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戰國風雲,韓國蕞爾小國,秦國不先攻打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為何先打巴蜀地區,背後有何戰略意義
公元前318年,隨著商鞅變法在秦國深入進行,秦國的崛起對其他強國如韓、趙、魏、燕、齊等國構成了重大的戰爭威脅,於是,五國將領率領本國軍隊和匈奴軍隊一同攻打秦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五國伐秦,在修魚地區(今河南原陽)被秦國左庶長樗裡疾率軍打敗。
秦國在修魚之戰中斬首八萬韓國軍隊,一戰擊破五大諸侯國後,天下諸侯莫不驚恐懼怕,於是六國在短時間內都放棄了對秦國的大型軍事進攻;而這一場戰爭可謂在戰略意義上極大程度地改變了戰國進程,我們可以大致從失敗的五國和秦國兩個角度來解讀:
五國伐秦失敗,合縱聯盟破裂
對於失敗的五國而言,由於戰爭的失利,各國在自身利益的驅動下紛紛脫離合縱聯;首先,懾於秦國威勢,與秦國地理位置上緊密相連的魏國立即做出了反應;魏國此時的國君是年輕的魏襄王,張儀此時正是魏國的相國,在他的勸說之下,魏襄王在修魚之戰後不久便派遣其前往秦國,希望他向秦國示好,並且表示不再與其他五國結盟。
此後,張儀回到秦國,著手準備締結秦、魏兩國之間的聯盟;張儀認為,此時的秦國,需要的是在恢復元氣後再出兵攻打韓國,而韓國國土面積較小,且地處秦、魏兩國之間,張儀的觀點是秦國若聯合魏國、楚國,先攻下韓國,此後便可挾持身在鎬京的周天子以號令天下諸侯。
燕國在對秦的戰爭失敗後,不再尋求對外徵伐,於是政治的天平倒向了國內政局;燕王姬噲戰爭決策失利,加之國內群臣一致推崇善於治理的子之,由此篤信儒家禪讓思想的燕王在公元前314年,廢掉了太子平,而將國君之位禪讓給了國相子之;禪讓的舉動使得燕國將軍市被深感不服,於是率軍反叛相國,燕國國內掀起內亂。
而趙國在國內政局相對穩定,然而由於與秦國、齊國兩大強國地域相連,不得不向北進發;在一次與中山國的戰爭失敗後,趙武靈王在國內掀起了胡服騎射的改革,號召國人穿胡服、學騎射以及強大的騎兵戰術。同時,趙國向北部少數民族地區進攻,奪下大量的北境土地。然而趙國的軍事改革後,面對的是國內的經濟問題,大興軍事而忽略民生。
修魚之戰後,秦國受益匪淺
對於秦國而言,修魚之戰後,秦國國力大勝,此時堪能與秦國抗衡的便只有楚、齊兩國;而此時,原本穩定的巴、蜀兩國發生了戰爭,巴蜀戰爭改變了秦國向東的策略,從一定意義上說,這張戰爭在修魚之戰的基礎上,徹底改變了戰國時期的均勢。
春秋時期以及戰國早期的巴蜀地區,還是兩個相對獨立的文化區域,巴國在東,以江都為中心;蜀國在西,以成都為中心;巴、蜀兩國,坐擁山川之利,易守難攻,在諸侯紛爭的情況下,兩國位處遠離中原主要戰爭的西南區域,保持了穩定的農業經濟局面,所以國內的軍事實力仍然保持在較低水平,軍事裝備也相對比較原始。
巴蜀內戰,秦國獲得漁翁之利
一旦兩國之間發生戰爭,最有利的方式便是徵求秦國的支援,哪一方得到秦國支援便可以取得勝利;而秦國在戰爭後,國內的經濟實力、軍事實力受到也強烈衝擊,而東面有趙、韓兩國協力對抗、南面有楚國虎視眈眈,此時的秦國便有了兩條路出路可以選擇,一條是向東,擊敗韓國,並且徐圖蠶食中原其他地區,一條路則是向南,穿過秦嶺的茫茫山脈,經略西南。
在經過權衡後,秦國選擇了向南進軍,於是在大將軍司馬錯的率領下,秦國出兵向南,一舉滅掉巴、蜀兩國,並且於兩地設置郡縣予以管理;巴、蜀兩國之間的戰爭,只是希望秦國支援其中一方,然而秦國鐵騎卻一舉踏破了山川障礙。
同時滅掉兩國,這一次巴、蜀兩國的求援,成為了自身滅亡的序章,也成為了秦國成就帝業的一步大棋;「巴、蜀」位居中華大地西南端,土壤、氣候條件較優越,適合農業生產,而四川盆地北有秦嶺,東有雪峰山,南有雲貴高原,對外的交通渠道只有艱險的茶馬古道、蜀道等。
於是秦國國土大量擴展,並且同時獲得了長久的經濟效益,從而有利的保障了此後長期的軍事活動;而秦國對巴、蜀兩國的勝利成果不僅是在經濟層面,從對擴張的角度上講,巴、蜀國納入秦國的版圖後,秦國國境直接面對楚國,為之後對於楚國的徵伐也做了一定的戰爭準備。
修魚之戰後,聯合攻秦的局面宣告崩盤,聯盟的瓦解使得本來生存空間較小的燕、韓兩國只得將目光轉向國內,燕國更因為政策的失利引發朝政危機。而齊國雖然通過對燕國的入侵獲得了一時成功,卻也因為燕國最終的復仇而國力大減。
綜述
筆者認為,處於中原西陲的秦國在修魚之戰中獲得的勝利,直接促成了秦國威勢的增長;戰國的大爭之世,國家的生存和發展除了對外的徵伐外,也需要對內政治、經濟改革的眼光,只重軍事而忽略了經濟民生的趙國便是反例,而改革也並不意味著如燕王噲;不切實際地一般急於求成。
而同樣作為對外徵伐的軍事行動秦國、齊國和趙國的徵伐;則深刻表明了戰略視野的重要性;秦國將重心一向以富庶著稱的巴蜀之地,為國內所需要的政治經濟活動和軍隊後勤工作作出了保障,而齊國則是為興起軍事而興軍事,在對燕國的軍事活動則心存仁善,有滅國之勢,卻仍舊留存其火種,則為之後的燕國的傾軋埋下隱患。
相比之下,趙國的軍事投資則顯示出明顯的單一性,由這樣的單一性使得趙國軍事力量無論如何強大,沒有國內穩定的聯勤和保障工作,始終難以促進軍隊獲得長期的軍事勝利。秦國將巴蜀之地納入版圖後,對西南地區的歷史發展也有重要的貢獻意義,此後巴蜀設置郡縣,發展生產。
東漢末年劉備聽從諸葛亮《隆中對》,從劉璋手中奪取四川,建立蜀國,延續大漢基業;唐代安史之亂後,李隆基攜楊貴妃一應人等南逃蜀地以求得生存;在抗日戰爭時期,川渝兩地不僅是前線物資儲備的大本營,而且保留了大量的有生力量,成為了戰爭的大後方。這都表面了佔據兵家必爭之地的重要性。
修魚之戰的勝利,並不是秦國單方面的勝利,從多元的視野和角度分析,可以更為深刻的理解到春秋戰國的走勢,從而更好地勾勒出春秋戰國混亂歷史的脈絡;「修魚之戰」和「秦國吞併巴蜀之戰」間接上改變了戰國本就脆弱的平衡,正如宋人蘇洵在《六國論》中寫道:「滅六國者,六國也。」
六國之所以覆滅,其最大的弊政在於對於日漸強盛的秦國不僅沒有保持距離,聯合徵伐,反而在秦國的東進中一次次屈服,轉而以土地為資本賄賂秦國藉以完成內部的軍事鬥爭,六國的生存空間本就狹小,而在不斷地出讓土地和放棄聯合中,缺乏合作和鬥爭的意識,因為一時得失而放棄長遠規劃,只能最終成為秦國的刀下之卒。
參考文獻:《史記》、《戰國策》、《左傳》、《資治通鑑》、《漢書》、《呂氏春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