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繞島,綠意盎然……11月27日,當記者乘著渡輪來到廣東中山翠亨國家溼地公園時,眼前展現的便是這樣一幅清新自然的生態畫卷。「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唐朝詩人的詩句用在此地再貼切不過。
2019年12月25日,廣東中山翠亨溼地公園正式獲批成為國家溼地公園。經過近一年的「休養生息」,這裡不僅吸引了大量稀有鳥類來此棲息覓食,成為了鳥類的天堂,更成為中山市民的休閒好去處。翠亨國家溼地公園生態系統的穩定發展,也是中山近年來構建和諧水生態環境的一個縮影。
翠亨國家溼地公園
1、溼地公園水質好環境好 引來珍稀鳥類
「翠亨國家溼地公園是廣東省唯一的鹹淡水域溼地公園。」公園管理中心生態工程師凌仲銘這樣向記者介紹,「建園以來,溼地公園中的各類動植物物種已得到極大豐富。建園前這片區域的常見鳥類有52種,建園後園區內常見鳥類已增加到了81種。今年11月中旬陸續有候鳥到這裡棲息,在這一帶活動的鳥類更多了。」
鳥類被喻為生態環境的「指示劑」,在翠亨國家溼地公園,監測記錄到鳥類中不僅有黑鳶、黑翅鳶、紅隼、小鴉鵑、褐翅鴉鵑這樣的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還有屬全球瀕危物種類別之一的黑臉琵鷺。「光臨我們溼地公園的,以留鳥和冬候鳥為主。」如果水質差一點、環境差一點,它們都不會來。
「快看,那裡有白鷺。」在溼地公園的紅樹林棧道前,記者遇到了正帶著一家人到公園中「踏青」的梁志敏,他5歲的兒子在前面跑得歡快,對自然中的一切充滿了好奇,天空中飛過的鳥群最讓他開心。來自廣西的梁志敏在中山工作定居已經有15年,「我親眼看著這裡從一座島建成了溼地公園,現在每個月都會帶著家人或朋友來幾次,這裡空氣好,地方大,來過了就不想走。」
「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公園目前實行預約制。日人流量控制在2000人以內。」凌仲銘介紹。溼地公園規劃面積625.6公頃,長5.4公裡,其中陸地面積243.9公頃,溼地面積395.44公頃,溼地率達63.21%。公園為近海與海岸溼地、人工溼地兩大溼地類,包含河口水域、紅樹林、淤泥質海灘、潮間鹽水沼澤、水田五個溼地型,共分管理服務區、宣教展示區、合理利用區、恢復重建區、溼地保育區五大區域。除恢復重建區和溼地保育區不對外開放外,公園在其他區域建有三千畝渡、大茅上渡、曲沼幽境、香山海憶、瓊林鳥影五大景點。
「公園建設的初衷是為了保護和恢復橫門西水道近海與海岸溼地生態系統。」凌仲銘指著面前一大片紅樹林介紹說,「我們的下一步目標就防治公園內生態植物的病蟲害,培養一些耐鹹淡水的水生植物。」據他介紹,目前溼地公園的水生態系統修復情況理想,水中的浮遊生物種類增加迅速,「進水水質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溼地公園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可以說,溼地公園生態系統的平衡就是水環境的一張生態試紙。」
目前,中山已建成開放各類溼地公園16個,面積415公頃。並通過積極推進以濱河濱水綠化景觀建設為主要內容的溼地水系建設,在全市呈現「水、城、綠」有機融合的新嶺南水鄉城市景觀特色。
「最美水站」中山港碼頭水質自動監測站
2、對259條「毛細血管」 進行精細化監測
27日上午10點,在中山港碼頭的橫門水道入海河口,寬闊的水面碧波蕩漾,遠處的遊輪正鳴著汽笛,水面的風帶著鹹鹹的海腥味。視線回到河岸上,這裡有一座入選全國首批「最美水站」的水質自動監測站——中山港碼頭站。
據了解,中山港碼頭站始建於2011年,位於珠江流域橫門水道,是珠江八大出海口建設的4個入海河口水質自動監測站之一,也是我市7個國家考核斷面之一(其它6個分別是磨刀門水道布洲斷面、珠海大橋斷面,洪奇瀝斷面,橫門水道中山港碼頭斷面,蘭溪河翠亨賓館斷面、泮沙排洪渠拌沙橋斷面及中心河合水口斷面)。水站配有20項監測指標,可實現對控制斷面水質9項指標的實時自動監測,通過及時掌握水環境狀況和變化趨勢,為水環境管理和決策提供依據。
「水站是國家地表水自動監測網絡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對河流水質監測起著很好的監測預警作用,現在只需要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就能獲取水站各項信息,包括站點信息、監測指標、儀器原理、運行方式及流程。」中山市環境監測站站長楊滿芽介紹,「這些數據對於客觀掌握珠江流域入海口水質狀況,加強珠三角水環境管理意義重大。」
除了自動監測網絡,人工監測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日下午3點半,中山市生態環境監測站監測員鄭志堅正與同事蘇新傑一起,在中心城區白石湧的全民健身廣場段進行取水作業,「我們每個月會檢測三次,需採樣三組數據,分別是能見度、溶解氧和氨氮含量。」他們一邊向記者解說著工作內容,一邊默契地配合著。「能見度70釐米,溶解氧每升5.1毫克。」對比需要達標的10釐米和0.2—2.0的數值來看,這次的檢測結果令人滿意。
自動監測與人工監測共同構成了中山防控一體的水質監測體系。
據介紹,2019年10月21日,中山第一個地面監測站——長江水庫監測站安裝完成開始,中山就在推進階段性治水工作的同時,已開始探索長治久清的實踐路徑。
「我市一共投資了3.5億元,建立起了全省領先的河湧水質自動監測平臺。」中山市生態環境局水與海洋生態環境科副科長趙永斌介紹道。目前,在全市15個流域的主要河湧,1041條河湧組成的密布河網之上,我市共布設了259個水質自動監測設施,加上納入國家和省考核的監測點近270多個監測點,共同構成了防控一體的河湧水質自動監測平臺。
通過河湧監測站外LED屏上顯示的水質數據,市民可以隨時了解包括pH值、水溫、電導率、溶解氧、濁度、氨氮、總磷、總氮、高錳酸鹽指數等參數。這些數據來自河湧監測站內的全自動採水設備與分析儀。據介紹,自動監測站固定每4個小時自動啟動測試,然後完成全自動的取水、檢測、分析、數據傳輸,同時系統自帶自動清洗等功能。
在監控中心的LED屏上,可隨時了解259個遍布全市的監測點位情況,全市河湧水質情況一目了然。除了有監測站點位置、已接入站點水質信息外,屏幕上還有各鎮區水質排名情況、水質類別佔比、省級以上考核斷面水質實時情況、最新預警信息等板塊。在系統中輸入蓮興湧,屏幕上便彈出該河湧實時水質數據,並可查看實時視頻畫面、歷史水質數據等。
作為治理水汙染、保護水環境的重要環節,水質監測為有針對性地開展環保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數據支撐。水環境保護工作很大程度上都是基於水質監測進行的。因此,水質自動監測平臺將如一盞明燈,為中山保障水環境和飲用水安全指明方向。
中嘉汙水處理廠
3、河長制帶動屬地政府居民參與治理
黑臭水體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從來不是單個部門的事情,在治水、護水的過程中,各屬地政府和當地居民也行動起來,一起參與進來。西河湧位於西區,原來河水黑臭嚴重影響周邊居民生活,此次改造後水質改善不少,所在社區西苑社區定期組織開展愛國衛生志願活動暨護河行動,發動區各職能部門、物業公司以及志願者,共同清理一河兩岸的衛生死角,全面改善河道的生態環境和衛生環境,還結合各項宣傳活動和專項行動,通過入戶走訪、設點擺攤、發送微信公眾號等方式,倡導廣大居民以主人翁的姿態參與到護河行動中來,自覺抵制汙染河道行為,為守護良好水環境貢獻力量。
南區河岸線長達14公裡,是岐江流域最長的鎮區,南區街道範圍內共有23條(段)河湧,其中包括16條全域河流和7段跨街道(鎮)河流,總長度約45公裡。近年來,南區也不斷將河湧整治工作提升到新的高度。2020年,南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認真貫徹落實省委、市委關於全面推行河長制的工作部署和要求,由黨、政一把手帶頭履職盡責,紮實有序推進河長制工作。
截至目前,南區各級河長已累計排查發現河湧問題204個,已解決183個,整改率近90%。黨政負責人帶頭攻堅,以上率下層層壓實管理責任,帶動各級河(段)長落實巡河達1676次,確保檢查橫向到邊、整改縱向到底。目前,7條已經完成整治的黑臭水體河湧藍線範圍內累計拆除違建面積6180平方米,累計完成移交施工用地、配套調蓄池及設備用地229.46畝,清除河道及沿岸垃圾共40多噸,河道衛生環境提升顯著。
新聞來源:中山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