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北大經濟學教授聊了3小時才明白:今年比存錢更重要的,是做對這件...

2020-12-22 和訊理財

  一個人有多少存款,才能避免生存焦慮?

  這是今年疫情爆發後,知乎上掀起的熱門話題。

  底下回答五花八門,有一個道破天機:

  重要的不是你有多少存款,而是如果沒了工資,你還有沒有其它穩定的收入來源?

  有人說,我「報復性存錢」,存夠100萬還不行嗎?

  真的不行,不信,看一組北師大鐘偉教授根據近30年的通貨膨脹數據得出的結論:

  現在的255萬,相當於90年代的萬元戶;而現在的100萬,在20年後的真實購買力只相當於今年的11萬~45萬!

  也就是說,如果把錢「放著不動」,20年之後,你拼命工作攢下的錢,很大一部分都會打水漂。

  就算存銀行,1年期1.5%的利率,也抵不過每年2%的通貨膨脹,你的錢每天都在貶值。

  當然,說這些不是要製造焦慮,而是想告訴你,只靠工作賺錢,是很難免於生存焦慮的。

  經典書籍《窮爸爸,富爸爸》裡也早就提到:學會讓「錢生錢」,有一份穩定的現金流,才是現代人必備的生存技能。

  「投資,是一生一次的修行,誰也避免不了。」

  這句話,是北大一位經濟學學者,在每年秋天的公開課上,對所有本科生說的第一句話。

  提起北大經濟學,也許你多少聽說過薛兆豐教授的趣味解讀,但卻未必知道,在北大經濟學者天團裡,還有這樣一位大咖:

  他曾連續5年準確判斷中國經濟形勢,幾乎沒有失誤;

  眼光極準的他,從2015年起為自己做家庭資產配置,年收益率更是從40%一路攀升。

  他就是徐遠,中國經濟學名人「小圈子裡的大人物」。

  他是集宏觀經濟、金融、投資於一體的「硬核學者」

  前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林毅夫力薦他的書

  無數大佬紛紛為他打call

  說起徐遠,很難用一個身份去定義他。

  倒是他學生評價他的一句話,尤其準確:

  在北大,搞學術的沒有他會投資,在金融市場,做投資的又沒有他的學術造詣;

  他對市場經濟規律的洞察和穿透,有時甚至讓人覺得恐怖。

  就連前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林毅夫都屢次為他的著作打call,稱讚他:觀察睿智,文字雋永,很有智慧。

  ▲徐遠的經濟學著作被羅振宇、汪丁丁極力推薦

  這和他20多年間在經濟學名校殿堂的學術深造,以及15年的投資實戰經歷,不無關係。

  時光回到1997年,本科北大數學系的他,剛剛走進北大經濟研究中心念碩士。

  在學術圈裡,那是中國經濟學的聖殿。

  他的學術啟蒙恩師,就是被稱為「中國宏觀經濟預測第一人」的宋國青教授。

  和老先生一起做學問,穿梭在抽象模型理論中,又在城市農村調研走訪,大師的教誨,他至今念念不忘:

  「一個學者,一定要接觸真實的世界,如果只在象牙塔靠理論說話,一定會走偏。」

  這份嚴謹,也體現在他之後的教書生涯中,2005年從美國杜克大學金融博士畢業後,徐遠被聘為香港大學金融學教授,專門教投資。

  雖然在學術上已有造詣,可真要教人時,他卻開始怯場了:

  我當時自己還沒真刀實槍的投資過,怎麼教人呢?

  於是他誠惶誠恐地,一邊教學一邊實踐,從宏觀經濟、金融市場、投資實踐上全面加深對投資的理解。

  這一積累,就是15年。

  而當他把對宏觀經濟的準確預判注入投資實戰時,一切都變得神奇起來:

  從2015年起,他開始連續5年對經濟形勢進行預測,全部被證實。

  他梳理了適合買房10大城市、地段,讓不少人在樓市爆火的2015-2016年抓住機遇,解決了不少人的住房投資問題。

  一次深圳線下大課的問答環節,就有一個大姐站起來,還沒開口就泣不成聲:

  我們全家現在都能搬到深圳一起生活了,還賺了不少錢。

  我從來沒想過,日子能這麼快就好起來。

  徐遠說,雖然他不是善於處理這種場面的人,但那種感動,卻一直被他記在心裡,畢竟,對很多普通家庭來說,100萬真的不是小數字。

  2018年,他觀察到利率的下行,並敏銳的看到了國債期貨的投資價值,第一時間發聲:

  「國債目前價位96.7元,預測升到100元,加10倍槓桿(期貨交易自帶槓桿),就能有近34%的收益。」

  ▲圖片來自徐遠公眾號

  一年後,國債期貨已經按預測漲破了100,以100.79元收盤。

  ▲圖片來自徐遠公眾號

  徐遠說,這就是從宏觀經濟學視角做投資的妙處。

  所以,作為「掌握財富本質和源頭」的少數人,他根本不想把投資說得那麼複雜。

  大道至簡。

  很多複雜的市場波動,看透本質了就很簡單,賺錢只是順手的事罷了。

  而對金錢的態度,他也是真實而純粹:儘管書生多清貧,但本著對家人負責的態度,誰都有責任,在投資的世界裡好好修行。

  作為北大耿直學者,他圈粉無數

  15年不斷為大眾普及投資真知

  北大300人公開課,一座難求

  這種耿直的大實話,他不是第一次說了。

  從他2009年回到北大任職金融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後。他就無數次在公開場合,肅清大眾對投資的錯誤認識:

  金融學科班出身的學生,只拿理論模型生搬硬套去投資,一定會賠錢;

  投資就是競技場,在你知識邊界以外投錢,很容易變成收割的韭菜,一言以蔽之,不懂就別投!

  我從來不相信一夜暴富的神話,投資不是賭博,只要你的風格是賭,一定會輸回去;

  投資是找到一個方式,能夠穩健的掙錢;

  ……

  甚至有時候,在看到一些「專家」的誤導言辭時,他經常都會有著急、坐不住的時候。

  也因此這些年,他筆耕不綴地為大眾輸出「真知」,光在《經濟研究》等國際學術學術雜誌論文就有40餘篇。

  在《FT中文網》《新京報》等媒體,更是發表了100多篇經濟評論。

  但他卻說,這不過是學者的本分罷了。

  每年秋天,他還會雷打不動的在北大進行一次公開課,聽他課的,既有北大的本科生,也有市場上的基金經理,還有50歲的菜市場阿姨。

  300多人的大教室,經常被擠的滿滿當當,不少熟面孔每年如期而至。

  有個深圳的阿姨,更是堅持5年趕來北京,每年都還都要帶新朋友來聽。

  這都是因為,徐遠的面向大眾的投資課堂,很少有金融公式、抽象模型。

  他擅長的,是用大白話,抽絲剝繭地告訴你市場的本質。最後再用無數真實案例,讓你懂得賺錢的秘密。

  媒體也評論: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樣,即淺白,又深刻。

  徐遠說:「一個教授培養出幾個碩士、幾個博士,他的貢獻當然很大,但如果能幫幾百萬普通人少走彎路,這個貢獻同樣值得尊重。」

  他知道,中國14億人,誰都離不開柴米油鹽。但卻只有極少人有機會去北大聽課,在北大上MBA學費30萬,EMBA差不多60萬,很多人都上不起。

  於是這些年,他把更多的把時間,轉向了大眾投資科普。

  一針見血,只解決實際問題的風格,讓他迅速圈粉無數。

  作為現在爆火的線下投資講座,常常一票難求。

  從去年夏天開始,他把寫專欄的時間,幾乎都分給了給普通大眾的《財富增值課》,和薛兆豐用經濟學妙解生活現象不一樣的是,他的初心,更加實在:

  想幫很多人,少走一些彎路,在經濟層面上,過好這一生。

  這次長達大半年的課件撰寫,對他而言更是前所未有的極致,摘取11年北大公開課的精華反覆迭代,一篇稿子多則被推翻9次。

  他說:霍金寫《時間簡史》從頭到尾只有一個公式。

  而我想達到一個效果:只用2個小學數學程度的公式,就能讓一個投資小白,在聽完後能開始投資,並有機會獲得一定的回報。

  今年3月,他把自己大半年的心血,默默在專欄上線,僅一個多月,就引爆了7400餘人的訂閱。

  生動和深刻的講述,具體落地的實操方案,讓不少粉絲大為驚喜,經常在下面催更。

  財富要增值,自己先成長

  也許你去不了北大

  但你依然可以聽到來自北大教授的投資課

  而這一次,識庫也專門找到徐遠,引進了這門人人都能學的《徐遠的投資課,手把手教你財富增值》。

  除了從0到1能教你上手的,40節投資大課。

  我們更邀請徐遠教授為讀者加餐,策劃了12個月的全年財富預測。

  每個月,我們都會根據新形勢、新趨勢、市場變化做詳細分析,打造陪伴你一整年的變富計劃。

  只聽一講,都足夠值回票價!!!

  徐遠說,學習這門課,你不需要很多的知識基礎(金融知識、經濟知識、數學知識),只需要一個認真仔細的態度。

  199元的價格,篩選的不是貧富,而是一顆求學的、上進的、為家人負責的心。

  投資並沒那麼難,門檻也並不高。

  哪怕每月只能結餘500—1000元,就能開始投了。

  要知道,即便是把錢轉到餘額寶、零錢通或其它貨幣基金,也能有2%左右的收益;

  如果能通過學習和摸索,建一個穩健的投資組合,就有可能得到6%左右的收益;

  再進一步,在足夠了解投資體系和積累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做一個積極一點的組合,每年達到12%的回報也不是不可能。

  這時你的錢,每年增值的速度就很可觀了!!

  面對這樣的財富增長,你還要把錢放在銀行嗎?

  當然,這些都不容易,但世界上的事情,都是難者不會,會者不難。

  財富要增值,自己先成長。我們等你!

  9大核心模塊+40節投資大課

  從0到1手把手帶你學會投資

  並有12個月財富熱點趨勢解讀

  陪伴你一整年財富增值

  只需199元,不到一頓火鍋的價格

  就能收穫北大金融學教授20年投資實戰精華

  助你了解投資系統,拓寬收入結構

  只聽一節,都足夠值回票價!!!

  (可隨時無限次回聽)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21世紀經濟報導。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張洋 HN080)

相關焦點

  • 我和北大教授聊了3小時才明白,當存款縮水,聰明人都這樣做...
    這是疫情爆發後,知乎上掀起的熱門話題。底下回答五花八門,只有一個道破天機:重要的不是你有多少存款,而是如果沒了死工資,你還有沒有其它穩定的收入來源?有人說,我「報復性存錢」,存夠100萬還不行嗎?《窮爸爸,富爸爸》一書也早就提到:學會讓「錢生錢」,有一份穩定的現金流,才是現代人必備的生存技能。而投資,更是一生一次的修行,誰也避免不了。這句話,是北大一位經濟學學者,在每年秋天的公開課上,對所有本科生說的第一句話。
  • 北大教授魏坤琳回答:專業重要還是學校重要?給你更想要的回答!
    2020年的全國高考已經過去數日之久,再過幾天各個省份的成績相繼公布,當成績下發之後,小夥伴們就要陷入報志願的困境之中,小編今天就要和大家分享北大教授魏坤琳對專業和學校的看法。相信很多小夥伴們都是在江蘇衛視《最強大腦》中,知道了魏坤琳教授。專業重要?學校重要?在專業和學校的重要性上,兩者已爭辯很長一段時間,有的人可能會說:我感覺學校最重要,所以大都紛紛報考985和211工程的院校。
  • 北大教授林毅夫直播公開課 講經濟學觀看人數破130萬
    3月28日,北大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教授通過抖音直播和網友見面,為大家上了一堂生動的經濟學科普課。課程通過北京大學官方帳號進行,抖音官方數據顯示,整場直播觀看人數突破45萬次,講座全平臺(包括抖音、快手、B站、央視頻和騰訊微視頻)在線觀看人數超過130萬。
  • 北大教授林毅夫抖音直播公開課 講經濟學觀看人數破45萬
    3月28日,北大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通過抖音直播和網友見面,為大家上了一堂生動的經濟學科普課。課程通過北京大學官方帳號進行,抖音官方數據顯示,整場直播觀看人數突破45萬次。
  • 北大教授直言:真正有出息的孩子,都有這2個共同點,與智商無關
    小區裡有個退休教授是北大的,孩子的家長們經常在教育上去請教他一些問題。有一次我帶孩子在他家寫作業,我和教授聊了一會兒,他突然告訴我說,你家孩子長大後一定會很優秀。一開始我並不太在意,畢竟自家孩子看慣了,就隨口問了一句,這你也看得出來,我沒發現我這孩子哪裡優秀呀?從哪裡看出來的呀?
  • 心理帳戶:永遠別小看會存錢的人,存錢是成年人最高級的自律
    因為我們想要存錢所要面臨的心理阻力是巨大的,這才顯得那些會存錢的人是多麼難能可貴。 心理帳戶 心理帳戶這個詞語是由芝加哥大學的行為科學教授薩勒提出的,用以解釋人們做出的非理性經濟行為現象。
  • 她是北大海歸教授,顏值和才華一樣出眾!網友:這才叫女神!
    北京大學有一位女教授,看了她的資料後,才發現她是當之無愧的真正的女神,她就是史蛟。在北大的學院網站上並沒有史蛟的年紀和婚姻的相關信息,但是這絲毫不影響學生對她的追捧,史蛟對經濟學十分擅長,2013年才從國外回來被北京大學聘為滙豐商學院的一名經濟學教授。
  • 北大博士,985高校教授,突然辭職,去高中做了普通老師
    工作不輕鬆,精神壓力也大,比如學生成績下降,和家長溝通,甚至還要處理學校事務,雜事很多,導致很多人分身乏術。 這只是普通老師的一天。如果這位北大的博士來做高中老師,或許情況就不一樣了。畢竟是高學歷,畢業於名校,學校會高看一眼。或許教學有過人之處,在這樣的實驗中學,自己學歷高,也更容易出人頭地,會被學校當作重點培養對象。
  • 讀書是一種理想:走進北大教授秦雪徵的書房
    」「這就是我理想中的書房」本期「北大學者的書房」讓我們一起走進經濟學院教授秦雪徵老師的書房浩瀚天下事盡濃縮於這方寸之間整潔的書房:一種理想的狀態秦雪徵老師書房裡的書從早上八點到傍晚六點,他在這裡工作、閱讀,定期和學生們探討學術。當問及書房現在的樣子是不是理想中的樣子時,秦雪徵老師毫不猶豫地回答:「是的。」書房不僅是自己的理想天地,更是重要的個人空間,他的專業、喜好、成果,盡濃縮於這方寸之間。
  • 北大優才生,在美國芝加哥攻讀經濟學博士,不幸被黑人槍殺
    北大優才生,在美國芝加哥攻讀經濟學博士,不幸被黑人槍殺在美國讀博的範軼然,準備送女友去醫院,在停車場被非裔槍殺範軼然(音譯,英文名Yiran Fan),1990年生,成績優秀、出類拔萃。在初中的時候,他的夢想做一個醫生,以幫助他人治癒癌症。
  • 睡前一小時,千萬不要讓孩子做這3件事,別不信!
    由此可見,睡眠在我們的生活中很重要。影響睡眠質量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點就是睡前的一小時。對孩子來說,睡前的一小時更是關乎了他們的健康和成長。1/睡前多做這3件事,孩子會更優秀1給予孩子陪伴教育家米歇爾·博芭曾說過:一天中,親子陪伴最高效的時間段有三個
  • 北大地質學家劉瑞珣教授千古
    本次天地人訪談第一期活動,通過採訪近十位老教授老領導,記錄他們對學校學院建設發展歷史的珍貴回憶,並將老前輩們的難忘經歷和銘心感悟付諸筆端,為北大百廿校慶獻禮,為地空青年學子明燈。本次記者團隊以團委、研究生會和學生會的宣傳骨幹為主,並面向全校招募學生志願者。感謝老師們的真情分享,感謝學生記者們的辛勤付出!
  • 存錢,才是一個人的頂級自律
    所謂「兜裡有錢,心中不慌」,在這個時代,會存錢比會花錢重要得多。能夠堅持存錢,才是一個成年人的頂級自律。存錢,是給未來存底氣有人說:錢重不重要,並不在於你,而在於你什麼時候需要用到。前段時間,好友方瓊突然發了一條朋友圈,上面只有簡單的一句「請大家幫忙救救我父親」和一個大病籌款連結入口。
  • 「今天我們一起開創歷史」——林毅夫教授在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
    今天是一個很重要的日子,重要在於各位是第一屆新結構經濟學本科實驗班的學生;在於這個班在北京大學的發展歷史上將會有重要地位;在於新結構經濟學是中國現代化徵程中的重要理論創新,是第一個來自於中國、來自於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學理論,新結構經濟學實驗班是第一個建立在發展中國家社會科學自主理論創新成果基礎上的本科生項目。
  • 北大教授辦公室掛著的書法,被網友質疑:北大教授就這審美?
    辦公室書法在接受訪談時黃教授特意選了這幅書法作為背景,可見這幅書法必定是黃教授心頭所好,作為一個經濟領域的北大教授,辦公室怎能沒有一點彰顯人文品位的字畫呢?但就是這幅書法給黃教授惹了一身騷,這幅「搶鏡」的書法被網友質疑是標準的「江湖書法」,黃教授本人也由此被質疑:響噹噹的北大教授就這水平、就這審美?很多人認為黃教授辦公室這幅書法,水平和那些常被人拿來調侃的「婦女之友」之類的書法在同一檔次。
  • 胡代光的經濟學人生
    論治學,他在西方經濟學領域勤奮耕耘,著述頗豐,率先將西方經濟學諸多理論引入我國;論育人,他將五十餘載春秋獻給北大經濟學系,培養出了一大批學界骨幹和業界中堅力量。他生於五四運動期間,一生與摯愛的祖國同呼吸、共命運。不論風雨如晦還是春風得意,他始終懷有對真理的敬畏,保持著知識分子應有的正直與堅定。
  • 緬懷貝克爾教授對經濟學及芝加哥學派的不朽貢獻
    教授利用各行業中白人與黑人員工彼此工資差距的數據,測試其歧視經濟學模型,結果發現行業競爭程度愈低,工資差距愈大,由此可見競爭有助減輕歧視現象。貝克爾教授這一創見不但令人耳目一新,更可說破舊立新;這正是把經濟學理論活學活用的實例。可惜這篇論文1957年發表之時備受經濟學界冷落,教授在文章於1971年再次發表時亦不禁舊事重提。
  • 北大教授:比不愛讀書更可怕的是,一個孩子不貪玩
    北大教授給新生的演講社會學家、北大教授鄭也夫,月初給北大社會學系的新生做了一場演講,著重討論了興趣對人學習的影響。興趣容易讓大家聯想到各種興趣班,但實際上興趣班和孩子自己真正的興趣,可能還是有差別的。雖然最終要說的是興趣,但只有貪玩、多玩、愛玩、會玩,才可能發現自己的興趣,所以玩其實很重要。在演講中鄭也夫教授舉了一個自己的例子:早些年,他見到自己帶的學生,第一個問題就是:你有什麼興趣?學生們都是一臉問號,過一會,表情變成無辜。
  • ...大講堂預告|可感知經濟學——另類數據在金融和經濟學上的應用
    主要內容一直以來,科技的發展都對金融行業有著深遠的影響:從電報、電話的發明,到個人電腦、信息革命,再到今天的人工智慧和物聯網時代,每次科技革命都造就了金融業的革命,也深刻影響著我們對經濟學研究的方法論。
  • 解讀《薛兆豐經濟學講義》9、經濟學的智慧,就聊到這兒吧
    這是我們非常明智的一項國策。我們做對的第四件事情是開放國門,加入世貿組織迎接競爭。2001年我們一下子就參與到了國際合作的洪流之中。當年有很多質疑和反對聲音,要和每一個人解釋,讓所有人都懂得比較優勢原理這實在是太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