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麋峰村第一書記周若愚:
「為村裡留下一支永不撤退的工作隊」(山路彎彎·駐村工作隊的精準扶貧路系列報導7)
周若愚(右)來到了建檔立卡貧困戶羅金樹的家裡與他交流今年養豬的情況。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鄒麟 攝
長沙晚報6月7日訊(全媒體記者 朱華) 層層疊疊黑麋峰山間,一道潺潺溪水從山頂歡快奔流而下,溪水兩旁是一排排青青的茶樹,在陽光照耀下,葉子油亮。一位面龐黝黑的男子正埋頭查看著水渠疏通情況,汗如雨下,他就是望城區橋驛鎮黑麋峰村的第一書記周若愚。「今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我的心願就是給村裡留下一支永不撤退的工作隊,讓脫貧的貧困戶不再返貧!」 擦了一把汗的周若愚說。
104戶貧困戶的「娘家人」
「老羅,曉得我是誰不?曉得啊!哈哈,我等下就到你屋來了……」周若愚的手機上,村裡104戶貧困戶的電話號碼全都有,任意撥打一個過去,對方立即聽出了這位「娘家人」的聲音。
黑麋峰村在山上,各戶住得分散,山裡信號又不好,剛來村裡時,周若愚花了整整3個月,挨家走訪這104戶,了解情況、聽取心聲,「有的貧困戶家甚至都沒通路,我只能把車停在路邊,再走路上去。」
「扶貧要先扶志、扶智,有了這兩個,就不怕不脫貧。」周若愚帶著記者來到建檔立卡貧困戶羅金樹的家裡,見證貧困戶脫貧致富的成果。
「一個月前賣出十幾頭豬後,母豬又下了十幾頭豬仔,一共30多頭豬。」67歲的羅金樹本來靠吃五保金也可以過日子,但是近年來,在扶貧政策的支持下,羅金樹家的危房改造了,還在山裡養起了豬和雞,幹事的勁頭不輸年輕人,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今年行情不錯,純收入七八萬元應該沒問題,這都搭幫黨的政策好呢!」
「要調動貧困戶自力更生的內生動力,只要是通過勞動致富的,我們就要鼓勵。」周若愚記得,自己初來乍到時,就有戶貧困戶找上門,說自己扎的400把掃把賣不出去,「他的掃把賣得貴了點,但也確實扎得好。我找了愛心企業買下了這批掃把,這不,今年他又扎了一批。」
截至2019年,黑麋峰村已經脫貧100戶,僅剩4戶兜底脫貧戶。
貧困戶抱團的「甜蜜生活」
在周若愚指引下,沿著山路繞了又繞,記者一行來到了一棟民房處,上面掛著「俊朗農業合作社」的牌子。還隔老遠,貧困戶楊帥印、楊德清、楊敏就站起來迎接。
「來嘗嘗,這是我們自己用蜂蜜醃製的梅子,梅子就是山裡長的。」熱情的農婦端出了自家最好的梅子來招待,品一顆,甜到心裡。
他們都是在扶貧政策引導下通過養殖脫貧致富的代表。楊德清善談,「過去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種田打工一年到頭賺個幾千元,加上我身體不好,每天吃藥要三十元,孩子又要讀書,實在是沒辦法脫貧致富。本來不敢搞養殖,一怕養不好,二怕賣不好。周書記來了,帶來了信息和信心,我們就敢搞了。前段時間我以17.4元一斤的價格賣了12頭豬,賺了4萬元,端午節馬上到了,又可以賣一批。我還養了雞鴨,挖了池塘養了魚……今年差不多十萬元收入了。」楊德清算了算,笑開了花,「生活是越來越好了,自己儘量努力就行。」
眾人拾柴火焰高。去年在駐村工作隊的指導下,3戶貧困戶牽頭成立瞭望城區俊朗農業合作社,帶動和幫助其他貧困戶一起養殖。「採取以獎代補的形式發展扶貧產業,凡是自己家搞養殖的,我們根據數量和品類,每戶最高補貼1800元,還有一些自身條件不適宜養殖的,我們就交給合作社代養,按照每戶600元進行補貼。」臨走時,周若愚不忘叮囑合作社負責人楊帥印:「好好搞,等你們的合作社做大了、富裕了,讓入股的貧困戶都有分紅。」
黃金茶基地是他的「重頭戲」
周若愚是長沙市國資委的副調研員,明年就要退休了,原本可以坐在機關裡不那麼辛苦, 卻主動來到黑麋峰村挑起了104戶貧困戶脫貧的擔子,每天日曬雨淋、四處奔波,「白面書生」很快就成了「黑臉關公」,但他說:「為貧困戶做點實事,很有意義。」
「貧困戶脫貧了,就要保證他們不再返貧。」周若愚今年主要在忙活兩件事,一是為村裡爭取了150萬元的困難救助資金,二是為村裡打造好黃金茶基地。 「困難救助金是兩個後盾單位支持的,本金不動,以後還有其他資金注入,主要是解決貧困戶因為意外出現需要救助的緊急情況。」
黃金茶基地則是周若愚的「重頭戲」。扶貧產業項目300畝黃金茶葉園於2018年10月立項,扶貧工作隊委託村裡的峰北合作社實施,來茶園上工的全是村裡的貧困戶。茶園由合作社負責整體運營,產生的效益由合作社和104戶貧困戶按三七比例分成。此前由於管理不善,一年下來,茶園投入大但收效甚微。
「山上不能規模化種植,不能機械除草,人工除草費用一年就要十多萬元!」周若愚仔細研究後,大膽提出採用土地覆膜的方法減少雜草,同時重新買苗補種了16萬株黃金茶樹。較真的他還上演了個小插曲:「到貨了,我硬是守著一株株地數,發現少了2000株,後來對方覺得不好意思,補來了4000株。」
黑麋峰的沙土適合茶樹生長,但儲水差,而茶樹怕澇又怕旱,「澆水全靠人工挑,我打算乾脆建好水塔和溝渠等水利設施,一勞永逸。」周若愚說項目已經得到區裡和後盾單位支持,正在建設中,「茶葉加工也是一大問題,今年第一次採茶,可是花了大價錢請代工的。今年我們要把加工廠建設完成,方便以後規模化生產。」
「今年的明前茶數量雖少但味道好。等茶葉產量上去了、效益提高了,貧困戶就年年有分紅了。」周若愚眼睛裡充滿希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