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為何要編修《四庫全書》,動用了四千人歷時十多年才完成

2021-01-09 上遊新聞

公元1782年,我國規模最大的叢書《四庫全書》問世,這部煌煌巨作基本囊括了從先秦到清代乾隆以前文、史、哲、理、農、醫等學科的重要古籍,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之作。

儘管有4000多人參與《四庫全書》的編修、謄抄,但它仍歷時十年才完成,如此浩大的文化工程,說是我國文化史上的「萬裡長城」也不為過。

那麼,乾隆皇帝為什麼要耗費這麼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指揮《四庫全書》的編撰呢?這其中有兩個不得不說的原因。

上圖_ 《四庫全書》全稱《欽定四庫全書》 ,是清代乾隆時期編修的大型叢書

一、乾隆皇帝的野心

自清兵入主中原以來,順治、康熙、雍正三代皇帝勵精圖治,政治、經濟、文化得到再次繁榮與發展。

1736年,野心勃勃的乾隆登上帝位後,始終秉承著「以武開基,右文致治」的治國理念,一方面是為了鞏固清朝統治長盛不衰,另一方面則是想達成文治武功的光輝成就,以此比肩他的祖父康熙帝。乾隆深受康熙帝的喜愛,自幼便跟隨在祖父身邊,因此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康熙帝的直接影響。

康熙帝在位期間,立下了平定三藩、收復臺.灣、抗擊沙俄、親徵蒙古等一系列維護國家統一的武治功績。而在文治方面,他採取了治理黃河興修水利、廢止圈田令獎勵墾荒、推丁入畝減輕徭役等措施,最重要的是,康熙帝深明文化才是治國之根本,所以他十分重視文化的發展和普及。在他的主持下,陸續編成了《康熙字典》、《大清會典》、《全唐詩》等諸多重要典籍,極大地推進了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康熙帝耀古爍今的成就,使得乾隆皇帝成為了他的狂熱粉絲,處處以康熙帝為衡量標準。

上圖_ 清康熙 欽定平定臺.灣凱旋圖

在武治方面,乾隆徵戰多年創下了「十全武功」的功績;在文治方面的顯著標誌,就是《四庫全書》的問世。但在最開始,乾隆皇帝並沒有要編修《四庫全書》的意識,只是多次下詔徵集全國的圖書匯送京師,儲放於宮廷中,「以彰稽古右文之盛」。

直到1772年,安徽學政朱筠的上書,建議對內庭藏書、《永樂大典》輯佚之書以及全國徵集上來的圖書一一輯錄,這才使乾隆萌生了彙編一部前所未有的叢書巨典的念頭,既能顯示出清代強盛的國力,顯示出「超越漢唐」、「稽古右文」的文治政策,又能滿足他好大喜功的心理,樹立與祖父康熙帝相媲美的文化偉業。這是乾隆皇帝編修《四庫全書》的直接目的。

上圖_ 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1722年),即康熙皇帝

二、「寓禁於徵」的思想文化禁錮

乾隆皇帝編修《四庫全書》的真正目的,其實是以「稽古右文」為名,推行一場文化禁毀運動。我國文化禁毀事件素來有之,秦始皇焚書坑儒首開先例,繼其後有漢武帝獨尊儒術而罷黜百家,唐宋兩代以科舉取士的誘導型文化專制,明朝八股取士,清代大規模的文字獄,通通伴隨著禁毀典籍、改造文化的影子,其目的都是為了實現官方對民眾思想的控制。

乾隆皇帝下令纂修《四庫全書》,本質上也是思想文化的專制。他借編修《四庫全書》之由對全國徵集的書籍進行全面、徹底的審查,把其中存在詆毀、忤逆滿清等不利於統治的書籍進行刪改、抽毀或全毀,在無數禁毀典籍的「屍骨」上纂修了一本官家正統光明的文化典籍,以此來鞏固清朝的正統地位,禁錮民眾思想,這就是「寓禁於徵」。

上圖_ 楚辭章句 《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的彙編代表了我國規模最大叢書的誕生,同時,也代表了我國歷史上最大的文字獄活動。乾隆禁毀典籍的準則大致分為以下四類:

1,抨擊清朝統治,含有歧視滿族,敵對清王朝等情愫;

2,書中含有懷念前朝的情感;

3,含有與程朱理學及傳統禮教相違背的內容;

4,禁刪部分文人的全部書籍,如乾隆視為失節者的錢謙益。

黃愛平在其著作《四庫全書纂修研究》中提到,此次《四庫全書》的編修「共禁毀書籍三千一百多種,十五萬一千多部,銷毀書板八萬塊以上」;陳正宏在出版的《中國禁書簡史》中稱「全毀的書籍約為《四庫全書》的四分之三,抽毀的數目約總數的八分之一」,如此龐大的數目,不難看出,《四庫全書》的編修無疑是一場文化領域上的災難。

上圖_ 《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年間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玉書、陳廷敬等

與大量禁毀書目同受其害的是眾多的知識分子。乾隆四十二年,江西新昌縣舉人王錫侯刪改《康熙字典》,另刻《字貫》被舉報,乾隆大怒道:「第一本凡例竟有一篇將先師孔子諱、聖祖世宗廟諱及朕御名字全行排列,實屬大逆不法!」遂將王錫侯以大逆罪斬立決;徐述夔在《一柱樓》詩中寫有失意的憤懣之辭,被認為是詆毀清朝的語言,最後滿門抄斬,雖父子二人病故,但依然受到開棺戮屍之刑。這分別是清代史上有名的《字貫》案和《一柱樓詩》案。像這樣捕風捉影、穿鑿附會的文字獄始終案貫穿《四庫全書》編修始終。

「刪改之橫,製作之濫,挑剔之刻,播弄之毒,誘惑之巧,搜索之嚴,焚毀之繁多,為所欲為。誅戮之慘酷,鏟毀鑿僕之殆遍,摧殘文獻,皆振古所絕無。雖其工程之大,著錄之富,足與長城運河方駕,迄不能償其罪也。」學者任松如從被禁毀的書籍與被迫害的文人角度出發,對《四庫全書》的編修做出了一個很好的總結。

上圖_ 乾隆皇帝(1736-1796在位)

通過對《四庫全書》編修歷程的了解,我們應該明白,對其乃至對任何「正史」與「野史」都應持一種辯證統一的態度。

《四庫全書》容括了我國大量的圖書並系統地加以整理、抄寫和保存,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偉大結晶,對後世文明影響深遠;但同時,它也是乾隆滿足野心的產物,它的出現直接造成了當時民間文化的衰落,使眾多知識分子受到迫害,使人民思想被牢牢禁錮,朝廷的擅自修改則使無數典籍的真實性欠佳,禁毀書目又使我國喪失了大量珍貴的文化典籍,這一切可以說是中華文化史上的一場大浩劫。

 參考資料:

【1】陳正宏.《中國禁書簡史》

【2】張杰.《

【3】王鍾翰.《清史餘考》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乾隆紀事」:文源閣與四庫全書
    ↗文源閣復原圖清朝編修《四庫全書》是中國文化史上一次重大的文獻整理活動。從乾隆三十七年(1772)正月開始至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第一份《四庫全書》抄成,先後歷時十年。這次由朝廷倡導的規模空前的修書活動,在表面上渲染了一派「文治修明」的景象,而實質上則是要通過編篡過程中徵書、禁書、毀書和編書等一系列舉動,來清除各種漢族士人反對異族統治的典籍,也就是後世所說的「寓禁於徵」。
  • 和珅頂多算是半個文化人,乾隆為何讓他當《四庫全書》的正總裁?
    乾隆一朝最大的文化舉動是修纂《四庫全書》,從乾隆三十八年(1773)開始直至乾隆四十七年(1782)才告初步完成,歷時十年之久。這當中《四庫全書》正總裁的人選也是幾易其人,而最終這個頭銜卻落在了和珅頭上。
  • 《四庫全書》與株洲人的故事
    《四庫全書》輯錄至少十九種株洲前賢著作在《四庫全書》輯錄的三千四百五十八種書籍中,至少有十九種是株洲前賢的著作:茶陵人陳仁子的詩文集《牧萊脞語》十三卷二稿八卷輯錄在集部別集類,文選集《文選補遺》十卷輯錄在集部總集類;茶陵人陳泰的詩文集《所安遺集》一卷補錄一卷附錄一卷輯錄在集部別集類;茶陵人李祁有詩文集
  • 同樣大型皇家書籍,為什麼有人說《永樂大典》比《四庫全書》珍貴
    《四庫全書》成書(最終版)於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分經史子集四部,全部完成共收書3503種,79337卷,裝訂成36304冊,約8億字。兩部大型皇家書籍究竟有何異同?為什麼收錄數量少的《永樂大典》珍貴程度反而比編撰更加科學的《四庫全書》更加珍貴呢?一起來看看吧!
  • 乾隆在組織編撰《四庫全書》的時候,劉墉的父親劉統勳在擔心什麼
    那些掌握話語權的人,可能說你獨夫民賊啊,窮兵黷武啊,好大喜功啊,等等。所以有遠見的皇帝為了自己的千秋功罪,不能任由人們去評說,就去主動掌握話語權,把筆桿子牢牢控制住。比如李世民玄武門之變上位,就親自指導寫歷史的臣子:你們要秉筆直書。李世民也編撰前面很多朝代的史書,表示自己是正統,可以給前面的皇帝蓋棺定論了。明成祖朱棣即位後,也費了好大勁編修《永樂大典》。
  • 《四庫全書》今天完成,存放北四閣與南三閣
    今天是2021年1月6日,二百三十多年前的1785年1月6日,一部耗時十三年編成的巨作完成。《四庫全書》全稱《欽定四庫全書》,由紀昀等360多位高官、學者編撰,3800多人抄寫,共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
  • 《四庫全書》真本你見過嗎?今天帶你來看
    明成祖朱棣統治時期,歷時六年編纂完成《永樂大典》,它收錄自先秦以來的各種書籍七八千種,共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三億七千萬字,並且全部由人手抄完成。內容囊括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佔卜、戲劇、工藝等各個方面,包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財富。
  • 把《四庫全書》帶回家的9種方式
    現存於國家圖書館的文津閣《四庫全書》,是七部《四庫全書》中的第四部,成書於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 年),原存於承德避暑山莊。
  • 史上祁門|哪幾個祁門人大作收錄《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全稱《欽定四庫全書》,是清代乾隆時期(公元1782年—1792年)編修的大型圖書。分經、史、子、集四部,因而稱為「四庫」。
  • 黃愛平:文淵閣與《四庫全書》
    文淵閣建成之後,乾隆帝極為重視,他看到四庫館呈進的《永樂大典》輯本中有宋代程俱所撰《麟臺故事》一書,「所載典掌三館秘閣書籍,以執政領閣事,又存直秘閣、秘閣校理等官,頗稱賅備」,立刻想到正在編纂的《四庫全書》以及剛落成的文淵閣,因下令制定文淵閣官制職掌以及將來閣書管理章程。四十一年(1776年)六月,乾隆帝在諭旨中說:「方今搜羅遺籍,匯為《四庫全書》,每輯錄奏進,朕親批閱釐正。
  • 許超傑丨《四庫全書》提要文本系統例說
    關鍵詞:《四庫全書》 提要 提要稿 文本系統 底本 一、引論:以劉浦江先生《小字錄》提要研究為切入點隨著乾隆年間《四庫全書》及《四庫全書總目》的編纂完竣,中國古代最為龐大的叢書與最為重要的學術目錄由此完成
  • 打開《四庫全書》的四種方式
    《說硯》:《四庫全書》硯書七種說千年硯史摹傳世名硯輯《四庫全書》硯譜七種:《硯史》《歙州硯譜》《歙硯說》《辨歙硯說》《端溪硯譜《茶典》:《四庫全書》茶書八種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閒,可抵十年塵夢。——周作人
  • 黃愛平:紀昀與《四庫全書》
    乾隆四十六年(1781)十二月,經過紀昀和眾多纂修官將近十年的辛勤工作和不懈努力,第一部《四庫全書》終於告成,貯藏京城宮中文淵閣。全書抄成3600餘冊,裝成6144函,真可謂「水四瀛而山五嶽,侔此壯觀;前千古而後萬年,尤斯巨帙」。
  • 官修叢書目錄《四庫全書總目》
    亦稱《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二百卷。《總目》以乾隆第六子永瑢領銜總裁,實際上 由總纂官紀昀總其成。紀昀(1724— 1804),字曉嵐,一字春帆,號石雲。直隸獻 縣(今屬河北)人。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卒諡文達。著有《閱微草堂筆記》及《紀文達公遺集》傳世。《總目》是為配合 《四庫全書》而編纂的。
  • 「四庫全書」系列資源攻略
    《文津閣四庫全書》,商務印書館,2005年。據文津閣本《四庫全書》影印。文津閣本成書晚於文淵閣本,是七部之中保存最好的。文津閣本與文淵閣本相較,兩者在篇、卷,文字,《永樂大典》輯佚本,序、跋、附錄,書前提要等方面存在差異,可互相補正。3.
  • 京杭對話:杭州文瀾閣本《四庫全書》將重返北京展出
    文瀾閣《四庫全書》。浙江圖書館供圖中新網杭州9月21日電 (童笑雨)9月21日,記者從浙江圖書館獲悉,該館鎮館之寶文瀾閣本《四庫全書》,將於9月23日重回「誕生地」北京向公眾展示。此次展出的文瀾閣本《四庫全書》共計兩種,反映了運河誕生以來的千年變遷。杭州文瀾閣。浙江圖書館供圖9月23日,2020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將在北京舉行。該活動以「運河上的京杭對話,共建共享新未來」為主題,包含京杭大運河專家研討、系列主題展等子活動。此次文瀾閣本《四庫全書》將參加「鑑古藏今共建共享千年運河」系列主題展。
  • 紀曉嵐編寫《四庫全書》時,乾隆皇帝為什麼要送給他兩個婢女?
    紀曉嵐學問淵通、才華橫溢、胸襟坦蕩,經歷雍正、乾隆、嘉慶三朝,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物。在文學作品中,他亦莊亦諧、放蕩不羈。時至今日,人們不斷說起他的出身、個性、飲食、男女關係、文學素養、從政主張等。紀曉嵐式的智慧常常讓人開懷。
  • 【文化】與《四庫全書》相視,我們對中華文明更有深情了
    今日推出《來自國家圖書館的報告》系列專題報導,首先讓我們共同走近文津閣《四庫全書》,體味這部「盛世宏編」的偉業與非凡。2008年9月9日,國圖新館交付使用,文津閣《四庫全書》向社會公開展示。歐陽曉菲攝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國家圖書館北區稽古廳,遮光門緩緩展開,氤氳兩百多年的書香撲面而來。
  • 紀曉嵐與乾隆的關係怎樣?乾隆朝文人生存環境如何
    紀曉嵐在一些電視劇中活得是蠻滋潤的,有才也有權,且與乾隆關係挺融洽,仿佛朝中就和珅和紀曉嵐倆人管事。其實,真實的紀曉嵐並不是這麼回事,在乾隆面前只是個文學侍從的角色,功在編書,如編纂《四庫全書》等國家性工程。
  • 為何說乾隆才是史上頭號罪人?看下他掌權時,到底都幹了什麼勾當
    很多人都覺得,歷史上最大的罪人非慈禧莫屬,畢竟慈禧籤訂了很多喪權辱國的條約,甚至為了滿足一己之私慾居然動用海軍經費。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乾隆才是歷史上最大的罪人,正是因為他掌權期間留下了罪惡的種子,於是在晚清時期才會開花結果。有人想不明白,這到底是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