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來南京遊玩的朋友都覺得南京的很多小巷子特別有意思。你別說,南京的巷子不僅多名字也頗為有趣而且都有著耐人尋味的故事,像飲馬巷、驢子巷、箍捅巷、沈舉人巷……。實在是太多了,其實,伴隨著這座千年古城的時代變遷,這些小巷也經歷了風風雨雨,所幸的是很多都還能有跡可尋,讓我們後世之人能踏著布滿刻痕的石板小路,沿著狹小窄長的通道探尋曾經動人的故事。
工作之餘,我最喜歡走街串巷,讓自己暫時離開城市的喧囂嘈雜,放鬆身心,仿佛那一刻我成了時間的主人,一切都慢下來了。
我是一個偶然的機會發現這條小巷的,邁進巷口你立刻會被這狹長的小巷以及低矮老舊,密密麻麻的平房小院所吸引。走進去,你會發現老舊的屋簷風化嚴重,磚牆也斑駁破損,在這樣狹小的院落,前後最多的住了有八九戶人家。與周邊的環境是那麼的格格不入,仿佛是一個被遺忘的角落,但是這裡卻充滿了煙火氣,生機勃勃且五彩斑斕。
小王府巷地處南京最繁華的新街口地區,與大王府大巷垂直,大王府巷後來拓寬就是現在的有名的美食一條街王府大街了,它一頭連著南京市最繁華的新街口,一頭與朝天宮相連。如果你來南京旅遊一定不會找到小王府巷,就連很多當地人都說不清道不明它的具體位置。
其實,早在南唐時期大臣皇甫暉住在這裡而得名。百姓們便於記憶就成為「皇甫巷」,久而久之便傳成了「王府巷」了。後來元朝的文忠圖帖睦爾稱帝前,在健康也就是現在的南京做藩王的時候就住在這裡,「王府」這個名字從那時起才真正意義上名副其實了,並且一直沿用至今。
清《運瀆橋道小志》載 「其在高井道西與曹都巷相向者,為皇甫巷,以南唐皇甫暉所居得名。後入元文宗潛邸,故又名王府巷。後來到了清末太平天國定都南京的時候,翼王石達開又成了小王府巷新的主人。
這裡的居民雖然樸實又熱情,看到我拿著相機,便熱情地告訴我前面有個清真寺是個古蹟,可以去參觀。
走近大門,這裡已經破敗不堪了,但是大門上的斑駁的金色刻字,和立在大門兩側的石鼓,還能夠依稀看出當年的富麗堂皇。走進門內,可以看到高大的內部梁架和像燕尾一樣伸展的大殿翼翅,仿佛在述說著當年的輝煌的故事。這裡還有一座有名的清代建築,曾經的安徽會館,我進去的時候縱橫交錯的掛滿了衣物,應該已變成民居了。
在喧鬧的市中心,沒想到還會有這樣一個不簡單的百年老巷,不由感慨「昔日天國王府巷,今日尋常百姓家」。
雖然斑駁的灰牆上掛著「不可移動文物」的牌子,告示每一位來訪者它的百年滄桑。但不知道等待它的最終宿命會是怎樣的。歷史就像是一條長河,而這些古蹟就像是長河上湧起的波濤,帶給我們的則是無窮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