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字數:4097字,閱讀時間:約10分鐘
答:一個國家為什麼能做領袖,其實和一個人能否成為領袖,道理都是相通的。
根子上一條,就是強大的硬實力。唐朝在這件事上,底氣出名足!
而要論首先足的一條,就是經濟,好比一個人要強大,營養必須好,國家要強大,根子上就是經濟強,大唐在這條上,遠遠強過前朝!
當然在這件事上,不少人常拿著隋朝貶唐朝,經過北方數代勵精圖治的隋朝,鼎盛時期確實也強,可經過隋末一頓折騰,唐初又成了什麼樣?在唐太宗李世民剛登基時,從洛陽到山東的這一路上,就是「人煙斷絕,雞犬不聞」,而且李世民登基頭三年,關中和關東又是大面積蝗災旱災。昔日雄視天下的大隋王朝,留下的就是這麼個爛攤。
僅看這一條就知道,誰能在這樣殘破的條件下,迅速重建一個富庶強大的國家,就是一個偉大的事業!大唐王朝完成的,正是這樣的事業!
這事業有多偉大?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單看農業兩個硬指標:土地和人口就知道。開國田畝戶口只有隋朝七分之一的大唐,發展到鼎盛年代,戶口數高達九百萬,耕地突破六百二十萬頃,而以唐朝學者杜佑估算,真實數值可能更高,比如戶口,保守估計該有一千三百萬。標準中國歷史最強,也是世界最強!
再看其中細節,就知這數值絕非虛假繁榮。魏晉南北朝以來,中國百花爭豔般的高科技,被大唐王朝強力整合成生產力,尤其堪稱標杆的,正是大唐的水利事業!比如河曲地帶,漢朝武帝就曾打算引水灌溉,發動幾萬人忙活,最後卻是空忙,唐朝終於實現這歷史性夢想:新型鑿渠技術火熱應用,昔日蠻荒土地上,已是百萬畝鬱鬱蔥蔥的良田。其中最肥沃土地,更有畝產十石的恐怖產量!
而這番繁榮,正是大唐強大農業水利的縮影,唐初起不惜血本的水利投入,就是大唐歷經戰亂後迅速復甦的加速器,在整個大唐國土上,滿眼都是新型水利工程,就連前朝留下的水利設施,也被大唐翻修得動力升級,比如曹魏時代的成國渠,被大唐用新技術改造,一氣加了六個水門,灌溉面積一下擴展到兩百萬畝。
而且這樣的翻修,絕不止局限在長安為核心的關中平原,相反全國鋪開,南方的福建四川,全有唐朝新興灌溉工程。原本荒涼的寧夏平原黃河衝擊地帶,更是創造奇蹟:從甘肅寧朔引水,一氣引到寧夏平羅縣連通黃河,這條長兩百一十二公裡的大型水利作業,覆蓋六千頃農田,徹底改變了西北荒涼麵貌,更首創「水平引水理念」,被西方國家推崇為世界水利史上輝煌一筆!
與之對應的,更有大唐王朝突飛猛進的農業科技,尤其是新型筒車,形狀如紡車一般,可以迅速灌溉,其中完全以水利運轉的水轉筒車,更是全新創意,把木輪架在水流上,快速轉動,就可使滔滔清水翻過高山,灌溉乾涸良田。當時很多外國旅行家和使者,都在遊記裡記錄了大唐農村裡,潺潺水流翻山灌田的神奇場面,連連驚嘆好像神話!
為什麼大唐可以在殘破的局面下,迅速提振國力,除了輕徭薄賦的國策,更有這國家強力的高科技應用。「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稟俱豐實」的美好畫面,見證了何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同樣見證這個道理的,還有大唐發達的手工業,不單規模強大,生產區的覆蓋面更廣,專業城市極多,好些手工業,今天還是城市品牌,典型邢州的瓷器,揚州的皮革,登州的造船,萊蕪的冶煉,全是領先世界的產量技術。
比如紡織業,僅一個絲織業,就有蜀錦,毫州綾,定州紗等各種品牌,花色圖案更精美,且有了蠟染等新技術。看看新疆阿斯塔唐墓出土的絲織品就知道,歷經千年歲月滌蕩,卻依然保有精美圖案,其花色質地遠遠超過前代。新型的印染法全國流行,產量質量大大提升,如果說絲綢至漢朝時就是中國品牌,那麼大唐新技術,更叫世界開眼!
同樣開眼的,當然也有陶瓷業,大唐的青瓷水平,十分高精尖,已經有了優美的造型和新型的印花,青瓷生產更突破地域界限,河北的邢州,廣東新會,浙江溫州,都是大唐青瓷的重要產區,白瓷更是大唐產業的新發明,當然水平還是起步階段,真正風靡世界還是在宋朝時,而唐三彩的聞名遐邇,這裡更不用贅述!
更撐起大唐王朝腰杆的,則是金屬冶煉業,這個最有說服力的,還是考古發現,1930年,河北易縣出土了大批大唐農具,包括鋤頭鐮刀等物品,其工藝質量水準,竟已與民國時代產品十分接近。西安何家村的唐朝王府遺址,更給我們展示了精美的金銀器皿,這些奢侈品不單有嘆為觀止的花色圖案,更見證一個超越歷史的技術:合鑄金銀技術!
也許在今天看來,這些冶煉技法,是可欣賞的風景,但是在一千四百年前的世界上,冶煉技術的程度,就決定著一個農耕民族的強大基礎,其意義好比今天的重工製造業。唐朝在這事上,不單是漂亮的花色圖案,更是領先的理念,煉鋼技術更高精尖,鑄造技術上更有了焊接加工技術,更加獨特的是規模化生產,已經有了簡易的工具機和流水線工作。這就意味著,這些好東西大唐不單能造,更能又多又好的造!
而這條最受益的,就是大唐王朝的軍工產業,大唐的軍事強大,後人常津津樂道七十萬匹戰馬的畜牧量,其實同樣強的更有軍工生產力,唐朝刀劍斧弩的鑄造精良,以戰爭的名義,幾乎當時全球聞名,強大的裝備優勢,正是這強大的生產撐起!
而一個國家的財大氣粗,是做領袖的本錢,但僅財大氣粗卻缺少血性,非但做不了領袖,反而會被當做肥豬來宰。大唐在這件事上,原則從來一樣:誰敢宰大唐,反過手來就宰你到狠。
而這正是大唐令周邊列強最恐怖之處,不止是雄厚國力錘鍊出的強大軍力,更是他長期精明的戰略風格:不打無準備之戰。無論面對任何對手,無論遭遇過多麼慘重的失敗,大唐都擅長從錯綜複雜的局面中,迅速評估出對手的實力和態勢,選擇在最恰當的時機,給對手最要命的重擊。
最典型的,就是大唐與東突厥的戰爭,大唐與東突厥,堪稱一天二地仇,唐朝開國初,侵擾大唐最狠,把唐朝軍隊吊打到最慘的,正是東突厥軍隊。唐太宗初登基時,就被東突厥打到長安城下,若非唐太宗鎮定應對,唐軍浴血抗戰,北宋靖康之恥很可能就提前了。
但面對如此奇恥,唐太宗怎麼做的?只說了一句話:將予取之,必固予之。今天花錢屈辱換和平,就是為了明天霸氣雪恥。滿懷這樣信念,大唐戰爭機器從此全面開動,整軍備戰滿血鋪開。但即使信念如此堅定,貞觀元年五月,當東突厥突發內亂,唐朝朝野喊打聲一片時,唐太宗卻依然能穩住心性,冷靜評估戰局,最後摁下出擊念頭,滿懷熱血,卻絕不浪戰!
直到貞觀三年,在東突厥經過雪災內亂,實力劇烈衰退時,時機成熟的大唐才猛然一擊,六路大軍揮師橫掃草原,以李靖夜襲陰山的閃電一擊,將這個昔日笑傲草原的頑敵一箭穿心送上絕路。靜若處子,動若脫兔,這就是大唐強者的風格!
這樣的風格,在大唐的歷次戰爭裡,都是淋漓盡致,後來的攻打西突厥戰爭更是如此,在發起對西突厥總攻之前,大唐用靈活的外交手段,取得了西域國家的內附,將這個絲綢之路上的戰爭猛獸徹底孤立,然後的憤然進擊中,大唐更展示了狂飆突進的風格,清一色的騎兵長刀裝備,人手一套的弩刀配置,快速突進以少擊多,將強大的西突厥一戰碾壓!
著名的白江虐日本更是如此,在日本介入朝鮮半島動亂,大唐西線同時面臨戰事的情況下,大唐果斷抉擇,打出了人類古代戰爭史上經典的跨海登陸戰,從山東海路登陸,一舉掃平百濟和日本聯軍。戰後的震撼一幕,更成了日本歷史的恥辱一刻:周留城戰場上,五萬多日本俘虜哆嗦著跪在泥淖之中,惶恐等待大唐軍人的發落!
以精細的戰略準備,最完備的後勤保障與軍事動員,打出最高效率的勝利,這正是盛唐時代的大唐軍隊,最令列強恐怖之處。
然而最為關鍵的是,大唐從來有一顆永不放棄勝利的心,它也許衰落,也許屈辱過,但是絕不會徹底放棄,哪怕千難萬難,依然滿懷一顆勝利的心。這種精神,大唐初年反擊突厥時如此,安史之亂時同樣如此,哪怕因為平叛,受盡吐蕃和回鶻的羞辱,後來依然如此,曾經趁火打劫的回紇,最終被大唐殲滅在河套平原,曾經席捲河西走廊的吐蕃,被大唐收復了河西,更最終乖乖的會盟。大唐有過敗仗恥辱,但大唐從來不會在忍耐中喪失血性鬥志。這一點,是唐朝和後面一個偏安王朝的最大差別!
這樣一個王朝,自然擔當得起領袖的身份,建立起當時中華天朝上國的威嚴!
當然還有最終有的一條,就是大唐是一個富有魅力,且敢於擔當責任的大國。魅力這一條,大唐王朝的影響力可謂遠播,我們從今天日本的古建築上,就可看到唐朝曾經強大的文化影響力,甚至在阿拉伯人的遊記典籍裡,滿篇記錄的除了唐朝的經濟富庶,更有唐朝的民生國策,包括唐朝賑濟百姓的義倉,和唐朝官員高效的辦事風氣,都令當時的列國神往。
除了魅力之外,大唐更有擔當的胸懷,首先是視野,大唐強大,但絕不夜郎自大,相反哪怕是出名昏聵的皇帝唐僖宗,都會告訴阿拉伯使者,大唐,阿拉伯,希臘,印度,突厥,就是世界五大強國,這條比起連英國在哪裡都不知道的道光皇帝,高下立判!唐朝的文化更開明,國外各種文化交匯傳入。這樣開明的國家,才會真讓人服,而不會被當成英國馬嘎爾尼使團嘲笑的「半野蠻人」。
更重要一點,是負責任,強大的唐朝,無論對內對外從來都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當年戰敗突厥後,草原饑荒蔓延,大唐不計前嫌,慷慨以舉國之力援救,草原上多年來被擄掠的一百多萬中原百姓,全數不惜財力的安置回鄉。國際事務更是如此,東邊初崛起的日本,被大唐一頓胖揍,從此老實了一千多年,西部的絲綢之路,更是在大唐的保護下,成為連接東西方的要道。大唐王朝的「天可汗」身份,正來自擔當的精神。
這種擔當精神,說兩個事就知道,第一,唐朝對東突厥戰爭的決戰階段,唐太宗一度下定決心,發動青壯年勞動力參軍,卻被魏徵阻止,魏徵認為唐朝剛剛頒布命令,免除老百姓勞逸,這時出爾反爾,國家公信力何在?一番硬頂,真叫唐太宗改了主意:寧可承受前線巨大壓力,才要維護這擔當的公信力!
更見證大唐責任的,還有平定西域時的一個小事,唐高宗年間,名將蘇定方掃平西域,但當時他曾允諾敵軍,赦免敵軍可汗的死刑,誰知信息不通暢,蘇定方剛回洛陽,唐朝對敵軍的死刑命令就下來了,結果蘇定方將軍在朝堂上慨然一跪,寧可放棄自己的賞賜,也要兌現承諾,果然換得了唐高宗的赦免令,這,這就是大唐的擔當!對敵人也是如此擔當。
只有一個有擔當,有魅力,有實力的國家,才真正有可能成為領袖大國。這個道理,時代在變,道理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