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第一書記——記房縣教育局駐龍駒山村工作隊第一書記徐澤勇

2020-12-16 房縣新聞網

徐澤勇,中共黨員,房縣中壩鄉人,房縣教育局駐中壩鄉龍駒山村第一書記。面對此次疫情,他一直堅守崗位,穿梭在全村每一個角落,用實際行動詮釋著一名共產黨員的赤誠初心,用超強的智慧和執行力守護著家鄉父老的安寧,踐行著一位普通基層幹部對人民群眾的莊嚴承諾與神聖使命。

1102位村民,第一書記的責任擔當

龍駒山村戶籍戶數451戶1486人,經前期摸排統計,疫情期間實際在村居民(含農戶親戚)共有352戶1102人。返崗第一天,徐書記馬上組織村兩委安排部署防疫工作,他說當下要做的就是想千方設百計保證這1102位村民的生命安全,要做到宣傳不落一戶,詢問不漏一人,走訪不隔一天。

第一件事就是嚴防外來輸入,龍駒山村觀音堂位於鄉鎮交界處,派出3名村幹部配合鄉政府領導守好這道進入中壩尤為關鍵的大門,嚴防病毒輸入。每天下午,在巡查完全村各片之後,徐書記就會專門到觀音堂卡口多待上一會,和鄉政府值班領導一起認真檢查車輛登記信息、隨車人員體溫測登記等情況。

圖為:徐書記在觀音堂卡口和鄉黨委領導、村醫交流防控工作

第二件事就是嚴防內部擴散,由於龍駒山村居民分散,決定在村內各通組路口設置6個卡口,用汽車橫停、拉建鐵網的方式嚴把路口,張貼禁令標語,專人負責值守,嚴禁村內各組人員走動,同時宣傳舉報獎勵文件,發動群眾相互監督。徐書記和村幹部一起錄製政策宣傳廣播,把他的私家車就地「改裝」成「防疫宣傳車」,每天跑遍龍駒山村的每個片區,他高亢的嗓音也就傳遍了每家每戶,傳到了每一位老百姓的心裡。

圖為:徐書記宣傳防疫政策

第三件事就是保證村民基本物資供應,只有保證全村居民有糧有米有菜,他們能夠安心居家。自防疫工作開展以來,徐書記的私家車又就地變成了「物資運送車」,他每天不分時段不分次數地為全村居民代購必需物資,大到糧油米麵,小到一個筆記本、一個口罩,只要有需要他總是第一時間送到家裡。他說疫情當前沒有什麼是大事也沒有什麼是小事,老百姓的事都是天大的事。一天下午,得知胡灣片區有一位孕婦第二天要去縣城做常規孕檢需要幾個口罩,徐書記帶領工作隊專程給他們家送去,並詳細囑咐來回途中的注意事項。接收到鄉黨委政府送來的5000多斤糧油之後,徐書記和村兩委一起駕車一趟又一趟地來回裝卸,一袋又一袋地扛到老百姓家中。

圖為:徐書記為老百姓發放糧油

17個網格,防疫戰場的堅實壁壘

每天要摸準全村一千多現住人員身體狀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須依託網格,才能抓好落實。根據本次疫情的實際情況,徐書記連夜調整並細化全村網格,按區域將全村細分為3大組17個網格,每個網格確定一名網格員,各網格員根據情況建立微信群,每大組配備一名村幹部、一位信息員、一位工作隊成員,負責各組網格內所有防疫事務,實行每日工作清單制,建立督查臺帳,分工協作,各司其職,形成了一道一道細密而又有序的「堅實壁壘」。

圖為:徐書記親自製定整理網格管理方案、設計工作表冊

為方便網格員每天登記信息,徐書記親自製作「一戶一表」體溫登記表發放到各網格,並耐心地教他們如何填寫。定期給網格員送去溫度計、口罩、84消毒液等防護物資。徐書記要求網格員每天必須堅持做好四件事:堅持如實登記居民身體狀況,堅持每天2次對公共區域衛生進行消殺,堅持統計居民所需物資並隨時報給工作隊和村兩委,堅持宣傳防疫政策並及時勸導聚集人員。徐書記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瀏覽網格員微信群裡各網格情況報告,由於溫度計數量有限,只夠村醫和網格員使用,他要求每天由網格員挨戶聯繫詢問是否發熱,再由駐組幹部重點抽查,隨後工作隊配合村醫上門檢測全村漢返人員、漢返密接人員、曾經住院已出院人員、獨居戶、五保戶、留守兒童和孕產婦等重點人群的身體狀況。

圖為:徐書記檢查網格員陳輝雲的工作記錄

這件事是他最擔心的一件事。為徹底落實全村體溫測量工作,他帶領工作隊3人齊心協力四處打聽八方聯繫,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從外地籌買到水銀體溫計150支和紅外測溫儀1支。收到這批物資已經是下午5點了,他帶領工作隊連續奔波3個小時,把溫度計發到了每家每戶,並手把手教給他們如何測量,同時囑咐網格員每天早上10點以前挨家挨戶如實登記每個村民的體溫情況。與此同時,徐書記每天帶著紅外線測溫儀隨時隨地入戶測體溫,真正把最擔心的事情做到了最放心。

圖為:徐書記為老百姓發放溫度計、測體溫

49個日夜,逆行戰士的赤誠初心

疫情不散,決不收兵。這是命令,也是徐書記這位「逆行戰士」的決心和信心。除夕夜返回中壩老家過年的徐書記,由於交通管制,他一直滯留在中壩鄉,隨著全鄉防疫工作的開展,還沒有接到上班命令,他就主動投入到村裡防疫工作。這一工作就是47天,吃住都在村委會,47個日日夜夜都一心撲在防疫工作上。要顧大家只能舍小家。妻子是房縣人民醫院的一名「白衣天使」,自疫情一開始就返回崗位,日夜奮戰在抗疫最前線。年僅10歲的女兒無人照顧,只能寄在下壩親戚家,儘管龍駒山村與下壩街只有幾公裡之隔,但是他們幾乎沒有團聚過,只有工作隊到下壩街上採購物資和開展防疫工作才能見上一面,遠遠地聊上幾句。年邁的父母住在中壩最遠的寶石村,徐書記也顧不上回去看看,只能在工作之餘通過電話、視頻簡單問候。

圖為:徐書記工作途中偶遇多日未見的女兒,簡短交流問候

「中壩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我要盡我所能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來回報家鄉。」自參加工作以來,從教師到校長再到第一書記,連續24年他始終紮根基層守護家鄉。同時,作為一名教育工作管理者,幾乎全中壩鄉的孩子都曾是他的學生,也正因為如此,他深知每一個學生背後都有一個艱辛的家庭,所以他做任何工作都飽含著一種「教育人」特有的為民情懷,始終全心全意為家鄉老百姓操勞著、服務著。他是老百姓「家門口」土生土長的第一書記,也是群眾「心坎上」可依可靠的第一書記。

相關焦點

  • ——記省軍區駐桑植縣紅軍村幫扶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楊凱
    在桑植這片紅色大地上 , 省軍區駐桑植縣紅軍村幫扶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楊凱如一名不知疲倦的「鐵甲戰士」 , 與時間賽跑 , 和貧困搏鬥 。 駐村徵戰8個年頭以來 , 楊凱始終把黨的囑託和貧困群眾的期待牢牢記在心頭 , 信念堅定 , 矢志不移 , 以真抓促落實 , 以實幹求實效 , 帶領貧困群眾強基礎、補短板 , 拓產業、謀發展 , 帶領貧困群眾行進在脫貧致富的陽光大道 。
  • 新疆克拉瑪依市獨山子區教育局駐社區第一書記潘曉斌:從「教書匠...
    2019年駐社區以來,從教育戰線到基層社區一線,從辦好居民關心事到成為群眾的貼心人,新疆克拉瑪依市獨山子區教育局駐西寧路街道第六社區第一書記、工作隊長潘曉斌實現了從「教書匠」到「領頭羊」的轉變。 強班子激活基層動力 「外塑形象,苦練內功,一舉摘帽。」
  • 「憨書記」的駐村「真經 」——谷腳鎮大谷冰村第一書記劉翔脫貧...
    劉翔,龍裡縣司法局派駐谷腳鎮大谷冰村的第一書記,他個子不高,圓圓的國字臉上頂著兩朵「高原紅」,給村民的第一印象就是淳樸憨厚,再加上劉翔做事實在、心眼實,經常為村民貼錢辦事,因而得名「憨書記」。  「憨書記」不是真正的憨,駐村期間,劉翔積極思考和總結,感悟了不少駐村的真經,這些「真經」成了推動苗鄉群眾脫貧致富道路上的「加速器」。  真情築根基 規章強支部  「給錢給物,不如建好支部!」
  • 駐村第一書記的「公車」
    新華社鄭州12月9日電題:駐村第一書記的「公車」新華社記者韓朝陽、馬驍駐村第一書記張書濤開進村的老福特是自家的私車,卻也成了曾莊村鄉親們的「公車」。周日,張書濤離家上山駐村,城裡的子女請他為山上的父母帶衣服。他的老福特成了連接山村與城區的媒介。張書濤是濟源示範區黨工委宣傳部派駐曾莊村的第二任駐村第一書記,2018年6月,他被選派駐村時,第一任駐村書記成富營就對他說,私車就是村裡的公車,捎人帶物是常事。張書濤倒不怕捎人帶物,他擔心的是通往曾莊村的山路不好走。
  • 左手抓防疫 右手抓脫貧——吉林駐村第一書記返崗記
    新華社長春3月23日電題:左手抓防疫 右手抓脫貧——吉林駐村第一書記返崗記新華社記者郎秋紅從正月初三開始返崗,初七全部到位,在過去的50多天裡,吉林省1400多名駐村第一書記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復工復產、脫貧攻堅,在兩個戰場衝鋒陷陣,成為群眾的「主心骨」「定心丸」。
  • 把腳踩進泥土 把汗拋向田野——丹寨縣435名第一書記和駐村幹部...
    揚武鎮揚頌村第一書記吳天將駐村到期後,鄉親們主動向組織申請把他「留下來」,繼續帶領群眾轉型發展,鞏固脫貧成果。  「作為一名黨員,我必須衝在最前面、戰在最前線。」2017年丹寨縣開啟減貧摘帽攻堅戰時,潘海靈的父親突發腦溢血偏癱在床,母親患有直腸癌身體虛弱,兒子未滿周歲經常生病,而組織又選派他到番甕村擔任第一書記,面臨自身「家事」和減貧摘帽「大事」,他毅然選擇奔赴脫貧攻堅戰場。
  • 衝在戰「疫」一線的駐村第一書記——記貴州廣播電視大學駐從江縣...
    衝在戰「疫」一線的駐村第一書記——記貴州廣播電視大學駐從江縣剛邊鄉加麼村駐村第一書記張碩    貴州廣播電視大學    2020-02-04 大 中 小
  • 以心駐村,奉獻青春——記鳳山縣鳳陽社區第一書記林丹丹
    本報記者 廖慶凌兩年前,上海市優秀大學畢業生——「90後」女孩林丹丹,放棄城市的安逸生活,來到貧困山村,開啟她新的人生徵途。兩年多來,她歷任兩個貧困村和一個社區的第一書記,被評為河池市第四屆十大傑出青年,被聘請為北京師範大學校外輔導員。
  • 閒不住的「大個子」——記霑益區菱角鄉稻堆村駐村第一書記、工作...
    霑益區菱角鄉稻堆村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隊長劉保林,憑著對黨和人民的忠誠,對扶貧事業的熱愛和對貧困群眾的深厚感情,主動紮根貧困山村,紮實履職,駐村期間走遍全村的每一個角落,為貧困戶解決了一個又一個實際困難,他以突出的業績贏得了當地黨委政府和人民群眾的好口碑。
  • ...石山縣寨子溝鄉麻溝村黨支部原第一書記、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李平
    從2013年到2019年連續7個年頭,李平都被單位派駐在積石山縣幫扶,先後擔任劉集鄉精準扶貧幹部,劉集鄉肖家村第一書記、駐村幫扶工作隊長, 寨子溝鄉麻溝村第一書記、駐村幫扶工作隊長。談起村情,他比村幹部還了如指掌;幹起農活,他比農民還得心應手……去年8月,回到單位的他因為熟悉幫扶工作,擔任起了單位社會幫扶辦副主任一職,繼續幹起「老本行」。
  • 件件實事辦在老鄉心坎上 ——記天井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
    七組貧困戶楊智勇介紹,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栽植小米辣前,村委會就與重慶市星能釀造有限公司籤訂辣椒種植收購合同,只要種得好,完全不用擔心銷售的事,這讓大家發展產業的信心更足了。去年7月,縣商務委副主任葉盛舟開始擔任該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在他的努力下,村裡產業發展、村民增收等發生了改觀。今年2月,天井村村民種植的100多畝青菜爛在地裡,讓不少村民著了急。
  • 記廣西三江縣獨峒鎮八協村駐村第一書記邵濱
    原標題:記廣西三江縣獨峒鎮八協村駐村第一書記邵濱廣西壯族自治區市場監管局執法和反壟斷處四級調研員邵濱,平時話不多,但做起事來有股執拗勁。來到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縣獨峒鎮八協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後,正是憑著這股勁,他辦成了許多看似難辦的事,成為一名扶貧一線的尖兵。 部隊轉業的邵濱深知,打勝仗需要一支團結的隊伍,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要有一個好的村委班子。 2018年3月,性格內斂的邵濱正式駐村,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
  • ...畢節七星關區長春堡鎮埡關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徐庭國
    我叫徐庭國,2017年底受七星關區統戰部委派,先後任職七星關區長春堡鎮犀牛村、埡關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隊長。駐村以來,我親眼見證了群眾生活不斷變好,現在想想,當初吃的苦都值得。   「徐書記,現在我家孩子陳燕讀中職,教育資助到位情況有你書記追著,每次都準時兌現,可算是給我們解決了一大經濟難題,負擔輕多了。自從你來幫扶後,教育資助政策落實非常到位,真是我們的及時雨。」
  • 山西省第四屆第一書記(駐村幹部)精準扶貧論壇在山西農谷召開
    2019年6月28日上午,第四屆第一書記(駐村幹部)精準扶貧論壇在山西農谷管委會會議室召開。
  • ——記永定區旅外局駐村幫扶工作隊
    面對薄弱的脫貧致富條件,永定區旅外局、區財政局駐村幫扶工作隊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結合實際,幫助天泉山村理思路、搞宣教、興產業、破「瓶頸」、解困難。幾年來,天泉山村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2017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6100元,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集體經濟收入11萬元,脫貧力度加大,已脫貧103戶,脫貧人口371人。理思路,探索發展好路子歲月在冬天展現其凜烈:山冷峻,水寒澈。
  • 廣西擬表彰一批優秀駐村第一書記和脫貧攻堅工作隊員!玉林...
    ) 柳城縣房地產管理所派駐柳城縣寨隆鎮更祥村黨組織第一書記黃盛(壯族) 鹿寨縣市場監督管理局派駐鹿寨縣寨沙鎮全坡村黨組織第一書記黃洪雷廣西科技大學派駐融安縣泗頂鎮壽局村黨組織第一書記陳耿自治區水利廳派駐融水苗族自治縣安陲鄉龍口村黨組織第一書記
  • 雲南曲靖:第一書記的駐村手札
    2018年,國家稅務總局宣威市稅務局幹部李興雲主動請纓,和三個年輕小夥子組成駐村工作隊,去到了水坪村接下了駐村接力棒,著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儘管駐村工作隊隊員和村幹部多次介紹政府幫扶措施,可以安排到扶貧車間工作和有就業招聘會自由選擇工作崗位,但是徐昭宴還是不放心。於是,李興雲帶領工作隊隊員給徐昭宴分析種養收入與務工收入的差別以及車間保底工資收入情況,並對搬遷點基礎設施和學校醫院布局等多次講解後,徐昭宴終於主動配合搬遷。與此同時,駐村工作隊還關注就業信息並將就業信息及時轉告給有意願外出的務工群眾,拓寬貧困戶勞動力就業渠道。
  • 記張家口市崇禮區白旗鄉西林村駐村第一書記陳三元
    #決勝2020#,講述您身邊駐村第一書記的感人故事今天讓我們走進張家口市崇禮區白旗鄉西林村,了解駐村第一書記陳三元的故事。張家口市崇禮區白旗鄉西林村駐村第一書記陳三元——「三條路」詮釋他的扶貧抱負張家口市崇禮區白旗鄉西林村駐村第一書記陳三元用三條路,完美詮釋了他的扶貧抱負。
  • 第一書記丨林洪明:扶貧「老手」履新記
    第一書記林洪明(中)走村訪戶。大洋網訊 廣州市荔灣區財政局派駐清遠連州保安鎮萬家村第一書記林洪明從去年5月上任以來,朋友圈記錄的大多是這裡的人和事以及村容村貌的變化。帶著扶貧的經驗和對萬家村的熟悉,林洪明從最擅長的基層黨建入手。
  • 「貼心的第一書記」楊卓海
    楊卓海今年45歲,是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就業局的一名幹部,也是幹召廟鎮新利村的第一書記。他中等個子,胖乎乎的身材,黝黑的皮膚,憨厚樸實的笑容……被新利村村民親切地稱為「貼心的第一書記」。結合產業扶貧相關政策,楊卓海第一時間為她家送來了7頭豬。老兩口就在自家的小院裡搞起了養殖,並且在楊卓海及駐村工作隊的專業指導和幫助下,養豬事業越來越紅火。楊卓海(中)到賀巧巧家走訪2019年4月30日,楊卓海得知賀巧巧家一隻母豬待產,就和駐村工作隊的其他兩個隊員一起動手,利用工程廢棄木料製作了一個仔豬保溫箱。