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酥鍋是山東濟南漢族名菜,當地傳統春節食品之一,酥鍋因天氣寒冷便於多日存放,老少、酒飯皆宜,味道酥爛醇香,回味無窮。即可登上大雅之堂,又可下得百姓餐桌。
濟南酥鍋起源於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
相傳於北宋年間,北宋大詩人蘇軾前往山東諸城赴任太守,途徑顏神店(今博山區)購置陶瓷器皿,蘇軾的妹妹蘇小妹從一位窯工那裡獲知了用砂鍋製作「大鍋菜」的配方,於是就起了製作了一鍋讓哥哥品嘗的想法。蘇小妹改變了顏神窯工傳統混合放菜的做法,獨具創新地使用了層層擺放的辦法。她先把白菜厚厚地鋪在底層,然後把豬肉、海帶、魚、豆腐、白菜等菜樣按層擺放,在鍋蓋上還橫放了一塊底面平整的石頭,以增加壓力,防止香氣外漏。也許是因為太過勞累,晚上看火的蘇小妹在廚房睡著了,一覺醒來已經是天亮。這時砂鍋已經被火烤裂,爐灶裡的火也被湯汁澆滅,但因為菜壓得實,反倒完好無損。香噴噴的味道已經瀰漫了整個院落,連蘇軾也被這香氣吸引過來。蘇軾品嘗後讚不絕口,稱這道菜兼備鮮、香、酥、嫩的特點,還不停稱讚小妹多才多藝。人們為了紀念蘇小妹,便把這道菜命名為「蘇鍋」,又因其酥爛可口,改稱作「酥鍋」,之後這一美食廣為流傳。
濟南酥鍋」是在博山酥鍋的基礎上不斷慢慢改進演變而來的。濟南酥鍋在製作模式上,比較講究食材的完整;食材的選料上也更加講究,比如,蓮藕最好選用大明湖的白蓮藕;食材入鍋擺放層次分明。這樣做出來的酥鍋「魚酥肉爛、酸鹹甜香、形態晶瑩、色似琥珀」 色香味形都有了。
酥菜如此快捷方便加之易學好做而使得頗受青睞。春節臨近時(一般在每年的臘月二十六七晚上),濟南的家家戶戶一般會打上一鍋酥鍋以備過節,對很多老濟南人來說,酥鍋的味道,就是過年的味道。酥鍋的用料很廣泛可根據自己家的經濟條件來搭配,富的多放點雞鴨魚肉;窮的放一根肘子骨,多放其他配料也不影響口味。可謂「窮也酥鍋,富也酥鍋」。酥菜有「酸口」和「甜口」之分。喜歡吃酸的就多加點兒醋,喜歡吃甜的就多加點兒糖,酥菜味道調製的隨意性,便有了「家家做酥鍋,一家一個味」的說法。
匯泉樓、燕喜堂、聚豐德、便宜坊是舊時濟南的四大魯菜館,這四家的酥鍋可是各具特色。
濟南酥鍋入選「到山東不可不品嘗的100種美食」之一。酥鍋是一道綜合營養的菜餚,它的配料豐富、營養價值高,採用傳統的製作工藝,經過長時間燜制而成。不但味道鮮美,而且還能給人們提供全面的營養。
純正的酥鍋,葷素兼備,葷料有肘子骨、五花肉、整雞、整魚等;素料中藕、海帶、豆腐、大白菜都是必不可少的。海帶、藕、豆腐又有豐富的營養價值。
1、肘子骨放在最下面,以防糊鍋,然後按照藕、海帶、豬肉、白菜、雞、魚的順序層層擺放。魚一定要用豆腐皮包起擺放在頂層,最上面還要壓上一層白菜。這樣的擺放順序主要是為了保證雞魚等較軟的食材不被壓碎,保持完整的品相。
2、用中火開鍋,用小火燜煮。燜煮過程中陸續放入糖、醋、鹽、料酒、老抽等調料,一鍋優秀的酥鍋要兼顧酸甜鹹三種不同的味道,在製作過程中何時加糖、何時加醋,各放多少,都成了各家酥鍋的『秘訣』。
3、酥鍋在製作過程中無需加水,靠的是白菜的汁液帶動食材和調料的混融。在燜煮時,白菜的汁液滲出,會溢滿爐灶,這就需要製作者把湯汁一勺勺舀出存起來備用。當慢火逐漸把湯汁靠幹,再一勺勺倒回鍋內。整個燜煮程序要持續8-10個小時,用筷子插試菜體,只要海帶一插即入,就可以關火。
4、然後淋上一層香油,蓋上鍋蓋,悶上一宿,第二天開鍋時就能達到香氣四溢的效果。
食材主料
豬腿骨
700g
蓮藕
200g
泡發海帶
200g
大白菜
200g
凍豆腐
200g
輔料
幹香菇
適量
花生米
適量
姜
適量
花椒
適量
八角
適量
小茴香
適量
香油
適量
鮮味醬油
適量
陳醋
適量
冰糖
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