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的巴蜀戰略

2020-12-22 西桐居主人

雄獅可以懶洋洋,卻不容蔑視。沉默有沉默的理由,爆發有爆發的機會。

公元前316年,司馬錯和張儀開始了一場戰略大討論。張儀的主張是先打韓國,因為韓國勢力不大,卻是東進的一個門戶,具有很強大的象徵意義。司馬錯則不然,認為應該悶聲發大財,先鞏固好自己才是根本。當時的國際形勢是,齊國、楚國、秦國都成為國際性大國,但是秦國還是被鄙視的。齊國滅宋國的時候,引起了聯軍攻打,就是因為不想讓齊國成為獨樹一幟的大國,楚國看到了這一點,趕緊去救,可惜去的晚,齊國很快被打擊了,否則就是三國鼎立的局面。大家都想當頭,但是誰先冒泡,誰就先挨揍哦!對秦國而言,北有魏國的牽制,南有蜀國的一條水路直通楚國,南北不經營成鐵桶,勢必背腹受敵,成就不了大業,東進的腳步隨時可能被打斷。打魏國是拿下魏國黃河以西,包括甘肅、寧夏一帶的土地,從此北側黃河天險成為屏障。拿下巴蜀,所有的西南部分盡在囊中,扼守住通道。自此,進可攻,退可守,霸業可期。

眼光呀,要知道當時巴蜀還不是天府之國,因為李冰還沒有開鑿都江堰。秦國拿下巴蜀就擁有了鞏固的大後方,從此天下無憂。

司馬錯出兵蜀國,沒有辦錯,直接滅了蜀國。滅了一國,遷哥只用了一句話。蜀國在先秦時期歷史上是那麼的微不足道。遷哥沒有告訴我們怎麼拿下蜀國的,尤其是怎麼突破秦嶺之險到巴蜀大地的。歷史記錄者重視的是成功帝王將相的生活,失敗者總是不屑一顧。

不再先和東方諸國爭鋒,而是先鞏固後方,哪怕沒有威脅也是不得不防,拿下,不用再分兵,還可利用天府之國的兵力、糧食等。

眼光一換,境界頓變。

每個人都渴望成功,可僅有努力是不夠的,方向很努力。把方向的一般是指揮者,衝鋒的一般是執行者。沒有什麼高低,適合罷了。

相關焦點

  • 滅巴蜀的為何是秦國,而不是楚國(下)
    秦滅巴蜀之戰和秦滅巴蜀的歷史原因前文已介紹過秦國和巴蜀兩國雖然存在過友好合作關係,但是蜀國也時常侵略秦國,佔領了許多原本屬於秦國的土地,這自然引起秦國的強烈不滿。秦國一直在尋找機會報復蜀國,收復領土乃至吞併整個蜀國。而巴蜀兩國之間的矛盾為秦國提供了有利時機。巴蜀之間為了爭奪地盤,擴張自身勢力,常常發生戰爭,巴蜀是世仇。
  • 戰國時期,為何是秦國攻佔巴蜀之地,而不是楚國呢?
    秦滅巴蜀之戰,於周慎靚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國張儀、司馬錯等率軍攻滅巴(今四川東部)、蜀(今四川西部)的戰爭。在春秋戰國時期,巴國、蜀國位於今四川省、重慶市一帶。到了戰國中期,巴國、蜀國兵戎相見,這給秦國攻佔巴蜀之地提供了一個契機。
  • 因為這個巴蜀間的自私小國,秦國才得以用石牛之計滅掉巴蜀兩國
    公元前611年,又聯合秦國、巴國、楚國滅了庸國。杜尚出於既想要永遠佔據這些有利地形,又不想增加軍力開支的考慮。將兩國之地建立藩屬國苴國,封於其弟杜葭萌。苴國定都吐費城(今廣元昭化鎮)。所轄之地大致相當於現如今四川的廣元市全境、綿陽市梓潼縣、劍閣縣,陝西的寧強縣、略陽縣、南鄭縣,甘肅的康縣。
  • 戰國風雲,韓國蕞爾小國,秦國卻攻蜀而不攻韓的背後有何戰略意義
    導語:戰國風雲,韓國蕞爾小國,秦國不先攻打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為何先打巴蜀地區,背後有何戰略意義公元前318年,隨著商鞅變法在秦國深入進行,秦國的崛起對其他強國如韓、趙、魏、燕、齊等國構成了重大的戰爭威脅,於是,五國將領率領本國軍隊和匈奴軍隊一同攻打秦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五國伐秦,在修魚地區(今河南原陽
  • 長平之戰時秦國的戰略形勢是怎麼樣的?
    你得先了解當時的基本情況以下正文長平之戰時,雖然還有東方六國,但各國國情不同,暫時做一個小結:1.燕齊仇怨2.前279年,秦楚的鄢郢之戰3.前273年,秦與趙魏的華陽之戰4.前264年,秦韓的陘城之戰5.前260年,秦趙長平之戰這是已知的與長平之戰年份接近,各國與秦的戰爭我們從地形圖看一下秦的戰略進攻情況
  • 從後勤供給角度,分析秦惠文王攻打巴蜀而非韓國,兩權相害取其輕
    巴蜀能為秦國提供戰略後勤資源,落在敵國手中對秦國傷害更大,兩權相害取其輕戰國時代是一個比拼綜合實力的年代,在這樣一個時代裡,軍事實力是國家是否能夠穩定發展的一個重要的保障,但是一個合格的強大的軍隊背後,都有一個經濟強盛、內政穩定的社會背景進行支撐,所以在戰國時的文臣武將的配合是非常重要的。
  • 為秦國統一奠定物質基礎的名將,歷史卻名聲不顯
    未得巴蜀之前的秦國版圖我們前面說了,變法之後的秦國雖然強大但是要想從山東六國搶奪土地還是很困難的,國力還不足以支撐。此時的秦國有一人便將目光投向了西南方向的巴蜀之地。巴蜀之地眾所周知,著名的《隆中對》就曾指出西川之地,沃野千裡,天府之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西川便是巴蜀,可見巴蜀之地何其富有。秦國也早就盯上這裡了,很快,機會便來了。公元前316年,巴國和蜀國打了起來,都來向秦國求救。這不是送上門來的肥肉嗎?
  • 秦國如何能夠做到以一敵六?這一策略貫穿秦國統一的始終
    一、秦惠文王時期:縱橫捭闔,見縫插針商鞅變法之後,國力逐漸強大,秦國從魏國手上拿到了河西之地,開始有了東窺的機會。到了秦惠文王時期,已經開始其東出的戰略。但實際上,整個秦惠文王時期,諸侯之間的實力差距並不明顯,而變法、新政也層出不窮。
  • 秦國第一名將竟然是他!
    ,但他是一位戰略大師,力助秦國一統江山。 從這番話可以看出,張儀的思維仍停留在春秋五霸時代,未能與時俱進,秦國統一之勢已成,哪裡還用打周天子的旗號?平白落下劫天子的惡名!秦軍東出函谷關,決勝中原,這是大勢所趨,但非要從險道深入萬山叢中與三晉搏命,簡直是白痴戰略。這個戰略也暴露了張儀的私心,他在魏國罷相主要是政敵公孫衍的陰謀,以張儀的為人哪裡肯吃這個啞巴虧,所以一力主張東進。
  • 滅韓國,還是吞巴蜀,若你是秦王會怎麼選?
    公元前316年,秦國君臣面臨著兼併天下過程中最艱難的一次抉擇,這一年遠在四川盆地的巴國和蜀國爆發矛盾,對秦國來說是一次千載難逢的介入機會。不過與此同時,秦國大力東擴的努力也逐漸收到成效,眼下只要消滅東進道路上的韓國,就有望進入洛陽,進而逼迫周天子交出九鼎。
  • 秦國危機的情況之下,司馬錯為什麼要硬槓張儀,勸秦王伐蜀?
    然而其一生領軍的高光便是勸秦王伐蜀,親自率軍佔領巴蜀全境,並多次平定蜀地叛亂。然而在秦伐蜀之前,時任秦相的張儀卻不同意,力主伐韓以圖東出,兩人在秦惠文王面前爭吵不休,相持不下,最終秦惠文王採納司馬錯的建議,決定出兵攻打蜀國。在秦國危機的情況下,司馬錯為什麼還要勸秦王伐蜀呢?
  • 秦滅巴蜀之戰:秦國供血能力大大提高,掀開秦滅六國的新篇章
    秦國吞併巴蜀的意義有多大?長期以來,史學家都認為秦國吞併巴蜀是秦國命運的分水嶺,自此掀開了秦滅六國的新篇章,史稱「秦並六國,自蜀始」。但是有一個問題,三國時期曹魏攻打蜀漢,要不是鄧艾偷渡陰平,鍾會就要無功而返了。曹魏吞併蜀漢那麼艱難,為什麼秦國吞併巴蜀這麼容易?
  • 秦惠王為何要南徵巴蜀,放棄張儀「挾天子」之策?千年難遇的契機
    在此期間,秦惠文王做出的最為重要的一項決定便是南徵巴蜀,不過這在當時曾在秦國引起了不小的爭議。以張儀為代表的一派認為應當伐韓國、臨二周,這遭到了司馬錯等人的反對,後者認為南徵巴蜀才是當務之急。那麼這兩個抉擇之間究竟孰對孰錯,秦惠文王又為何最終選擇南徵巴蜀了呢?
  • 秦國的統一之路:六國合縱為何總是鎩羽而歸?
    在這500多年中,秦從一個西陲部族,發展到橫掃宇內的最強國家,正確的大戰略和軍事外交決策,在其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雖然秦穆公之後的幾代秦公都缺乏雄才大略,但「稱霸西戎」已經使得秦國有了爭奪天下的資本。到戰國時期,秦西方為烏氏、綿諸,南鄰巴蜀,北有義渠,僅有東側的韓魏和東南的楚比較有威脅。而且,隨著三家分晉,應該說秦國在東側的壓力應該是部分降低的。
  • 揭密:秦國第一名將為什麼是司馬錯?
    感謝還一直關注著「楚漢春秋」的你們……導讀:提到秦國第一名將,浮現在大家腦海的就是王翦、白起、蒙恬之類的人物了。在歷史上他們確實為秦國統一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秦國歷史上卻有這樣一個人,他默默無聞卻每次能夠針砭時局,在戰略上領導秦國統一六國。沒錯他就是司馬錯,秦國第一名將!
  • 具有三大特色的遠交近攻軍事戰略,是秦國統一天下的決定性戰略
    他在位期間,憑藉著秦國強大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先後擊滅了戰國末期的其它六國,結束了從西周到戰國800多年諸侯割據的局面,把幅員遼闊的中國統一起來,建立了規模宏大、亙古未有的統一帝國,嬴政本人則成為千古一帝。而遠交近攻的軍事戰略是秦國統一天下的決定性戰略。秦國遠交近攻軍事戰略的形成與實施,是有它的歷史淵源的。
  • 秦滅巴蜀之戰,是秦國統一之路上的重要一步
    而這兩次合縱伐秦運動,秦國都是以失敗告終的。 由此可見,經歷過商鞅變法的秦國固然強大,但是秦國的敵人也隨之增多。秦國想要依靠一國之力,抵抗山東六國的侵害,唯一的辦法就是開疆擴土,富國強兵。而那個最好的選擇,就是巴蜀之地。
  • 商鞅、張儀、範雎,他們對秦國有什麼貢獻,誰的功績最大?
    商鞅、張儀、範雎的施政措施,都符合了當時秦國的實際情況。但商鞅、張儀改變了戰國的格局,使秦國突飛猛進;範雎僅僅圍繞秦昭襄王奪權展開行動,雖說提出的「遠交近攻」策略對秦國取得天下也有很大的正面效果,但與商鞅、張儀的貢獻相比,還是遜色不少。
  • 戰國七雄外的一大國,和秦國多次交手,最後還是被秦國消滅!
    三 眾所周知,巴國和秦國一樣,也是蜀國的冤家。對於相互毗鄰的巴蜀兩國,也曾因為疆域問題而互相攻伐。值得注意的是,正是石牛道的開鑿,導致蜀國最終被秦國消滅。 在得知蜀國開鑿石牛道的消息後,苴國君主苴侯自知難以抵擋,於是求救於秦。對此,在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遣張儀、司馬錯等人率軍走石牛道(今劍閣金牛道/劍閣道)滅蜀吞苴。在這場戰役中,蜀王身死,苴侯被廢,蜀太子逃到彭鄉(今彭州)被捉。此外,在消滅苴國、蜀國之後,秦國順手吞併了巴國,從而全面佔據了巴蜀之地。
  • 秦國之所以後期強大,是統治者,與地形優勢的雙重原因
    但在這時期,秦國迎來了決定後來一掃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商鞅變法,大家都學過的。又經過幾代明君的統治,在佔領巴蜀以後國力得到大的提升,恰恰在這時殺神白起出現了…白起的戰略方針非常簡單,就是殲滅戰,打擊敵人的有生力量。水淹楚都,大破韓魏聯軍,長平之戰都是白起的傑作,人頭數量有百萬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