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愛平:紀昀與《四庫全書》

2021-02-08 徵文考獻

乾隆四十六年(1781)十二月,經過紀昀和眾多纂修官將近十年的辛勤工作和不懈努力,第一部《四庫全書》終於告成,貯藏京城宮中文淵閣。全書抄成3600餘冊,裝成6144函,真可謂「水四瀛而山五嶽,侔此壯觀;前千古而後萬年,尤斯巨帙」。乾隆四十九年(1784),繼第一部之後抄繕的第二、三、四部《四庫全書》相繼告成,先後送藏盛京(今瀋陽)故宮文溯閣、京郊圓明園文源閣、熱河(今承德)避暑山莊文津閣。其後,專為江浙士子閱覽提供方便而下令續抄的三部《四庫全書》亦於乾隆五十二年(1787)同時告成,送藏江蘇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和浙江杭州文瀾閣。七閣《四庫全書》因有內廷四閣與江浙三閣、北四閣與南三閣之稱。由於《四庫全書》全系抄錄而成,雖然在辦理過程中反覆校對,嚴格核查,層層把關,但終因全書卷帙浩瀚,參與人員眾多,工作程序繁雜,仍不免有疏漏訛誤之處。因此,各部《四庫全書》在纂修、繕寫完畢,甚至貯閣之後,還先後進行過兩次大規模的復校工作。

乾隆五十二年(1787)五月,乾隆帝駐蹕避暑山莊,翻閱文津閣《四庫全書》,發現「其中訛謬甚多」,並由此而想到「文淵、文源二閣所貯《四庫全書》,其訛舛處所,亦皆不一而足」,遂下令復校內廷四閣全書,並明確規定:「除校出一二錯字,即隨時挖改,毋庸零星進呈,如有語句違礙,錯亂簡編,及誤寫廟諱,並繕寫荒謬、錯亂過多,應行換五頁以上者,再隨報進呈。」於是,內廷四閣全書的復校工作先後開始。根據乾隆帝的旨意,文淵閣、文源閣全書由「科甲出身之尚書、侍郎、京堂,以及翰詹科道部屬等官分司校閱」,其中,「文淵閣書籍著在文華殿、內閣等處閱看,文源閣書籍著在圓明園朝房閱看。內中天文、推算等書交欽天監堂司各官專看,樂律等書交樂部專看,醫藥等書交太醫院官員專看」,所有人員安排、任務分派、書籍收發、冊檔登記,以及挖改換頁、應用物料等事宜,均由皇六子永瑢、軍機大臣阿桂總負其責。紀昀則與彭元瑞一道,總司全書的核校工作,凡「詳校各員等看出訛錯及應刪、應改各書,俱登記籤檔,日逐交臣紀昀、臣彭元瑞詳核辦理」,經審核無誤之後,再視其具體情形,或挖改,或換頁,逐一予以改正。經過兩個多月的努力,文淵、文源二閣全書的復校工作相繼告竣,校出「各書內繕寫草率、訛錯換篇者,亦頗不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全書的質量。

文淵閣、文源閣全書復校工作結束後,紀昀又帶領原辦理《四庫全書》,現在京任職各員前往避暑山莊,校閱文津閣全書。由於文淵、文源二閣全書的復校均發現諸多訛誤、脫漏之處,甚有「襲謬沿訛,競若未經寓目者」。因此,原辦「纂修、總校、分校各員,或註銷議敘,或罰廉俸,或罰看書」,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責罰。而總負其責、專司其事的原總纂官紀昀和陸錫熊,獲咎尤重,乾隆帝下令「將文淵、文源、文津三閣書籍所有應行換寫篇頁,其裝訂挖改各工價,均令紀昀、陸錫熊二人一體分賠」;並罰令他們分別帶領人員前往熱河、盛京校勘文津、文溯二閣書籍,以贖前愆。所以,紀昀率領在京人員前往熱河校勘文津閣全書,實際上是作為一種處罰措施而進行的。儘管如此,紀昀仍然認真從事,恪盡其責,他與熱河總管「會同商辦」,決定「按人分課,按日記功」,「每人每日各看書二匣,早晚收發,俱在避暑山莊,有應挖改換頁之處,收拾完善,即令送閣歸架,照式安設」。考慮到「文津閣書系第四分,當時事屆垂成,未免急圖完竣,錯謬尤多」,此次校勘需查核底本之處不在少數,紀昀還奏請「於罰來各員內擇其過失稍輕者,酌留一二員,常川在翰林院專辦此事,即令自備夫馬,往來馳送」。這樣,歷經數月,文津閣全書的復校工作全部告竣,「共查出謄寫錯落、字句偏謬者六十一部」,「又查出遺失《永樂大典》書三部,偽本抵換者一部;漏寫遺書八部,繕寫未全者三部,偽本抵換者四部;排架顛倒書四十六部;匣面錯刻、漏刻及書籤誤寫者共三十部」,均分別不同情形,妥善予以處置,從而使文津閣全書的質量得到了有效改善。  

經全面復校之後,內廷四閣全書的質量確實有所提高,但未能查出的魯魚亥豕及脫漏錯謬之處仍所在多有。乾隆五十六年(1791)七月,乾隆帝在避暑山莊翻閱文津閣全書,又發現「揚子《法言》一書,其卷一首篇有空白二行。因檢查是書次卷核對,竟系將晉唐及宋人注釋名氏脫寫」。乾隆帝認為,如此顯見之誤,竟然未能看出,「可見重加讎校,竟屬虛應故事」,因而下令將四閣全書「有似此脫誤者,一體抽閱填改」。於是,由文津閣全書的脫漏,再次引發了內廷四閣全書的全面復校。

在四閣全書的第二次復校中,紀昀同樣總司其事,全面負責其中文源閣、文淵閣、文津閣全書的校勘。他帶領原赴熱河校勘各員,首先前往圓明園校勘文源閣全書。經「認真搜剔」,嚴格督查,在前次校勘的基礎上,又改正了諸多訛誤之處,「計所籤舛漏,較初次詳校,竟增數倍之多。凡一字半字之空白,悉皆籤出,各調取底本補填。其餘卷頁脫落,行款參差,以及流水錯誤者,亦俱抽換修整」。此外,還查出了以前一直未能發現的捏注闕文、闕卷的嚴重現象。原來,某些書籍「空白之中,有原注闕文一項,詳校官因已聲明,遂不查核」。紀昀「偶覺數處可疑,調取底本查對,中有實系原闕者,亦竟有底本不闕而憚於書寫,或已經挖補而懶於查填,競自捏注闕文者」。甚或「有底本遺失,抵以他書,正本未全,偽注闕卷,致詳校官無從舉發者」。這些問題,都屬於「有心弊混,與偶然舛漏不同」。因此,紀昀除奏請嚴責此前有關辦理人員外,還多方設法,將所闕各處補抄齊全,使文源閣全書臻於完善。

文源閣全書復校完畢之後,紀昀「董率詳校各官,又將文淵閣書細心檢閱」,至乾隆五十六年底全部辦完,查出「所有舛漏條數,視文源閣書較少十分之二」。其中除常見錯誤以及捏注闕文各條外,比較嚴重的問題是因「遺失底本一種,遺失正本一種」造成的訛誤。如明敕撰《性理大全》一書,纂修時曾以明刻舊本送交武英殿繕寫,不料底本遺失,被「另換一康熙初年刻板,冠以聖祖仁皇帝御製序」。提調陸費墀「一時未考,率寫標題」,以「御定字三抬」繕寫的格式發下,遂將前代所修之書,抄成清朝皇帝「御定」書籍的格式,即在「每卷首尾及每頁板心,俱加增『御定』二字,三抬繕寫」,致使全書十函五十六冊「頁頁俱錯」。而此後分校、總校及兩次詳校人員,「又均以底本格式為憑,無從籤摘,致沿訛襲誤,四閣相同」,總計有四十函二百二十四冊需重新抄寫。又另有《史記正義》一書,與《性理大全》「事同一例」,亦需換寫。為此,紀昀專摺奏請提取原本,「交武英殿先支官項換寫」,所需款項由有關責任人員分賠。軍機大臣例經合議,決定照此辦理,並將「所有改繕各書冊,即交原充《四庫全書》總校詳悉校對,以免舛誤」,文淵閣全書的再次復校遂告結束。

至於文津閣全書的復勘,前次復校即總司其事的紀昀自然責無旁貸。乾隆五十七年三月,紀昀再次帶領校書各員前往避暑山莊,開始校勘文津閣書籍。由於「上次詳校各員事出眾手,又值天寒日短,亦未免匆忙,是以尚有揚雄《法言》空白未填一事」。此次復勘,紀昀特別安排「每二三人中,派親丁一人,相參查驗,稍不認真,即行覺察」。當地「所派官役亦皆熟手,呼應甚靈,抽取互勘之書頗為迅速」。紀昀本人則「不時往來巡視」,以保證復校質量。經過兩個多月的努力,文津閣全書全部校勘完畢,「所有勘出從前詳校各員遺漏未籤之處,逐條造具清冊,修補完整」。其中因缺頁、缺卷、他本抵換,以及「任意刪節改竄」提要,甚或「遺失、私撰各篇頁」等錯誤較多,「必須換卷另繕者」,計「經部內《周禮註疏刪翼》等書共三十冊,史部內《平定準噶爾方略正編》等書共六十二冊,子部內《西清古鑑》等書共一百二十一冊,集部內《範忠貞集》等書共一百十七冊」,均仿照文淵、文源二閣全書換寫分賠之例辦理。

自乾隆五十二年至五十七年數年之間,紀昀帶領有關人員,先後對內廷四閣中文淵閣、文源閣、文津閣全書進行了兩次復校,每次都查出許多訛誤錯謬,小至一字二字的空白舛誤,大至整篇整卷甚至整部的漏寫,乃至捏造闕文、他本抵換,以及刪節改竄提要等等,均一一加以填補改正,賠寫抽換,並查照底本及《四庫全書總目》補繕齊全。這對提高《四庫全書》的質量,起到了積極而有效的作用。


相關焦點

  • 「四庫全書」系列資源攻略
    (二)四庫纂修官提要稿的搜集整理《四庫全書》每書提要原由纂修官翁方綱、姚鼐、邵晉涵、餘集等人分別撰寫,再由總纂紀昀稍作潤色,冠於卷前;其後輯集提要單獨成書,紀昀為了文體一致,又增損潤色,以至原提要精萃之處或反遭刪落
  • 黃愛平:文淵閣與《四庫全書》
    文淵閣建成之後,乾隆帝極為重視,他看到四庫館呈進的《永樂大典》輯本中有宋代程俱所撰《麟臺故事》一書,「所載典掌三館秘閣書籍,以執政領閣事,又存直秘閣、秘閣校理等官,頗稱賅備」,立刻想到正在編纂的《四庫全書》以及剛落成的文淵閣,因下令制定文淵閣官制職掌以及將來閣書管理章程。四十一年(1776年)六月,乾隆帝在諭旨中說:「方今搜羅遺籍,匯為《四庫全書》,每輯錄奏進,朕親批閱釐正。
  • 《四庫全書》今天完成,存放北四閣與南三閣
    四庫全書乾隆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庫全書》,下令分別藏於全國各地。圓明園文源閣遺址石碑文源閣位於圓明園水木明瑟北面,原稱四達亭,乾隆南巡浙江後,仿照寧波的明代藏書樓天一閣改建,專門貯藏《四庫全書》。文源閣又叫藏書樓,仿照寧波天一閣建成。
  • 打開《四庫全書》的四種方式
    商務印書館「世界最美的書」書系打開《四庫全書》的四種方式
  • 官修叢書目錄《四庫全書總目》
    亦稱《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二百卷。《總目》以乾隆第六子永瑢領銜總裁,實際上 由總纂官紀昀總其成。紀昀(1724— 1804),字曉嵐,一字春帆,號石雲。直隸獻 縣(今屬河北)人。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卒諡文達。著有《閱微草堂筆記》及《紀文達公遺集》傳世。《總目》是為配合 《四庫全書》而編纂的。
  • 【文化】與《四庫全書》相視,我們對中華文明更有深情了
    2008年9月9日,在四庫全書專題展上,文津閣《四庫全書》向公眾開放,讀者紛紛留言:「與《四庫全書》相視,我們對中華文明更有深情了!」百餘年來,這部皇家巨帙以原架、原函、原書保存在國家圖書館裡,不僅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更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觀,被社會賢達研究鑑賞,被有識之士出版傳播,被芸芸讀者景仰追捧。
  • 乾隆為何要編修《四庫全書》,動用了四千人歷時十多年才完成
    儘管有4000多人參與《四庫全書》的編修、謄抄,但它仍歷時十年才完成,如此浩大的文化工程,說是我國文化史上的「萬裡長城」也不為過。那麼,乾隆皇帝為什麼要耗費這麼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指揮《四庫全書》的編撰呢?這其中有兩個不得不說的原因。
  • 《四庫全書》真本你見過嗎?今天帶你來看
    甘肅省於2005年7月建成「文溯閣《四庫全書》藏書樓」,利用多種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全方位保證《四庫全書》的傳承安全。《四庫全書》跨越古今,將「禮儀之邦」的文明史幀幀展開,涵蓋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哲學、民族、宗教、哲學、對外交往、歷史、地理、民俗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說清朝最為鼎盛的時期是康乾盛世,那麼《四庫全書》就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圖書。
  • 《四庫全書》與株洲人的故事
    羅修源、陳夢元參與《四庫全書》編校在編纂《四庫全書》過程中,清政府前後召集360多位官員、學者、文人參與《四庫全書》的編輯、校對工作,這其中就有來自株洲的前賢:今株洲城區的羅修源、攸縣人陳夢元。羅修源是馬家河羅氏家族人,1775年,22歲中進士,曾參與編修《四庫全書》,深得劉墉賞識。
  • 把《四庫全書》帶回家的9種方式
    中國國家圖書館有「四大鎮館之寶」:《敦煌遺書》、《趙城金藏》、《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四庫全書》皇皇巨著,作為中國古代經典要籍之大成、紫禁城皇家藏書、國圖「鎮館之寶」,在大力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時代,該如何走進尋常百姓家,安放在廣大讀者的書桌上?分享9種好書,把《四庫全書》帶回家!
  • 許超傑丨《四庫全書》提要文本系統例說
    而自乾隆六十年(1795)殿本《四庫全書總目》正式刊行以還,《四庫》學成為文獻學研究中頗為重要的一個專門領域,成果頗豐。就《四庫》提要而言,除正式結集而成的《四庫全書總目》這一最終彙編本外,各閣書前提要以及《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等各階段稿本、抄本的不斷發現與刊行,為我們研究《四庫》提要奠定了堅實的文獻基礎。
  • 紀曉嵐編寫《四庫全書》時,乾隆皇帝為什麼要送給他兩個婢女?
    最厲害的是,他奉命修撰《四庫全書》時發生了這麼一件事情。有次輪他總值班,幾天不能回家,褲襠的問題不好解決,這對他來說簡直就是刀子割肉。據傳,紀曉嵐「兩睛暴赤,顴紅如火。」火氣太旺了,他兩眼充血,顴骨通紅,已經血壓上頭,身子像火燒的一般,不馬上釋放,弄不好就會出大問題。
  • 「乾隆紀事」:文源閣與四庫全書
    人們在這片荒草叢生的瓦礫之中已經很難看出它曾經作為庋藏名聞世界《四庫全書》中的「四庫七閣」之一。↗文源閣遺址↗文源閣復原圖清朝編修《四庫全書》是中國文化史上一次重大的文獻整理活動。從乾隆三十七年(1772)正月開始至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第一份《四庫全書》抄成,先後歷時十年。這次由朝廷倡導的規模空前的修書活動,在表面上渲染了一派「文治修明」的景象,而實質上則是要通過編篡過程中徵書、禁書、毀書和編書等一系列舉動,來清除各種漢族士人反對異族統治的典籍,也就是後世所說的「寓禁於徵」。
  • 《四庫全書總目》明人別集提要訂誤十八則
    [1] 廖道南:《殿閣詞林記》,文淵閣《四庫全書》本。[2] 汪由敦:《松泉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3] 王懋竑:《白田雜著》,文淵閣《四庫全書》本。[4] 曹學佺:《石倉歷代詩選》,文淵閣《四庫全書》本。[5] 嵇璜等:《欽定續通志》,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 史上祁門|哪幾個祁門人大作收錄《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全稱《欽定四庫全書》,是清代乾隆時期(公元1782年—1792年)編修的大型圖書。分經、史、子、集四部,因而稱為「四庫」。
  • 同樣大型皇家書籍,為什麼有人說《永樂大典》比《四庫全書》珍貴
    《四庫全書》編撰人員深明這些書籍的珍貴,因此在《四庫全書》編撰過程中,遭到了清朝官員的瘋狂盜竊。一年時間,三部《四庫全書》毀於戰火。第二年太平軍與清軍的第二次杭州之戰中,文瀾閣倒塌,文瀾閣本《四庫全書》流落民間。後來藏書家丁氏兄弟收拾、整理、補鈔,才搶救回原書的1/4。七部《四庫全書》僅剩三部半傳世。《永樂大典》的遭遇相比於《四庫全書》更加悲涼。公元1900年八國聯軍攻進北京,《永樂大典》基本全部毀於戰火。
  • 杜澤遜:四庫採進本之存貯及命運考略
    四庫採進本最初匯集於翰林院, 統一加蓋「翰林院印」滿漢文大方印, 各省購進及私人呈本均在書衣鈐木記, 載明某年月某督撫送到某家藏某書若干部若干本, 以便發還。由於翰林院地方太小, 所以選定各書送武英殿發鈔, 這些用於鈔寫收入《四庫全書》的進呈本叫「四庫底本」。後來這批底本移回翰林院列架貯存, 供士子查閱, 是七份《四庫全書》的原本, 合之則為八份《四庫全書》。
  • 京杭對話:杭州文瀾閣本《四庫全書》將重返北京展出
    文瀾閣《四庫全書》。浙江圖書館供圖中新網杭州9月21日電 (童笑雨)9月21日,記者從浙江圖書館獲悉,該館鎮館之寶文瀾閣本《四庫全書》,將於9月23日重回「誕生地」北京向公眾展示。此次展出的文瀾閣本《四庫全書》共計兩種,反映了運河誕生以來的千年變遷。杭州文瀾閣。浙江圖書館供圖9月23日,2020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將在北京舉行。該活動以「運河上的京杭對話,共建共享新未來」為主題,包含京杭大運河專家研討、系列主題展等子活動。此次文瀾閣本《四庫全書》將參加「鑑古藏今共建共享千年運河」系列主題展。
  • 和珅頂多算是半個文化人,乾隆為何讓他當《四庫全書》的正總裁?
    乾隆一朝最大的文化舉動是修纂《四庫全書》,從乾隆三十八年(1773)開始直至乾隆四十七年(1782)才告初步完成,歷時十年之久。這當中《四庫全書》正總裁的人選也是幾易其人,而最終這個頭銜卻落在了和珅頭上。
  • 「慶元典藏四庫全書」公益眾籌新聞報導獲中國晚報界最高獎
    其中,「慶元典藏四庫全書」公益眾籌新聞報導《今天他們發起眾籌 為慶元典藏一部60萬元的<四庫全書>》榮獲中國晚報界最高獎——趙超構新聞獎一等獎。據了解,中國晚報 「趙超構新聞獎」是中國晚報界的最高新聞獎項,以已故的傑出新聞工作者、中國晚報界泰鬥人物、《新民晚報》原總編輯趙超構先生的名字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