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功績比大禹,嘉惠巴蜀人

2020-12-23 青林知青

功績比大禹,嘉惠巴蜀人

作為喜歡歷史之人,現在看歷史題材的電視劇是越來越少了,以前還可以看一下所謂的歷史正劇,而現在幾乎是沒有一部嚴格意義上的正劇了。胡說八道的成分是越來越多了。前一陣看了《大秦帝國》電視劇,本以為是正劇,但裡面有個情節,讓我覺得,也屬胡編亂扯之列。

秦王伐楚,白起久攻鄢城不下,於是請來了著名的水利專家李冰,於是,在李冰的幫助下,通過燒石築堰之法築起堤壩,結果,水淹鄢城,十數萬人葬身魚腹。

白起水淹鄢城確有其事,那條淹城的「白起渠」至今還發揮著作用,灌溉著四邊的萬傾良田,但是,這本是為淹城而築之渠同李冰沒一毛錢的關係,無論是正史還是野史都無隻字記載,何來將這淹城而造成那麼多人死亡的屠城之事,安在李冰身上呢?編劇是什麼用意呢?不懂。

李冰,秦國蜀地郡守,他是繼司馬錯、張若之後的第三任蜀郡守。雖然後世對李冰的評價相當之高,他造福於民的豐功偉績萬世不朽,但從當時的影響來看,李冰顯然不算個什麼特別的人物,史書上竟沒有他的什麼記載,不說簡單的身世鄉裡,生平事跡了,甚至連生卒年代也隻字全無,我們只能從一些地方志和民間傳說中,對李冰形成一個大概的印象。

在正史中,對先秦歷史最權威的《史記·河渠書》中僅記有:「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飢懂,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而對如何建,是誰主持建這些重要之信息,也只記下這位創建都江堰豐功偉跡的水利專家和地方官是「蜀守冰」,既沒有寫他姓什麼,也沒有說他是如何實施的。這位水利專家的姓,是後來班固的《漢書》才補上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才知道李冰的名字。

從目前的史料看,李冰是秦昭王五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56年,被任命為蜀郡守的。到任後,親眼看到當地嚴重災情,發源於成都平原北部岷山的岷江,沿江兩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但到了灌縣附近後,因地勢平緩,於是橫衝直闖地衝決堤岸,泛濫成災,並且從上遊挾帶而來的大量泥沙,也容易淤積在這裡,抬高河床,加劇水患。因此,李冰到任不久,便開始著手進行大規模的治水工作。

當李冰為蜀郡守之時,蜀地大局已定,所以興修水利、大力發展農業生產,便成了李冰要做的頭等大事。李冰在蜀任職長達十餘年,是一位「能知天文地理」的奇才,涉及經濟建設諸如水利、交通、鹽業等許多領域都有非凡的建樹,特別是水利建設更是功績卓著。

我現在是弄不懂,這李冰的任命,上方是看中了他在水利方面才能,還是李冰在上任後,找了這方面的高人,助其來進行水利建設。我感覺應該是後者。因為如果是前者的話,就是說,李冰在未上任蜀郡守之前就是個水利奇才,而秦統治者是人盡其能而任用之。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怎麼說李冰在秦王朝也算一號人物了,來蜀之前也應該有相應之業績,史書至少要記上一筆,不可能無視而無一字。

任命一個普通郡守那的確不算個什麼事,史書無載是很正常的,當時的秦王朝看重的應該是如一般官員的業績考量,也就是能安撫百姓,治理得力,能為大秦帝國提供大量的賦稅和軍需。至於在蜀地如何進行水利建設,應該不是當局者考慮的事。

在中國古代社會,科學的地位是很低的,什麼設計,工藝,抑或是工匠,專家,統屬旁門左道,而這些並不是一日之功所能掌握的。李冰作為一個士大夫,他首先要學習的是治國之策,為官之道,忠君之效,他不可能在這科學上下大功夫的,不然,僅憑這在水利方面的奇才,是混不到位顯高官的。

如同這白起所築水淹鄢城的渠,我們只能叫作「白起渠」,至於它的真正設計構思者怕在當時都無人知曉為誰,這也可以理解,長城是秦始皇修的;大運河是隋煬帝開通的;帳只能算在這些顯赫人物身上,如同這都江堰,只能歸功於李冰一樣。

這樣說我認為並不埋沒李冰之功勞。他是組織者和實施者,大家應該知道有時候這組織協調,決策的動議,比之去親身實踐更難,這應該是不爭之實吧。當然,在近代,科學的地位有所提高,但有時卻又反其道而行之,如京張鐵道我們知道了詹天佑,但背後的決策和組織者袁世凱卻被我們所遺忘。也許,這同他的臭名聲有關吧。

唐代大詩人杜甫曾做《石犀行》,詩云:「君不見秦時蜀太守,刻石立作五犀牛。自古雖有厭勝法,天生江水向東流。蜀人矜誇一千載,泛濫不近張儀樓。今年灌口損戶口,此事或恐為神羞」,對李冰的功績作了肯定。

李冰作為蜀地的最高管理和決策者,他遵循自然規律、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工程的竣工雖說是勞動人民的功勞,但他個人的堅持不懈,憑藉堅強的意志所組織修成的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了天府之國,直到兩千多年後的今天,都江堰工程仍然造福著黎民百姓,灌溉著數百萬畝的良田。這既受益於當世,更造福於子孫後代偉大工程。也為秦帝國的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李冰功不可沒,實是中國歷史上之少有的偉人。無愧於「川父」之稱號。

相關焦點

  • 有聲小說:四川歷史名人遊成渝②|李冰大禹赴會都江堰 成渝山水結義...
    說到這都江堰呀,車上有兩個人可是都在這裡幹過大事兒的,那就是大禹和李冰,現在都江堰乃至整個四川都時刻記著他們的豐功偉績啊。大禹、李冰,你們來給大家講講吧!」大禹忙不迭地應道:「哎呀,說什麼大事兒嘛,我就是做了點我應該做的。不過這個地方我可太熟悉了,我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現在的都江堰嘛!」
  • 【方志四川•新刊預覽】《巴蜀史志》「四川歷史名人」專刊推介
    專刊推介《巴蜀史志》「四川歷史名人」專刊2017年,四川省啟動實施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先後確定大禹、李冰、武則天、李白、杜甫、蘇軾、文翁、司馬相如、常璩、陳子昂、格薩爾 「治國理政 民惟邦本」欄目,以率領華夏先民走出洪荒、在中國歷史上首創「國家」這一新型社會政治形態的大禹,一代雄才、治蜀造福於巴蜀人民的諸葛亮,中國唯一女皇、開啟唐朝「開元之治」盛世的武則天為記述研究、傳承弘揚對象。
  • 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和歲修制度,中國古代的匠人精神
    「水旱從人,不知飢謹,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華陽國志》)。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之後,成都平原才從一個水患自然災害頻發的地方變成富饒的天府之國。」建議秦惠文王應當趁此機會出兵平息巴蜀戰爭,並且佔據巴蜀之地為秦國國土。得到蜀國地區的人力、物力和地理位置優勢便可以伺機吞併楚國。然後秦惠文王命司馬錯率領大軍將巴蜀之地納入到秦國版圖,後來又平定了陳莊之亂、公子煇叛亂,其後秦國在巴蜀地區設立郡縣制管理當地事務。
  • 專訪向寶雲:深入發掘巴蜀文化的時代價值
    一是持續推進巴蜀文化的探源研究,積極展開考古調查和發掘。特別是對巴蜀文化起源及其與中原早期文明互動關係問題,應組織力量重點突破,明確巴蜀文化在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中的地位。值得關注的是,2019年底,廣漢三星堆三號坑的發現為巴蜀文化探源研究提供了更多線索。
  • 大禹.水仙尊王 -廟會走透透
    大禹.水仙尊王(上)/陳煒舜五四前後,以顧頡剛為代表的古史辨派提出了「層累造成說」:周人心目中最古之人是禹,
  • 傳承巴蜀文脈 講好四川故事——四川歷史名人叢書推廣活動啟幕
    「巴蜀多嬌子,一脈耀千秋。」四川歷史文化積澱深厚,湧現出了一大批傑出政治家、思想家、科學家、藝術家。認識、了解、傳承、發揚好四川歷史名人的精神文化價值,有益於增強川人的文化自信。  10月15日下午,由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指導、新華文軒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主辦,眉山市新聞出版局、四川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承辦的「傳承巴蜀文脈 講好四川故事 歷史談誦:東坡文化精神的中國意義暨四川歷史名人叢書傳播推廣啟動儀式」在眉山市三蘇祠博物館舉行。
  • 秦國的巴蜀戰略
    拿下巴蜀,所有的西南部分盡在囊中,扼守住通道。自此,進可攻,退可守,霸業可期。眼光呀,要知道當時巴蜀還不是天府之國,因為李冰還沒有開鑿都江堰。秦國拿下巴蜀就擁有了鞏固的大後方,從此天下無憂。司馬錯出兵蜀國,沒有辦錯,直接滅了蜀國。滅了一國,遷哥只用了一句話。蜀國在先秦時期歷史上是那麼的微不足道。
  • 【散文】那位叫李冰的郡守(作者:來銀玲)
    【散文】那位叫李冰的郡守文/ 來銀玲叫李冰的人很多,做郡守的人亦不少,而那位既叫李冰又做郡守的人卻只有一位
  • 《中國神話傳說》——11.大禹時代的神話傳說
    為了徹底戰勝共工,杜絕水患,大禹在茅山召集眾神,商討計策。由於茅山是眾神「會聚計議」的地方,後來就改稱會稽山。會稽,就是會聚計議的意思。眾神紛紛準時趕到會稽山,共商治水大計,只有防風氏姍姍來遲。防風氏身高三丈多,龍頭牛耳,獨眼獨眉。他的驕傲怠慢激怒了大禹。大禹立刻下令處死他。但防風氏身材高大,劊子手夠不著他的腦袋,只好命人臨時搭了一個臺子,劊子手站在臺子上才砍下了防風氏的腦袋。
  • 都江堰是李冰修建的麼?3點證據可以證明,李冰兒子是二郎神原型
    根據史料的推測,李冰應該是秦昭王時期的人,這個時候秦國已經佔領了蜀地,所以李冰完全有資格被秦昭王派往蜀地擔任太守。當時蜀地是秦國的重要糧倉,長平之戰的時候,秦國之所以能夠長期維持和趙國的對峙局面,多虧了蜀地源源不斷運送過來的糧食。
  • 李冰:自我感知中的「世界」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我上大學的時候平時作業就是做三維的場景和人,自然而然地就喜歡關注這方面。當我確定題材後,最開始用溼版工藝拍攝,後來取消了相機,直接用投影機投到溼版上。但是我對曝光時間和定影效果掌握的不是太好,就試驗性地換了一下鉑金印相。
  • 神龜踏水而來,送給大禹的神秘書籍,是大禹治水的關鍵
    大禹是皇帝的玄孫。顓(zhuān)頊(xū)的孫子,他最著名的功績便是:疏通了九河,在根本上解決了水患。大禹治水,相信這個故事是玩王者榮耀的小孩子都知道的故事,相傳四五千年前,發生了一次特大級洪水災害,為了解除水患,部落聯盟會議推舉了大禹去治水,結果勝利了。
  • 在「大禹治水」的畫像中,大禹本人為何手拿一把叉子?這能治水?
    人類在自然災害的面前總是顯得十分渺小,但人總是有著開發不盡的潛力。在生存條件單一艱難的遠古時期,古人的智慧卻時常令人感到震驚,中國古代早期是農耕文明的時代,百姓基本務農,都憑藉著自己的辛勤勞動賴以生存。農業的作用在古代顯得十分重要,農作是需要依賴天氣和氣候的,故而古人常常祈求風調雨順,以求得來年豐收。
  • 與伏羲、黃帝比肩的賢聖帝王——大禹
    禹是上古時期夏后氏首領、夏朝開國君王,歷史治水名人,史稱大禹、帝禹、神禹。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後代,鯀的兒子,母為有莘氏之女修己。相傳,禹治理洪水有功,接受帝舜禪讓,繼承部落首領。在諸侯的擁戴下,正式即位,以陽城為都城,一說以平陽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晉陽),國號為夏,分封丹朱(堯的兒子)於唐國,分封商均(舜的兒子)於虞國。
  • 【歷史大講壇】大禹除了治水,他還做了什麼?
    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  ,安邑(今山西省夏縣)人,上古時期夏后氏首領、夏朝開國君王,歷史治水名人,史稱大禹、帝禹、神禹。相傳,禹治理洪水有功,接受帝舜禪讓,繼承部落首領。在諸侯的擁戴下,正式即位,以陽城為都城,一說以平陽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晉陽),國號為夏,分封丹朱(堯的兒子)於唐國,分封商均(舜的兒子)於虞國。
  • 大禹的真正意圖:他就是想讓天下變成自己家的
    一些不了解的人會認為是大禹改變了禪讓制,直接把王位傳給了夏啟。更熟悉這段歷史的人或許會知道,在大禹和夏啟之間,人們往往忽略掉了一個關鍵人物——伯益。伯益是顓頊的後裔,主管山林河澤草木,傳說有馴服鳥獸的能力。他曾幫助大禹治平水土、平三苗之亂,率先帶領人們鑿井,推廣水稻種植。
  • 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評出十人,看看有你家鄉的嗎?
    這10位名人,從漢代到清代,來自政治、文學、思想、教育、科學、史學等領域,他們作為巴蜀文化的傑出代表,以敢為人先、善於創新創造的突出特點,在中華歷史文化長河中開創多個第一,人格魅力光照千秋,功績成就影響至今。
  • 山海經中發現有關大禹家族治水的秘密,一旦被證實,或將顛覆認知
    大禹是我國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中國國土為九州,並鑄造象徵最高權力的「九鼎」,後人稱他為大禹,也就是偉大的禹的意思。但是令很多人不解的是為何治水的重任一直都是大禹家族承擔的,他們家族難道有什麼特殊的神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