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難的歸正——讀《希波的奧古斯丁》

2021-02-23 橡樹文字工作室

公元430年,汪達爾人包圍了北非城市希波,羅馬世界行將就木,而這座城市的主教奧古斯丁,也步入了其生命的最後一年。這位上帝的僕人親眼目睹其「畢生的心血被暴力所毀滅」(509頁),也見證著主的話語「當你年老的時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約21:18)。白天, 「奧古斯丁為他和他的會眾能夠在即將到來的一切中堅持到底而禱告」;夜裡,當所有人都睡去時,他獨自在個人圖書館中,整理著畢生寫下的93種著作,這繁忙空隙中的寧靜在火光中勾起了多年前那熟悉而又陌生的畫面——那些生活在卡西齊亞庫的日子。

公元386年,時任修辭學教授的奧古斯丁在米蘭主教安布羅斯的引導下接受洗禮,「奧古斯丁獨自一人,全身赤裸地走進深水池之中。安布羅斯三次把奧古斯丁的肩按入汩汩的泉水。然後,穿著一襲潔白無瑕的袍子,奧古斯丁將走進那燭光閃耀的大主教座堂。」(134頁)戲劇性是皈依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將人們的生活一分為二,人們反覆被灌輸這樣的觀念,即相信他和以前十分不同。奧古斯丁在皈依中同樣發現了一個新世界,這使他放棄了摩尼教。

然而,他的受洗髮生在一個連貫時期之間,使得奧古斯丁的皈依更像這一時期的小插曲。這段時期開始於不久前的一個夏天,奧古斯丁「突然胸口疼痛,這影響到他的發音,使他不得不離開講席」,而接受某種治療。他在寫給友人的信中提到「有些人通過獨處的方式來忘卻那些加在他們身上的傷口,然而另外一些人卻通過博雅教育在傷口上塗抹油膏。」(120頁)在盈千累萬的著作以及親友、學生眾星捧月般環繞下,奧古斯丁在卡西齊亞庫選擇了溫和適宜的博雅教育的治療,這個治療一直持續到其受洗後的一段時間。傳記作家布朗將奧古斯丁生命的這個時期稱為「悠閒時刻」。

直到多年以後,奧古斯丁回顧其所選擇的治療方式時,才從中看出自己對歸信認識的荒謬:正如特蕾莎在將自己一生完全託付給託馬斯以前,已經先存在於車站,奧古斯丁將信仰完全交給上帝之前,先交託給了哲學。在更加真實地經歷上帝前,奧古斯丁將自己的靈魂暫時寄存在了普羅提諾與柏拉圖主義中。對當時的奧古斯丁而言,真神就是柏拉圖主義的上帝,他不承認個人理性與公教傳統之間的殘酷分裂,因為「哲學本身承諾,它將十分清楚地證實那最為真實和隱匿不見的上帝,而且將一步步地將他展示出來,就像太陽穿過雲層一樣(C.Acad.I,i,3)。奧古斯丁相信,哲學可以賦予人超人的寧靜,這種寧靜使他輕易忘卻了那位與他同居多年的女子,因為「她不得不為奧古斯丁的母親替兒子選擇的一位擁有大筆財產的女繼承人讓路」(93頁),所以這名女子只好獨自返回非洲,「立下永不和任何男子交往的誓言」。直到十年後,奧古斯丁才重新想起她,「並且在《懺悔錄》中正視她。」不僅如此,基於柏拉圖主義對完滿秩序的相信,奧古斯丁認為信仰是一種自覺選擇的行為,因為,「心靈一定比貪念更有力」(F 卷一,第十節)。當奧古斯丁後來成為一名教士時,他依舊對人的自由意志抱著樂觀的態度(275頁)。奧古斯丁後來回憶初信歲月時,方意識到這平靜而高雅的見識,原來就是困擾著歸信者的風暴。

從公元386年到391年,無論是在義大利還是在塔加斯特,表面上看,奧古斯丁的生活依然博雅,他嚴厲、平靜地坐在一群對他充滿崇拜的一群人中間,所不同的無非是這群人在米蘭是修辭學的學生,而在北非,是基督徒知識分子。然而事實上,基督聖禮的果效真實地在時間中顯明,新的生命正在成長,靈魂與理智的革命也接踵而至。

希波的牧師經歷,讓這位即將步入中年的哲學家意識到人性倔強難馴,在這個世紀的尾巴上,奧古斯丁意識到自己必須放棄其在卡西齊亞庫時的對一個光明未來的憧憬,因為「無論是誰,只要他認為在這世俗的生活中,一個人可以驅散肉體幻想所構成的迷霧,獲得不變真理的永恆之光,能夠以完全不同於各種普通生活方式的精神堅定不移地持守不變的真理,那麼他既不理解自己所尋求的對象,也不理解他自己是誰。」(166頁)奧古斯丁曾在受洗的喜悅下,感覺到自己靈魂的提升,並分享保羅的喜悅——「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除了肉中之刺,以及與之相伴的靈與肉的張力,步入中年的奧古斯丁在保羅身上什麼也沒有發現。哲學那短暫的慰藉正在退去,因為他發現人類身上對真 神的感知力早已被破壞,「理解一馬當先,其後跟著我們人類那弱化了的情感能力。哦,如此緩慢地跟著,或根本沒有在跟著。」(444頁)奧古斯丁那曾經對人類自由意志的篤信已逐漸被主所雕琢,他方能如瞎子得見光明般從心底發出感慨,「我知道,哦,主啊!一個人的道並不在他自己的把握之中」。他意識到自由不是所謂的選擇意識,而是一個治療過程的高峰,在滿溢的恩典中,自由是被親近上帝那無法抵制的快樂所吸引著去行動。在上帝恩典的陶造下,真實的謙卑最終將他俘獲,基督的愛促逼著他在希波主教的位置上開始了新的生命之旅。


(本文原載自微信公號:房角石周刊)

歡迎參加橡樹書屋淘寶店(http://oaktreebooks.taobao.com)6月29日至7月3日的買二贈一三周年店慶活動。6月30日當天為傳記類圖書專場,參加活動的圖書有《希波的奧古斯丁》《改教家路德》《復興神學家愛德華茲》《豐盛的恩典》《舊日光輝》《山雨》《客旅》,贈書為《奇異恩典》。

定期發送橡樹圖書書評、書摘、橡友會信息


相關焦點

  • 希波的奧古斯丁:一位預備作僕人的天才
    最終,由於空虛感,30出頭的奧古斯丁轉向了基督教。《懺悔錄》講述了他是如何在痛苦的猶豫不決中聽到童聲告訴他「拿起來讀」。在這樣的提示下,他打開了聖經《羅馬書》13:13-14:「行事為人要端正,好像行在白晝。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蕩,不可爭競嫉妒;總要披戴主耶穌基督,不要為肉體安排,去放縱私慾。」
  • 奧古斯丁:與自己痛苦不堪地爭鬥
    不過,許多人知道奧古斯丁的《懺悔錄》,卻未必真清楚他一步步走向主動向主懺悔的歷程。讀岡薩雷斯的《基督教史》(點擊了解和購買本書:岡薩雷斯《基督教史》到貨了),可以看見這位希波主教如何從一個享樂主義至上的青年完成蛻變,也給我們朝著標杆直跑的勇氣! 當我想到將自己完全奉獻給您,我的上帝……希望這樣做的是我,不希望這樣做的也是我。是我。
  • 歸正造句和解釋_歸正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滬劇《羅漢錢》:「任憑她行為怎樣壞,有了丈夫管教就歸正。」,改邪歸正。]歸正參考例句:1、久後奸臣退位,那時去邪歸正,未為晚矣。2、公等今後可各去邪歸正,勿自陷其身。5、你再不改邪歸正,奶奶準會活生生被你氣死。6、你必須改邪歸正,否則就會走進深淵。7、你應該改邪歸正,別盡做些壞事。8、他從前雖然做了不少壞事,但如今已經改邪歸正,重新做人了。
  • 奧古斯丁:惡在人間大有用處
    從青年時代起,希波的奧古斯丁就開始思考這一難題,但最終卻陷入了惡的弔詭。  奧古斯丁認識到,惡在形上學上只是善的缺乏。奧古斯丁把人類的靈魂劃分為高級部分和低級部分,而高級部分又分為理智、意志和記憶,進而將惡的起源歸咎於作為中等善的意志。
  • 也讀奧古斯丁和他的《懺悔錄》
    太初有道,感恩有你十多年前,因為文學的緣故,我從《懺悔錄》初識奧古斯丁。前不久在奧古斯丁誕辰664周年之際,重新閱讀了奧古斯丁的有關著作,重溫了奧古斯丁從浪子到聖徒的人生經歷。奧古斯丁是古羅馬帝國晚期著名的神學家和哲學家,在西方思想史上是與亞里斯多德、柏拉圖、阿奎那並駕齊驅的思想巨匠。奧古斯丁和4年後的阿奎那還被稱為中世紀思想的雙塔。作為主教和神學家,奧古斯丁是中世紀教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廣泛論述了當時最重要的神學問題,堪稱神學的百科全書。他被羅馬天主教封為聖徒和聖師。奧古斯丁的神學思想對基督教的影響非常巨大。
  • 什麼是歸正神學?-小小羊
    一、 什麼是歸正(Reformed)?『歸正』,簡單講,就是『歸回正道』。什麼是『正道』?就是上帝的道。上帝的道,哪裡可以清楚知道?就在聖經裡。所以,『歸正』,意思就是指……………歸回聖經中啟示出來的真道。
  • 圖文【聖奧斯定】​​「恩寵之父」,希波主教聖師 —— 8月28|10張高清聖像
    在這本不朽名著裡,奧斯定指出天主的無限仁慈,天主怎樣光照罪人,引導罪人歸正。奧斯定童年時,聖婦莫尼加講解要理。有一次,他患了重病,人們決定給他行洗禮,但是他的病突然轉好,領洗的計劃就延擱了。基督徒家庭的孩子生下來不立刻領洗,長大了才給他付洗,這是古代非常不幸的一種習慣;聖奧斯定後來在他的著作裡,竭力攻斥,後來這習慣終於推翻,基督徒家庭孩子生下來,立刻應當領受洗禮。
  • 奧古斯丁·懺悔錄
    第一部分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奧古斯丁的人生經歷。 奧古斯丁於公元354年出生在北非的城市塔加斯特,在今天的阿爾及利亞境內,當時這裡是羅馬帝國的行省。奧古斯丁的母親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父親是一個異教徒,直到臨死才受洗改信了基督教。
  • 奧古斯丁:中世紀前最後一個偉大的神學家
    後來,奧古斯丁因著個人與名重一時的摩尼派教師浮斯特詩(Bishop Faustus)親密的會晤,而從迷夢中初醒,他問及摩尼教與希臘在天文學上的分別時,那監督坦白地承認他對這問題的無知和不感興趣,奧古斯丁不悅地想:「呸!他只是一個宗教宣傳家而已。」因著不能在異端中找到他的信仰,以及無賴之徒常在他課堂內的搗亂,奧古斯丁決定動身去羅馬。
  • 奧古斯丁:哲學與神學的結合
    對奧古斯丁來說,內在存在與其說是一塊寧靜的合理性的領地,不如說是一塊各種感情和各種意志衝動的戰場。內在存在是各種非理性衝動、罪、過和對拯救之渴望的場所。但奧古斯丁並不像斯多亞學派那樣相信我們通過自己的力量就可以支配這個內在生命:我們需要神的恩惠和「超人的」救助。
  • 奧古斯丁:世間本無惡,人的欲望多了便成了惡
    奧古斯丁並非一出生就接受洗禮成為天主教徒。少年時的奧古斯丁才華洋溢,放蕩不羈。到了32歲的某一天,奧古斯丁在米蘭寓所的花園中散步,聖靈催逼他回頭,他的心靈呼喊著:「要等到何時呢?何不就在此刻,結束我汙穢的過去?」這時他恰巧聽到鄰家兒童的讀書聲:「拿起來讀,拿起來讀。」於是他拿起身邊的新約,讀到羅馬書中的話:「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蕩,不可爭競忌妒;總要披戴主耶穌基督。」
  • DJ-奧古斯丁
    NBA比賽中心> NBA球員> DJ-奧古斯丁DJ-奧古斯丁(D.J.場均蓋帽0.0-場均搶斷0.0-DJ-奧古斯丁常規賽表現
  • 學過奧古斯丁的哲學後看電影
    學過奧古斯丁的哲學後看電影今天周日,昨天上了一節哲學課,學了奧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三位一體和罪與惡。本來想寫一篇關於哲學的文章的。但是,早晨看了三部電影非常好,就推薦給朋友。最後就是韓國一部有爭議的電影《82年的金智英》,這個適合現代都市的女士去看看,講的是男權社會女性生存的艱難。昨天哲學課,徐老師講的不平等會迎來反斥,這不是宇宙平衡之道,這也是善惡因果論的理論核心。世界追求平衡,如陰陽,如生死。你索要的很多,你總會有一天償還回去。或者是物質或者是精神。男權社會或許早晚會產生問題。
  • 希波戰爭(古希臘和古波斯)
    希波戰爭形勢圖希臘半島山巒起伏,存在大大小小几百個城邦回家,小國寡民,各邦長期獨立自治,商品經濟發達,造船業興盛,人民享有民主權利。其中雅典和斯巴達發展較為迅速和強大。公元前499年,希臘軍隊佔領了賽普勒斯,迫使波斯帝國割地賠款,希波戰爭結束。
  • 奧古斯丁的理性與意志
    奧古斯丁認為,意志是人們精神生活中的決定因素,意志優先於理性,這種與理智主義信仰觀相反的觀點,意味著信仰不僅接受某種事物為真,而且還是熱情急切地把某物斷定為真。古希臘人認為理性優先於意志,而意志主義人類觀與基督教思想相吻合,奧古斯丁就主張感情有著決定性的作用,感情在倫理上是有價值的,好人都應該有愛和同情、羞恥和悔恨之心。他把絕對的自由意志歸諸人類,人們可以聽從上帝,也可以有意地不追隨上帝,罪惡往往產生於人的自由意志,或是人對意志有意的誤用。
  • 希波戰爭:東西方文明的大碰撞,波斯一蹶不振,雅典成為海上霸主
    答案就是希波戰爭,希臘在希波戰爭中擊敗波斯,為了讓希臘人民儘快得到戰爭的喜訊,菲迪皮茨不斷奔跑,在將戰爭結果報給希臘人民只好,自己力竭而亡。縱觀古希臘歷史,希臘人民面對自由獨立危機最為嚴重的一次便是希波戰爭了。
  • 雄鹿籤下波蒂斯和奧古斯丁
    雄鹿在自由市場連續籤下大前鋒鮑比-波蒂斯和控衛DJ-奧古斯丁奧古斯丁則是3年2100萬。波蒂斯是一名防守糟糕的數據型前鋒,去年2年3100萬加盟尼克斯,最終球隊放棄了他下賽季價值1575萬美元的選項。波蒂斯上賽季場均得到10.1分、5.1個籃板。33歲的奧古斯丁上賽季效力魔術,場均得到10.5分、4.6次助攻。
  • 奧古斯丁的宗教信仰與世俗智慧
    奧古斯丁認為,意志先於理性,並主導精神生活。他生活在基督教佔統治地位的西羅馬帝國晚期,是通曉古希臘哲學的神學家。他認為,人是萬物的中心,上帝為人而造萬物,意志意味著信仰與情感,能熱情急切地斷定某種事物為真,而且都有其倫理價值,一個善良的人首先應該充滿愛和有同情心。
  • 雅典崛起的源頭——希波戰爭始末簡介
    但是在希波戰爭之後,雅典勢力急劇發展,甚至足以挑戰斯巴達的霸權。那麼,這場促使雅典崛起的戰爭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呢? 戰爭背景 於是,曠日持久的希波戰爭正式拉開序幕。 波斯入侵
  • 優秀作業 | 維吉爾和奧古斯丁對羅馬帝國的不同態度
    但是,奧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卻對羅馬帝國給出了迥異的評價,在奧古斯丁看來,羅馬的建國史充滿了暴力的謀殺與姦淫。儘管奧古斯丁肯定了羅馬英雄的德性,但是這些英雄的德性卻是不值得的,應當有更好的目的——也就是上帝。面對羅馬城被西哥特人攻破的現實,奧古斯丁嘗試對羅馬的德性做出轉向,從時間和空間上永恆帝國的願望轉向內心中的羅馬、上帝之城的千年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