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今天完成,存放北四閣與南三閣

2021-01-08 譫泊寧靜

今天是2021年1月6日,二百三十多年前的1785年1月6日,一部耗時十三年編成的巨作完成。《四庫全書》全稱《欽定四庫全書》,由紀昀等360多位高官、學者編撰,3800多人抄寫,共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

四庫全書

乾隆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庫全書》,下令分別藏於全國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貯於紫禁城文淵閣、遼寧瀋陽文溯閣、圓明園文源閣、河北承德文津閣珍藏,這就是所謂的"北四閣"又稱為內廷四閣,僅有皇室成員才能閱讀。後抄好的三部藏於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和杭州文瀾閣珍藏,叫浙江三閣,又稱"南三閣",並且允許文人入閣閱讀瞻仰。

文源閣記碑

乾隆御製文源閣詩:

四庫蒐羅書浩緐,構成層閣待諸園。

伋言凡事豫則立,謝賦沿波討以源。

泉寫細渠落沼渚,林依曲逕護庭門。

寧圖美景增遊賞,見道因文箇裡存。

圓明園文源閣遺址石碑

文源閣位於圓明園水木明瑟北面,原稱四達亭,乾隆南巡浙江後,仿照寧波的明代藏書樓天一閣改建,專門貯藏《四庫全書》。文源閣又叫藏書樓,仿照寧波天一閣建成。1860年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在搶奪完圓明園的珍寶之後,一把大火把文源閣和其中的《四庫全書》以及貯藏於味腴書屋中的一套《四庫全書薈要》化為灰燼。閣與書從告竣送藏到被毀,這套舉世壯舉完成的巨作存世僅七十餘年。

相關焦點

  • 《四庫全書》真本你見過嗎?今天帶你來看
    它的規模到底有多大呢:全書共有三萬六千三百多冊,兩百三十多萬頁,將近八億多字;存放它的庫房有一個籃球場那麼大,如果把所有頁數連在一起,足夠繞地球赤道一圈還要多。「中國的文、史、哲、理、工、醫,幾乎所有的學科都能夠從《四庫全書》中找到它的源頭和血脈。」如此浩大的數量和工程,究竟是怎麼完成的呢?
  • 黃愛平:紀昀與《四庫全書》
    乾隆四十六年(1781)十二月,經過紀昀和眾多纂修官將近十年的辛勤工作和不懈努力,第一部《四庫全書》終於告成,貯藏京城宮中文淵閣。全書抄成3600餘冊,裝成6144函,真可謂「水四瀛而山五嶽,侔此壯觀;前千古而後萬年,尤斯巨帙」。
  • 《四庫全書》與株洲人的故事
    關於朝廷召集陳夢元出任《四庫全書》分校官之事,保存在《辦理四庫全書檔案》中的《辦理四庫全書處奏遵旨酌議排纂四庫全書應行事宜折》是這樣敘述的:「查武英殿原有纂修十二員,前經派在四庫全書者八員,止餘張書勳、張秉愚、張運暹、季學錦四員,今擬添派翰林陳夢元、鄭爔、李光雲、朱依魯、龔大萬、郭寅、許兆椿、閔惇大等八員,代辦武英殿纂修之事,俾兼司校勘。」
  • 【文化】與《四庫全書》相視,我們對中華文明更有深情了
    謝冬榮介紹,《四庫全書》分經、史、子、集四部,部下有類,類下有屬,全書共4部44類66屬,這種圖書分類法已成為整理中國傳統文獻的圭臬。編纂完成後,清政府先後抄錄七部《四庫全書》,並於1779至1784年間陸續建「南北七閣」以貯藏,其中北方四部、南方三部。北方四部分別藏於北京故宮文淵閣、瀋陽故宮文溯閣、圓明園文源閣和承德避暑山莊文津閣,這四部為皇家專用,又稱「內廷四閣」。
  • 黃愛平:文淵閣與《四庫全書》
    文淵閣建成之後,乾隆帝極為重視,他看到四庫館呈進的《永樂大典》輯本中有宋代程俱所撰《麟臺故事》一書,「所載典掌三館秘閣書籍,以執政領閣事,又存直秘閣、秘閣校理等官,頗稱賅備」,立刻想到正在編纂的《四庫全書》以及剛落成的文淵閣,因下令制定文淵閣官制職掌以及將來閣書管理章程。四十一年(1776年)六月,乾隆帝在諭旨中說:「方今搜羅遺籍,匯為《四庫全書》,每輯錄奏進,朕親批閱釐正。
  • 打開《四庫全書》的四種方式
    以文津閣本《四庫全書》為底本收錄九種花卉譜錄花譜,即研究花卉的系統文獻文津閣本《四庫全書》共收錄花譜十種書以文津閣本《四庫全書》為底本,以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為開篇,收錄了《揚州芍藥譜》《劉氏菊譜》《史氏菊譜》《範村梅譜》《範村菊譜》《百菊集譜》《金漳蘭譜》《海棠譜》等九種花卉譜錄,介紹了六種花卉,再配以二十餘幅宋人花鳥繪畫
  • 把《四庫全書》帶回家的9種方式
    《花譜:宋人花譜九種》閱花之逸聞典故享宋之風雅清韻以文津閣本《四庫全書》為底本收錄九種花卉譜錄《洛陽牡丹記》《揚州芍藥譜》《劉氏菊譜》《史氏菊譜》《範村梅譜》《範村菊譜》《百菊集譜》《金漳蘭譜》《海棠譜》
  • 「四庫全書」系列資源攻略
    一、《四庫全書》簡介《四庫全書》是清乾隆時期編纂的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大的一部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四庫全書》編成後,先後抄寫七部,分藏於紫禁城文淵閣、瀋陽文溯閣、圓明園文源閣、承德文津閣、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和杭州文瀾閣。文源、文宗、文匯三閣藏書,鹹豐間毀於戰火。只有文淵、文津、文溯、文瀾四閣藏書傳世至今。
  • 「乾隆紀事」:文源閣與四庫全書
    人們在這片荒草叢生的瓦礫之中已經很難看出它曾經作為庋藏名聞世界《四庫全書》中的「四庫七閣」之一。↗文源閣遺址↗文源閣復原圖清朝編修《四庫全書》是中國文化史上一次重大的文獻整理活動。從乾隆三十七年(1772)正月開始至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第一份《四庫全書》抄成,先後歷時十年。這次由朝廷倡導的規模空前的修書活動,在表面上渲染了一派「文治修明」的景象,而實質上則是要通過編篡過程中徵書、禁書、毀書和編書等一系列舉動,來清除各種漢族士人反對異族統治的典籍,也就是後世所說的「寓禁於徵」。
  • 許超傑丨《四庫全書》提要文本系統例說
    關鍵詞:《四庫全書》 提要 提要稿 文本系統 底本 一、引論:以劉浦江先生《小字錄》提要研究為切入點隨著乾隆年間《四庫全書》及《四庫全書總目》的編纂完竣,中國古代最為龐大的叢書與最為重要的學術目錄由此完成
  • 同樣大型皇家書籍,為什麼有人說《永樂大典》比《四庫全書》珍貴
    《四庫全書》成書(最終版)於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分經史子集四部,全部完成共收書3503種,79337卷,裝訂成36304冊,約8億字。兩部大型皇家書籍究竟有何異同?為什麼收錄數量少的《永樂大典》珍貴程度反而比編撰更加科學的《四庫全書》更加珍貴呢?一起來看看吧!
  • 《四庫全書總目》明人別集提要訂誤十八則
    [1] 廖道南:《殿閣詞林記》,文淵閣《四庫全書》本。[2] 汪由敦:《松泉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3] 王懋竑:《白田雜著》,文淵閣《四庫全書》本。[4] 曹學佺:《石倉歷代詩選》,文淵閣《四庫全書》本。[5] 嵇璜等:《欽定續通志》,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 官修叢書目錄《四庫全書總目》
    亦稱《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二百卷。《總目》以乾隆第六子永瑢領銜總裁,實際上 由總纂官紀昀總其成。紀昀(1724— 1804),字曉嵐,一字春帆,號石雲。直隸獻 縣(今屬河北)人。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卒諡文達。著有《閱微草堂筆記》及《紀文達公遺集》傳世。《總目》是為配合 《四庫全書》而編纂的。
  • 乾隆為何要編修《四庫全書》,動用了四千人歷時十多年才完成
    儘管有4000多人參與《四庫全書》的編修、謄抄,但它仍歷時十年才完成,如此浩大的文化工程,說是我國文化史上的「萬裡長城」也不為過。那麼,乾隆皇帝為什麼要耗費這麼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指揮《四庫全書》的編撰呢?這其中有兩個不得不說的原因。
  • 史上祁門|哪幾個祁門人大作收錄《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全稱《欽定四庫全書》,是清代乾隆時期(公元1782年—1792年)編修的大型圖書。分經、史、子、集四部,因而稱為「四庫」。
  • 京杭對話:杭州文瀾閣本《四庫全書》將重返北京展出
    文瀾閣《四庫全書》。浙江圖書館供圖中新網杭州9月21日電 (童笑雨)9月21日,記者從浙江圖書館獲悉,該館鎮館之寶文瀾閣本《四庫全書》,將於9月23日重回「誕生地」北京向公眾展示。此次展出的文瀾閣本《四庫全書》共計兩種,反映了運河誕生以來的千年變遷。杭州文瀾閣。浙江圖書館供圖9月23日,2020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將在北京舉行。該活動以「運河上的京杭對話,共建共享新未來」為主題,包含京杭大運河專家研討、系列主題展等子活動。此次文瀾閣本《四庫全書》將參加「鑑古藏今共建共享千年運河」系列主題展。
  • 杜澤遜:四庫採進本之存貯及命運考略
    四庫採進本之存貯及命運考略杜澤遜四庫採進本包括各省督撫購進、私家進呈、內府藏本。其中內府藏本主要指武英殿藏本, 少量內府藏本指天祿琳琅善本。這些用於修《四庫全書》的原本稱為四庫採進本。四庫採進本最初匯集於翰林院, 統一加蓋「翰林院印」滿漢文大方印, 各省購進及私人呈本均在書衣鈐木記, 載明某年月某督撫送到某家藏某書若干部若干本, 以便發還。由於翰林院地方太小, 所以選定各書送武英殿發鈔, 這些用於鈔寫收入《四庫全書》的進呈本叫「四庫底本」。後來這批底本移回翰林院列架貯存, 供士子查閱, 是七份《四庫全書》的原本, 合之則為八份《四庫全書》。
  • 「慶元典藏四庫全書」公益眾籌新聞報導獲中國晚報界最高獎
    其中,「慶元典藏四庫全書」公益眾籌新聞報導《今天他們發起眾籌 為慶元典藏一部60萬元的<四庫全書>》榮獲中國晚報界最高獎——趙超構新聞獎一等獎。據了解,中國晚報 「趙超構新聞獎」是中國晚報界的最高新聞獎項,以已故的傑出新聞工作者、中國晚報界泰鬥人物、《新民晚報》原總編輯趙超構先生的名字命名。
  • 和珅頂多算是半個文化人,乾隆為何讓他當《四庫全書》的正總裁?
    乾隆一朝最大的文化舉動是修纂《四庫全書》,從乾隆三十八年(1773)開始直至乾隆四十七年(1782)才告初步完成,歷時十年之久。這當中《四庫全書》正總裁的人選也是幾易其人,而最終這個頭銜卻落在了和珅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