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中國古典學日語漢字 這些字好多人不認識

2021-02-08 標日電子叔

導語:

漢字是中國為人類文明創造的偉大財富,並超越了民族、地域、國別的界限,成為人類的共同瑰寶。

漢字在古代極大地影響了中國周邊國家的文化發展,形成了包括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在內的「漢字文化圈」,而現代社會,又以日本對漢字的使用最具代表性,漢字已經根植於日本語言文化的基因之中。

日本主要是在古代時期吸收漢字文明,在當時,沒有網絡,沒有印表機,更沒有權威闢謠,所以在漢字東傳過程中,難免出現信息誤差,便日本對漢字的含義產生了單方面的見解。這種見解紮根在日本語言文化之中,一直保留到今天。


這次佳佳老師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由於認知問題而產生歧義的漢字詞吧。


說到「包丁·庖丁」,想必大家會馬上想起《庖丁解牛》的典故。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我們的成語「遊刃有餘」,亦出自這篇課文「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一句。庖,在古漢語中指「廚師」「廚藝」等,如成語「越俎代庖」,比喻超越自己的職分而代人做事。譯:廚師即使不烹煮食物,主持祭祀的人也不能超越自己的職能而去代替他。丁,在古漢語有很多含義,其中一項含義是指從事某種勞動的人,如「家丁」「園丁」「兵丁」等。日語中的庖丁保留了古代漢語「廚師」的含義,但同時又引伸出了一個奇怪的含義:菜刀。可能是因為日本人覺得庖丁這麼厲害,儼然人刀合一,所以乾脆就用庖丁來代菜刀了吧!


挨拶(あいさつ)

「挨拶(āi zā)」亦寫作「挨匝」,原意形容人群擁擠。唐宋時期我國佛教盛行,在禪宗的修行中,僧人們為了悟道,禪師與弟子之間常用推擠問答的形式來勘驗對方悟道的深淺,這叫做「一挨一拶」,簡稱「挨拶」。挨,意為「推擊」,拶,意為「逼迫」。在日語中,「挨拶」保留了古代漢語的基本意思,並從中引伸出了「寒暄」的含義,如今在現代日語中廣泛應用。相信「標日」初級以上的小夥伴們,都學過這個詞啦!①     禪家で、問答を交わして相手の悟りの深淺を試みること③     人に會ったり別れたりするとき、禮儀的に取り交わす言葉や動作④    儀式・會合などで、祝意や謝意、親愛の気持、あるいは告示などを述べること。また、その言葉。人と人との間柄

·

贔屓(ひいき)

有一個成語叫「睚眥必報」,想必小夥伴們都不陌生。其實睚眥是龍的兒子,相傳龍生九子,睚眥是其次子,嗜殺喜鬥,所以就用睚眥必報來比喻心胸狹隘。傳說中睚眥常常怒目而視,「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所以很多寶劍的都會在劍柄處刻上睚眥的形象,以加強威懾。


小夥伴們要不要把四十米大長刀拿出來給睚眥小朋友嘗嘗?


呃,說多了。今天我們所說的贔屓(bì xì),其實是睚眥的兄弟、龍的六兒子。贔屓又名霸下,樣子似龜,力大無比,喜歡負重。在上古傳說中,贔屓常背起三山五嶽來興風作浪,後被夏禹收服,為夏禹立下不少汗馬功勞。治水成功後,夏禹就讓它背起自己的功績,故中國文化中,記述功績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相信去過名勝古蹟的小伴們都見過上面的畫面,馱著石碑的不是別人,正是贔屓,由於它長的和烏龜十分相似,導致遊客誤以為這是烏龜,其實非如此,贔屓有一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另外,兩者背甲上甲片的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在日語中,贔屓主要有兩層含義,一個是偏愛、偏袒;一個是贊助者、眷顧者。日語中有贔屓目(偏心眼)、贔屓筋(後臺)等詞彙,還有慣用句「贔屓の引き倒し」,可以理解為「慣子如殺子」,即過於溺愛反而會造成傷害。這已經脫離了贔屓在我國古代文化中原有的含義。

·

「齷齪」在古漢語中主要形容人品質惡劣,思想不純正,或是氣量狹小,拘於小節。該詞出自張衡《西京賦》 「獨儉嗇以齷齪,忘蟋蟀之謂何。」《漢書》注為「齷齪,小節也。」此外,南朝鮑照《代放歌行》一詩中也有「小人自齷齪,安知曠士懷?」的句子。總之,這個詞就是「骯髒」「小氣」「卑劣」等的代名詞。雖然保留了古漢語的含義,但卻引伸出了與原義毫無關聯的 「辛勞」「忙碌」等意。如「毎日齷齪と働く」(每天都忙碌地工作)。

·

看到這裡,想必大家對日語漢字、漢字詞同古代漢語在文化上的聯繫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了吧,下次我們繼續選擇那些常用的、具有代表性的向大家介紹,也請小夥伴們趕緊拿起「標日」,好好學習語言文化啦!


— 完 —


人教社官方出品的標日網課已經上線,打開微信就能用。
標日初級知識點是日語學習的基礎,12月份日語等級考試即將進行,不妨現在就學起來吧。

相關焦點

  • 學了這麼多年日語,這些日語漢字你可能一個都不認識!
    在學習日語的過程中,不知道你是否有遇到一些極像是符號的日語漢字?
  • 這些日語漢字你都讀對了嗎?
    以前也寫過一次關於易讀錯字的文章,後來發現更多大家容易讀錯的漢字,本著不咬文嚼字會死星人的原則,在此總結一下 咱們易讀錯的日語漢字
  • [日語學習]日本人都不一定認識的日語漢字
    今回は社會人男女に「恥ずかしい漢字の読み間違い」について聞いてみました。從小學開始,日本人便花了很多時間學習漢字,但他們有自信能準確記得這些漢字嗎?其中最記不清的應該就是漢字的讀法啦。這次日本網站對日本成年人進行調查,看看有哪些「丟臉的漢字讀法錯誤」吧。
  • 讀中國古典學日語漢字 日語中「麒麟」竟然另有所指
    漢字在古代極大地影響了中國周邊國家的文化發展,而現代社會,漢字已經根植於日本語言文化的基因之中。眾所周知,日本主要在古代吸收漢字文明。所以,在漢字東傳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信息不對等的情況,日本人也難免會對漢字含義產生單方面的理解,有些理解甚至一直保留到了今天。
  • 日本人為什麼能看懂漢字?專家:日語是在漢字基礎上改的文字!
    咱不是搞文字工作的,也不是搞日本這個古文研究的,甚至說日文字都不認識,我只知道幾個發音,啊這幾個發音中國人都知道是不是!所以你就單純憑這一點日語的這個基礎,這個基礎都談不上,皮毛都談不上!有人說能不能不學英文,它也是見得著才行,那時候哪知道什麼英國呀,寮國都不知道。這就把咱們中國的文字拿過去了,但是他畢竟有問題,說這中國這文字我拿過來,我是不是要直接用,我把我日本原來這個發音都扔掉,這事可就毀了,這個工作量簡直是太大了,你得從娃娃抓起,那都不行,得多少代才能把自己的文字讀音都給換了呀!而且你這樣不就是讓日本整個的這個文化不就沒有了嘛,中國的當時的文化,只能說是拿來用。
  • 日語裡的「娘」 不是媽!這些日文漢字你真的認識嗎?
    為啥同一個漢字,日本和中國意思完全不一樣? 「娘到底是我家媽媽還是女兒」「大手和正門又有什麼關係」「勉強是要你學更多東西嗎」 嗯…中國漢字傳入日本,極大豐富了日本人的詞彙,但由於讀音和書寫不是一次性直接傳入日本,導致很多字、詞彙的意思逐漸發生了變化。
  • CCTV新聞都讀錯過的日本漢字,為什麼長得一樣卻是兩個不同的字
    大熊貓「彩浜」有人會問了,這個「浜」字漢語裡不就是讀「bāng」麼?這有什麼疑問啊?你去翻新華字典,難道字典上白紙黑字還錯了?中國在漢字簡化時參考了日本的一些簡化方案,但是簡化力度更大。大部分的漢字簡化方案,中日是一樣的,比如繁體字「學」和「國」,簡化為「學」和「國」,中日沒有區別。但是仍有一些字中日兩國的簡化方案不一樣,寫法上有所不同。比如繁體字「廣」,中文簡化為「廣」,而日文簡化為「広」,這樣就出現了同一個漢字會有繁體、中文簡體和日文簡體三種不同的寫法。
  • 24個漢字組成的一個字,幾乎沒人認識,認得出的肯定是文化人!
    漢字作為中國獨有的文化,根據官方的統計一共有91251個字,不過這些字並不包括那些沒有在歷代古籍或者出版物中出現過的字。這個數據只是一個官方統計,並不代表最最真實的情況,因為在民間還有大量的未統計在冊的字體。這個就像在56個少數民族之外的穿青人一樣,是情理之中的,畢竟中國文化源遠流長。
  • 學日語,到底有多難?!
    不要再問能不能不記片假名了,不記片假名你連「超市(スーパー)」都不會說。日語的文字包括平假名、片假名、漢字、羅馬字。記50音時要同時記住平片假名。當然,不要以為平片假名都記住就可以高枕無憂了。講個小故事吧。一老外想買魚,問道「How much?」,賣魚阿伯說「ハマチじゃねぇよ、マグロだよ」(這可不是hamachi鰤魚,這是maguro金槍魚。
  • 包含大量漢字的日語容易學嗎?
    今日人們談起學習一門第二外語,許多人也都認為日語相較來說更為易學。其實「日語易學」這樣的觀念延續時間已經很久,上溯至清末民初時期,張之洞、梁啓超等人也都曾有過類似的論述。中國人學日語的這份自信,在某種程度上也和日文中包含諸多漢字這一事實有關。
  • 日本街頭的假漢字,為何國人沒學日語看懂一半,合起來卻不認識?
    日本街頭都是「假漢字」,中國人看懂一半,但合起來卻看不懂不過不知道大家在旅遊日本的時候有沒有發現,日本的街頭經常出現一些「假漢字」,這些「假漢字」就是很多國人並沒有學過日語也大概能夠看懂一半。就比如在東京秋葉原等地中,經常會出現一些「無料」的詞語,這樣的詞語很多國人都知道它是「無料」的意思,但字大概認識,但放一起卻並不懂是什麼意思,就有人疑惑了,這是為什麼呢?日本深受漢字影響,日語借鑑大量古漢字而之所以會這樣其實還是要說到日語和漢字的關係。
  • 中國人的優勢:學日語先從漢字開始!
    漢字,無論是對中國還是對世界來說都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存在,因為漢字不僅承載了中國人幾千年的文化底蘊,同時也呈現了我們中華文化的底蘊與風採。漢字的傳承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在這個傳承過程中,漢字一直都在發生變化,甲骨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等等。
  • 這些日語中「魚」字旁的漢字你會讀嗎?
    「魚字旁的漢字」你能讀出幾個呢?這篇文章就為大家總結了一些很難讀的「魚字旁漢字」。1.鯵あじ・・・アジ科アジ亜科に含まれる魚の総稱。日本ではその中の一種マアジを指すことが多いが、他にも多くの種類がある。世界各地の熱帯・溫帯域で食用に漁獲されている。
  • 日語中為什麼有那麼多「漢字」?
    [摘要]日本古代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到了我國隋唐時代,漢字大量傳入日本,日本才開始系統地利用漢字記載自己的語言。但日本最初是把漢字,作為表音的符號使用的,就是日語有幾個音節,就用幾個漢字。日本滿大街的漢字,你可能認識,但可能一個都看不懂!
  • 日語中讀音最多的漢字,一個字竟有100多種讀音!
    學日語的小夥伴在背單詞時,很多人會為漢字的讀音而頭痛。日語裡的漢字讀音非常複雜,不僅有音讀和訓讀之分,而且同一個字的音讀和訓讀也有可能有好幾種,真是讓人傷腦筋。一般的漢字讀音也就2-3種,背起來還算輕鬆。
  • 浙江人學日語,三十天就夠了
    對於不精通浙江話也不精通日語的大眾而言,很容易產生「相似」的感受。再加上得到幾個具體的詞彙作為佐證,就算對兩種語言絲毫沒有了解,也可以輕易下出定論:浙江話聽起來很像日語。於是,聽感上的相似帶來了很多烏龍:說著純正溫州話的溫州人北京被當成日本人,不明真相的北京群眾還熱情地稱讚「小夥子普通話學得真好」。
  • 細說漢字:八卦是最早的漢字?日語和漢字?聲調、舞蹈和節奏?
    不僅八卦裡的這一橫,具有重大的意義,這個「豎」的發明,也在我們中國有著核心的意義。所以,我們看漢字,儘管最初的漢字是類象的,畫個圖,比如「山」字,畫一個山的圖像就是山。但是在周易「橫豎」的這種指導思想下,這些圖像的漢字開始變得橫平豎直,中中正正,就跟我們做人一樣。所以八卦對我們中國漢字的發展演變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除了八卦,漢字的歷史有多久呢?
  • 漢語與日語有什麼樣的關係?相同的日語漢字發音、詞義是否相同?
    作為大學日語系畢業生,日本語水平通過JLPT(日本語等級能力考試)二級水平(分為五個等級水平,最高一級,最低五級)。在多年學習日語後,本人對日語及日本文化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下面就日語來源和日本與中國千絲萬縷的聯繫來談談我的個人看法。
  • 古時候沒有漢語拼音,遇到不認識的字,人們怎樣去認識漢字的?
    原問題:古時候沒有漢語拼音,遇到不認識的字,人們怎樣去認識漢字的?這麼問就應該多花點時間去了解一下漢語拼音的發展歷史,其實很早以前,漢字就有拼音了,只不過跟現在的漢語拼音不太一樣,複雜程度也更大,只有對漢字注音,人們根據注音也就能識字和發音的。
  • 日本人創造的漢字
    學過日語的朋友們一定會發現日語裡的漢字與中國漢字在書寫上有微小的差別。比如「筷子」一詞,日語裡寫作「箸」,比中國漢字「箸」(zhu,四聲)多了一個點。再比如「走路」,日語裡寫作「歩」,同樣比中國漢字「步」多了一點。除了對從中國引入的漢字稍作修改,日語裡還有「和製漢字」(わせいかんじ),也就是日本人創造的漢字,這些漢字有的已經被《新華字典》所收錄。「畑」「畠」:(はたけ),意為「旱田」,常用於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