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風雲,韓國蕞爾小國,秦國卻攻蜀而不攻韓的背後有何戰略意義

2020-12-23 資深人士說文史

導語:戰國風雲,韓國蕞爾小國,秦國不先攻打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為何先打巴蜀地區,背後有何戰略意義

公元前318年,隨著商鞅變法在秦國深入進行,秦國的崛起對其他強國如韓、趙、魏、燕、齊等國構成了重大的戰爭威脅,於是,五國將領率領本國軍隊和匈奴軍隊一同攻打秦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五國伐秦,在修魚地區(今河南原陽)被秦國左庶長樗裡疾率軍打敗。

秦國在修魚之戰中斬首八萬韓國軍隊,一戰擊破五大諸侯國後,天下諸侯莫不驚恐懼怕,於是六國在短時間內都放棄了對秦國的大型軍事進攻;而這一場戰爭可謂在戰略意義上極大程度地改變了戰國進程,我們可以大致從失敗的五國和秦國兩個角度來解讀:

五國伐秦失敗,合縱聯盟破裂

對於失敗的五國而言,由於戰爭的失利,各國在自身利益的驅動下紛紛脫離合縱聯;首先,懾於秦國威勢,與秦國地理位置上緊密相連的魏國立即做出了反應;魏國此時的國君是年輕的魏襄王,張儀此時正是魏國的相國,在他的勸說之下,魏襄王在修魚之戰後不久便派遣其前往秦國,希望他向秦國示好,並且表示不再與其他五國結盟。

此後,張儀回到秦國,著手準備締結秦、魏兩國之間的聯盟;張儀認為,此時的秦國,需要的是在恢復元氣後再出兵攻打韓國,而韓國國土面積較小,且地處秦、魏兩國之間,張儀的觀點是秦國若聯合魏國、楚國,先攻下韓國,此後便可挾持身在鎬京的周天子以號令天下諸侯。

燕國在對秦的戰爭失敗後,不再尋求對外徵伐,於是政治的天平倒向了國內政局;燕王姬噲戰爭決策失利,加之國內群臣一致推崇善於治理的子之,由此篤信儒家禪讓思想的燕王在公元前314年,廢掉了太子平,而將國君之位禪讓給了國相子之;禪讓的舉動使得燕國將軍市被深感不服,於是率軍反叛相國,燕國國內掀起內亂。

而趙國在國內政局相對穩定,然而由於與秦國、齊國兩大強國地域相連,不得不向北進發;在一次與中山國的戰爭失敗後,趙武靈王在國內掀起了胡服騎射的改革,號召國人穿胡服、學騎射以及強大的騎兵戰術。同時,趙國向北部少數民族地區進攻,奪下大量的北境土地。然而趙國的軍事改革後,面對的是國內的經濟問題,大興軍事而忽略民生。

修魚之戰後,秦國受益匪淺

對於秦國而言,修魚之戰後,秦國國力大勝,此時堪能與秦國抗衡的便只有楚、齊兩國;而此時,原本穩定的巴、蜀兩國發生了戰爭,巴蜀戰爭改變了秦國向東的策略,從一定意義上說,這張戰爭在修魚之戰的基礎上,徹底改變了戰國時期的均勢。

春秋時期以及戰國早期的巴蜀地區,還是兩個相對獨立的文化區域,巴國在東,以江都為中心;蜀國在西,以成都為中心;巴、蜀兩國,坐擁山川之利,易守難攻,在諸侯紛爭的情況下,兩國位處遠離中原主要戰爭的西南區域,保持了穩定的農業經濟局面,所以國內的軍事實力仍然保持在較低水平,軍事裝備也相對比較原始。

巴蜀內戰,秦國獲得漁翁之利

一旦兩國之間發生戰爭,最有利的方式便是徵求秦國的支援,哪一方得到秦國支援便可以取得勝利;而秦國在戰爭後,國內的經濟實力、軍事實力受到也強烈衝擊,而東面有趙、韓兩國協力對抗、南面有楚國虎視眈眈,此時的秦國便有了兩條路出路可以選擇,一條是向東,擊敗韓國,並且徐圖蠶食中原其他地區,一條路則是向南,穿過秦嶺的茫茫山脈,經略西南。

在經過權衡後,秦國選擇了向南進軍,於是在大將軍司馬錯的率領下,秦國出兵向南,一舉滅掉巴、蜀兩國,並且於兩地設置郡縣予以管理;巴、蜀兩國之間的戰爭,只是希望秦國支援其中一方,然而秦國鐵騎卻一舉踏破了山川障礙。

同時滅掉兩國,這一次巴、蜀兩國的求援,成為了自身滅亡的序章,也成為了秦國成就帝業的一步大棋;「巴、蜀」位居中華大地西南端,土壤、氣候條件較優越,適合農業生產,而四川盆地北有秦嶺,東有雪峰山,南有雲貴高原,對外的交通渠道只有艱險的茶馬古道、蜀道等。

於是秦國國土大量擴展,並且同時獲得了長久的經濟效益,從而有利的保障了此後長期的軍事活動;而秦國對巴、蜀兩國的勝利成果不僅是在經濟層面,從對擴張的角度上講,巴、蜀國納入秦國的版圖後,秦國國境直接面對楚國,為之後對於楚國的徵伐也做了一定的戰爭準備。

修魚之戰後,聯合攻秦的局面宣告崩盤,聯盟的瓦解使得本來生存空間較小的燕、韓兩國只得將目光轉向國內,燕國更因為政策的失利引發朝政危機。而齊國雖然通過對燕國的入侵獲得了一時成功,卻也因為燕國最終的復仇而國力大減。

綜述

筆者認為,處於中原西陲的秦國在修魚之戰中獲得的勝利,直接促成了秦國威勢的增長;戰國的大爭之世,國家的生存和發展除了對外的徵伐外,也需要對內政治、經濟改革的眼光,只重軍事而忽略了經濟民生的趙國便是反例,而改革也並不意味著如燕王噲;不切實際地一般急於求成。

而同樣作為對外徵伐的軍事行動秦國、齊國和趙國的徵伐;則深刻表明了戰略視野的重要性;秦國將重心一向以富庶著稱的巴蜀之地,為國內所需要的政治經濟活動和軍隊後勤工作作出了保障,而齊國則是為興起軍事而興軍事,在對燕國的軍事活動則心存仁善,有滅國之勢,卻仍舊留存其火種,則為之後的燕國的傾軋埋下隱患。

相比之下,趙國的軍事投資則顯示出明顯的單一性,由這樣的單一性使得趙國軍事力量無論如何強大,沒有國內穩定的聯勤和保障工作,始終難以促進軍隊獲得長期的軍事勝利。秦國將巴蜀之地納入版圖後,對西南地區的歷史發展也有重要的貢獻意義,此後巴蜀設置郡縣,發展生產。

東漢末年劉備聽從諸葛亮《隆中對》,從劉璋手中奪取四川,建立蜀國,延續大漢基業;唐代安史之亂後,李隆基攜楊貴妃一應人等南逃蜀地以求得生存;在抗日戰爭時期,川渝兩地不僅是前線物資儲備的大本營,而且保留了大量的有生力量,成為了戰爭的大後方。這都表面了佔據兵家必爭之地的重要性。

修魚之戰的勝利,並不是秦國單方面的勝利,從多元的視野和角度分析,可以更為深刻的理解到春秋戰國的走勢,從而更好地勾勒出春秋戰國混亂歷史的脈絡;「修魚之戰」和「秦國吞併巴蜀之戰」間接上改變了戰國本就脆弱的平衡,正如宋人蘇洵在《六國論》中寫道:「滅六國者,六國也。」

六國之所以覆滅,其最大的弊政在於對於日漸強盛的秦國不僅沒有保持距離,聯合徵伐,反而在秦國的東進中一次次屈服,轉而以土地為資本賄賂秦國藉以完成內部的軍事鬥爭,六國的生存空間本就狹小,而在不斷地出讓土地和放棄聯合中,缺乏合作和鬥爭的意識,因為一時得失而放棄長遠規劃,只能最終成為秦國的刀下之卒。

參考文獻:《史記》、《戰國策》、《左傳》、《資治通鑑》、《漢書》、《呂氏春秋》等

相關焦點

  • 名列戰國七雄的韓國,家裡有礦,夾縫中生存卻被秦國第一個攻滅
    韓國、趙國、魏國被稱為三晉,同氣連枝,相互倚靠。但韓國始終是三晉乃至戰國七雄中最弱的一個,在戰國時代存在感一直不強,從興起到滅亡,大多數時候都波瀾不驚,被實力大國來回碾壓。晉國韓、趙、魏三家滅智氏後形勢圖經過春秋三百年大洗牌,進入到戰國這場棋局的,沒誰是真正的「弱雞」,韓國也不例外。
  • 秦國為什麼要「遠交近攻」,為什麼不聯合韓魏先攻齊楚
    戰國七雄中,最早稱霸的是魏國,中間又有齊國、趙國等通過變法強大起來,但最後還是由秦國拿下了天下。秦國在統一天下的過程中有個著名的國際戰略,這就是「遠交近攻」。而且最先實施遠交近攻戰略的是秦孝公而不是秦始皇。
  • 戰國時期,齊楚燕韓趙魏六國打一個秦國怎麼就輸了呢?
    韓國 自韓、趙、魏三家分晉,韓國成為一個獨立諸侯國以後,除了在韓昭侯時期有過短暫的輝煌外(但是這種輝煌也僅僅只能保證不被他國侵犯而已),一直以來,它始終是挨欺負的那一個。韓國之所以能夠經久不亡,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韓國的地理位置給其餘六國所帶來的戰略價值。
  • 韓國是東周戰國末年,被秦國滅亡後的韓國移民的嗎?
    韓氏自春秋初期在晉國開始發展,至戰國後期由於地狹國弱,在六國中率先為秦所滅,歷時數百年。春秋時期韓氏作為卿族,經韓獻子、韓宣子執政晉國,韓氏勢力發展迅速,封邑範圍逐步擴大,實力也隨之增長,以至於後來三家分晉而韓有其一。此後,韓國作為一個獨立國家步入戰國時期。在戰國二百多年期間,七國為了增加國土,擴大疆域,之間互相攻伐。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內史騰率領秦軍南下渡過黃河突襲韓國,一舉攻克韓都新鄭(河南新鄭),俘獲韓王安,繼而攻佔韓國全境,韓國滅亡。
  • 具有三大特色的遠交近攻軍事戰略,是秦國統一天下的決定性戰略
    他在位期間,憑藉著秦國強大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先後擊滅了戰國末期的其它六國,結束了從西周到戰國800多年諸侯割據的局面,把幅員遼闊的中國統一起來,建立了規模宏大、亙古未有的統一帝國,嬴政本人則成為千古一帝。而遠交近攻的軍事戰略是秦國統一天下的決定性戰略。秦國遠交近攻軍事戰略的形成與實施,是有它的歷史淵源的。
  • 六國之中最先被滅,戰力不如宋國,它為什麼被公認為戰國七雄?
    近日大型歷史劇《大秦賦》正值熱播,劇情推進到76集之時,韓國君主韓安向秦王嬴政呈遞投降書,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正式宣告滅亡,成為山東六國中率先被秦滅亡的國家。之所以韓國率先被滅,是因為秦國在兼併戰爭中堅定運用範雎的遠交近攻戰略,繼而一步步吞併天下,而與秦國土地接壤便屬三晉。
  • 韓滅鄭之戰:韓國消滅鄭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其中,就鄭國來說,就是被韓國消滅的。
  • 新鄭之亂,韓國貴族意欲復國,影響秦國統一步伐,韓王安背鍋而死
    戰國後期,秦國自始皇帝十七年(前230年)滅掉韓國後,就加快了攻滅一統天下的步伐,從此之後,關東諸國先後被滅,不過對於攻滅的國家,秦國如何實施統治,這個問題事關秦國是否可以穩定戰後局勢。而秦國的決策,可以說導致了韓國舊貴族的動亂,而這次動亂,是讓沒有參與計劃的韓王安遭遇牽連,被秦王所誅殺,可以說是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啊,這次動亂就是發生在始皇帝二十一年(前226年)的新鄭之亂。其實秦滅六國時,必然存在這兩個問題,一個是如何安置他國貴族,你總不能直接殺盡吧,那樣的話,勢必阻礙秦國的統一步伐,人家也不殺,投降也是死,莫不如死戰,還能有一絲生的機會。
  • 戰國時代秦國被群毆了幾次?秦國三次被打到認慫,統一六國好艱辛
    這場圍毆秦國的戰爭發生在麻隧,因此叫麻隧之戰,秦國打了這次敗仗之後,國力大減,往後十幾年不敢再與晉國爭鋒。二、第一次合縱攻秦麻隧之戰後,晉國沒有再大規模聯合其他國家攻打秦國,也沒有機會再攻打,因為晉國內部矛盾重重,最終被被魏、趙、韓三家瓜分。此後,中國進入戰國時代。
  • 「戰國七雄」6次實力大排名,最初排名倒數第二的秦國為何能一舉...
    周武王姬發滅掉商朝建立周朝,開啟了大肆封國的時代,不僅自己的親戚族人,就是一些開國功臣全都被封為各個小國的國君,他們自成一國,到春秋時期,在中華大地上出現了數不清的各種小國,這些小國之間為了各自的利益,一言不合就互相拼殺,有的甚至為了某一戶平民人家拌口角也能引起兩國之戰,最終滅掉一國為止,可見當時的各國存在的風險有多大,到戰國時期
  • 秦國進攻東方六國的過程中,為何第一個消滅的就是韓國?
    答:作為兩千多年前中國戰國時代「七雄」裡版圖面積最小,綜合實力最弱的一家,韓國在整個戰國中後期,主要就給人一大印象——挨秦國揍!被揍的有多慘?可以「不完全統計」一下:從公元前391年(韓烈侯九年)到公元前244年(韓桓列侯二十九年)這147年裡,秦韓雙方就爆發了二十次大規模戰爭,絕大多數都是以韓國慘敗告終,翻看戰國策裡,動輒就是「秦伐我」「秦拔我」「秦擊我」「秦悉拔我」等描述,戰場上被花樣吊打,國土當然也是被秦國肆意宰割,到了公元前244年被「秦拔我十三城」後,韓國已經丟光了所有戰略要地,自然也不出意外,十四年後被秦國輕鬆吞併,變成了秦國的
  • 暴鳶:戰國時期韓國唯一拿得出手的名將,一生六次大戰三勝三負
    戰國七雄,各國都有名震一方的名將,秦、趙兩個軍事強國就不必說了,戰國四大名將秦國有白起和王翦,趙國有廉頗和李牧;齊國有孫臏、田忌、匡章和田單等名將;魏國有吳起、樂羊、龐涓、信陵君;楚國有項燕和昭陽,就連燕國也有樂毅和秦開兩大名將,唯獨韓國雖有勁韓之稱,但實力最為弱小,整個戰國時期似乎沒有能震懾一方的名將,真正有點名氣和拿得出手的名將也就暴鳶一人
  • 戰國時期最強的一個小國, 遠勝戰國七雄, 全部由武林高手組成!
    戰國時期,中原大地動蕩不安,七雄相爭。在戰國七雄中,以秦國和齊國為最強。
  • 韓國是戰國七雄之一,為何最早被秦國滅亡?從政治體制分析
    導言:韓國是戰國七雄之一,為何最早被秦國滅亡?從術治變法弊端入手,分析戰國七雄韓國滅亡原因?更與韓國的君主有關,君主採取依附強國而生的朝秦暮楚的對外戰略,使得韓國交了一幫豬隊友,關鍵時刻屢屢被坑,被出賣;最後,韓國竟然採取了鄭國水工疲秦的策略,結果賠了夫人又折兵,強大了秦國,又給秦國出兵的口實,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從此消滅在歷史的長河中。
  • 活埋45萬趙軍的長平之戰,對戰國形勢影響有多大?秦國真無敵了
    楚國被迫遷都,當然還少不了割地求和。自此,楚國慢慢從南方大國轉為「東方大國」,和秦國形成了徹底的東西對峙局面。燕國地處東北邊陲,國力一直在七國中墊底,不去多說。韓國領土狹小,魏國已經霸業中衰,而趙國得益於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實行軍事改革,軍事實力和秦國有得一拼。
  • 秦國在滅國戰當中,為何要先挑韓國揍?其實韓國起初不是軟柿子!
    這個七雄之中最為弱的國家,早期夾在秦、齊等各大國之間,四而楚歌的環境決定了它難以往外實現突破的道路,要不是曾有韓昭候立志改革,更得申不害等能臣大力變法,韓國想躋身七雄之似乎都缺乏正當的理由然在韓國的歷史上曾經有過短暫的輝煌,但這種輝煌也只能保證這個國家不被他國侵犯而已。
  • 戰國七雄實力對比,秦國並非最強為何秦始皇能一統天下?此人功不可沒!
    前有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後有群雄逐鹿、魏蜀吳三足鼎立,而三國可以說是東周時期戰國七雄之間相互爭霸的一個翻版。 在軍事上,魏國任用吳起等人,採用武卒制訓練精銳步兵,史稱「魏武卒」,是當時職業化程度最高、也是最為精銳彪悍的軍事力量,鼎盛時期達到6、7萬人,吳起率領魏武卒南徵北戰,創下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為不分勝負」的奇功偉績,開拓了大片的疆土,其中更是有過「吳起以五萬魏軍擊敗了十倍於己的秦軍」的關輝戰績。可以說,在戰國初期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魏國的綜合國力可以說是遠超於其他六國。
  • 釋讀中國歷史106:戰國第一方陣只剩秦國一枝獨大,殺人魔王白起橫空出世
    現在,沒追求的楚國早已在秦國不斷的打擊下沒落下去了;齊國在齊燕火併中折損嚴重;三強現在就剩下秦國了,秦國也就此邁開了滅國大戰的步伐。其實在之前秦國的滅國大戰從公元前293年進攻韓國伊闕開始,就拉開了帷幕,頭號主角就是戰神——白起。白起是戰國四大名將之首,不過這時候他還只是秦國丞相魏冉剛剛大膽啟用的年輕將領。
  • 合縱連橫的戰國時代,對付強秦,列國有多次合縱,但成果又如何呢
    都說戰國是合縱連橫的時代,然而對付強秦,列國有幾次合縱,成果又如何呢戰國初期,七大國實力雖然有差別,但是還沒有一家獨大的局面。隨著秦國的崛起,縱橫家開始活躍於政治舞臺。東方六國懼怕秦國的強大,組織了多次的合縱伐秦戰鬥,其中有成功也有失敗。
  • 大秦賦:韓國「妙計安秦國,賠了夫人又折兵」
    面對秦國的金戈鐵馬,在國家存亡危機之際,大國小國君臣使出「渾身解數」、各出絕活,只為「苟延殘喘」。經年累月地面對國破家亡的危機,列國君臣更是做出許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政治烏龍」事件,「流芳百世」,耐心品味,讓人扼腕嘆息又捧腹大笑,成為後世之人無法理解的一種戰國式「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