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績比大禹,嘉惠巴蜀人
作為喜歡歷史之人,現在看歷史題材的電視劇是越來越少了,以前還可以看一下所謂的歷史正劇,而現在幾乎是沒有一部嚴格意義上的正劇了。胡說八道的成分是越來越多了。前一陣看了《大秦帝國》電視劇,本以為是正劇,但裡面有個情節,讓我覺得,也屬胡編亂扯之列。
秦王伐楚,白起久攻鄢城不下,於是請來了著名的水利專家李冰,於是,在李冰的幫助下,通過燒石築堰之法築起堤壩,結果,水淹鄢城,十數萬人葬身魚腹。
白起水淹鄢城確有其事,那條淹城的「白起渠」至今還發揮著作用,灌溉著四邊的萬傾良田,但是,這本是為淹城而築之渠同李冰沒一毛錢的關係,無論是正史還是野史都無隻字記載,何來將這淹城而造成那麼多人死亡的屠城之事,安在李冰身上呢?編劇是什麼用意呢?不懂。
李冰,秦國蜀地郡守,他是繼司馬錯、張若之後的第三任蜀郡守。雖然後世對李冰的評價相當之高,他造福於民的豐功偉績萬世不朽,但從當時的影響來看,李冰顯然不算個什麼特別的人物,史書上竟沒有他的什麼記載,不說簡單的身世鄉裡,生平事跡了,甚至連生卒年代也隻字全無,我們只能從一些地方志和民間傳說中,對李冰形成一個大概的印象。
在正史中,對先秦歷史最權威的《史記·河渠書》中僅記有:「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飢懂,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而對如何建,是誰主持建這些重要之信息,也只記下這位創建都江堰豐功偉跡的水利專家和地方官是「蜀守冰」,既沒有寫他姓什麼,也沒有說他是如何實施的。這位水利專家的姓,是後來班固的《漢書》才補上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才知道李冰的名字。
從目前的史料看,李冰是秦昭王五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56年,被任命為蜀郡守的。到任後,親眼看到當地嚴重災情,發源於成都平原北部岷山的岷江,沿江兩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但到了灌縣附近後,因地勢平緩,於是橫衝直闖地衝決堤岸,泛濫成災,並且從上遊挾帶而來的大量泥沙,也容易淤積在這裡,抬高河床,加劇水患。因此,李冰到任不久,便開始著手進行大規模的治水工作。
當李冰為蜀郡守之時,蜀地大局已定,所以興修水利、大力發展農業生產,便成了李冰要做的頭等大事。李冰在蜀任職長達十餘年,是一位「能知天文地理」的奇才,涉及經濟建設諸如水利、交通、鹽業等許多領域都有非凡的建樹,特別是水利建設更是功績卓著。
我現在是弄不懂,這李冰的任命,上方是看中了他在水利方面才能,還是李冰在上任後,找了這方面的高人,助其來進行水利建設。我感覺應該是後者。因為如果是前者的話,就是說,李冰在未上任蜀郡守之前就是個水利奇才,而秦統治者是人盡其能而任用之。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怎麼說李冰在秦王朝也算一號人物了,來蜀之前也應該有相應之業績,史書至少要記上一筆,不可能無視而無一字。
任命一個普通郡守那的確不算個什麼事,史書無載是很正常的,當時的秦王朝看重的應該是如一般官員的業績考量,也就是能安撫百姓,治理得力,能為大秦帝國提供大量的賦稅和軍需。至於在蜀地如何進行水利建設,應該不是當局者考慮的事。
在中國古代社會,科學的地位是很低的,什麼設計,工藝,抑或是工匠,專家,統屬旁門左道,而這些並不是一日之功所能掌握的。李冰作為一個士大夫,他首先要學習的是治國之策,為官之道,忠君之效,他不可能在這科學上下大功夫的,不然,僅憑這在水利方面的奇才,是混不到位顯高官的。
如同這白起所築水淹鄢城的渠,我們只能叫作「白起渠」,至於它的真正設計構思者怕在當時都無人知曉為誰,這也可以理解,長城是秦始皇修的;大運河是隋煬帝開通的;帳只能算在這些顯赫人物身上,如同這都江堰,只能歸功於李冰一樣。
這樣說我認為並不埋沒李冰之功勞。他是組織者和實施者,大家應該知道有時候這組織協調,決策的動議,比之去親身實踐更難,這應該是不爭之實吧。當然,在近代,科學的地位有所提高,但有時卻又反其道而行之,如京張鐵道我們知道了詹天佑,但背後的決策和組織者袁世凱卻被我們所遺忘。也許,這同他的臭名聲有關吧。
唐代大詩人杜甫曾做《石犀行》,詩云:「君不見秦時蜀太守,刻石立作五犀牛。自古雖有厭勝法,天生江水向東流。蜀人矜誇一千載,泛濫不近張儀樓。今年灌口損戶口,此事或恐為神羞」,對李冰的功績作了肯定。
李冰作為蜀地的最高管理和決策者,他遵循自然規律、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工程的竣工雖說是勞動人民的功勞,但他個人的堅持不懈,憑藉堅強的意志所組織修成的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了天府之國,直到兩千多年後的今天,都江堰工程仍然造福著黎民百姓,灌溉著數百萬畝的良田。這既受益於當世,更造福於子孫後代偉大工程。也為秦帝國的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李冰功不可沒,實是中國歷史上之少有的偉人。無愧於「川父」之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