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系列資源攻略

2021-02-19 中國古籍保護協會

一、《四庫全書》簡介

《四庫全書》是清乾隆時期編纂的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大的一部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四庫全書》編成後,先後抄寫七部,分藏於紫禁城文淵閣、瀋陽文溯閣、圓明園文源閣、承德文津閣、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和杭州文瀾閣。文源、文宗、文匯三閣藏書,鹹豐間毀於戰火。只有文淵、文津、文溯、文瀾四閣藏書傳世至今。文淵閣本今藏臺灣故宮博物院,文津閣本今藏中國國家圖書館,文溯閣本今藏甘肅省圖書館。文瀾閣本在鹹豐間戰火中損毀大半,後屢經補抄,基本補齊,今藏浙江省圖書館。

二、《四庫全書》的影印、續修和開發

1986年,隨著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海峽兩岸興起「四庫熱」。大陸地區相繼影印、續修和開發與《四庫全書》相關的各種大型叢書和電子版。

1.文淵閣《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據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本縮印。

2.《文津閣四庫全書》,商務印書館,2005年。

據文津閣本《四庫全書》影印。文津閣本成書晚於文淵閣本,是七部之中保存最好的。文津閣本與文淵閣本相較,兩者在篇、卷,文字,《永樂大典》輯佚本,序、跋、附錄,書前提要等方面存在差異,可互相補正。

3.《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及《補編》,齊魯書社,2001年。

所謂「存目」就是《四庫全書總目》中「止存書名」,不收其書的書籍。此叢書主要收錄清乾隆以前《四庫全書》之外的書籍。

4.《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收錄範圍:(一)《四庫全書》失收而確有學術價值者;(二)《四庫全書》列入「存目」而確有學術價值者;(三)《四庫全書》已收而版本殘劣,有善本足可替代者;(四)《四庫全書》未及收入的乾嘉以來著述之重要者;(五)《四庫全書》所不收的戲曲、小說,取其有重要文學價值者;(六)新從域外訪回之漢籍而合於叢書選錄條件者;(七)新出土的簡帛類古籍而卷帙成編者。其中第四項是全書重點。另有《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的史部、集部可以參考。

5.《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出版社,2000年。

主要收錄清乾隆以後至清末問世的書籍。此叢書剔除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四庫禁毀書叢刊》、《續修四庫全書》已收書籍。

6.《四庫禁毀書叢刊》及《補編》,北京出版社,2000年、2005年。

主要收錄在纂修《四庫全書》過程中所禁毀的書籍。

7.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電子版以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為底本,具有強大的檢索功能,提供全文檢索、分類檢索、書名檢索和著者檢索等。

另有《四庫全書薈要》(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四庫禁書》(京華出版社,2001年)等「四庫」系列叢書。

三、《四庫全書總目》的整理

(一)《四庫全書總目》補正

四庫館臣編纂《四庫全書》時,對每一種著錄或存目的書籍,都曾做了程度不等的考訂工作,並且概括其主要內容,寫成了提要,後來輯成《四庫全書總目》(又稱《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以下簡稱《總目》)二百卷,是目錄學中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但《四庫全書》的編纂,在清朝有其政治上的目的,主持工作者又有學術上的門戶之見,因此,對古籍的處理並不都是很客觀和公正。因此《四庫全書》存在的問題很多,反映在《四庫全書總目》中的謬誤、失當之處亦復不少,清朝滅亡後誕生了諸多匡謬、補闕之作。

《四庫全書總目》,有清乾隆武英殿刻本的影印本(即文淵閣《四庫全書》縮印本第1冊)、清同治七年(1868)廣東書局刻本、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閩刻《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中華書局1965年影印本等。

1.餘嘉錫:《四庫提要辨證》,中華書局,2007年。

2.胡玉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中華書局,1964年

3.崔富章:《四庫提要補正》,杭州大學出版社,1990年。

4.李裕民:《四庫提要訂誤》,中華書局,2005年。

5.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二)四庫纂修官提要稿的搜集整理

《四庫全書》每書提要原由纂修官翁方綱、姚鼐、邵晉涵、餘集等人分別撰寫,再由總纂紀昀稍作潤色,冠於卷前;其後輯集提要單獨成書,紀昀為了文體一致,又增損潤色,以至原提要精萃之處或反遭刪落。因此,將四庫提要分纂稿整理刊行,以便與《四庫全書》書前提要、行世的紀定本《四庫全書總目》相互比勘,從而博採眾議、辨章學術,便成為一件非常有學術意義的工作。

1.吳格整理:《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5年。


2.吳格、樂怡標校整理:《四庫提要分纂稿》,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


3.張升編:《<四庫全書>提要稿輯存》,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四、《四庫全書》與版本目錄學

《四庫全書總目》纂成後,紀昀另編《四庫全書簡明目錄》,收錄《四庫全書》著錄的書;胡虔則別編《四庫全書附存目錄》,著錄《四庫全書》存目的書,均單行。《四庫全書簡明目錄》著錄的書,其傳世的歷代刻本,清末有邵懿辰編撰《四庫簡明目錄標註》與莫友芝著《郘亭知見傳本書目》。此二目,民國以來,前者有邵章增訂,後者有傅增湘訂補,凡《四庫全書》所收之書傳世版刻與優劣,皆可據此二目檢索而得。今人杜澤遜仿邵懿辰、莫友芝之例,將其所寓目之珍籍,隨手札錄於《四庫全書附存目錄》,撰成《四庫存目標註》,依存世版本辨提要之誤,且對所著錄版本的藏所一一註明,可資查尋,實不啻一聯合書目。邵氏、莫氏、杜氏三書並行,《四庫全書總目》所載諸書版本,皆可考索,對於「四庫學」的研究功莫大焉。

1.永瑢等:《四庫全書簡明目錄》,有清同治至光緒刻本,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等點校本等。


2.邵懿辰:《四庫簡明目錄標註》,清宣統三年(1911)仁和邵氏刻本。


3.邵懿辰、邵章:《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註》,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


4.莫友芝:《郘亭知見傳本書目》,有民國間上海國學扶輪社鉛印本、民國二十年(1931)上海掃葉山房石印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影印本等。


5.傅增湘:《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中華書局,1993年。


6.杜澤遜:《四庫存目標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另,在《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上施加批註,以詳諸書版本者,還有朱學勤著《朱修伯批本四庫簡明目錄》(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1年)

五、《四庫全書》與禁毀書目

《四庫全書》之纂修「寓禁於徵」,以遏制當時的反清思想,消滅關於清初史事的記述。據檔案記載,各省採進之書在銷毀之列者(包括全毀和抽毀)計三千餘種。清光緒初年,姚覲元獲禁毀書目四種,將之刊刻行世。光緒末年,鄧實又對禁書書目有所增補。至民國時期,陳乃乾編《索引式的禁書總錄》,書目檢查,更加便利。但以上諸本,僅載書名、人名,至於各書卷數、刊本、年代,均付闕如。孫殿起編《清代禁書知見錄》,則詳記其卷數、著者、籍貫及刊刻年代,彌補了諸本缺憾。孫氏之書著錄禁書兩千餘種,成為當時各種禁書書目之冠。

1.姚覲元:《清代禁毀書目(補遺)》,商務印書館,1957年。

2.鄧實:《奏繳諮禁書目》,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上海國學保存會鉛印本。

3.陳乃乾:《索引式的禁書總錄》,民國二十一年(1932)慎初堂鉛印本。

4.孫殿起:《清代禁書知見錄》(與《清代禁毀書目(補遺)》合刊),商務印書館,1957年。

六、《四庫全書》纂修檔案

《四庫全書》纂修檔案的輯錄和整理,從某種意義上說,決定著《四庫全書》纂修等問題研究的深度。因此,從民國時期開始學人便著手整理《四庫全書》纂修檔案,時至今日這項工作依然不輟,並有待深入。

1.陳垣輯:《辦理四庫全書檔案》,收入《陳援庵先生全集》,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年。


2.王重民編:《辦理四庫全書檔案》,國立北平圖書館,1934年。


3.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纂修四庫全書檔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七、「四庫學」研究著作

20世紀以來學術界對《四庫全書》及其相關問題的研究逐漸發展成一門專學——「四庫學」。伴隨《四庫全書》的廣泛傳播和各種大型叢書的陸續問世,學術界的研究也迎來發展的高峰,先後出現了一批頗有深度和影響的著作。

(一)《四庫全書》纂修研究

1.郭伯恭:《四庫全書纂修考》,商務印書館,1937年。

此書對《四庫全書》纂修之緣起,寓禁於徵之實際情形,四庫全書館之組織,《四庫全書》之編輯、容量、增改、校勘,四庫七閣之告蕆、今昔,《四庫全書薈要》之編纂、藏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之編纂、總目提要與原書提要之繁簡,《四庫全書》之缺點、優點及影響等作了詳細論述。

2.黃愛平:《四庫全書纂修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

此書從《四庫全書》纂修的時代背景、具體緣起、機構組成、書籍徵採、編纂校勘、禁毀刪改、刊刻補遺、繕寫庋藏、分類編目、纂寫提要等方面,進行了全面、具體、深入地論述考證。且引用資料豐富翔實,除廣泛涉獵原有官書和私家著述外,又充分利用了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編《纂修四庫全書檔案》,使其對許多問題的分析論證更具有說服力。

(二)《四庫全書總目》研究

1.陳垣:《四庫書目考異》,收入《陳垣全集》,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年。

此書對各種版本的《總目》加以考察,指出它們前後刻印的關係、異同,並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2.司馬朝軍:《<四庫全書總目>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此書首先從《四庫全書總目》的編纂背景入手,探討《四庫全書總目》的作者問題與版本問題,然後從文獻學的角度全面探討《總目》的學術內涵,主要是從分類學、目錄學、版本學、辨偽學、輯佚學等學科出發,最後總結《總目》在考據學上的成敗得失。

3.司馬朝軍:《<四庫全書總目>編纂考》,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

此書主要探討《總目》的編纂過程,分析現存四家(翁方綱、姚鼐、邵晉涵、餘集)所纂四庫提要稿與《總目》的異同,弄清其他館臣(包括分纂官、總纂官、總裁官等)在《總目》編纂過程中發揮的作用,討論乾隆皇帝對《總目》的主控作用。

4.陳曉華:《「四庫總目學」史研究》,商務印書館,2008年。

此書首次以專學的角度從《總目》的編撰、補撰、續編、辨證等方面,對《總目》研究的具體成就作了一次全面、系統地梳理。且以宏闊的學術視野,著意提煉出《總目》研究成果中所蘊涵的重要理論和方法,為相關學科的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借鑑內容。

(三)《四庫全書》與思想文化史研究

1.周積明:《文化視野下的〈四庫全書總目〉》,廣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此書將《總目》置於一個生動的文化整體中加以還原和分析,從中探尋中國文化的「種族心理」、十八世紀的「時代心理」以及《總目》製作者的「群體心理」,以新思路和新鮮見突破了傳統「四庫學」的研究架構,開闢了《總目》的文化研究新領域。

2.陳曉華:《<四庫全書>與十八世紀的中國知識分子》,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此書以《四庫全書》的纂修為線索,考察了十八世紀中國知識分子在此時期政治環境下對學術做出的反應。在研究方法上,將文獻學史、學術史、思想史、政治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構設了「四庫學」研究新框架,並探索了相關研究路徑。

3.何宗美、張曉芝:《<四庫全書總目>的官學約束與學術缺失》,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年。

此書以《總目》明人別集「提要」為主要研究對象,從版本、文獻、批評三個方面,對代表官方政治概念和文學思想的《總目》就明代文學所作的評價進行了考證、辨析和清理。既為《四庫全書》研究提供了新的路徑,也為明代文學、清代文學研究貢獻了新成果,具有創新性的學術價值。

八、「四庫學」研究論文篇目索引

《四庫全書》編纂完成的二百多年裡,產生了大量研究成果,不僅有專著,還有論文,但由於這些論文分散在各個不同的文獻裡,查詢資料很不方便。於是甘肅省圖書館和天津圖書館編制了《四庫全書研究論文篇目索引(1908-2010)》(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年),科學地把這些研究成果分類整理提供給研究人員做參考。此索引收錄了1908年至2010年發表在報紙、期刊、圖書、內部資料、大學學位論文、論文集等文獻中的有關《四庫全書》及相關問題研究文章的目錄5000餘條,並附「著者索引」,大大方便學者檢索利用。

九、「四庫學」通俗讀物

可能有小夥伴會問,我是一名「四庫」業餘愛好者,能否推薦一些與《四庫全書》相關的通俗讀物?當然有!

1.任松如:《四庫全書答問》,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6年。

此書分上、中、下三卷。上卷言四庫書之歷史,中卷言四庫書之門類,下卷錄四庫書有關重要文字。其中上、中二卷均用問答體,故名《四庫全書答問》。

2.周積明、朱仁天:《<四庫全書總目>:前世與今生》,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7年。

此書詳細介紹了《四庫全書總目》的編纂經過,運行機制,從分纂官到乾隆帝的角色功能,以及《四庫全書總目》版本的流傳、研究狀態、對乾嘉學風的影響、文化價值。內容豐富,史料翔實,閱讀此書可了解《四庫全書總目》的「前世與今生」。

最後,編者想說,《四庫全書》的編纂是我國歷史上一項巨大的文化工程。希望通過此次薦書活動,能夠推動讀者閱讀,普及《四庫全書》相關知識,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點滴力量!也希望有志於投身「四庫學」研究領域的小夥伴們按圖索驥,繼往開來,張大「四庫學」旗幟,推進「四庫學」研究,讓「四庫學」研究走向世界!

(本文之編寫參考汪受寬、劉鳳強《<四庫全書>研究的回顧與思考》(《史學史研究》2005年第1期)、黃愛平《推進「四庫學」研究的重要舉措——<四庫全書研究論文篇目索引>序》(《圖書與情報》2012年第3期)等文。轉載自「首都師範大學圖書館」公眾號)

相關焦點

  • 《四庫全書》與株洲人的故事
    羅修源、陳夢元參與《四庫全書》編校在編纂《四庫全書》過程中,清政府前後召集360多位官員、學者、文人參與《四庫全書》的編輯、校對工作,這其中就有來自株洲的前賢:今株洲城區的羅修源、攸縣人陳夢元。羅修源是馬家河羅氏家族人,1775年,22歲中進士,曾參與編修《四庫全書》,深得劉墉賞識。
  • 黃愛平:紀昀與《四庫全書》
    乾隆四十六年(1781)十二月,經過紀昀和眾多纂修官將近十年的辛勤工作和不懈努力,第一部《四庫全書》終於告成,貯藏京城宮中文淵閣。全書抄成3600餘冊,裝成6144函,真可謂「水四瀛而山五嶽,侔此壯觀;前千古而後萬年,尤斯巨帙」。
  • 黃愛平:文淵閣與《四庫全書》
    文淵閣建成之後,乾隆帝極為重視,他看到四庫館呈進的《永樂大典》輯本中有宋代程俱所撰《麟臺故事》一書,「所載典掌三館秘閣書籍,以執政領閣事,又存直秘閣、秘閣校理等官,頗稱賅備」,立刻想到正在編纂的《四庫全書》以及剛落成的文淵閣,因下令制定文淵閣官制職掌以及將來閣書管理章程。四十一年(1776年)六月,乾隆帝在諭旨中說:「方今搜羅遺籍,匯為《四庫全書》,每輯錄奏進,朕親批閱釐正。
  • 官修叢書目錄《四庫全書總目》
    亦稱《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二百卷。《總目》以乾隆第六子永瑢領銜總裁,實際上 由總纂官紀昀總其成。紀昀(1724— 1804),字曉嵐,一字春帆,號石雲。直隸獻 縣(今屬河北)人。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卒諡文達。著有《閱微草堂筆記》及《紀文達公遺集》傳世。《總目》是為配合 《四庫全書》而編纂的。
  • 打開《四庫全書》的四種方式
    商務印書館「世界最美的書」書系打開《四庫全書》的四種方式
  • 把《四庫全書》帶回家的9種方式
    中國國家圖書館有「四大鎮館之寶」:《敦煌遺書》、《趙城金藏》、《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四庫全書》皇皇巨著,作為中國古代經典要籍之大成、紫禁城皇家藏書、國圖「鎮館之寶」,在大力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時代,該如何走進尋常百姓家,安放在廣大讀者的書桌上?分享9種好書,把《四庫全書》帶回家!
  • 【文化】與《四庫全書》相視,我們對中華文明更有深情了
    今日推出《來自國家圖書館的報告》系列專題報導,首先讓我們共同走近文津閣《四庫全書》,體味這部「盛世宏編」的偉業與非凡。2008年9月9日,國圖新館交付使用,文津閣《四庫全書》向社會公開展示。歐陽曉菲攝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國家圖書館北區稽古廳,遮光門緩緩展開,氤氳兩百多年的書香撲面而來。
  • 「乾隆紀事」:文源閣與四庫全書
    人們在這片荒草叢生的瓦礫之中已經很難看出它曾經作為庋藏名聞世界《四庫全書》中的「四庫七閣」之一。↗文源閣遺址↗文源閣復原圖清朝編修《四庫全書》是中國文化史上一次重大的文獻整理活動。從乾隆三十七年(1772)正月開始至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第一份《四庫全書》抄成,先後歷時十年。這次由朝廷倡導的規模空前的修書活動,在表面上渲染了一派「文治修明」的景象,而實質上則是要通過編篡過程中徵書、禁書、毀書和編書等一系列舉動,來清除各種漢族士人反對異族統治的典籍,也就是後世所說的「寓禁於徵」。
  • 京杭對話:杭州文瀾閣本《四庫全書》將重返北京展出
    文瀾閣《四庫全書》。浙江圖書館供圖中新網杭州9月21日電 (童笑雨)9月21日,記者從浙江圖書館獲悉,該館鎮館之寶文瀾閣本《四庫全書》,將於9月23日重回「誕生地」北京向公眾展示。此次展出的文瀾閣本《四庫全書》共計兩種,反映了運河誕生以來的千年變遷。杭州文瀾閣。浙江圖書館供圖9月23日,2020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將在北京舉行。該活動以「運河上的京杭對話,共建共享新未來」為主題,包含京杭大運河專家研討、系列主題展等子活動。此次文瀾閣本《四庫全書》將參加「鑑古藏今共建共享千年運河」系列主題展。
  • 《四庫全書》今天完成,存放北四閣與南三閣
    四庫全書乾隆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庫全書》,下令分別藏於全國各地。圓明園文源閣遺址石碑文源閣位於圓明園水木明瑟北面,原稱四達亭,乾隆南巡浙江後,仿照寧波的明代藏書樓天一閣改建,專門貯藏《四庫全書》。文源閣又叫藏書樓,仿照寧波天一閣建成。
  • 許超傑丨《四庫全書》提要文本系統例說
    而自乾隆六十年(1795)殿本《四庫全書總目》正式刊行以還,《四庫》學成為文獻學研究中頗為重要的一個專門領域,成果頗豐。就《四庫》提要而言,除正式結集而成的《四庫全書總目》這一最終彙編本外,各閣書前提要以及《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等各階段稿本、抄本的不斷發現與刊行,為我們研究《四庫》提要奠定了堅實的文獻基礎。
  • 《四庫全書》真本你見過嗎?今天帶你來看
    甘肅省文溯閣《四庫全書》因其「國寶」級地位,多少年來一直被嚴加保藏,少有人觀。在建館百年之際,甘肅省圖書館編輯出版《文溯四庫》紀念文集,首次用鏡頭揭開《四庫全書》神秘面紗,以期更多人了解,助力其保護傳承。1965年初,遼寧省文化廳基於備戰需要,為確保文溯閣《四庫全書》安全,向文化部提出將其撥交內地圖書館保藏,國務院從戰略布局考慮,最終選定我國版圖的地理中心——蘭州市。
  • 《四庫全書總目》明人別集提要訂誤十八則
    [1] 廖道南:《殿閣詞林記》,文淵閣《四庫全書》本。[2] 汪由敦:《松泉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3] 王懋竑:《白田雜著》,文淵閣《四庫全書》本。[4] 曹學佺:《石倉歷代詩選》,文淵閣《四庫全書》本。[5] 嵇璜等:《欽定續通志》,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 史上祁門|哪幾個祁門人大作收錄《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全稱《欽定四庫全書》,是清代乾隆時期(公元1782年—1792年)編修的大型圖書。分經、史、子、集四部,因而稱為「四庫」。
  • 同樣大型皇家書籍,為什麼有人說《永樂大典》比《四庫全書》珍貴
    《四庫全書》編撰人員深明這些書籍的珍貴,因此在《四庫全書》編撰過程中,遭到了清朝官員的瘋狂盜竊。一年時間,三部《四庫全書》毀於戰火。第二年太平軍與清軍的第二次杭州之戰中,文瀾閣倒塌,文瀾閣本《四庫全書》流落民間。後來藏書家丁氏兄弟收拾、整理、補鈔,才搶救回原書的1/4。七部《四庫全書》僅剩三部半傳世。《永樂大典》的遭遇相比於《四庫全書》更加悲涼。公元1900年八國聯軍攻進北京,《永樂大典》基本全部毀於戰火。
  • 乾隆為何要編修《四庫全書》,動用了四千人歷時十多年才完成
    儘管有4000多人參與《四庫全書》的編修、謄抄,但它仍歷時十年才完成,如此浩大的文化工程,說是我國文化史上的「萬裡長城」也不為過。那麼,乾隆皇帝為什麼要耗費這麼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指揮《四庫全書》的編撰呢?這其中有兩個不得不說的原因。
  • 和珅頂多算是半個文化人,乾隆為何讓他當《四庫全書》的正總裁?
    乾隆一朝最大的文化舉動是修纂《四庫全書》,從乾隆三十八年(1773)開始直至乾隆四十七年(1782)才告初步完成,歷時十年之久。這當中《四庫全書》正總裁的人選也是幾易其人,而最終這個頭銜卻落在了和珅頭上。
  • 「慶元典藏四庫全書」公益眾籌新聞報導獲中國晚報界最高獎
    其中,「慶元典藏四庫全書」公益眾籌新聞報導《今天他們發起眾籌 為慶元典藏一部60萬元的<四庫全書>》榮獲中國晚報界最高獎——趙超構新聞獎一等獎。據了解,中國晚報 「趙超構新聞獎」是中國晚報界的最高新聞獎項,以已故的傑出新聞工作者、中國晚報界泰鬥人物、《新民晚報》原總編輯趙超構先生的名字命名。
  • 劉鋒丨文淵閣《四庫全書》所收《六臣注文選》底本考辨
    摘要:文淵閣《四庫全書》所收的《六臣注文選》底本並非宋贛州本,《四庫全書考證》所指出的其底本的訛誤基本都同於明翻六臣本,而《洛神賦》曹子建名下的注文也可證《四庫》六臣本與明翻六臣本相同,《四庫全書》與《四庫全書薈要》所收六臣本的密切關係,進一步證明《四庫》六臣本的底本屬於明翻六臣本系統,確切應是明吳勉學本。
  • 陳玲娟女士史料暨四庫全書史料捐贈儀式在龍舉行
    12月12日上午,陳玲娟女士史料暨四庫全書史料捐贈儀式活動在龍泉市浙江大學龍泉分校舊址會議室舉行。  今年是浙江大學龍泉分校創辦81周年,原浙大龍泉分校第一任主任陳訓慈先生胞妹陳玲娟女士委託其子趙一新,向龍泉市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龍泉青瓷博物館捐贈陳訓慈先生部分手稿影印件及影像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