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樑材照
李樑材生前撰寫《感恩縣抗戰回憶》一文
位於樂東白井村李煥章、李樑材父子舊居(今僅存北邊一間)
白井李氏先世,原居儋縣王五,有名李珩者,為求生計,徙遷感恩縣白井村落籍。自始祖李珩公遷居感恩白井村算起,至李煥章這代,已是第七世,今李珩後裔仍沿用儋縣方言。1891年,李煥章出生於感恩縣白井村(今樂東白井村)。在軍閥割據、時局動蕩的年代,李煥章毅然投筆從戎,奔赴沙場,曾一度充陸軍步兵第十連連長。李煥章傳四子,長子樑材、次子棟材、三子杞材和四子梓材。本文父子傳略,主要是李煥章和長子樑材、次子棟材生平。長子李樑材解放前夕離島,而次子李棟材,1941年已在抗日戰場上壯烈殉國。
有關李煥章、李樑材、李棟材父子,大家對他們的名字一定會很陌生。如果沒有整理此文,世人更會把他們父子忘得一乾二淨。他們父子,長成什麼樣、究竟是什麼人,連他們後裔,恐怕知道的也不會太多。在時間的長河裡,或許他們僅是一個小人物,他們是人是鬼,人世間已少有人惦記。但小人物也是人。歷史,它總要由這些特殊的「小人物」來書寫。從「小人物」身上,我們可看到「大歷史」。
原崖縣屬地,就有過許多像李煥章、李樑材、李棟材父子這樣的「小人物」。在那個不平常的年代裡,帶給他們的不僅僅是傷痛,還有死亡。今天,夜泊先生為什麼要寫他們父子事跡?依我看,他並不想在此浪費光陰而去四處搜集,他僅想如何把被割斷了的歷史進行了梳理,更為體現本地歷史文脈的延續。因為記住「小人物」,就是銘記「歷史」。
部分改建後的舊居
李煥章:續寫瓊西鄉賢傳奇
2019年3月2日正午,夜泊先生在白井村約上李梁材三子、今年已74歲高齡的李正老人,他們一起在白井村後曠野考證有關李煥章、李樑材等人墓碑。李煥章於1934年在白井病故,當年,其正碑文由感恩五高校董兼教員、初小校長、經管會委員黎炳文先生撰寫。黎炳文是地方名士,有詩文存世,碑文所撰寫李煥章事跡真實可信。他把李煥章一生的學識、家業、功績和德行,概括成一篇500多字的文辭。李煥章個人生平資料,除了碑文,因時代變故再無存世,黎炳文先生撰寫的這篇碑文,是揭秘李煥章最重要的歷史信息,尤為珍貴。讀碑文得知,1934年父親病逝,作為長子的李樑材,正奉父命遊學穗垣,入讀國立中山大學文科。其時,李樑材已分別從儋州中學和廣東省立第六師範(瓊崖中學前身)畢業,曾任感恩縣立第五高級小學校長。而次子李棟材,1934年父親的碑文上銘刻其是高小畢業生。
李煥章墓塋,除了一塊正碑外,還立二塊旁碑:一是《結蓮社長李文亞先生墓誌紀念》一文,二是「結蓮社」成員名單。《結蓮社長李文亞先生墓誌紀念》由崖感警察署長、保甲團董符瑞麟撰寫。李煥章,字文亞,結蓮社長即是李煥章先生也。旁碑所銘刻「結蓮社」成員,包括黎炳文(白井)、符瑞麟(白井)、林成俊(佛羅)、陳鳳光(白井)、陳金聲(老孔)、吉漢三、顏璋庭、林成體(佛羅)、林賢振、邢谷瑚(佛老)、黎宗獻、李尚棻(黃流)、林成珊、林成煥、楊禮經、陳人美等崖感名流共288人。據村中老人說,民國時期,李煥章、黎炳文、符瑞麟同是白井村裡有名的鄉紳,通過他們以維繫著鄉民與官府的關係,聲譽尤高。
李煥章少嗜學,以博通經史、政治、軍事著稱。二十歲那年,李煥章畢業於自治學校,不久,他被選為縣會議員。所陳切中時弊,任上尤多建樹。時值中原割據、軍閥專橫之際,李煥章選擇了主動請纓、遠徵戰場。因屢戰皆捷,不久以功擢升中尉。怎奈有綰兵符者,露出專制獨裁主義,其或因人廢事,或因事非人,這令李煥章非常厭惡。最後,李煥章憤然解甲歸田以奉養慈親。
當時,感恩全邑文化落後,盜匪蜂起擾害,社會黑暗達到極點,李煥章不忍坐視,參與管理鄉裡。按碑文所述,李煥章一生為鄉裡所做貢獻在於:一是振興佛羅商務,「以塞漏厄而裕民生」。二是創辦感恩五高(佛羅),以培育人才;三是謀建市場,以維持經濟;四是籌建祖祠,以辦鄉中小學;五是不遺餘力,致力於端風俗、正人心,禁賭博、除債務。
他的舉動,讓鄉村流離者得所歸,並倡導文明新風。他因此一時眾望所歸,深得鄉民敬仰和信賴,鄉民推舉他任政治各要職,歷任感恩縣立五高校董、崖感地方治安聯防經管會常務委員等職。在此服務當中,他不貪財、不徇私,任勞任怨。地方人士惟其馬頭是瞻,故他能引領民眾創辦種種公益事業。
黎炳文先生撰寫的碑文中給予李煥章極高的評價:「急公好義者,如公更無第二人。」「公度量寬宏,慷慨好施,倜儻有大志,生平最長人之處,是大無畏精神。丱角時(指少年時期),談驚四座,識者皆目為非池中物,必能昌大門閭而造福國家社會也。」
1934年2月22日,李煥章積勞成疾,溘然離世,享年44歲。當時,長子李樑材正奉命遊學穗垣,他驚聞父親去世的噩耗,當即歸家奔喪。李煥章父親諱建 國 母黎氏。李煥章是家中的獨子,他有兩個姐姐和一個妹妹。其中二個姐姐均嫁本村,一個嫁黎姓,一個嫁陳姓,而妹妹則嫁去幾裡外的丹村潘姓。李煥章一妻一妾,均為陳氏。他和妻妾共生四男一女,女兒嫁村裡黎姓,已故。如今,白井、丹村等地煥章公後裔,仍念念不忘先祖之恩澤,今天之子孫枝繁葉茂、興旺發達,無不得益於先賢的恩澤和庇佑。
李煥章正碑
《結蓮社長李文亞先生墓誌紀念》碑刻
「結蓮社」成員名單(局部)
今《重建李氏宗祠》碑刻(其中記載李煥章於1943年創建李氏祠堂時間上有出入)
… …白井李氏宗祠
李樑材:棄子去臺,生前撰寫《感恩縣抗戰回憶》
1982年,68歲的長子李樑材在臺灣孤獨病逝。李樑材娶二妻生三子,其中三子分別是:長子李剛(已故),次子李勇(已故)和三子李正。其時,李樑材所生子女均身居海南,陪在他身邊的,是當年隨他逃往臺灣的側室甘氏。遺憾的是,李樑材未能落葉歸根,臨終前,他一再叮囑老伴甘氏,一定要回海南白井找到親人。直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隨著兩岸關係的改善,甘氏才帶著李樑材遺願赴海南探親,踏上闊別將近40年的家園——偏居瓊島西南的白井村和鶯歌海。
為什麼甘氏去了鶯歌海探親?原來,甘氏原名甘春柳,是李樑材在鶯歌海娶的第二個妻子。海南解放前夕,甘氏和丈夫從海上隨船潰逃越南「浮水洲」(富國島),1954年6月,他們夫妻倆再隨國民黨黃杰部隊由越南富國島僥倖撤退去臺。李樑材和甘氏生一男名叫李剛,逃亡前,夫妻倆因沒來得及帶上年少的兒子,便把兒子託付給鶯歌海姥姥一家照料,之後匆匆潛逃。當年,李樑材和鬼子拼命,他參加過解放戰爭,歷經九死一生得於倖存。最後,他在臺灣帶著對孩子們無限的眷戀駕鶴西去,自此陰陽相隔。棄子而去,背後是多少辛酸淚。
李樑材第一個妻子吳氏,乃同村漢楠公次女,在寡守40多年後於1993在白井本村病故。李樑材與嫡妻吳氏生次子李勇和三子李正。1950年4月,李樑材隨國民黨部隊潰散而逃,因丈夫有其所好,吳氏一直帶著兩個兒子生活在白井本家。次子李勇(1938一2016),原昌江縣中醫院院長;三子李正,1945年生,今居白井。
於1904年出生的李樑材,曾是民國時期各種戰亂與動蕩的見證者和親歷者。他一生歷任多職,去臺後曾撰寫《感恩縣抗戰回憶》一文,刊入由何應欽題寫的《海南抗戰紀要》一書。《感恩縣抗戰回憶》全篇共分前言、日寇侵略本縣之經過、本縣抗戰之經過、本縣剿匪之經過、抗戰最後勝利共五個小題。彼時,李樑材是感恩縣抗戰之一員,親歷海南抗戰歲月,他根據自己的耳聞目睹,將他在感恩縣七年浴血抗戰中所身經目見的事實進行追記,留下一份時代的記錄,具有彌足珍貴的史料價值。
抗戰時期,李樑材出任感恩第三區署區長。1939年秋,感恩縣全境淪陷後,李樑材隨本縣政府行署轉入番陽山區。按《感恩縣抗戰回憶》,抗戰初期,感恩縣國民黨機構和人員編制分別是:感恩縣長麥邦垣(麥於1942夏卸任,何重民就職),秘書邢谷璽。縣長兼任遊擊大隊總指揮,副指揮二人,一是蘇秀謙,兼感恩縣黨部書記長;二是陳大環,兼任第二區長。第一區長是符節士,第三區長是李樑材。指揮部參謀是白井同鄉黎炳文。
當時,感恩縣國民黨遊擊大隊部設在樂東番陽,大隊長陳龍恩,轄管遊擊第一、二、三中隊,第一中隊長陳大珍,第二中隊長林明智,第三中隊長曾貫一,官兵合約一百多人。
可能子女們對他們的父親還不夠了解。1994年,李勇和李正為父親李樑材在白井村東邊建立起一座衣冠墓,正碑銘刻李樑材曾是國立師範生、佛新鄉長和縣五高校長。至於父親求學和各處任職情況隻字不提。當日,夜泊先生問起李正老人,他也是似懂非懂。
其實,他們的父親李樑材,早年廣東省立第六師範高中畢業後,於1934年左右負笈穗垣就讀國立中山大學文科肄業。一生歷任儋縣中學教員、感恩縣政府民政科長、感恩縣第三區署區長、感恩縣黨部書記長、感恩縣參議會參議員、佛羅鎮鎮長、儋縣政府民政科長、廣東省保安三師一團二營上尉指導員、海南特區警保二師八團一營少校副營長、留越國軍直屬總隊二大隊七中隊少校隊員、陸軍第八軍官戰門團三大隊四中隊比照中尉戰門員、陸軍輔導幹部一大隊三中隊比照中尉組員。抗日期間,李樑材曾在瓊崖守備二團軍官隊受訓,及勝利後瓊崖行政幹部訓練班受訓結業。1954年去臺後,在基隆市仁愛區公所服務二十餘載。
以上有關任職系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臺灣出版的《海南近代人物誌》一書所載,史料事跡確鑿。李樑材傳奇的一生,有關他的更多生平、經歷和境遇,應已被遺棄荒野。可以說,在近現代的瓊西南,李樑材是個舉足輕重的人物,只是因時代所限,知之者少。
李樑材和吳氏
民國時期,李樑材曾出任感恩縣黨部書記長
次子李勇一家
三子李正一家
李正先生在舊居大門前
李棟材:遽爾捐軀,壯志未酬
李棟材(1916—1941),李煥章次子、李樑材胞弟,原感恩縣第三區白井村人(今樂東白井村)。曾負笈南京,陸軍步兵學校畢業。返縣後,在感恩縣壯丁常備第三小隊服務,後升任遊擊第三中隊長。1941年3月間,李棟材奉派率一小隊回佛羅地區工作,抵達目的地後,積極展開敵後工作,伏擊日寇,焚燒倉庫,破壞交通,予敵打擊甚大。
一日,李棟材率隊隱藏在白井村後之離北田山中,不料被漢奸吳榮錫引敵圍攻。日寇密布火網,李棟材退卻無路,只好臨危受命,率部迎敵,負隅抵抗。日寇懾其威不敢迫近,僅以火力壓迫,激戰頗久。終因四面受敵,李棟材幾次突圍受挫,最後彈盡援絕,與日寇肉搏壯烈殉國,時年僅25歲。李棟材娶妻唐氏,傳一男一女。男李仁,1937年生,已故。一女李秀英,1939年生,今居白井村。
有關李棟材一段波瀾壯闊的人生,資料來自胞哥李樑材撰寫的《感恩縣抗戰回憶》。在回憶錄中,李樑材悲痛萬分:「餘家遭遇不造,雁行折翼,痛失愛弟,肝腸寸斷。先弟少有大志,曾負笈南京,在陸軍步兵學校畢業,返縣後,充本縣壯丁常備隊第三隊長及現職,年方弱冠,遽爾捐軀,壯志未酬,飲恨而歿,豈不惜哉!」
李棟材殉難後,日寇再施毒手。被指白井村遊擊隊猖獗,日寇竟將他們兄弟住宅三間、黎炳文住宅三間一概拆毀,將磚瓦等材料在白井村之東建一碉堡,以日夜監視村中遊擊隊行動。從此,日寇即以搜索抗日分子為名,派隊屢入村燒殺、姦淫、搶掠等,村民遭百般蹂躪。最後,李樑材在回憶錄中說起往事,咬牙切齒:「餘家遭家破人亡,受害最慘。每念及國恨家仇,令人切齒!」
有關李棟材生平資料來自《感恩縣抗戰回憶》
三子李正
作者簡介:夜泊,網名「夜泊2009」,樂東尖峰鎮白沙村人。省作協會員,現居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