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教育已經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如何做好青少年法治教育,是教育屆近年來一直關注和探討的重點。
2016年開始,道德與法治課程正式亮相中小學義務教育課堂,如何把握法治教育課程教學中的關係,將直接影響中小學法治教育實際效果。
一、課程定位上,準確把握思政課程與課堂普法的關係。
道德與法治小學教材涉及三十多部法律,初中教材更是涉及五十多部法律。這對授課教師的法律知識結構是個全新挑戰,很容易陷入單純普法誤區,但道德與法治課的核心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因此需要正確把握法律知識講授與整體思政教學目標之間的關係。
二、教學目標上,準確把握價值引導與知識傳授的關係。
道德與法治教材內容更加豐富多元,但是法治教育課堂時間有限,因此,中小學法治教師應合理設計課程,將課堂講授重點與課外知識拓展相結合,重在引導學生思考,形成情感和價值認同。
三、教學內容上,準確把握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關係。
道德與法治教材涵蓋思想政治、道德、法治、傳統文化、心理健康等多維度教育內容,但要體現的精髓內涵是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大多數老師對道德教育信手拈來,但在法治教育方面容易凸顯短板,空洞說教。因此,深刻理解道德與法律、德治與法治的關係是每位老師的必備基本功,力爭講清法治教育案例背後的法律知識,靈活運用法治故事滲透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四、教學方式上,準確把握正面引導與運用批判思維的關係。
道德與法治教材內容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貼近社會現實,更容易引起學生共鳴。在具體的案例內容面前,如何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環境汙染、收入差距、教育公平等顯示問題,是法治教育教師無法迴避的難點。教師應引導學生運用歷史的、現實的等多維視角去分析問題,立足國情思考,不能一味批評否定,也不能不假思索。
五、教學手段上,準確把握課堂教學與實踐體驗的關係。
法治教育的主渠道是課堂教學,但是體驗式、互動式、情景式的實踐教學也不可或缺。當下法治教育資源豐富,應多結合參觀體驗、模擬法庭、法治進校園等活動,為課堂教育助力,與之形成共振效應。
六、教學資源運用上,準確把握研修教材與關照現實的關係。
由於我國教育發展水平存在地域差異及多元化的社會現實,法治教育教師要以研修教材與參照現實相結合,醫學生為中心,對不同基礎不同階段的學生開展同課異構教學,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法治教育實質。
(關注微正法育官網http://www.v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