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
將中華傳統文化滲透在小學教育裡面,隨著時間推移,讓傳統的中華文化在學生的心中深深紮根,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積極向上的正確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道德與法治教師該如何結合班級學情,將優秀傳統文化恰當、適時地引入法治教育課堂呢?
一、挖掘教材資源,導入傳統文化
教材是教學的指導性材料,是教學的方向指南,也是凝結著文化內涵的教學工具,因而教材必然可以成為滲透傳統文化的載體。老師應充分熟悉教材,明確教材中的核心內容,挖掘教材中隱含的核心文化,結合學生的興趣點,將傳統文化的導入法治教育課堂,讓學生建立起對傳統文化的宏觀印象。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拓展文化知識、教材知識與傳統文化相結合,賦予傳統文化更強的滲透活力。教師要緊扣主題思想,結合教材內容拓展更多傳統文化的相關知識,強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二、轉變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興趣
教師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視起傳統文化滲透,承擔起傳統文化知識的責任。教師要強化自身的綜合素養,在樹立起滲透傳統文化的教學理念的同時,增強自身的引導能力,強化自身的教學能力,將傳統文化與教學內容融為一體,在法治教育課程設計、課堂講授、課後輔導等各個環節做好把控。教師要積極轉變教學模式,在教學方法上實現與時俱進,尤其是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師應進行信息化教學,有效利用多媒體教學,將傳統文化以圖像、音頻等各種方式融入教學,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
三、講述傳統故事,激發民族自豪感
在課堂教學中引入傳統文化小故事,不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還能夠將傳統文化融入到實際的教學內容中來,可謂是一舉兩得。在選擇故事時必須要結合實際的教學內容,通過小故事來引入法治教育教學內容,並讓小學生能夠有興趣聽下去,能夠順著教師的指引不斷地探究和思考。
四、解讀傳統節日,增進家國情懷
傳統節日屬於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內容,也屬於中華民族長期以來歷史文化的積澱,所以我們通過傳統節日對小學生展開傳統文化教育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式,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加深學生對傳統節日的理解,增進對國家安全統一等法治教育的情懷。
例如說七夕節屬於中國的情人節,我向學生介紹了牛郎和織女的故事;端午節不單單要吃粽子,同時我給學生講述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故事,培養和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五、弘揚民俗民風,增強民族團結意識
小學法治教育課堂中有不少是關於民族內容的。我國是多民族國家,各個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民俗民風,民俗民風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尊重和弘揚民俗民風,有利於促進學生的民族團結意識。所以,在道德與法治課中,遇到有關民族民俗民風的內容時,要重點培養學生的民族團結意識。
道德教育是法治教育的基礎,法治教育使道德教育得以強化。 凡是能提升《道德與法治》教育效果的,都是可行考慮之一。小學法治教育課堂可以作為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將傳統文化寓於德育內容之中,使德育更生動活潑,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薰陶,產生「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在小學法治教育中切入融合中國傳統文化,使其得以傳承和發展,同時輔助學生建立良好的道德基礎,這樣才能使中華傳統文化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得到合理使用,同時才能把中華傳統文化的光彩綻放出來。
(關注微正法育官網:http://www.v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