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凡是看過梅爾吉布森的那部《勇敢的心》的讀者,都不會忘記將劇情推向高潮的那段華萊士就義的場景。即使經歷了懸吊拉折四肢,破肚抽腸這般的酷刑,威廉·華萊士也未向英格蘭王權屈服,最終被行刑官示意斬首。劊子手手起斧落,終結了華萊士的反抗。
由於缺乏14世紀英格蘭劊子手的圖像資料,《勇敢的心》裡的這位劊子手的打扮在傳承了好萊塢以往傳統的劊子手戴著頭罩的形象塑造的同時,又採用了同影片服飾風格相搭配的粗布衣料設計。無論真實與否,都使其看上去具有厚重的歷史感。
▲描繪第四任薩默塞特公爵埃德蒙·博福特在1471年斬首受刑的插圖繪畫
對於西方社會而言,斬首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被視為是一種對有身份地位的犯人所採用的仁慈(因為相比其他具有折磨性質的死法,比如火刑來說乾淨利落、比較無痛),且不失其榮譽(吊死鬼的死相明顯就很難看)的處決方式。十六世紀英格蘭的兩位暴君亨利八世和伊莉莎白一世對他們的政敵和失寵的親近就多施以此刑。而英國歷史上被執行斬首的身份地位級別最高的人物當屬查理一世。查理一世是唯一一位以國王身份被控叛國罪斬首的英國君主。之前雖然不乏有被弒殺的國王或女王,但他們或是已被推翻之後或是被加以謀殺。從未有以國王之身被公審處決者,所以查理一世也算得上是英國的斷頭者中的超級VIP。
▲1754年刻畫的查理一世在1649年1月30日於倫敦白廳前受刑圖
法國畫家保羅·德拉羅什1833年有一幅名作《簡·格雷女士的處決,。畫像中被稱為「九日女王」的簡·格雷,也是被類似電影《勇敢的心》中,用來處決華萊士的那種斧子砍去了腦袋。一般來說,死刑犯將腦袋穩穩地擱在木樁上,經驗老道的劊子手或許就能用手中的斧子給他或者她來個痛快。
▲一柄屬於霍華德·德·沃爾登勳爵的斬首斧
不過有的時候,君主會想要讓對方死前再吃點苦頭,於是就會讓新人上場操刀。曾備受亨利八世寵信的託馬斯·克倫威爾,卻因為他給國王物色的王后安妮·博林不受寵愛,而被扣上「叛逆」的罪名送上刑場。經驗不足的劊子手砍了他兩到三刀才令其送命。
電視劇《都鐸王朝中》被殺害的託馬斯·克倫威爾。在wiki百科提供的被斬首的名人名錄中,託馬斯·克倫威爾僅是被亨利八世下令處斬的三十多名顯貴中的一員而已。
▲19世紀法國畫家亞歷山大·丹尼斯·阿貝爾·德·普霍爾繪製的《瑪麗女王受刑》
比託馬斯·克倫威爾和瑪麗·斯圖亞特更慘的是初代蒙茅斯公爵詹姆士·斯科特。他受了七下或者八下揮砍,期間甚至還曾咒罵起行刑者傑克·凱奇。旁觀者也對這位不敬業的劊子手極為不滿,如果不是守衛攔著,可能就要把他撕成了碎片。儘管表現拙劣,傑克·凱奇(Jack Ketch)的這個名字在英語裡也成為了劊子手、絞刑吏的代名詞。
▲詹姆士·斯科特受刑圖
▲漫畫中的傑克·凱奇的形象
▲倫敦塔內的斧子和斷頭樁不知這一對夥計伺候了多少大官人
也許正是由於用斧子斬首的行刑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這樣令死刑犯痛不欲生的過失,被亨利八世下令處決的安妮·博林懇求她的那位殘暴的夫君,特意從法國請來了一位劊子手,用劍而不是斧子來實行斬首。和勢大力沉的斧頭相比,劍就要輕快得多,同時也能更精確地斬斷目標。
▲電影《另一個波琳家的女孩》中安妮·博林臨刑的情景
電影《另一個波琳家的女孩》中的安妮·博林由娜塔莉·波特曼飾演。在留存於世的畫像中,安妮·博林的姿色並不比娜塔莉·波特曼差上多少。但怎奈紅顏薄命,生前被判以「巫術誘使國王結婚、與五個男人通姦、與兄弟喬治·博林亂倫、傷害國王、預備謀殺國王,和試圖毒害亨利八世的私生子亨利·菲茨羅伊」等莫須有的罪名;死後又慘遭曝屍圍觀。在中世紀的歐洲,一開始對犯人斬首所用的劍都是普通的款式,這在展現有用劍斬首畫面的宗教題材的藝術作品上尤為廣泛。
▲斯塔沃格聖壇上的聖雅各伯之死,約1150年至1160年
▲1278至1279年左右的一副聖保羅斬首
▲十三世紀的《摩根聖經》裡繪製的耶弗他殺女獻祭
▲洛倫佐·莫納克(生卒年份為1370?-1425年)的聖凱薩琳之死
▲格拉爾多·迪·雅科波·斯塔爾尼亞(生於1445年,卒於1497年)的瑪加利大的斬首
▲ 天使並不總是善良的化身,安布羅洛·倫澤蒂(1285年至1348年)畫筆下的天使也是用劍來收割凡人的生命
除了宗教畫作,反映現實生活場景的畫作中也有用劍斬首的圖像。
▲讓·伏瓦薩的編年史中的插圖,波米耶爾領主紀堯姆被執行斬首
▲ 文藝復興時期的德國藝術巨匠丟勒的《裸男與劊子手》,作品年代為1493年
▲正在做準備的劊子手,一件1562年的作品
弗朗茨·施密特,生於1555年一個德意志劊子手世家、被譽為歐洲最為有趣的劊子手。他從1573年開始了自己的行刑生涯,和其他劊子手一樣,他也是子繼父業,並且只能同別的劊子手家族聯姻娶妻生子。這一位勤勤懇懇地一直工作到了1617年退休,在45年的職業生涯中共處決了361人及345次輕微處罰——所謂的輕微處罰就是拷問、鞭打、火刑、毀傷(斷指或者割耳)。和一般人眼中粗暴野蠻的形象不同,弗朗茨·施密特作為一個識文斷字的有文化的劊子手,他將自己每一次執行的懲罰都記錄在日記中,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人性化的細節,比如他會滿足死刑犯的最後一餐以及他們的其他小小的遺願。此外,他還是醫術在身,找他看病的病人超過15000人次。
唯一可以確信的記錄下弗朗茨·施密特行刑場景的畫像。同其他同時代的劊子手一樣,弗朗茨·施密特所執行的死刑中用到過吊繩、劍、輪、火和水。輪子是留給嚴重暴力犯罪分子;火刑僅對亂倫和偽造貨幣者用過兩次;對一個殺嬰的女犯施用溺刑。他是個十足的專業人員。
▲弗朗茨·施密特在紐倫堡的故居改造成了劊子手故居博物館
▲十六世紀五花八門的處決和酷刑
就中世紀的形象保存而言,波蘭最傑出的歷史題材畫家揚·馬泰伊科為後世留下了相當難得的資料。在他為整理故國衣冠而做的《波蘭服裝1200年——1795年》圖冊裡,收錄了三組不同時期的波蘭劊子手形象。畫中幾代劊子手們的服飾隨著時間遷移而都有所變化,而他們手中的雙手劍卻沒有什麼款時尚的改變。
▲1228年至1333年的劊子手
▲1333年至1404年的劊子手
▲1447年至1492年的劊子手
▲1507年至1548年的劊子手
在科技人文都全面發展的文藝復興時代,刀劍款式都有了新的發展,就連劊子手手上也出現了一種沒有了劍尖,專門為處決罪犯的劊子手之劍。
▲德國卑爾根—恩克海姆博物館收藏的一柄劊子手之劍
劍身上的銘文:「an Ich Das Schwert thue Auffheben - So Wünsche Ich Dem Sünder DasEwige Leben 」,意為「當此劍為我所舉之時——我願其為罪人永生之天恩禮賜」。
劊子手之劍的劍身上往往都有表現處決或酷刑、或者是基督受難的象徵性的圖案設計,再結合以有寓意的到的銘文。下面這兩把十六世紀左右的劊子手之劍上都具備有這樣的元素。
與中世紀時代的宗教畫習慣一樣,文藝復興時代的畫家也與時俱進地為古代的劊子手換上了畫家所處時代的服飾與武器,這樣也就給我們留下了劊子手之劍的使用畫面。
▲漢斯·巴爾東·格裡恩的作品《聖多蘿西的斬首》
▲克羅梅日什總主教宮內的聖芭芭拉斬首圖
▲同樣位於克羅梅日什總主教宮內的施洗者約翰斬首圖
劊子手之劍還有斧子斬首的習慣,到了十八世紀斷頭臺的發明與運用之後便走到了陌路。而隨著時間進入到20世紀,就連斷頭臺、絞刑架還有槍決都在歐洲變得越來越少,目前只有白俄羅斯是唯一一個有執行死刑的歐洲國家。死刑廢除與否的道德爭議可能在今後還會繼續被永久地討論,但在這裡筆者只希望,在本文出現過的這些殺器與行刑場面,只能在古典書籍或是動畫上才能看到。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HG。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THE END
我方為金臺新媒體聯盟核心成員
關於我們:微信號 LBQYJS
更新時間:每周一至周六中午時段
投稿郵箱:302511404@qq.com
編輯QQ : 30251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