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體關係理論發展之回顧

2021-02-20 心理學空間網

客體關係理論發展之回顧

李文瑄

節選自《當代客體關係理論:回顧與省思》

臺灣精神醫學 第13卷 第1期  1999年

佛洛伊德的學說自始即面臨許多的批評與反對,他的弟子榮格與阿德勒因無法認同其強調幼兒性趨力對人格發展的解釋之上繼而相繼離開他,各自成一學派。而最後連保衛他的學說的委員會成員Sandor Ferenczi以及Karl Abraham亦因學理看法上的差距相繼與其意見不合,而後兩者即曾相繼是英國的客體關係理論起始者,Melanie Klein本人的精神分析師,也前後影嚮了Klein珅論之發展。

英國的客體關係理論乃源恰精神分析大師Melanie Klein對傳統精砷分析理論的變革,Melanie Klein曾與Anna Freud有一番學派之爭,她為客體關係理論提了一個開端,而後經其弟子Wilfred Bion的再以補強而成更具完整性體系的理論與治療方法。又有被稱「獨立學派」者,乃指獨立於Anna Freud與Melanie  Klein之外的學派,其代表人物即W. R. D. Fairbairn提出所的純客體關係理論(pure object relations theory)他的弟子Harry Guntrip更延續而擴展其學說,而兼具小兒科醫師與精神分析師兩種身份的D. W. Winnicott更以動人通俗的語氣在媒體及各地演講而使精神分析的客體關係明顯在醫界及民眾中被認知。

Klein提出嬰兒時期的兩種心智狀態,即妄想分裂心理狀態(Paranoid-Schizoid Position)與裝鬱心理狀態(depressive position)〔45〕,開始時嬰兒有幻想、焦慮而使用分裂(splitting)及投射性認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等防衛機轉,此乃妄想分裂狀態,而後幼兒漸意識到他所愛與恨的對象是同一人,而有矛盾與罪惡的恥感,而進入鬱狀態。Klein指出此兩種狀態在人的一生中遇到精神的退行狀態時又會交替出現。

Bion提出包容者(the container)及被包容者(the contained)的觀念〔6〕,其指出治療者在接受病人不安的投射性認同後,可以經由包容而修正其不安的情緒,再經由病人內射回去修飾後的投射體,而修正其內在的人際模式。

Klein學派仍舊延用於Freud在本能性趨力的概念,但強調趨力在客體閱係中的角色,而獨立學派的W. R. D. Fairbairn所提出所劃的「純客體關係理論」則不再認為趨力的動機是快樂追尋,而認為趨力的動機是在於自我追求與客體的關係。

Fairbairn的理論可以使人很明顯地區分出新佛洛伊德學派的人際關係(interpersonal relations)與內在客體闕係(object relations)的意義上的不同,他明白指出內在精紳結構之形成即個人幼時客體關係挫折的結果。他認為滿意的客體關係是不含內化的,不滿意的客體關係才需要內化而被控制的。他指出不滿意的客體關係可內分為兩種,即渴望性上體與興奮性客體以及拒絕性上體與拒絕性客體兩組,前者與焦慮性需求與渴望的情緒相關聯,而後者則與生氣與悲傷的情緒相腦聯,而滿意的客體閼係則留存在精神內在中,此乃中心自我以及理想客體〔6〕。

D.W.Winnicott的理論與Heinz Kohut的自體心理學(self psychology)有異曲同工之妙,Winnicott提出幼兒的「足夠的好母親」(good enough mother)以及「包含性的環境」(holding environment)才能成長良好的人格等觀念,及治療即要病人浮出真自我(true self)遠離假自我(false self)的概念〔8-9〕,其理論看似片面性而缺乏整合,實則乃以其強調幼兒與母親互動之發展理論為其根基的(10〕。他指出絕對依賴期的嬰兒有一種「全能」的感覺以自我中心,而在相對依賴期則漸以能接近現實與母親有部份的溝通,此時常需一些轉換性的客體如玩具、小毛毯、洋娃娃等以代替(可部份被操弄的母親),而後進入獨立期與母親成為二個獨立分開的個體。Pedder則更一步綜合了依附關係理論(attachment theory)與客體關係理論,指出嬰兒對父母的情感依附,可在內在形成「好父母」的意像而提供其人格的安全感與自尊心(11〕。

在美國Margaret Mahler以精神分析以及發展心理學的概念提出嬰兒需經由分離一個別化的過程(the separation-individuation process)才能有心理上的誕生(psychological birth)〔12〕,其發展過程即自閉期,約在0-1個月。共生期,約在1-6個月,而後有分離期一個別化期,而此時期又分為分化分期,有約在6-10個月。練習分期,約在10-16個月,關係分期,約在1足25個月,而後有穩固的個別化及客體恆存(object constancy)的產生,其約在25-36個月時或需更久的時間完成,其發展的快慢有個別性的差異。Mahler提出的幼兒心理發展時期,影響當代其他客體關係理論學者甚大。

客體關係理論在美國當代造成巨大的影響,其部份應歸因於來自南美智利的精紳科醫師及精神分析師Otto kernberg的努力,他整合了傳統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學(ego psychology)以及Edith Jacobson整合式的客體關係理論與Margaret Mahler所提出兒童精神分析式的心理發展理論以及英國的Klein的客體關係理論中他認可取者,而成美國式的客體關係理論(以英國式或美國式之稱謂乃發展地區的概約稱呼而已)。

Otto Kernberg可謂當前美國客體關係理論最具影響力的一人,Kernberg的一大成就是他以客體關係理論與方法在治療邊緣性人格違常以及相關精神疾病(他稱之為遏緣性人格組織「borderline personality organization」)上的貢獻。(13-14〕。

傳播心理知識 倡導心理觀念


相關焦點

  • 【報告分享之三】邊泰明:都市更新權利關係人信任、互惠、合作之研究
    本文嘗試以理性行為理論為基礎,藉由掌握發展理性行為理論之核心價值,探討理性行為理論由自利假設納入社會資本概念後,對社會困境之突破,進而尋求突破都市更新集體行動困境之途徑。         二、文獻回顧與理論基礎(一)集體行動演化與社會資本        集體行動理論關注於成員短期的自我考量下的抉擇以及大多數群體長久的共同利益之間,是否具有其他不同的行動課題;簡言之,即是個體克服自私的誘因
  • ​【IUMR】 數位藝術中的身體 ──數位時代的一條美學理論路徑(下)
    37至於另一個與互動性關係密切的影像問題上,或許我們可參考藝術家維歐拉 (Bill Viola)的看法。他認為:「人工影像並不精確地描繪現實。它們渴求影像, 卻不渴求客體,渴求視覺感知而非經驗心識場域。」
  • 書訊|蔡怡佳:《宗教心理學之人文詮釋》
    譯注有《宗教之詮釋:人對超越的回應》(聯經出版,國科會經典譯注計畫)、《榮耀之殿:上帝的科學和宇宙》、《宗教經驗之種種》,另有專書論文、期刊論文數十篇。序言緒論  宗教心理學之人文詮釋的開展第一章 宗教經驗的描述、分析與判斷:威廉‧詹姆斯的《宗教經驗之種種》第二章 宗教的心理起源:精神分析的「太初有為」及其超越第三章 精神分析、文化與療癒:印度教民間宗教療癒與精神分析的對話第四章 佛洛依德之後:過渡客體與神的心理意象第五章 邁向心靈整體的朝聖行:榮格分析心理學的心靈與宗教
  • 【有獎徵文】第10屆發展研究年會
    發展研究始於二次戰後的1950、60年代,經歷1970年代的發展、1980年代新自由主義所致的危機,到1990年代重新受到重視、21世紀全球化脈絡下持續發揮影響力,作為一個強調跨領域的學科領域,發展研究不僅是國際學界之重要學科,也在去年(2017)正式成為臺灣教育部「中華民國學科標準分類」之單獨細學類。
  • 漿果MBA|馬斯洛理論的延伸:ERG
    在發達的咖啡消費國來講,咖啡是大宗商品,只要有良心,開一家咖啡館肯定盈利;而在中國則不一樣,咖啡消費人口不到1%,被一些海外及港臺黑心咖啡商搞得高大上,大肆斂財,中國的消費者對咖啡望而生怯,據而遠之。最近看到一篇寫關於漿果經營理念的報導,在這裡就不提那個公眾號了,反正未經人家允許就隨便寫別人一通,這就是中國式傳媒,根本沒有尊重而言。
  • 乜小紅《中國古代契約發展簡史》出版
    先後在中華書局等出版學術專著四部,其中二部分獲第七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武漢市社科成果獎、中國首屆畜牧獸醫史志鑒優秀成果特等獎。在《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等刊發表學術論文近50篇。 目  錄 序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對契約研究的學術回顧第一節國內外對中國出土契約的整理第二節國內外學者對契約的綜合性研究
  • 從犯罪學緊張理論探討香港反叛主義及激進化的起因和成形(下)
    雖然大專學歷勞工隨著社會發展大幅增長,但經過20年經濟發展,整體大專學歷勞工薪金只有2.3%增長,最高10%的收入人士薪金卻足足下跌了7.6%。不論是大專生起薪、上流情況及職位質素(低/高技術)都向負面發展。
  • 【IUMR】 臺灣新媒體藝術──發展回顧1984-2006
    事實 上,運用新科技的藝術創作型態在臺灣美術發展中其實並不陌生,只是隨 著時代變化而有不同稱呼。包括早期稱之的雷射藝術、錄影藝術、科技藝 術、電子藝術到現今統稱的「新媒體藝術」(New Media Art),其定義因 科技發展而不斷更新,尚未可能給予一個明確定義。
  • 回顧2019|航空罷工事件不斷,臺灣政經時事大盤點!
    立法院經表決後,三讀通過民進黨立院黨團針對行政院版草案所提再修正版本,全文共廿七條,其中第二條規定「相同性別之二人,得為經營共同生活之目的,成立具有親密性及排他性之永久結合關係」,第四條明定「成立第二條關係應以書面為之,有二人以上證人之簽名,並應由雙方當事人,依照法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之意旨及本法,向戶政機關辦理結婚登記」。
  • 黃克武:嚴復《天演論》的理論體系與歷史意義
    這主要是因為赫胥黎的這一本小書不但介紹了達爾文、斯賓塞的理論,也對兩人的理論進行了反省。對嚴復來說,赫胥黎的反省有重要的意義,可以幫助中國人認識此一理論,並據此思考現實之議題。這就是他在序文之中所說的「赫胥黎氏此書之恉,本以救斯賓塞任天為治之末流,其中所論,與吾古人有甚合者。且於自強保種之事,反復三致意焉。夏日如年,聊為迻譯。有以多符空言,無裨實政相稽者,則固不佞所不恤也」(頁5)。
  • 《運動治療學:理論基礎與實作技巧》第6版,康復紅寶書!
    簡介:新版的《運動治療學:理論基礎與實作技巧》,除了延續介紹運動治療的基本原理及臨床技術外,亦納入新發展趨勢與治療應用的研究,並提供設計和執行計畫的專業技巧。重點內容包含了統整國際功能、失能與健康(ICF)及失能模式(Nagi model)的詞彙用語、增加「臨床提示」作為運動應用之指引,以及收錄脊椎徒手操作技巧及進階功能性訓練等全新課題,對醫療照護人員或相關科系學生都能在本書中尋得最完整的理論基礎與臨床技巧的運用,並獲得運動治療學最新的相關資訊。 l   延續運動治療原理及技術的介紹,納入新發展趨勢與治療應用的研究。
  • 地圖如何見證香港發展
    地政總署測繪處是香港土地測量及繪製各類地圖的中央監督機構,由地政總署測繪處同事帶大家回顧香港地圖繪製技術和地圖產品的演變,以及講解地圖如何見證香港的發展。製圖師以線條及幾何圖形,表達大廈和道路的空間關係,並在不同的膠片上刻上符號和地名,加上地貌暈渲及描繪大面積如海的膠片,製成正片菲林,用於製版印刷。如果市民對古舊地圖有興趣,可於地政總署網頁內免費下載一張繪製於1889年的《香港維多利亞城圖》https://www.landsd.gov.hk/mapping/tc/download/psi/openmaps.htm。
  • 陸子瑋:從犯罪學緊張理論探討香港反叛主義及激進化的起因和成形(上)*
    本文意在協助民間機構及特區政府從犯罪社會學(Criminal Sociology)的角度,提供相關開拓性研究,為準確了解2019年香港社會動亂的深層核心的起源及發展過程時提供理論基礎。 三、犯罪學緊張理論及社會現象 犯罪學本身是有關犯罪的科學研究,包括成因、對策以及預防方法。犯罪社會學(Criminal Sociology)即從宏觀角度了解社會文化、經濟結構、民生情況及公共政策,和社會整體犯罪及群體性越軌行為情況之間的關係,而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緊張理論(Strain 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