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有多少存款,才能避免生存焦慮?
這是今年疫情爆發後,知乎上掀起的熱門話題。
底下回答五花八門,有一個道破天機:
重要的不是你有多少存款,而是如果沒了工資,你還有沒有其它穩定的收入來源?
有人說,我「報復性存錢」,存夠100萬還不行嗎?
真的不行,不信,看一組北師大鐘偉教授根據近30年的通貨膨脹數據得出的結論:
現在的255萬,相當於90年代的萬元戶;而現在的100萬,在20年後的真實購買力只相當於今年的11萬~45萬!
也就是說,如果把錢「放著不動」,20年之後,你拼命工作攢下的錢,很大一部分都會打水漂。
就算存銀行,1年期1.5%的利率,也抵不過每年2%的通貨膨脹,你的錢每天都在貶值。
當然,說這些不是要製造焦慮,而是想告訴你,只靠工作賺錢,是很難免於生存焦慮的。
經典書籍《窮爸爸,富爸爸》裡也早就提到:學會讓「錢生錢」,有一份穩定的現金流,才是現代人必備的生存技能。
「投資,是一生一次的修行,誰也避免不了。」
這句話,是北大一位經濟學學者,在每年秋天的公開課上,對所有本科生說的第一句話。
提起北大經濟學,也許你多少聽說過薛兆豐教授的趣味解讀,但卻未必知道,在北大經濟學者天團裡,還有這樣一位大咖:
他曾連續5年準確判斷中國經濟形勢,幾乎沒有失誤;
眼光極準的他,從2015年起為自己做家庭資產配置,年收益率更是從40%一路攀升。
他就是徐遠,中國經濟學名人「小圈子裡的大人物」。
他是集宏觀經濟、金融、投資於一體的「硬核學者」
前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林毅夫力薦他的書
無數大佬紛紛為他打call
說起徐遠,很難用一個身份去定義他。
倒是他學生評價他的一句話,尤其準確:
在北大,搞學術的沒有他會投資,在金融市場,做投資的又沒有他的學術造詣;
他對市場經濟規律的洞察和穿透,有時甚至讓人覺得恐怖。
就連前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林毅夫都屢次為他的著作打call,稱讚他:觀察睿智,文字雋永,很有智慧。
▲徐遠的經濟學著作被羅振宇、汪丁丁極力推薦
這和他20多年間在經濟學名校殿堂的學術深造,以及15年的投資實戰經歷,不無關係。
時光回到1997年,本科北大數學系的他,剛剛走進北大經濟研究中心念碩士。
在學術圈裡,那是中國經濟學的聖殿。
他的學術啟蒙恩師,就是被稱為「中國宏觀經濟預測第一人」的宋國青教授。
和老先生一起做學問,穿梭在抽象模型理論中,又在城市農村調研走訪,大師的教誨,他至今念念不忘:
「一個學者,一定要接觸真實的世界,如果只在象牙塔靠理論說話,一定會走偏。」
這份嚴謹,也體現在他之後的教書生涯中,2005年從美國杜克大學金融博士畢業後,徐遠被聘為香港大學金融學教授,專門教投資。
雖然在學術上已有造詣,可真要教人時,他卻開始怯場了:
我當時自己還沒真刀實槍的投資過,怎麼教人呢?
於是他誠惶誠恐地,一邊教學一邊實踐,從宏觀經濟、金融市場、投資實踐上全面加深對投資的理解。
這一積累,就是15年。
而當他把對宏觀經濟的準確預判注入投資實戰時,一切都變得神奇起來:
從2015年起,他開始連續5年對經濟形勢進行預測,全部被證實。
他梳理了適合買房10大城市、地段,讓不少人在樓市爆火的2015-2016年抓住機遇,解決了不少人的住房投資問題。
一次深圳線下大課的問答環節,就有一個大姐站起來,還沒開口就泣不成聲:
我們全家現在都能搬到深圳一起生活了,還賺了不少錢。
我從來沒想過,日子能這麼快就好起來。
徐遠說,雖然他不是善於處理這種場面的人,但那種感動,卻一直被他記在心裡,畢竟,對很多普通家庭來說,100萬真的不是小數字。
2018年,他觀察到利率的下行,並敏銳的看到了國債期貨的投資價值,第一時間發聲:
「國債目前價位96.7元,預測升到100元,加10倍槓桿(期貨交易自帶槓桿),就能有近34%的收益。」
▲圖片來自徐遠公眾號
一年後,國債期貨已經按預測漲破了100,以100.79元收盤。
▲圖片來自徐遠公眾號
徐遠說,這就是從宏觀經濟學視角做投資的妙處。
所以,作為「掌握財富本質和源頭」的少數人,他根本不想把投資說得那麼複雜。
大道至簡。
很多複雜的市場波動,看透本質了就很簡單,賺錢只是順手的事罷了。
而對金錢的態度,他也是真實而純粹:儘管書生多清貧,但本著對家人負責的態度,誰都有責任,在投資的世界裡好好修行。
作為北大耿直學者,他圈粉無數
15年不斷為大眾普及投資真知
北大300人公開課,一座難求
這種耿直的大實話,他不是第一次說了。
從他2009年回到北大任職金融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後。他就無數次在公開場合,肅清大眾對投資的錯誤認識:
金融學科班出身的學生,只拿理論模型生搬硬套去投資,一定會賠錢;
投資就是競技場,在你知識邊界以外投錢,很容易變成收割的韭菜,一言以蔽之,不懂就別投!
我從來不相信一夜暴富的神話,投資不是賭博,只要你的風格是賭,一定會輸回去;
投資是找到一個方式,能夠穩健的掙錢;
……
甚至有時候,在看到一些「專家」的誤導言辭時,他經常都會有著急、坐不住的時候。
也因此這些年,他筆耕不綴地為大眾輸出「真知」,光在《經濟研究》等國際學術學術雜誌論文就有40餘篇。
在《FT中文網》《新京報》等媒體,更是發表了100多篇經濟評論。
但他卻說,這不過是學者的本分罷了。
每年秋天,他還會雷打不動的在北大進行一次公開課,聽他課的,既有北大的本科生,也有市場上的基金經理,還有50歲的菜市場阿姨。
300多人的大教室,經常被擠的滿滿當當,不少熟面孔每年如期而至。
有個深圳的阿姨,更是堅持5年趕來北京,每年都還都要帶新朋友來聽。
這都是因為,徐遠的面向大眾的投資課堂,很少有金融公式、抽象模型。
他擅長的,是用大白話,抽絲剝繭地告訴你市場的本質。最後再用無數真實案例,讓你懂得賺錢的秘密。
媒體也評論: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樣,即淺白,又深刻。
徐遠說:「一個教授培養出幾個碩士、幾個博士,他的貢獻當然很大,但如果能幫幾百萬普通人少走彎路,這個貢獻同樣值得尊重。」
他知道,中國14億人,誰都離不開柴米油鹽。但卻只有極少人有機會去北大聽課,在北大上MBA學費30萬,EMBA差不多60萬,很多人都上不起。
於是這些年,他把更多的把時間,轉向了大眾投資科普。
一針見血,只解決實際問題的風格,讓他迅速圈粉無數。
作為現在爆火的線下投資講座,常常一票難求。
從去年夏天開始,他把寫專欄的時間,幾乎都分給了給普通大眾的《財富增值課》,和薛兆豐用經濟學妙解生活現象不一樣的是,他的初心,更加實在:
想幫很多人,少走一些彎路,在經濟層面上,過好這一生。
這次長達大半年的課件撰寫,對他而言更是前所未有的極致,摘取11年北大公開課的精華反覆迭代,一篇稿子多則被推翻9次。
他說:霍金寫《時間簡史》從頭到尾只有一個公式。
而我想達到一個效果:只用2個小學數學程度的公式,就能讓一個投資小白,在聽完後能開始投資,並有機會獲得一定的回報。
今年3月,他把自己大半年的心血,默默在專欄上線,僅一個多月,就引爆了7400餘人的訂閱。
生動和深刻的講述,具體落地的實操方案,讓不少粉絲大為驚喜,經常在下面催更。
財富要增值,自己先成長
也許你去不了北大
但你依然可以聽到來自北大教授的投資課
而這一次,識庫也專門找到徐遠,引進了這門人人都能學的《徐遠的投資課,手把手教你財富增值》。
除了從0到1能教你上手的,40節投資大課。
我們更邀請徐遠教授為讀者加餐,策劃了12個月的全年財富預測。
每個月,我們都會根據新形勢、新趨勢、市場變化做詳細分析,打造陪伴你一整年的變富計劃。
只聽一講,都足夠值回票價!!!
徐遠說,學習這門課,你不需要很多的知識基礎(金融知識、經濟知識、數學知識),只需要一個認真仔細的態度。
199元的價格,篩選的不是貧富,而是一顆求學的、上進的、為家人負責的心。
投資並沒那麼難,門檻也並不高。
哪怕每月只能結餘500—1000元,就能開始投了。
要知道,即便是把錢轉到餘額寶、零錢通或其它貨幣基金,也能有2%左右的收益;
如果能通過學習和摸索,建一個穩健的投資組合,就有可能得到6%左右的收益;
再進一步,在足夠了解投資體系和積累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做一個積極一點的組合,每年達到12%的回報也不是不可能。
這時你的錢,每年增值的速度就很可觀了!!
面對這樣的財富增長,你還要把錢放在銀行嗎?
當然,這些都不容易,但世界上的事情,都是難者不會,會者不難。
財富要增值,自己先成長。我們等你!
9大核心模塊+40節投資大課
從0到1手把手帶你學會投資
並有12個月財富熱點趨勢解讀
陪伴你一整年財富增值
只需199元,不到一頓火鍋的價格
就能收穫北大金融學教授20年投資實戰精華
助你了解投資系統,拓寬收入結構
只聽一節,都足夠值回票價!!!
(可隨時無限次回聽)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21世紀經濟報導。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張洋 HN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