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同治年間,南直隸寧國府宣城縣的知縣劉承寬,體恤百姓,為官清廉,剛直不阿,在任三年頗有政聲,將宣城轄區治理得風清氣朗、井井有條。
劉知縣自幼熟讀四書五經,15歲便在淮安府山陽縣童子試中了秀才。此後,又接連中了舉人、貢生。最終,在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殿試中,劉承寬榮登二甲第74名,天子御賜「進士出身」。不久,吏部授了縣令官職,劉承寬感念皇恩,躊躇滿志前往宣城赴任。
到了宣城沒幾天,當地富戶、鄉紳,便都競相巴結這位新來的父母官,有人設宴相邀,有的備下厚禮想要金錢開道,卻都被劉承寬一一拒之門外。
有兩個心眼活泛的商鋪老闆,仍不識趣,覺得劉知縣不為所動,必是禮物不合胃口。因此,便花重金買了四個妖嬈的青樓女子,兩人親自送往縣衙,並稱此舉是「風花雪月,以娛知縣枕榻之歡」!
劉知縣望著兩個極力討好自己的商鋪老闆,半晌無言。一會兒,他又仔細瞧了瞧四個貌美如花女子,不覺啞然失笑。
劉承寬起身,向兩個老闆拱了拱手,繼而忍俊說道:「兩位員外美意,下官焉有拒之門外的道理?四個佳人,我就一體笑納了!」
商鋪老闆見美人計得手,喜不自禁,便都連稱「叨擾」、轉身告辭。走出縣衙門口,兩人擠眉弄眼,俱已笑得東倒西歪、前仰後合。
哪曾想,兩人回至家中,才徹底傻了眼!原來,四個青樓女子,已被劉知縣分送二人,並已先一步送到了家裡。送人的衙役還代傳劉知縣口諭:麗人乃官府所賜,縣衙就是她們的娘家,員外要一體善待,擇良辰吉日禮聘成親!
從此後,四個青樓女子威勢起來,她們搖身一變成了官配姨娘,便時而仗勢顯擺,時而爭風吃醋,時而無事生非,將商鋪老闆家攪鬧得醋海生波、雞飛狗跳。
此時一經傳揚,人們才知道,劉承寬確實是位既清廉、又頗具手段的好官。從此,宣城官場為之一振,宵小匿跡,吏治井然,官風、民風為之好轉。上任幾年,治下清平安樂,百姓讚不絕口,劉知縣便有些飄飄然,常常自負奇才、面露得色。
同治十四年(1875年)春,劉承寬下鄉查看備耕情況。路過青蓮寺時,裡長連忙向劉知縣介紹道:「此處寺廟頗為靈驗,特別是旁邊的子孫堂香火最盛!」
劉知縣詢問緣由,裡長便繼續說道:「這子孫堂據說可以保佑生子,但到此祈禱子嗣的人,也必須遵守寺規才行!」緊接著,裡長便將求嗣流程詳細講了一遍。
原來,到寺院求子的婦女,必須是年輕女子,而且要身體無疾病。臨來前須自行齋戒,且要在寺中留宿至少一晚。同來丈夫可另居一室,但婦女必須獨自住在一間封閉嚴密,連窗戶都沒有的密室之中。
而頗為奇怪的是,婦女住過之後,有人說夢中神佛送子,有人稱夜裡羅漢入懷。也有女子出來後,愁眉緊鎖,一語不發,催促丈夫回家!不過,也有眾多婦女一住再住,流連忘返。兩三年間,留宿婦女竟多達上百,其中靈驗得子者數十人。
劉知縣聽後不以為然,心想,這不過是「醫者好治無病以為功」罷了。恰巧,此時又有一位婦女前來求子。劉知縣發現旁邊的兩個僧人,始終目不轉睛看著女子身材,還竊笑私語,一副猥瑣姿態。
劉知縣不免頓起疑心。為了避免打草驚蛇,劉知縣表面上不露聲色,還盛讚「神佛送子」功德無量。待回至縣衙,立招商鋪老闆的兩個青樓姨娘來見!
劉知縣秘囑兩人:明日假扮求子婦女,到子孫堂密室獨處一晚,夜裡無論夢到神佛,還是碰到神秘之人,切記一定用油漆塗抹其頭。
兩個窯姐領命而去,第二天晚上,雙雙住進子孫堂密室。深夜,兩女沉睡正酣,忽然感覺有人撲上床來,進而越發無禮起來。兩女身經百戰,因此並不驚慌,半推半就假意還沒睡醒,卻暗暗手蘸油漆塗在來者頭頂之上。
清晨,劉知縣帶重兵將寺院包圍得水洩不通。他深知青蓮寺僧侶近百,若果有姦情,必然為惡者眾多,因此才重兵壓境、以防不測!
劉知縣將寺院圍定之後,親來點視眾僧。果見僧眾之中,有兩個和尚頭頂塗著紅油漆,劉知縣令衙役速將兩人拿下,並喚兩個窯姐前來對質。兩個和尚見事情敗露,只好據實招來。
原來,子孫堂的密室,從外邊看封閉嚴密,僅有一個小門可供出入,其實卻在床下暗設了通道機關。凡有妙齡美婦入住,寺裡和尚便會深夜潛入其中。
入住的良家婦女:有的受辱後羞於啟齒;有的誤以為神佛顯靈、羅漢送子;還有的明知僧侶作怪,卻「陶然以樂」!因此,數年之間,數十僧人為惡,受辱良家婦女超過百人,卻始終沒露任何蛛絲馬跡。
劉知縣抓住兩個奸僧,一番審訊後,又順藤摸瓜擒獲了47個和尚,並將他們全部問了斬刑。兩個窯姐立了大功,知縣盛讚、衙門旌表,兩個商鋪老闆卻羞得只想鑽進地縫兒。
至此,一樁奸僧設局案,就此偵破!不過,劉知縣從此避談政績,只是更加關心治下民間疾苦,後來官至二品大員,終成一代名臣!
參考文獻:《折獄龜鑑補》、《明清奇案》
[免責聲明]:轉載自其他平臺或媒體的文章,本平臺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繫本平臺並提供相關書面證明,本平臺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