危機,走到破產的道路。
  • 《古羅馬千年史》羅馬帝國之西羅馬帝國滅亡1
    西羅馬帝國一建立起來便被西哥特人(哥德人)首領阿拉裡克不斷入侵。東羅馬帝國則忙於與汪達爾、波斯的戰爭而無法救援。公元408年阿拉裡克帶兵進攻義大利半島,並兵臨羅馬城,皇帝霍諾裡烏斯躲了起來,於是阿拉裡克的蠻族軍隊包圍羅馬,令羅馬城爆發了瘟疫,元老院不得不交出5000磅黃金、30000磅白銀和眾多的金銀珠寶來求和。
  • 動畫洛洛歷險記:憶猛獸族的三大城池,晶晶嫌棄暴龍神的城池
    我們昨天介紹了《洛洛歷險記》裡面的四大機車族的城池,有的地處險要,卻易攻難守,卻始終沒有淪陷,有的易守難攻,卻因為一時大意,被侵佔城池,連那珍貴的紫水晶也盡數落入敵人手中。而猛獸族的城池從來不會擔心被機車族侵佔,這可能就是弱肉強食世界的法則吧。
  • 驅虎吞狼之計——使羅馬城淪陷,西哥特人崛起的政治敗筆
    羅馬進入帝國時期以後,周邊的蠻族也相應崛起,對於帝國的威脅也越來越大。尤其是在一次民族大遷移之中。羅馬境內的蠻族陡然間增加。這既給羅馬帶來危機,同時也使羅馬的社會結構發生變化。其中西哥特人與羅馬人之間的接觸最為廣泛,給羅馬人的傷害也最為慘重。
  • 歷史上的9月4日——西羅馬帝國滅亡
    395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臨死前,把帝國東西分割,分給兩個兒子;一般認為,西羅馬帝國更為正統。分裂沒能解決危機,西羅馬問題尤其明顯:羅馬人口萎縮,蠻族威脅增大。410年,日耳曼的西哥特人攻入羅馬城,劫掠而去,在西羅馬境內建立西哥特王國。476年9月4日,僱傭兵領袖、日耳曼人奧多亞克廢黜末代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西羅馬覆滅。西羅馬覆亡意義十分重大;史家認為,這是歐洲中世紀和封建社會開端。
  • 亂世三國:蠻族入侵的前傳(下)
    三國混戰,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被視為蠻族入侵的一次預演。各國在大量招募外族軍人的同時,也制定了各有特色的對外族政策,不同的政策影響到了後來漢人的命運。今天,我們最後說說佔據東南半壁的孫吳政權。豐富的外族構成
  • 又一國產物流倒下,曾被多次轉手,雷軍花一億相助也「無力回天」
    又一國產物流倒下,曾被多次轉手,雷軍花一億相助也「無力回天」相信現在提起物流,很多人都會想起京東還有順豐這兩個物流行業的頭部企業,畢竟現在的額快遞行業發展得非常快,很多人只對較為知名的企業有一定的印象,不過事實也確實是如此,隨著網際網路電商的不斷崛起發展,現在有很多小品牌的物流企業已經失去了這個市場的
  • 氣候變化致糧食危機逼近,北極「世界末日種子庫」再添六萬顆種子
    這個坐落在挪威最北界的斯瓦巴群島上的全球最大種子庫,成立於2008年,是為了防止有朝一日地球陷入重大生態危機時,依然有農作物的種子可以生產出糧食供人類食用,並維持住生物圈的物種多樣性。「我們當初在建造種子庫的時候,沒想到多年後氣候會這麼變化,凍土竟然也融化了。」挪威政府的一位官員對英國《衛報》說道。之後,挪威政府投入了2000萬歐元(約合人民幣1.52億元)重新翻修種子庫,升級了冷卻系統,並將倉庫通道改造成防水的。
  • 歐洲三大蠻族中,斯拉夫人和日耳曼人分據東西,凱爾特人去了何方
    羅馬帝國時期,羅馬人將帝國北方文化落後的民族統稱為三大蠻族,即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凱爾特人。據說,後來的羅馬人也是印歐人的一支,如此說來,古希臘、古羅馬文明的創建者,與後來的三大蠻族只是來到歐洲的時間不同而已。先到者為王,後到者為蠻夷,但笑到最後的往往並非最早的到來者。
  • 蠻族入侵後的教會(一)
    隨著476年西羅馬帝國的崩潰,在西羅馬基礎上建立了許多新興王國。在亞平寧半島義大利,就是東哥特王國;北非是汪達爾王國;西班牙是西哥特王國;高盧是法蘭克王國;不列顛諸省是盎格魯撒克遜王國。蠻族間建立各自的國家,雖然過去都稱為日耳曼人,但隨著各個國家的建立,彼此間的交往日漸減少。在各自不同的地理範圍之內,形成不同的文化。
  • 疫情、蝗災、氣候三連擊,引發全球糧食危機,發展中國家受創最重
    在非洲東北部的肯亞等國,以及中亞、南亞地區的印度、巴基斯坦等國,還出現了極為嚴重的蝗災,而這三重的影響下,一切都指向了一個非常危險的名詞-----全球糧食危機。 根據聯合國糧農署、國際農業發展基金、世界糧食計劃署等機構,近期聯合發布的一則報告顯示,由於受到極端氣候和新冠疫情的影響,2020年的全球糧食產量將會出現較大程度的下降,預計今年全球將會新增
  • 除了蠻族入侵,還有底層人民的怒吼!
    ,似乎這只是另一個軍事儹主的崛起。無數的羅馬公民「投到隨便什麼蠻族境內,並且他們絕對不後悔離開家鄉,因為他們寧肯在奴役的外表下過著自由民的生活,也不肯在自由的外表下過著俘虜的生活。」(撒勒維安《論神的統治》)而那些沒有離開的受壓迫者,則選擇了拿起武器,掀起了羅馬帝國後期最大的一場農民起義——巴高達運動。
  • 克洛維加冕:蠻族與羅馬的結合
    前因 西羅馬帝國滅亡: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末代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被日耳曼蠻族國王奧多亞塞廢黜。 公元496年,法蘭克人首領克洛維一世加冕為國王,法蘭克王國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