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是一條小巷,但他以一首古詩聞名,值得一看

2020-12-14 百味閣家常菜

烏衣巷位於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秦淮河南岸,位於孔廟秦淮風景帶核心區,他是中國家族大族歷史最悠久的古巷,三國是吳國駐軍石頭城部隊所在地。

事實上烏衣巷是一條很小的小巷,三個入口和兩個入口是主入口,劉禹錫以前也在這裡。寫下《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在巷口有很多人拍照打卡,如果你想知道更多,建議你去參觀謝安王局長紀念館,就在烏衣巷。

距離孔廟西南數十米,是一條安靜而狹窄的小巷,原為東晉王道和謝安的住所。烏衣巷人山人海,從王羲之、王獻之、謝靈運、山水詩學派的始祖出現。烏衣巷見證了王謝的藝術成就,與兩個大家族乃至整個中國文化的歷史息息相關。

現在這裡有許多古色古香的建築,王道謝安紀念館裡有很多歷史典故。這是一個重建的烏衣巷,現在烏衣巷真的成了普通人的家,主要是住宅樓

烏衣巷位於孔廟南,三國是吳國茂壽石頭城的營房。當時,中士們都穿著黑色制服,所以他們把「烏衣」作為車道名稱。學者和遊客繼續成為參觀著名的東晉,表達思古感情的地方。現在有很多小吃,你可以拍照,小巷很小,緊挨著王局長的謝安紀念館。

他坐落在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內涵的孔廟景區內,以古詩詞著稱。小夥伴們看到這裡很興奮嗎?事實上這裡有很多值得探索的景點,當你有機會在假期看到他們,你一定要看到他們!

相關焦點

  • 宋代一首古詩指桑罵槐嘲諷小人,其中哲理意蘊很值得回味
    作為歐陽修慧眼發掘的著名文學家,曾鞏的文學造詣是存在的,只不過在浩如煙海的文學作品當中,他的光芒還是相對微弱,至少於同時代的蘇軾等人相比,這個人的才華還不夠出色。不過今天我們看到的這首古詩,卻也寫出了曾鞏他獨特的性行,他用一首古詩指桑罵槐來嘲諷小人,其中的哲理意蘊,還是很值的今天我們細細品味的。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
  • 杜牧的一首古詩,自遣排憂,其中兩句卻值得細讀
    但有時候人們為了排遣心中的愁悶,或者借酒澆愁,或者故意消極頹廢,其實內心卻是另一種想法,真是矛盾重重。下面介紹的是杜牧的一首古詩,自遣排憂,其中兩句卻值得細讀。自遣唐代:杜牧四十已雲老,況逢憂窘餘。且抽持板手,卻展小年書。嗜酒狂嫌阮,知非晚笑蘧。聞流寧嘆吒,待俗不親疏。遇事知裁剪,操心識卷舒。還稱二千石,於我意何如。
  • 雙桂巷:一條充盈書香有故事的小巷
    從晚清到民國直至新中國初從這條小巷走出的一個個人物在中國革命史、科技史、教育史、文學史上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一所名叫萃華書院的學堂在雙桂巷出現。當時光漫漶開許多的記憶消失了但總有些許的歷史積澱下來譬如地名、建築、人物一條小巷建築形態及族群的變遷
  • 杜牧有10首古詩入選唐詩三百首,這一首七絕的出鏡率是最低的
    晚唐詩人杜牧一共有十首古詩入選唐詩300首,其中多數是七絕。這十首唐詩作品分別是《赤壁》、《泊秦淮》、《寄揚州韓綽判官》、《將赴吳興登樂遊原》、《金谷園》、《旅宿》、《遣懷》、《贈別其一》《贈別其二》以及《秋夕》。
  • 古詩十九首當中最有韻味的思婦古詩,最後10個字值得細細咀嚼
    作為東漢末年最有文學價值的詩歌集古詩十九首,上承《詩經》的文學傳統,下啟唐詩宋詞,在整個中國古典詩詞發展史上處於非常重要的地位。在這些古詩當中也有不少的詩作寫到了遊子思婦的主題。比如今天我們所談到的這首古詩就是其中很有韻味的一首,尤其是這首古詩的最後十個字,值得今天的我們細細咀嚼。且看: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
  • 反對現在某些老師要求小孩一天背一首古詩
    昨晚去姐姐家玩,看到8歲的小外甥一邊哭一邊在抄古詩,急忙詢問姐姐怎麼回事。姐姐一臉無奈地告訴我這是小外甥的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一天背一首古詩,背不了就得抄10遍。我性子急且護短,感覺孩子的啜泣聲仿佛能穿透胸膛,一下又一下敲在自己心頭。
  • 雷祖殿是一條小巷
    壽星觀過去香火如何興旺,我已不可知,但是我在「殿」裡上學、長大、成年,在這片或許有神明保佑的地方度過了近四十年的光陰,既體驗了獨屬於那個年代長沙小巷的生活方式,又留下了人生最難忘的一段回憶。1959年,我們全家搬入雷祖殿時,根本見不到殿的影子,只見到一條長50多米,寬約3米,南通北不通的「斷頭路」。路中間還有一條更窄的不到1米寬的巷子可通到附近的龍王宮和馬王塘。
  • 晚唐詩人韋莊落榜後,寫了一首七絕,看似直白其實含蓄
    我們今天要讀的《含山店夢覺作》,就是他在第3次落榜後客居外地寫的一首詩。這首詩看似很直白,但是感情很含蓄,尤其是次句。其實不對。首先,雖然韋莊漂泊過很多地方,但是從他的旅途看,並沒有路過含山縣。其次,含山縣與江南就只隔一條長江,詩人為什麼會做「江南夢」呢?
  • 針對現在小孩背古詩,一天一首你怎麼看待?
    寶媽提問:針對現在小孩背古詩,一天一首你怎麼看待?魚媽回覆:你好,我是魚媽。針對現在小孩背古詩,一天一首你怎麼看待?一天一首也不算多吧,我小時候,一天背一篇課文,初中時老師只要求背某幾段了,但是也要背英文課文,單獨從數量上來看也並不算多。像我自己小時候,就很喜歡背課文,每天早上喜歡趕第一個去背,因為老師有時會獎勵一個小本子,那個小本子封面的一個「獎」字對我來說有莫大的吸引力。
  • 詩詞愛好者必看,如何寫一首古詩?
    那麼,我們如何寫一首「像樣」的古詩呢?首先,我們要搞清楚古詩是什麼,它是區別與現代詩的一種詩歌形式,發端於《詩經》和《楚辭》,由「古體詩」和「近體詩」構成。在這裡要說明的是,這是以詩歌形態來決定的,而不是以寫作的時間決定的,比如,當代人寫的古詩也是古詩。
  • 「吾日三省吾身」:你的孩子能做到每天讀一首古詩嗎?
    不過,由於古詩中的部分字詞句還保留了古意,孩子在理解古詩上存在著一定的困難。但只要我們掌握了正確的閱讀方法,這些困難也就不再是困難。閱讀古詩可分為以下幾個步驟:01丨了解作者學習一首古詩應當先從作者入手,了解作者的朝代、時代背景、人生經歷,以及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寫下了這首詩。
  • 【內附視頻】歡樂學古詩——樂府詩《江南》
    古詩常常描繪美好的自然世界和心靈渴望。古詩在不知不覺中傳遞歷史的意義,融化理智直抵心靈。讓小朋友學古詩,發展語言、提高智力、提升審美和陶冶情操。就讓我們一起跟隨《歡樂學古詩》,來看一看小朋友如何學習古詩。
  • 當「古詩」遇上「遊戲」,撞出思維火花!幼兒古詩這樣啟蒙才有效
    可令我驚訝的是:兒子居然會觸景生情,聯想起先前日子學的一首古詩。為了考考他,我繼續問:「那你還記得怎麼背這首詩嗎?」這似乎根本難不倒兒子,他立馬從床上坐起身,煞有其事地背誦起來:「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一家客棧,一排竹子,一首詩。
  • 防疫物資上的古詩文內涵值得細品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你贈我「風月同天」,我還你「扁舟共濟」防疫物資上的古詩文內涵值得細品 疫情兇惡,環球同此涼熱。大愛無疆,各國互助互幫。這是一首送別詩,詩義清通,前三句描寫送別的環境,最後一句意思是:咱們是知己摯友嘛,就沒有遠近之別,哪怕相隔萬裡也還如同做鄰居。這很容易讓人聯想起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一句,無論從句式,還是意義上,二者都很相近。但在氣勢上,張詩則略高一籌。
  • 意境優美,古風味十足的人名,值得一看!
    古詩意境優美,韻律優美,因此,父母想借鑑古詩詞為小孩取名,當然取名的時候需要選取其中寓意美好的字詞。今天起名獵名網就給大家一下古風味十足的人名。子字在這句詩中指公子,子是一個具有男性特徵的用詞,很少有人會用在名字上,現在將它用在名字中,體現出男孩翩翩公子、英俊瀟灑的姿態。飛字指高飛,入名寓意著男孩才華出眾,能夠一鳴驚人。堂字指學堂,引申出博學的意思,詩意又文藝。
  • 一首古詩不太知名,但其中典故不少,狠狠諷刺了歌功頌德的文人們
    其實對於這些古代詩人來講,他們不見得一定要在詩歌當中表達出多麼強烈的批判性,只需要客觀反映社會現實就可以了。最具代表性的那就是杜甫的詩詞。雖然他極少在詩歌當中用評述的語言加以直接批判,但是卻也能夠讀得出蘊含在其中的諷刺和批判意味。但同時還有很多的文人更加習慣於歌功頌德,而這樣的行為也被不少的詩人當作了批判的對象。
  • 都市隱藏了一條小巷,讓人唏噓:昔日天國王府巷,今日尋常百姓家
    實在是太多了,其實,伴隨著這座千年古城的時代變遷,這些小巷也經歷了風風雨雨,所幸的是很多都還能有跡可尋,讓我們後世之人能踏著布滿刻痕的石板小路,沿著狹小窄長的通道探尋曾經動人的故事。南京小巷我是一個偶然的機會發現這條小巷的,邁進巷口你立刻會被這狹長的小巷以及低矮老舊,密密麻麻的平房小院所吸引。
  • 黃庭堅的一首古詩,人賢忘陋巷,境勝失途窮
    黃庭堅是北宋著名詩人,他雖然是蘇門四傑之一,但蘇軾對他的學識才華頗為賞識,經常與其切磋書法技藝、討論詩詞文章。黃庭堅詩學杜甫,提出了點鐵成金和奪胎換骨等詩學理論,成為江西詩派的開山鼻祖,對後世詩歌創作的影響,甚至超過了一代文豪蘇東坡。下面介紹黃庭堅的一首古詩,高蹈遺世,令人嘆服!
  • 每一首古詩都是一幅畫,思維導圖讓這幅畫變得更加生動
    這首五言絕句出自於唐朝著名詩人王維之手,幾十年來一直被收錄於小學語文教材中。兒時背這首詩時就覺得頗為有趣,短短的四句話不過二十個字,其中所隱藏的內容卻有很多。這是一周讚嘆畫作逼真,畫者技藝高超的詩歌,同時也可以當作是一個謎語來解讀。
  • 【如何讀懂一首詩】漢代的樂府與古詩
    餘冠英先生在《漢魏六朝詩選》的前言中提到,「漢詩」的重點在於樂府歌辭中的民歌和無名氏的五言詩(包括《古詩》和「別詩」)。今天,在這裡就呈現一份以同學們(鄧超、董馨憶、馮羽墨三位)整理的關於這兩部分內容的知識為基礎,再加以歸納整合出的「漢詩」文化常識梳理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