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0日,第三方專業科技成果評價機構——中科合創(北京)科技成果評價中心在北京依據科技部《科學技術評價辦法》的有關規定,按照科技成果評價的標準及程序,本著科學、獨立、客觀、公正的原則,組織專家對長安大學、西安科技大學共同完成的「空間大地觀測正反演斷層三維運動特徵的向位錯模型研究」項目進行了科技成果評價。
此次成果評價專家委員會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測繪學院教授李德仁,中國礦業大學環境與測繪學院教授汪雲甲,武漢大學測繪學院教授姚宜斌,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單新建,中國地震局第二監測中心研究員王慶良,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周仕勇,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研究員呂曉健等專家組成。
經過專家評審,認為該項目依託於三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成果的集成,基於塞積群理論構建了斷層隨長度、寬度的不均勻滑動解析模型,填補了斷層面滑動只有數值解,無解析表達的空白,為斷層運動機理的研究提供了穩定性和普遍性更強的理論模型。針對現有位錯理論模型不能描述斷層轉動的局限性等問題,提出的彈性斷層向位錯理論,定義了斷層空間轉動的扭張、扭轉、扭翹3個參數,斷層模型參數由現有的11個增加到14個,使描述斷層運動從平動位錯模式擴展到平動與轉動相結合的向位錯模式。項目主要創新點如下:導出了斷層滑動量隨長度、寬度的解析表示關係,並採用數值模擬及實測數據與現有模型進行了對比計算分析;首次基於向位錯構建了斷層轉動與地表形變的理論關係,並採用數值模擬及實測數據與現有模型進行了對比計算分析;首次基於向位錯模型建立了斷層轉動與地表重力變化的關係,並採用數值模擬與現有模型進行了對比計算分析。該項目面向地球物理與大地測量的行業需求,成果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創新性強。提出的斷層向位錯理論,在2008年汶川地震斷層、2011年日本地震斷層的正演應用研究中得到了有效的驗證。成果包括專著1部,國內外期刊及會議發表論文70餘篇(其中9篇SCI,7篇EI),引起廣泛的學術影響,對利用大地測量觀測來對斷層的探索和認知有著顯著的推進作用。項目達到了同類研究的國內領先水平。經專家組全面審核,與會專家一致同意,「空間大地觀測正反演斷層三維運動特徵的向位錯模型研究」項目通過科技成果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