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個巴蜀間的自私小國,秦國才得以用石牛之計滅掉巴蜀兩國

2020-12-22 川北歷史文化傳承人

古蜀國歷史追溯

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張儀、司馬錯以「石牛糞金、五丁開道」之計伐蜀,古蜀國滅。古蜀國共分為蜀山氏、蠶叢氏、柏灌氏、魚鳧氏、開明氏五個時期。

蜀山氏:此時的蜀山氏還稱不上王朝,只能算一個部族。蜀山氏源於岷江上遊地區。又稱為岷山氏。

蠶叢氏:從這個時期開始,才開始真正意義上的古蜀國。它的的第一代王名為蠶叢。蠶叢也是第一個養蠶的人。三星堆出土的青銅縱目面具極有可能就是蠶叢的形象。

青銅縱目面具

柏灌氏:如今對此時代的記載甚少,只知其在蠶叢氏與魚鳧氏時代之間持續了數百年,有傳言柏灌氏為楚地遷徙至蜀。

魚鳧氏:魚鳧氏是現如今知名度較高的古蜀時期。廣漢三星堆便是其國都所在地。目前三星堆出土的「青銅神樹、青銅面具、玉璋、象牙」都證明了其先進文明的存在。出土的「黃金權杖」更是與古埃及權杖十分相像,不能不讓人猜想此時的古蜀國人已與埃及人有所往來。

三星堆黃金權杖

杜宇王朝:杜宇以武力手段推翻魚鳧氏後,建立起自己的君主制王朝。公元前1046年,杜宇出兵參加了「牧野之戰」,因此被周天子正式冊封為蜀王。如今的成都金沙遺址便是杜宇王朝都城所在地。

金沙遺址太陽神鳥

苴國的建立

杜宇開創王朝歷十代君主至開明九世蜀帝杜尚。在與巴國長期交兵,秦、楚、庸三國虎視眈眈,內部政權不穩的情況下杜尚去帝號改稱蜀王。

在杜尚勵精圖治之下,蜀國很快穩定局勢。後在巴國忙於攻打南方諸小國之時,杜尚果斷出擊,滅了昔阝、平周兩國。佔領了今川陝一帶。自此佔據了西據巴國,北御秦庸的有利地帶。公元前611年,又聯合秦國、巴國、楚國滅了庸國。

杜尚出於既想要永遠佔據這些有利地形,又不想增加軍力開支的考慮。將兩國之地建立藩屬國苴國,封於其弟杜葭萌。

苴國定都吐費城(今廣元昭化鎮)。所轄之地大致相當於現如今四川的廣元市全境、綿陽市梓潼縣、劍閣縣,陝西的寧強縣、略陽縣、南鄭縣,甘肅的康縣。

與蜀國交惡

至開明十一世,蜀國所要求苴國貢稅更甚。苴國與宗主國蜀國已貌合神離。鑑於蜀國強大的軍事實力,苴國聯合巴國多次抗蜀。

至開明十二世杜蘆,巴蜀兩國再次爆發大戰。苴國派人為巴國帶路,此舉再次激怒蜀王杜蘆。杜蘆決定出兵徵討苴國。

假道伐虢」再次上演

情急之下的苴國忙結交秦國。秦國張儀假稱:「借道苴國伐蜀,以五能糞金石牛為謝」。苴侯欣然答應。此時蜀國也欲攻下苴國,奪下五牛。蜀王命人開鑿由蜀至苴官道(即後來的蜀道)。

金牛道

官道建好,蜀國正欲攻伐苴國。秦國大軍沿官到而至,於同年攻下蜀、苴二國。此時幡然醒悟的巴國忙出兵來援蜀國,行至半道,蜀國已滅。兩年後秦滅巴國。

自此秦國既有了巴蜀糧倉作為戰略物資大後方,又佔領了長江上遊的戰略要地。為接下來的伐楚做好了準備。也為統一六國打下基礎。

相關焦點

  • 滅巴蜀的為何是秦國,而不是楚國(下)
    秦滅巴蜀之戰和秦滅巴蜀的歷史原因前文已介紹過秦國和巴蜀兩國雖然存在過友好合作關係,但是蜀國也時常侵略秦國,佔領了許多原本屬於秦國的土地,這自然引起秦國的強烈不滿。秦國一直在尋找機會報復蜀國,收復領土乃至吞併整個蜀國。而巴蜀兩國之間的矛盾為秦國提供了有利時機。巴蜀之間為了爭奪地盤,擴張自身勢力,常常發生戰爭,巴蜀是世仇。
  • 秦國的巴蜀戰略
    張儀的主張是先打韓國,因為韓國勢力不大,卻是東進的一個門戶,具有很強大的象徵意義。司馬錯則不然,認為應該悶聲發大財,先鞏固好自己才是根本。當時的國際形勢是,齊國、楚國、秦國都成為國際性大國,但是秦國還是被鄙視的。齊國滅宋國的時候,引起了聯軍攻打,就是因為不想讓齊國成為獨樹一幟的大國,楚國看到了這一點,趕緊去救,可惜去的晚,齊國很快被打擊了,否則就是三國鼎立的局面。
  • 戰國風雲,韓國蕞爾小國,秦國卻攻蜀而不攻韓的背後有何戰略意義
    導語:戰國風雲,韓國蕞爾小國,秦國不先攻打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為何先打巴蜀地區,背後有何戰略意義公元前318年,隨著商鞅變法在秦國深入進行,秦國的崛起對其他強國如韓、趙、魏、燕、齊等國構成了重大的戰爭威脅,於是,五國將領率領本國軍隊和匈奴軍隊一同攻打秦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五國伐秦,在修魚地區(今河南原陽
  • 戰國時期,為何是秦國攻佔巴蜀之地,而不是楚國呢?
    對此,秦國名將司馬錯主張藉機滅蜀,認為「得其地足以廣國」,「取其財足以富民繕兵」(《戰國策·秦策—》);而且巴蜀可從水道通楚,「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並矣」(《華陽國志·蜀志》)。於是,秦惠文王採納了司馬錯的建議,在公元前316年消滅了巴國、蜀國,從而攻佔了巴蜀之地,進而為秦滅六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 為何秦滅巴蜀、趙滅中山皆無人幹涉,而齊吞燕、滅宋卻招致圍攻?
    前段時間曾經有同學私聊筆者說,同樣是吞併弱國,秦國吞併巴蜀兩國、趙武靈王攻滅中山國,都沒有受到各國的幹涉,更別提什麼出現合縱伐秦、合縱攻趙的大戰了,可為什麼齊國吞併燕國、滅亡宋國,卻兩度遭到了列國的幹涉,甚至還被五國合縱,一頓胖揍?
  • 秦惠王為何要南徵巴蜀,放棄張儀「挾天子」之策?千年難遇的契機
    在此期間,秦惠文王做出的最為重要的一項決定便是南徵巴蜀,不過這在當時曾在秦國引起了不小的爭議。以張儀為代表的一派認為應當伐韓國、臨二周,這遭到了司馬錯等人的反對,後者認為南徵巴蜀才是當務之急。那麼這兩個抉擇之間究竟孰對孰錯,秦惠文王又為何最終選擇南徵巴蜀了呢?
  • 滅韓國,還是吞巴蜀,若你是秦王會怎麼選?
    反觀韓國位於中原腹地,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而且在三家分晉之後是實力最弱的一個,如果能夠吞併韓國的話,就等於打通了秦人東進中原的道路,這個誘惑太大了。若我是秦王,可能就受不了這個誘惑,將出兵滅韓作為優先選擇。作為戰國時期縱橫家的典型代表,張儀的說法不能說沒有道理,但卻沒有考慮到秦國究竟是否有這個實力,而且即便能夠打下韓國,可接下來秦國將會面對什麼?
  • 要是沒有三家分晉,晉國有能力滅掉秦國嗎?
    韓趙魏三家分晉,各自為戰,他們再也沒有機會消滅秦國。晉無疑是春秋末期的最強國,但是地理位置讓晉很難一統天下,晉是四戰之地,北有遊牧,西有秦,東有齊,南有楚,根本沒辦法舉一國之力打一場戰,他們要打秦還要顧慮別人偷襲。
  • 戰國名將之秦國篇:在你的印象裡,秦國都有哪些名將?
    構思了幾天後,終於決定下筆寫篇關於戰國名將的文章,不過,因為秦國的名將屬實太多了,就把這篇關於戰國名將的文章一分為二,這篇是專門描述秦國名將的,隨後會再發布一篇關於六國名將的文章。早年間曾在秦軍中效力,公元前306年,秦武王在洛邑扛鼎,絕臏而亡,秦國陷入了內亂之中。當時,惠文后與羋八子(即大家耳熟能詳的秦宣太后)對迎立新君針鋒相對,此時魏冉的加入,這才使得姐姐羋八子在迎立新君一事上佔了上風,奈何趙武靈王強行插了一腳,把質燕公子嬴稷送回秦國,立為了秦王,是為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前期,秦宣太后羋八子掌權,魏冉被委以重任。
  • 從後勤供給角度,分析秦惠文王攻打巴蜀而非韓國,兩權相害取其輕
    在那個時候,山東六國的合縱策略剛剛成型,韓國最為合縱成員的一員,秦國想要攻打韓國勢必會引起其他國家的反對,如果因為這件事情而招致了山東六國的共同抵抗,那麼對於秦國來說將是得不償失的。同時,韓國確實擁有著很高的戰略地位,而這個戰略地位是利處也是弊端。
  • 秦滅巴蜀之戰,是秦國統一之路上的重要一步
    張儀和司馬錯就此事進行了激烈的探討,最後秦惠文王選擇了攻打巴蜀。而後來的無數事實也證明了,秦惠文王的這個選擇有多麼的正確。 秦滅巴蜀之前的尷尬境地 戰國時期,各國諸侯為了達到強兵富國的目的,紛紛開始變法,其中以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徹底,效果也最為驚人。
  • 戰國七雄外的一大國,和秦國多次交手,最後還是被秦國消滅!
    三 眾所周知,巴國和秦國一樣,也是蜀國的冤家。對於相互毗鄰的巴蜀兩國,也曾因為疆域問題而互相攻伐。 四 最後,由此,非常明顯的是,正是因為蜀國開鑿的石牛道,從而方便了秦國大軍進入到蜀地。
  • 少年軍|奮戰巴蜀中學
    近年的重慶高考成績單中,最耀眼的一所學校莫過於巴蜀中學了。巴蜀中學,創立於1933年,創校以來一直秉承「公正誠樸」的校訓,為巴渝大地培訓了無數傑出的精英人才,是重慶市資格最老、名聲最好的中學之一,也因為在教育領域內的非凡成就,廣受認同與嘉獎。
  • 這些名家也曾在巴蜀山水間徜徉
    江山代有才人出,這片藝術熱土,走出了蘇東坡、破山、張大千、陳子莊、張善子、郭沫若、石魯、蔣兆和、馮建吳、謝無量、劉孟杭等「本土造」藝壇明星,也以開放包容姿態,接納著徐悲鴻、齊白石、關山月、傅抱石等外來名家。
  • 戰國時期強國吞併小國不是很常見嗎?為何齊湣王滅宋就遭圍毆?
    春秋戰國時期,簡單點說,就是大國吞併中等國,中等國吞併小國的歷史。從春秋時期的幾百個諸侯國,到戰國時期的十幾個諸侯國已經說明了一切。因此,能夠存活到戰國的諸侯國,本身就是實力強勁的。比如戰國七雄,又比如中山國、宋國和越國。
  • 秦滅巴蜀之戰:秦國供血能力大大提高,掀開秦滅六國的新篇章
    但是你能想到的,敵人也能想到,敵人一定會在必經之路埋伏,層層伏擊導致外界人很難攻打巴蜀地區。但是秦國不存在這個問題,因為苴國不會方法秦國。秦國從勉縣出發,沿金牛道向巴蜀地區開進。蜀國得知後火速趕到葭萌關阻擊秦軍,葭萌關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有多重要?就這麼跟你說吧,這個地方與劍閣同樣重要。只要這個地方不失,那秦國就很難滅蜀。
  • 傳承巴蜀傳統文化 著名巴蜀笑星杜天棒收愛徒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丁寧攝影報導)11月26日,著名巴蜀笑星杜鈺在成都市郫都區舉行收徒儀式。
  • 秦有銳士,誰與爭鋒:這四位出身老秦人的秦國名將,你都認識嗎?
    拋開劇情不談,從「四代亂政」以來,秦國或者說古老的秦人部族,何嘗又不是在「共赴國難」?到了秦獻公結束「四代亂政」,開始初步改革,秦孝公與商鞅在亂世中攜手,掀起了「商鞅變法」,這個古老的秦人部族正在裂變當中,正在用老秦人的熱血,重新鑄就一個「如日方升」的新秦國,一個「誰與爭鋒」的秦國。
  • 楚國疆域最廣,為何統一天下的卻是秦國?
    在秦國開始統一天下的戰爭之前,楚國已然成為「南霸天」一樣的存在,甚至在秦人試圖通過武力掃清南方障礙時,對楚用兵幾乎傾盡了全國的兵力。然而,儘管楚國擁有令人生畏的體量,但最終完結戰國亂世的卻是偏居西陲的秦國,「秦」由此成為中國歷史上劃階段的時代符號。那麼楚國為什麼沒有取得秦人的成績?它比秦國差在哪裡呢?
  • 教科書中的這個大反派,讓秦國得以崛起,為秦國統一立下兩大功勞
    於是提出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當時趙國擔心秦王言而無信便非常煩惱,可是又不敢得罪秦王。就在這個時候,他手底下的一個宦官推薦了藺相如,於是藺相如被趙王拜為上卿,出使秦國,而當時秦王果然言而無信,在得到和氏璧之後便立馬絕口不提城池的事情,而這個時候藺相如便說和氏璧有瑕疵,趁此機會拿到了和氏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