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是如何滅亡的?除了蠻族入侵,還有底層人民的怒吼!

2021-01-08 浩然文史

羅馬的輝煌下,是萬兆枯骨。當羅馬經歷三世紀危機而不得不走向沒落時,戴克里先大帝以將帝國變為四千萬人的大監獄的方式維繫住了帝國的存續,無情的壓迫與暴政成為了帝國所有人心頭上的一把刀。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今天就讓我們來看一下羅馬治下人民不屈的反抗——巴高達運動。

一、帝國遲暮:漫長的軍事無政府狀態

就像一切事物都會由盛轉衰一樣,羅馬帝國從屋大維獲得奧古斯都的稱號,正式建立帝國到安東尼王朝的結束,期間有過前三頭,後三頭的稱雄割據,也經歷過五賢帝的勵精圖治。

現在,時間已經過去了兩百年,對於一個帝國來說,它內部所積聚的一切矛盾也終於到了一個臨界點。而這一切的爆發用一個皇帝生命的結束,拉開了大幕。

公元235年,羅馬帝國塞維魯王朝最後一位帝王——亞歷山大·塞維魯(Marcus Aurelius Severus Alexander,222-235年)在與日耳曼蠻族的徵戰中被其手下士兵所弒殺,士兵之後擁立其麾下軍團司令馬克西米努斯(Gaius Julius Verus Maximinus)為皇帝。這開啟了一個恐怖的先例,那就是誰掌握了軍權,誰就可以稱皇。在之前,雖然皇帝都是要獲得軍隊的支持,但是從來沒有人如此赤裸裸的將這一鐵律公之於眾。

馬克西米努斯像

馬克西米努斯剛一繼位就遭受了帝國各地的反叛,羅馬元老院選出馬克西姆斯和巴爾比努斯為皇帝,以表明恢復羅馬共和國時期的雙頭執政的制度,而馬克西米努斯為儹主。238年,馬克西米努斯揮師進軍羅馬,卻在途中死於軍隊騷亂,而元老院選出的新皇帝也在共同威脅解除後,再次陷入爭鬥中,最後雙雙被禁衛軍所弒殺,羅馬進入了長期的軍事無政府狀態。軍隊將領之間為皇權進行的戰鬥最終打破了奧古斯都及其繼任者所造就的「羅馬治下的和平」(Pax Romana)。

禁衛軍弒殺舊皇,擁立新皇

二、改革還是暴政:戴克里先大帝

公元284年,戴克里先大帝(Diocletianus Augustus)憑欄遠望,登基稱帝,他出生於達爾馬提亞的一個地位低下的家庭,他在軍隊中崛起,在那段混亂的時期被禁衛軍擁立為皇帝,似乎這只是另一個軍事儹主的崛起。

戴克里先大帝徵戰沙場浮雕

但是戴克里先大帝卻以無與倫比的軍事與權謀手段,擊潰了帝國境內境外的敵人,於公元299年再次統一帝國於一人之手。

在戴克里先大帝執政期間,他採取了一系列手段想要維護帝國的統治,找到帝國衰敗的根源。他的一系列措施被人統稱為戴克里先改革,改革為帝國垂死的身軀注入一針強心劑,但是,這種改革是以什麼為代價的呢?

改革是將羅馬帝國變為一個容納四千萬人的大監獄為代價的。無數的羅馬公民「投到隨便什麼蠻族境內,並且他們絕對不後悔離開家鄉,因為他們寧肯在奴役的外表下過著自由民的生活,也不肯在自由的外表下過著俘虜的生活。」(撒勒維安《論神的統治》)而那些沒有離開的受壓迫者,則選擇了拿起武器,掀起了羅馬帝國後期最大的一場農民起義——巴高達運動。

四帝共治下再次統一的羅馬帝國

戴克里先大帝正確的認識到了帝國陷入危機的原因是經濟上的崩潰。於是,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改革經濟,在貨幣上他改革幣制,創立含金量固定的貨幣,試圖穩定金融秩序。同時輔以物價管制的手段,限定最高最低價格,不論貨幣的實際價值。

限制價格法令殘片,標註商品的價格

但是最重要的是為了解決帝國財政問題,他實施戶籍制度改革,在城市裡,要求子承父業,徹底扼殺了社會的流動。在農村裡,無論地主,自耕農,佃農,奴隸全部被固著在土地上,按照土地面積繳納固定稅。隨著這種制度的逐漸發展,農民被固著在土地上,成為了隸農,被恩格斯稱為後世歐洲農奴制的開端。這種措施徹底摧毀了帝國境內的自耕農,隨著給社會上的窮人帶來生存和發展希望的社會流動性消失了,經濟的生機也一併消失了。

三、不屈的意志:巴高達運動

巴高達(bagauda或bacauda)這個詞有雙重詞源。一方面,它的拉丁語意為「強盜」或「煽動者」,另一方面,凱爾特語則表意為「戰士」。

巴高達運動

關於巴高達運動的第一份文獻記載於公元284年,他們活躍的區域完全局限於高盧省,利用當時帝國內部的混亂和蠻族的入侵,在高盧地區組建了第一支農民軍隊。威脅嚴重到足以讓戴克里先大帝任命馬克西米安為凱撒並讓他率領一支軍隊鎮壓叛亂。

在阿庇安的記載下,我們可以一窺當時巴高達運動的波瀾壯闊,「當時在高盧境內肆無忌憚的劫掠越來越兇,有毀滅一切的趨向,大路尤其不平安,一切可以用以牟利的東西都被人以及其粗暴的方式劫去」。

但是相較於阿庇安傾向於巴高達運動是一場盜匪運動,撒勒維安的記述更加趨向於這場運動的本質,被壓迫到極點的農民最後不屈的反抗,「他們(指農民)忍受苦難是出於無奈而不是心甘情願,他們靈魂嚮往著自由,而肉體受著最痛苦的奴役」,運動從一開始就是一種帶有農民運動性質的反抗,它由自耕農,佃農,和奴隸組成,他們反抗那些得到帝國軍隊支持的大土地所有者。

羅馬軍團

巴高達運動的爆發是基於兩個主要因素:一為,沉重的稅收負擔,行政腐敗和不合理的稅收對窮人的剝削,撒勒維安記載道「巴高達是被兇惡殘忍的官吏所搜刮的人,是受壓迫的人,是生路斷絕的人,他們失去了享受羅馬自由的權利」。二為,對土地集中和貧富分化反應和日益高壓的帝國統治的回應。《中世紀經濟社會史》的作者湯普遜說:「巴高達代表了一種試圖脫離羅馬帝國的革命性模式」。

公元289年,經歷了五年的抵抗,巴高達運動最終在羅馬帝國軍隊與當地奴隸主和大土地所有者的聯合鎮壓下結束。但是,這一場運動卻深深鼓舞了後世無數的農民和被壓迫者,在公元五世紀,同樣的地方,同樣有一群農民再次以巴高達的名義起來反抗社會的不公。而在十九世紀席捲歐洲的革命浪潮中,巴高達運動甚至被視為第一個「無產階級革命」。

而在內部的動蕩和外來蠻族的入侵中,多年後,帝國終於窮途末路了。

汪達爾人洗劫羅馬城

文史君說:

戴克里先大帝自始至終都對他的改革無比自豪,認為他成功延續了羅馬帝國的國祚,但是這種延續是以羅馬治下子民的悲慘境遇為代價的。他成功的將羅馬變成一個四千萬人的大監獄,以殘酷的剝削為帝國供給稅收,當一切都為帝國的存續服務時,羅馬帝國也就在這一刻滅亡了。帝國一時的軍事強盛掩蓋不了他已經是冢中枯骨的事實,內部此起彼伏的「巴高達運動」和外部的蠻族入侵,終於給羅馬,這個一切人的壓迫者,蓋上了棺蓋。

參考文獻:

厲以寧:《羅馬-拜佔庭經濟史》,商務印書館,2015年

蔡鴻生:《西羅馬帝國的巴高達運動》歷史教學,1963年第8期

麥可·格蘭特:《羅馬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作者:浩然文史·鄭大嵩陽國學會)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相關焦點

  • 蠻族入侵與西羅馬帝國滅亡
    到了公元四世紀末,羅馬軍隊大致已經成功地抵擋住蠻族的入侵。不過,由於蠻族的壓力太大,因此他們不得不棄守多瑙河及萊茵河這兩道防線。之後這除了導致蠻族的入侵之外,同時也導致西羅馬帝國和羅馬文明的滅亡。  造成蠻族入侵的因素很多,其中之一是他們受到來自亞洲蒙古的匈奴民族的壓迫。匈奴在被中國的漢王朝擊潰之後便舉族西遷。他們具有遊牧民族的剽悍和殘忍,令日耳曼部落聞風喪膽。大約在公元370年間,匈奴佔據了東哥特人的土地,同時不斷地西遷。
  • 同樣面對洶湧的蠻族入侵,東羅馬帝國是如何活下來的
    拜佔庭帝國在1453年的滅亡確實令人痛惜,不過,這個帝國能夠延續千年之久則更讓我們驚異。當西羅馬帝國被洶湧而來的蠻族浪潮擊潰的時候,拜佔庭不僅生存了下來,還幾乎沒有損失任何領土,此後更有幾乎重塑羅馬榮耀的查士丁尼大徵服。要弄清拜佔庭是如何在漫天遍野的蠻族災難中突圍而出,就需要還原一千多年前那一場場驚心動魄的生死破局。
  • 蠻族入侵後的教會(一)
    蠻族間建立各自的國家,雖然過去都稱為日耳曼人,但隨著各個國家的建立,彼此間的交往日漸減少。在各自不同的地理範圍之內,形成不同的文化。 在這場運動中(半世紀至一世紀)歐洲處於黑暗時期,因為羅馬所打造的輝煌文明,在蠻族戰火下趨於滅亡。只有在各個隱修院中,那些本篤會的修士們承擔起了文明的傳遞,他們通過手抄卷的方式,珍藏了大量希臘羅馬古典文化。
  • 漢文化和羅馬共同的傷痛:五胡亂華和蠻族入侵
    公元4-5世紀似乎是一個不祥的年代,在東方,五胡亂華,漢魏以來的統治秩序崩潰;在西面,歐洲和黑海的蠻族入侵羅馬,分別導致龐大的晉帝國與羅馬帝國只剩下半壁江山,剩下的一半則建立了大大小小的蠻族國家。這兩件幾乎同時發生的歷史事件,也經常被拿來作比較。
  • 如何界定蠻族與文明的區別?
    提到蠻族這個詞,或許大家第一時間聯想到的,是滅亡了西羅馬帝國的諸多遊牧民族。不過蠻族這個詞並非是其字面意思。怎麼說呢?大多數發達文明,看待其他相對落後的文明,會以蠻族相稱。但蠻族和文明之間並非一成不變的,蠻族文明起來甚至比之前的文明本身還要強大。
  • 文明與野蠻的戰爭之中,為何歐洲幾次被「蠻族」打敗?
    原因是複雜的,羅馬這個巨頭的崩潰,是政治動蕩不安,加之經濟破產的產物,當幾乎每一任羅馬皇帝的登基都造成內戰的時候,羅馬政權帶給人民的不再是以前的和平和富足。他固然能在沙隆之戰中暫時抵抗阿提拉的軍隊,卻被長達數百年的戰略衝擊徹底打擊到分崩離析了,至於中世紀的蠻族入侵,並不能以現在歐洲文明的強大來定位當時的歐洲。
  • 氣候異常致糧食危機,蠻族崛起致城池淪陷,西羅馬帝國無力回天
    接連三次大規模反擊蠻族人的戰爭失敗過後,西羅馬帝國在軍事上的有生力量也愈發不足,再加上內部危機的困擾,最終西羅馬帝國難以繼續做出防禦蠻族人進攻的有效軍事行動,不得不面對滅亡的命運。第一次遭遇蠻族勢力大規模進攻,當為公元376年,此時的帝國尚未分裂,不過分裂趨勢其實已經非常明顯了。
  • 曾經與漢朝齊名的大羅馬帝國,為什麼滅亡後再也沒有重建過?
    在兩個帝國滅亡後,東西方的歷史卻走向了不同的道路。漢代以後,東方周而復始地誕生了眾多以漢朝疆域為基礎的王朝,並最終孕育了現代中國。而羅馬帝國滅亡後,帝國的廢墟上再也沒建立羅馬人的國度,為什麼羅馬人民不選擇再造羅馬呢?
  • 克洛維加冕:蠻族與羅馬的結合
    前因 西羅馬帝國滅亡: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末代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被日耳曼蠻族國王奧多亞塞廢黜。 公元496年,法蘭克人首領克洛維一世加冕為國王,法蘭克王國正式成立。
  • 蠻族滅亡西羅馬帝國後 羅馬法在中世紀歐洲是怎樣延續的
    羅馬法是指古羅馬國家從形成到滅亡整個歷史時期全部法律的總稱。它既包括自公元前8世紀羅馬國家產生至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這個時期的法律,又包括查士丁尼時期拜佔庭(即東羅馬帝國)的法律。首先,日耳曼人粗陋的習慣法不具備羅馬法的普遍性,它只適用於本部族的人群,因此,在羅馬帝國原來的核心地區,如北義大利、西班牙和法國南部,長期保持著「羅馬人」遵行羅馬法、蠻族人群遵行日耳曼法的「屬人主義原則」。
  • 羅馬的滅亡是因為阿提拉的入侵? 阿提拉真的打贏羅馬帝國了嗎?
    羅馬帝國究竟是如何被毀滅的,在史學界依然存在著很多爭議。不過,大部分歷史專家都比較贊同羅馬帝國是從內部開始毀滅的。專家們雖然認為羅馬帝國是從內部自己毀滅的,但是在網絡上卻流傳著另一個說法。很多網友認為,是阿提拉的入侵,最終導致了羅馬帝國的毀滅,而且這個觀點還被網友們用來間接的證明漢朝的強大。
  • 難弟不難兄,羅馬帝國分裂,為何西羅馬滅亡,東羅馬依舊繁盛?
    而東羅馬帝國不得了了,它所面臨的敵人,主要包括多瑙河以北的遷徙蠻族,例如哥特人,但要注意的是,此時的西哥特蠻族,主要就在東羅馬境內。還有就是東部的龐然大物,即薩珊波斯帝國。而兩國在北非的領土則相對安全,主要是一些虛弱的沙漠遊牧民族和埃及南部的偏向自守的阿克蘇姆王國。
  • 羅馬主體民族的拉丁人,為何在羅馬滅亡後「墮落」,沒能東山再起
    公元476年,隨著西羅馬的皇帝羅慕路斯二世的退位,西羅馬宣告滅亡。但是,在西羅馬滅亡後,並沒有一個新的拉丁民族政權重新建立,相反各個其他在羅馬時期被認為是蠻族的民族卻在歐洲先後建立了大大小小數不清的國家,隨著西羅馬的滅亡,歐洲也進入了暗無天日的中世紀時期。
  • 羅馬主體民族的拉丁人,為何在羅馬滅亡後「墮落」,沒能東山再起?
    公元476年,隨著西羅馬的皇帝羅慕路斯二世的退位,西羅馬宣告滅亡。但是,在西羅馬滅亡後,並沒有一個新的拉丁民族政權重新建立,相反各個其他在羅馬時期被認為是蠻族的民族卻在歐洲先後建立了大大小小數不清的國家,隨著西羅馬的滅亡,歐洲也進入了暗無天日的中世紀時期。
  • 民族遷徙時的蠻族大軍:根本不會害怕漢晉時期的中原軍隊!
    在有意無意之中,忽略了當時的蠻族軍隊已經在各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如果說公元1世紀的森林部落,還不能在開闊地上擊敗陣列完整的羅馬軍團。那麼在公元4-5世紀,這些蠻族部隊就已經和當時的羅馬軍隊不相上下了。尤其是在帝國中後期,大量蠻族步兵被招募進入羅馬軍隊服役。當他們重新站在帝國的對立面,也依然是以偏羅馬的方式作戰。
  • 羅馬帝國的榮耀絕響:斯特拉斯堡一戰擊潰宿敵日耳曼蠻族
    這些部落聯盟為了擴張生存空間,開始頻繁襲擾羅馬帝國邊境,終於釀成了公元168年的第一次蠻族大入侵。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在徵討蠻族的戰爭中染病死於前線,帝國盛世也隨之一去不復返。隨後的200年間,羅馬帝國在此起彼伏的蠻族入侵、內亂和瘟疫的打擊下日益衰落。到了公元4世紀,帝國不僅喪失了萊茵河以東全部領土,萊茵河以西的高盧也岌岌可危。
  • 「蠻族」戰勝「正規軍」,不可一世的羅馬軍團,被日耳曼軍團擊潰
    蠻族人更加擅長複雜地形作戰經過馬略的軍事改革之後,羅馬軍隊已經成為當時共和國在政治危機時期,依然能夠進行對外擴張作戰的重要基礎。特別是軍團作戰形式的確立,不僅保證了整個軍隊的作戰協調統一,還有助於減少戰場上的軍事傷亡,這對於一支軍團的連續作戰來說是非常必要的。
  • 帝國三分,羅馬滅亡在即!天降奧勒良大帝,三年光復全土
    羅馬和希臘是西方文明的源頭。希臘和羅馬想比,卻是曇花一現。羅馬曆經數代統治者對內部的不斷升級和優化,竟延綿兩千載。期間羅馬版圖雖有多次變更,在一些有為的君主手上,仍多次煥發生機。公元270年,羅馬帝國危機重重,一分為三,行將滅亡。國家危難之時,總是有人挺身而出。
  • 《全面戰爭:競技場》冷知識——歐洲蠻族(上篇)
    《全面戰爭:競技場》目前測試階段出現的四大陣營(羅馬、希臘、迦太基、蠻族)中,對於大部分玩家,最熟悉又最陌生的陣營恐怕就是蠻族了。因為對於中國玩家來說「蠻族」這個詞實在是太熟悉不過,蠻族關聯浮現的一串詞就是: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但眼中所看,顯然非腦中所念,《全面戰爭:競技場》遊戲中的蠻族到底是個啥玩意?
  • 歷史上的9月4日——西羅馬帝國滅亡
    推薦文章:《探析羅馬帝國衰亡的原因,蠻族入侵和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歡迎點擊閱讀原文。——476年9月4日,西羅馬帝國滅亡。這一年,中國處於南北朝中期,北魏孝文帝延興六年(六月改元承明元年),宋後廢帝元徽四年;該年,北朝魏獻文帝去世,南朝宋已經風雨飄搖。蠻族入侵和西羅馬帝國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