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了!濰坊醫學院這門美育課歷時1年半,23位非遺傳承人參與錄製

2020-10-29 海報新聞

新學期伊始,由濰坊醫學院製作的在線課程《走進非遺——山東民間美術》作為專業教學資源出現在了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淄博陶瓷學院的課堂上。

作為學校在線通識教育的試點課,人文藝術教育中心的建課團隊用了一年半時間來打磨課程,期間輾轉省內多地,邀請了23位非遺傳承人參與課程錄製。上線以來,不僅吸引了全國數十所高校的一萬餘名大學生在線學習該課程,還陸續進入一些中小學課堂,並成為藝術專業院校學生的學習資源。

主動作為,積極探索打造美育品牌

近年來,根據教育部《關於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精神,學校人文藝術教育中心積極探索,在教務處和所在學院的指導下陸續開設了多門線下美育課,美育課程群初具規模,並開展了一系列教學方面的改革和探索,受到了學生們廣泛的歡迎。在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進一步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團隊將「走進山東非遺,探尋齊魯歷史,感受民間美術,弘揚傳統文化」作為課程使命,主動作為,著力打造學校美育課程群中的品牌課和主打課。

邊學邊做,整合資源保障課程內容

建課之初,在教材匱乏、師資有限、在線課程建設經驗不足的前提下,中心通過研讀政策、參加培訓、觀摩精品課等方法來梳理建課思路;通過專家推薦、同行牽線、行業主管部門協調等方式邀請非遺傳承人參與課程錄製,充實師資力量。在文獻梳理和田野調查的基礎上,通過課程團隊、非遺傳承人、非遺工作主管部門、校外專家、課程平臺五方共同核對的模式,對教學內容進行把關,邊學邊做邊總結,積極整合各類資源來服務課程建設,多方參與、共同努力,有效保障了課程內容。

注重細節,反覆打磨提升課程品質

在保證課程內容的同時,團隊對細節進行反覆打磨。為還原生產場景和工藝流程,團隊先後十餘次到煙臺、淄博、濟南各地的鄉村院落、廠房車間等生產一線進行實地拍攝;為豐富授課現場環境,團隊通過多種渠道籌集課程所需作品及道具,先後在影棚布置了14個授課場景;為提升課程視覺效果,邀請多名青年書法家題寫課程名稱從中遴選字體用於設計課標;為配合線下課的開展,團隊甚至還開發了專用的工裝、桌牌、PPT模板等課程周邊產品。

持續完善,充分發揮課程育人功能

課程上線後,團隊並沒有閒下來,除了日常發布教學公告、線上互動答疑、協調課程運行等常規工作,還對課程資源進行了大規模的豐富和完善,著手組織一些線下的體驗活動。團隊也基於課程進行了教改備案,並申報了全省藝術教育專項課題。課程師資、教學活動以及基於課程開闢的美育實踐基地為學校美育工作起到了一定推助作用,並在美育評估工作中支撐了相關指標。團隊成員希望通過對課程的持續完善,能夠將其打造成以審美和人文素養培養為核心、以創新能力培育為重點、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和藝術經典教育為主要內容的公共藝術課程。

課程上線後,在各方關注和支持下,經過3個教學周期的運行,課程育人功能也逐步顯現。通過課程學習,同學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更加濃厚。線上,同學們就課程內容進行了7.8萬次的互動討論;線下,一些同學主動聯繫課程團隊希望能夠參與到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動中去。這其中,有的加入到了學校組織的各類美育活動中,有的參與到了教師主持的非遺保護方面的課題研究中,有的在「三下鄉」活動中聚焦非遺傳承、關注鄉村振興,還有的在人文藝術教育中心教師的指導下申請了非遺保護方向的大學生創新項目,並獲得了國家級立項。

相關焦點

  • 匠心獨運守正創新,走近國家級非遺濰坊風箏代表性傳承人郭洪利
    1989年,受風箏會的帶動,濰坊的風箏產業雛形初具,他毅然從印刷廠辭職,專職從事風箏扎制,潛心研究創作這種竹與紙相結合的藝術。製作一隻只有1元硬幣大小的沙燕風箏且能成功放飛,可能嗎?「竹子我親自去南方採買,只用生長5年以上的。」郭洪利介紹,一件風箏產品的竹料選材、卯榫設計、綢絹粘糊、顏料選用、手工繪染、掛線試飛等工藝,都是衡量風箏非遺文化含量的標準。其中,僅竹料取材他就能規範到產地、貯青、去油,劈分、浸泡、打磨多個步驟,一個工藝不缺,竹條才能彎曲環繞,風箏才能扎製成為精品。「接過前輩接力棒,這就是一種使命擔當。」
  • 永葆初心,這位非遺傳承人一生為「筆」狂!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毛筆製作,又苦又髒,枯燥乏味,要想學好這門手藝,必須要有耐心、細心、恆心、耐住性子,坐得住、有吃苦耐勞的精神,還得有悟性。」陳元年這樣說道。陳元年製作的魯筆從選料到完成,經過選、配、墊、梳、圓、修、捋等120多道工序,主要包括擇料、水盆、制杆、修筆、刻字、包裝等六大工序,工序中又以水盆和修筆最為複雜。
  • 山東濰坊:2021年著手「非遺資源飛地」建設
    濰坊非遺傳承人(左)進行技藝傳承 蘇銳 攝 記者12月4日從山東省濰坊市文化和旅遊局了解到,2021年起,濰坊將進一步探尋齊魯文化的文化特質與獨特內涵
  • 「網絡述年」賞非遺、聽戲曲、領春聯 濰坊火車站舉辦春運聯誼活動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月16日訊 (記者 孫小茹)1月16日,農曆臘月二十二,由濰坊市文化和旅遊局和濰坊火車站主辦的「新年送祝福·溫暖回鄉路」——濰坊火車站2020歡樂春運聯誼活動在濰坊火車站候車大廳舉行。
  • 巢湖民歌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李家蓮被聘中國非遺保護研究中心研究員
    日前,巢湖民歌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李家蓮,收到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中國非遺保護研究中心聘書:聘請李家蓮同志任中國非遺保護中心研究員。李家蓮老師是巢湖市老科協文宣分會會員,原巢湖學院附屬中學音樂高級教師。2018年12月,被巢湖學院藝術學院聘為客座教授;2011年被認定為巢湖民歌省級傳承人;2018年5月,又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李家蓮老師,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開始演唱巢湖民歌,是當代巢湖民歌的優秀傳承人,傳承譜系清晰。在演唱上她保持了民歌的原生性,地方風格濃鬱。
  • 濰坊非遺人物風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劉海港
    劉海港,男,漢族,山東省濰坊安丘市人,孫臏拳第五代傳承人。 2018年,被評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劉海港七歲開始習武,師承王建國學習少林武術。1998年拜中國孫臏拳四代傳人孟憲堂師學習孫臏拳術,並同時分別得到孫臏拳四代傳人劉峻驤、張萬福、劉振厚、王玉奎四位名家指教。1992年和1993年,連續兩屆獲得青島市孫臏拳武術邀請賽孫臏拳四項全能第一名。1994、1995年,在北京舉辦的全國首屆、二屆中華民間武術精粹邀請賽擔任組委會副秘書長、副總裁判長。
  • 傳承發展文化遺產——27位大師、非遺傳承人走進福建工程學院
    傳承發展文化遺產增強師生文化自信27位大師、非遺傳承人走進福建工程學院金秋時節,丹桂飄香。福建省文化與旅遊廳非物質文化遺產處處長蘇忠明發表了題為「守護傳統 傳承非遺——發揮學院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的重要作用」的講話。他代表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非物質文化遺產處對非遺進校園和論壇的成功舉辦以及各位藝術家尤其是10位省市縣非遺傳承人受聘為福建工程學院客座教授表示祝賀。
  • 吹糖人 糖畫 這場非遺美食200人競技 誰是最強傳承人
    12月20日,溫州市飲食類非遺項目及代表性傳承人評估活動舉行,共有114個非遺飲食類項目、93位傳承人以及項目保護單位人員共計200多人參加評估。根據項目屬性及特點,分別以酒類、茶類、豆類、餅類、糕點類等進行現場展示、現場製作。
  • 愛上非遺,聚了,火了,樂了!
    愛上非遺,聚了,火了,樂了!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名錄的蘇州制扇技藝傳承人胡建忠說。在三天的展會中,蘇扇惹得很多年輕女性紛紛駐足,愛不釋手;浙江東陽竹編傳承人蔡紅光,一邊編織著作品,一邊滔滔不絕地向遊人介紹著,期間身體紋絲不動,竹條在手中飛舞,不一會一件精美的竹編就已完成,她的精湛技藝引來掌聲不斷。
  • 「非」常時期 「遺」起防疫——江蘇非遺傳承人攜手抗疫紀實
    作為文化和旅遊大省,江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十分豐富,為更好地為這場戰「疫」鼓與呼,在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的部署安排下,各地非遺傳承人紛紛行動起來。參與省文旅廳出品的戰「疫」主題歌曲《迎向春光》錄製,變身「主播」開起非遺網課,線上非遺展24小時不閉館,抗疫主題的非遺作品層出不窮,匯聚愛心捐贈物資……非遺人用自己的行動扛起責任、彰顯擔當。
  • 濰坊醫學院2021年職業院校與本科高校對口貫通分段培養轉段綜合...
    一、組織領導(一)領導小組2021年,濰坊護理職業學院學生將轉段進入我校護理學專業開始本科階段學習,為切實加強對該項工作的領導,學校成立濰坊醫學院對口貫通分段培養轉段綜合測試和招生錄取工作領導小組。(二)主要工作及要求1.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基本技能測試課程根據省教育廳魯教學字〔2020〕10號文件的要求,我校於2020年12月16日在紀檢部門的監督下,從人才培養方案的所有專業必修課中,隨機抽取了3門測試課程,其中專業基礎知識課程為《外科護理學》、《婦產科護理學》,專業基本技能課程為《基礎護理學》。
  • 李滄區又添一名市級非遺傳承人
    它是一門集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於一體的視覺藝術。1954年拜古彩戲法傳人徐劍秋「小天一」為師,開始學習古彩戲法。近些年,牟衍銘奔走各地傳承古彩戲法,收徒二十餘人,積極參加「非遺進校園」活動,並多次參加省市及國家級非遺展示展演活動。2017年1月曾參加CCTV4《非常傳奇》欄目,與徒弟田學明一起教授著名歌手付笛生、任靜一家演繹古彩戲法。
  • 廣東將於2021年試點評估省級非遺傳承人
    廣東將於2021年試點評估省級非遺傳承人 2020年12月11日 10:57   來源:南方日報
  • 連雲港為一批非遺傳承人和非遺旅遊體驗基地授牌
    近日,市文廣旅局在市非遺博物館舉行「省五批」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非遺旅遊體驗基地授牌儀式,為「花船舞(灌雲花船)」傳承人邵玉梅等12名新晉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海州區民主路文化旅遊街區等10家首批市級非遺旅遊體驗基地單位頒發證書和牌匾。
  • 抖音「非遺合伙人」計劃已助力5位傳承人年收入超百萬元
    DoNews 6月12日消息(記者 程夢玲)6月12日,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前夕,抖音發布數據報告稱:「非遺合伙人」計劃超額達成目標。一年來,已有5位傳承人年收入超百萬元,40多位非遺創作者贏得百萬粉絲。抖音2019年4月推出的「非遺合伙人」計劃,旨在通過短視頻和直播幫助非遺更好地傳播與傳承。
  • 疫情下的「寒冬」,濮陽多位非遺傳承人面臨生存壓力
    濮陽是一個非遺大市,各類非遺作品和傳承人層出不窮,按照過去的經驗,以往的春節是很多非遺傳承人的黃金時期,廟會、集市、各種展覽、博覽會等都是他們大展拳腳的地方。然而「過於突然、範圍波及太大」的疫情讓整個行業處於幾近停產的狀態。據了解:濮陽的很多非遺傳承人在老家早已沒了耕地,有的為了潛心研究藝術,變賣家產進行非遺傳承。
  • 抗擊疫情 江蘇非遺傳承人傳遞戰「疫」力量
    在這個特別的春天裡,當逆行者們爭分奪秒地奮戰在抗擊疫情一線時,江蘇各地非遺項目保護單位、非遺傳承人積極響應省文化和旅遊廳號召,自覺行動,用歌聲、用詩句、用琴聲、用畫筆、用雙手為一線的「戰士」們打氣、加油,展現非遺力量。
  • ...非遺重點工作會商會在潮州市召開 明年將試點評估省級非遺傳承人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記者 羅勉12月10日,2021年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點工作會商會在廣東省潮州市舉辦,會上宣布,廣東省將於明年新建一批省級非遺工作站,同時選擇佛山等地區作為試點,評估該地區省級非遺傳承人傳承活動。
  • 非遺傳承人書畫家張斌的康熙一筆福書法
    在沐浴齋戒三日之後,一氣呵成了這幅傾注了對祖母摯愛的「福」字,並加蓋了「康熙御筆之寶」印璽,取意「鴻運當頭、福星高照,鎮天下所有妖邪」。  說來也巧,孝莊太后自得到了這「福」字,百病全消,十五年後,以75歲高齡得以善終。民間俱稱這是康熙「請福續壽」帶來的福緣。
  • 延平區評選茶洋窯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
    日前,由延平區文化體育和旅遊局組織開展的茶洋窯製作技藝區級非遺傳承人評選活動在南平市博物館舉行,28名茶洋窯工匠報名參評。茶洋窯製作技藝區級非遺傳承人評選活動是承載和傳遞非物質遺產的重要環節,自今年8月開始籌備,歷時4個月專業資格紙質材料審核,篩選出28名茶洋窯工匠參評。當日進行的是現場操作比武,全市5名高級專業評審對參評人員拉坯修坯水平、茶洋窯瓷器代表性作品等現場打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